
呂愛梅不怕吃苦,她怕自己生病。不到迫不得已,她不會去醫院看病。她並非諱疾忌醫,而是因為,去醫院看病意味着要離開家,而家裡兩個患有漸凍症的兒子,一刻也離不開她。事實上,除了下樓買菜,她很少出家門。
但最近,呂愛梅跑了好幾趟醫院。經年累月的勞累,讓她的身體越來越疲憊,動不動就頭暈、心臟疼。她今年已經60歲了,小病不可避免地出現。兩個兒子的身體情況也越來越差。即便如此,呂愛梅給人的印象總是樂觀的,因為孩子還在她身邊,也因為她一直能感受到來自他人和社會的善意。

害怕變老的母親

呂愛梅是一位河南農村婦女,不識字,也不會說普通話。3年前,在拍了幾個月美食短視頻後,兒子告訴呂愛梅,她在短視頻平台快手上火了。
短視頻里,呂愛梅總是笑呵呵的。很多人通過快手認識了這位母親,都被她的樂觀精神所感染。在一個飽受命運捉弄的女人身上,樂觀似乎總是顯得格格不入。回想起往事,就連呂愛梅自己也說不清楚,她究竟是怎麼捱過來的。

生活很苦,但呂愛梅愛笑
呂愛梅原本可以過上正常甚至是殷實的家庭生活。她的丈夫有頭腦,敢闖蕩,80年代初就成了村裡的萬元戶,但後來患上神經性耳聾,久治不愈。緊接着,大兒子朱小強、二兒子朱小猛也先後確診漸凍症。接二連三的疾病,讓這個普通的農村家庭走向下坡路。
為了給丈夫看病,幾乎花光了家裡的積蓄。8歲的朱小強在此期間發病,渾身無力,無法行走,但無奈家裡已經沒錢看病了。直到2002年,10歲的朱小猛也出現同樣症狀,去了石家莊的大醫院看病,呂愛梅才知道兩個兒子患上的病,叫漸凍症。聽到醫生說這種病只能延緩、不能治癒時,她「瞬間就崩潰了」。
很快,兄弟二人分別在14歲和16歲時先後癱瘓,臥病在床,失去了自理能力,全靠呂愛梅照料。但這還不是最難的,丈夫失聰後性情大變,呂愛梅屢遭家暴,加上鄰居們對兒子的數落和笑話,讓她決定離家出走。於是,她帶着兩個兒子,從駐馬店一路奔波到鄭州。那是2012年,呂愛梅50歲,朱小強30歲,朱小猛20歲。

2012年,呂愛梅帶着兩個兒子離開駐馬店的家
初到鄭州時,呂愛梅無親無故,不得已露宿街頭,在銀行取款機前住了半個月;她身上也沒錢,靠着好心人的施捨才得以維生。後來為了生存,她帶着兩個兒子在鄭州街頭賣唱、擺攤,收入不多,主要還是依靠低保和殘疾人補貼過活。
到2017年,朱小強的病情突然惡化,依靠社會愛心人士和公益組織的捐贈,才得以保住了性命。但手術後,朱小強切了喉管,從此生活離不開呼吸機,呂愛梅帶兒子外出賣唱和擺攤的生計變得愈發艱難。

朱小猛(左)和朱小強(右)在街頭賣唱
隨着短視頻的流行,兩個兒子向呂愛梅提議拍攝美食短視頻。呂愛梅雖然對此一知半解,但支持兒子們的想法。母子三人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家庭工作室」:朱小強是導演,朱小猛是剪輯,呂愛梅負責出鏡和拍攝。2019年6月,他們在快手發布第一條美食短視頻,拍的是炸麻葉——看起來雖不精緻,但貴在真實。
一開始視頻不溫不火的,呂愛梅多次都想放棄。但堅持兩個多月後,一條製作月餅失敗的視頻意外火了,讓她賺到第一筆短視頻收入:50元錢。「夠吃很多頓麵條了」,呂愛梅笑着說,這筆錢讓她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如今,呂愛梅累計已經拍了1300多條短視頻,在快手有33.3萬粉絲。隨着去年10月直播帶貨的人氣持續上升,呂愛梅和兒子們的日子也逐漸好轉起來。母子之間,就這麼相互支撐着,一步步捱過了生活的苦。


呂愛梅在快手賬號「有娘就是福」上分享的美食短視頻
拍短視頻和直播帶貨給呂愛梅的生活帶來了光亮。這份活計既可以掙到錢,也不耽誤她照料兩個兒子。下午是她創作短視頻的時間,而晚上8點半,她準時開始直播帶貨,幾乎一天不落。
但呂愛梅覺得辛苦是值得的,至少辛苦可以掙來錢。她想給孩子未來的養老和就醫多攢點錢,為此就得抓緊時間掙錢。她心裡一直有個數:一位網友和她說,漸凍症患者一個月的護工費就得八千塊錢。
除了掙錢外,呂愛梅不敢規劃未來——孩子的生命本就在和時間賽跑,未來對她來說是件殘忍的事。她知道,孩子離不開她,她也離不開孩子。她也知道,自己總有干不動的一天,這是她最焦慮的事情:到那時,誰來照料她的孩子?

