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在文末,順手點個讚哈,謝謝!
一、
1950年,偉人在視察哈爾濱時,對建立在黑土地上的重工業基地甚是滿意。高興之餘,給這片隱忍待發的鋼鐵之城留下一個名字:共和國長子。東北之所以能成為全國重工業基地,又能成為「共和國長子」,除了占盡天時地利之外,還因為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的苦難。這個苦難,自然就是指讓無數東北人都恨得牙痒痒的日寇占領。九一八事件後,日寇開始一點點侵占東北,為了把東北三省各種資源運回日本,日寇建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對其投資不設上限。滿鐵的主營業務就是鐵路,後來又擴張到造船、郵政等等。簡單說,什麼東西能幫忙偷運東北資源,滿鐵就幹什麼。在日寇侵占東北三省的十四年時間裡,滿鐵鋪設了一張規模龐大的鐵道運輸網絡。後來他們屁滾尿流離開東北時,雖然炸了不少鐵路,但還是留下了不錯的運輸基礎,以及一些被拋棄的日本技術人員。東北能成為新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日本殘留的鐵路網絡和技術人才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得到了另一個工業大國的支持。這個工業大國就是蘇聯。蘇聯當時的工業實力毋庸置疑,而東北又剛好與其接壤,這又讓東北有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當時中蘇簽訂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兩國關係密切,蘇聯是無數中國人眼裡的老大哥。蜜月期間,無數中國人從沒見過的鋼鐵巨獸直接從蘇聯口岸拉過來,還有無數技術人才直接在東北生根發芽。兩國工業科學家更是,白天畫圖算參數,晚上啤酒伏特加。具體好到什麼地步呢?當時東北學校教的外語不是英語,而是俄語。有了蘇聯老大哥看似毫無保留的技術支持,加上東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再加上中國科學家們的拋頭顱、灑熱血,東北重工業基地的發展一日千里。在這片黑土地上,除了一片片的糧食地,還多了一根根高聳入雲的大煙囪。當時,這些煙囪每吐出一口煙,中國工業化就向前更邁進了一步。而把這一切推向一個高潮的,是松遼石油勘探隊的一封電報。雖然很多東北人還不知道這黑乎乎的東西是什麼,但聽說這東西比金子還值錢時,東北人臉上都笑開了花。尤其是第二年,47歲的石油工人王進喜的那一跳,更是跳出了東北工人的豪情萬丈。王進喜那一跳就像是給東北人上了一個精神buff,所有東北人都以復興中華為己任,不僅拋頭顱、灑熱血,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工廠,就連他們的子女聽到的第一句話,大概率都是「工人階級最光榮」。在那個年代,誰要是敢因為個人私事耽誤車間進度,那麼他不是車間的罪人,而是祖國不能蓬勃發展的罪人。在「鐵人buff」加持下,沒用幾年,東北重工業就煥然一新。隔壁的瀋陽老鐵更猛。光是在鐵西區就有58個大型國企、54個中型國企。在鐵西區的北二馬路上,就有瀋陽機床一廠、機床三廠、鍋爐總廠、冶煉廠等總計37家大型企業……在瀋陽帶動下,遼寧全省也幹勁十足。「一五時期」新中國的156