在日本
學習如何照護老人

十年前,無數微小的善意聚集到一起,幫助呂愛梅度過了初到鄭州時極其窘迫的日子。十年後,當呂愛梅步入花甲,她的孩子也逐漸變老,又有來自社會多方的善意,為她提供了一種打開新生活的可能。趙瀅就是其中之一。
趙瀅比呂愛梅小五歲,已經在養老行業探索了20多年。90年代初,她在日本留學,期間父親突然離世,沒見成父親最後一面,成了她心底永遠的遺憾。她因此把對父親的感情,轉移到社會公益上,幫助老年人改善生活。
早在日本留學期間,因為有社會工作的學分要求,她在一家養老院當義工。這個經歷讓她感受到的不僅是日本養老院專業化、精細化、人性化的老人照護服務,全社會關照老年群體的氛圍更是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老年人在國內是相對被忽視的群體,針對老年人的照護服務在當時也幾乎是一片空白。

在國外交流學習期間的趙瀅(左一)
1998年,趙瀅在鄭州創辦了一家養老院。彼時國內社會福利社會化改革工作剛剛展開,養老機構基本上都還是國家包辦。趙瀅記得,她花了一年多時間,跑遍了民政局、工商局、稅務局,才為養老院拿到了民營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這意味着,她的養老院是非營利性質的,不能產生盈利。
養老院成立後,她幾乎每年都會去日本和同行交流業務,學習專業化的老人照護經驗,例如護理技巧、健康管理、心理慰藉等等,然後將日本精細化的照護體系,搬到養老院的實踐之中。

養老院成立後,趙瀅幾乎每年都會去國外交流,學習專業化的老人照護經驗
2017年,趙瀅把業務範圍從養老院擴大到康復和健康管理、適老產品開發等領域。雖然是商業註冊的公司,不過和大多數民營養老機構一樣,經營效益卻並不樂觀,最艱難的時期,她甚至把車和房都抵押了出去。「如果說做養老的人沒有點情懷,不可能堅持到現在。」
不過,舉步維艱的狀況在近些年迎來了轉機。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深,國家政策鼓勵民營養老機構發展,趙瀅的養老服務公司獲得了相應的政府補貼,財務壓力得以減輕。
出於響應國家鼓勵發展社區養老的政策,趙瀅公司也先後在河南開設了100多個日間照料中心點位,向社區中生活不便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例如提供成本價的助餐、助浴服務。另外,趙瀅也會提醒員工,留心社區獨居老人的健康狀況,必要時免費提供緊急呼叫器安裝服務。

趙瀅在自己的養老院內和老人交流
與此同時,社會各方力量加入到助老公益行動,關愛老年人的社會氛圍也正在逐漸形成。
以短視頻平台快手為例,在以科技助力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的同時,快手企業社會責任部啟動銀齡關愛公益項目,聯合各地養老機構面向老年群體開展線上線下課程,提供情感陪伴、生活護理、專業照護等服務,並在平台內發起健康科普、銀齡關愛公益倡導,與各方力量共同探索系統化助老養老解決方案。
這場公益實踐源於每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快手被看見:短視頻和直播讓以往容易被忽視的人群和社會產生了更多連接,也讓善意在人和人之間流動,激勵着越來越多人參與到傳遞愛的溫暖行動中來。
正是通過快手,趙瀅看見並結識了呂愛梅這位令她無比欽佩的母親。因此,當快手公益通過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與趙瀅建立聯繫,希望能夠聯手為呂愛梅一家提供專業照護服務的時候,雙方一拍即合,「圓呂愛梅一個夢」的計劃開始萌芽。
從業二十多年來,趙瀅從來沒有遇到過像呂媽媽一家的情況。但有了多年在日本學到的照護經驗,她心裡已經默默地有了答案。

助老
要看見每位老人的獨特性

9月6日,鄭州天氣晴。中午12時,呂愛梅帶着倆兒子出現在趙瀅的養老服務中心。這是快手「銀齡心愿單」為呂愛梅一家偷偷安排的探訪之旅。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呂愛梅參觀了這家養老服務中心。
參觀當然不是最終的目的。趙瀅知道,對於未來兒子們的養老和照護,呂愛梅不敢太多地設想。但她希望,這次探訪之行可以減少呂愛梅對養老院照護服務的顧慮,更好地實現她的心愿。

呂愛梅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參觀養老院
多年赴日學習的經歷讓趙瀅深知,每位老年人都有獨特的需求。作為兩個漸凍症兒子的母親,呂愛梅更是如此。
呂愛梅是位自強的母親,相比起金錢援助,她更願意接受具體和實質性的幫助。比如,給孩子洗澡就是件折騰的事——之前呂愛梅一家租住在毛坯房裡,衛生間缺少排水系統,每次洗澡都得手動把積水倒入馬桶;如今租住條件改善了不少,但還是缺少暖氣,冬天洗澡依舊是個問題。
趙瀅曾向呂愛梅提出給她兒子提供定期助浴的服務,但呂愛梅一家很少出門,趙瀅也是知道的。於是直到這次「銀齡心愿單」探訪活動,就成了雙方為呂愛梅一家解決實質性問題的開端。

參觀中,呂愛梅正在聽工作人員講解助浴設備的使用方法
但另一項幫扶計劃,趙瀅越是熟悉呂愛梅一家,就越不敢輕易提出。她願意借養老院之力幫呂愛梅減輕照護孩子的壓力,但她考慮到,這對母子已經成了互相的精神支柱,因此貿然介入並改變呂愛梅一家現有的生活是不合時宜的。不過,只要呂愛梅主動提出照護的需要,她就能立馬響應。
呂愛梅對養老院探訪之行很滿意,「配套設施齊全,工作人員也像親人一樣」。她又露出標誌性的笑容,笑着向工作人員轉達了心愿:等將來她照顧不動了,希望能帶着孩子住到養老院裡來;但目前,她只希望孩子到冬天可以短期住到養老院裡,一來是洗澡方便,二來是保障孩子的健康。因為有了趙瀅此前的指示,現場的工作人員當即應允下來。

呂愛梅用視頻記錄下這次養老院之行,她對此很滿意
對漸凍症患者來說,冬天是最難熬的季節,身體就像被凍住了一般。8年前,呂愛梅曾開着一輛三輪摩托車,載着兒子們一路南下。過冬只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兩個兒子一直想看看海,她想幫孩子實現心愿。他們最遠到了深圳,可惜還是沒能如願。眼看自己越來越老,孩子的身體也越來越差,看海的願望可能無從實現,呂愛梅哽咽起來。
「等到春暖花開,我們想帶呂媽媽一家出去走走,希望能幫她實現這個願望。」趙瀅說。持續陪伴和幫助呂愛梅一家,也是快手「銀齡心愿單」工作人員的共同心愿。


8年前,呂愛梅帶着兒子南下過冬,最遠到了廣東,但可惜沒實現看海的心愿
如同呂愛梅和趙瀅的故事一樣,通過發起公益行動連接善意和需要幫助的人群,是快手平台作為公益橋樑的價值。藉助技術和平台的力量,幫助社會中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弱勢人群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關愛,讓善意在人與人之間流動。當無數微小的善舉匯聚在一起,便形成了「穩穩的幸福」。
連接創造了機會,也創造了全新的公益幫扶方式。「銀齡心愿單」正是快手為關愛銀齡群體所開展的一次公益創新嘗試。除捐贈和資助外,快手希望通過聯合相關機構,一同開展系列助老公益行動,走進老年人群的生活,傾聽和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幫助;與此同時,在快手平台營造關愛老年人群的社區氛圍,讓更多人加入到守護銀齡群體的公益行動中來。

快手「銀齡心愿單」活動,希望讓更多人關注助老議題
專業的養老照護和陪伴,或許會為呂愛梅一家開啟一段全新的生活旅程。在這段全新的旅程中,呂愛梅有機會從繁忙中抽身出來,享受片刻輕鬆,而不用時刻擔心孩子的照護問題;重要的是,母子間的相互支撐同樣不會中斷。
探訪養老院那天,呂愛梅在KTV室唱起了閻維文的《母親》——這是十年前她帶着兒子在鄭州街頭賣唱時唱的第一首歌:「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啊,不管你走多遠,不論你在幹啥/到什麼時候也離不開咱的媽」…..朱小強和朱小猛在旁邊輪椅上坐着,也跟着哼唱起來。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監製丨沈藝超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丨袁昌佑
作者丨夜間部
圖片來源丨受訪者 快手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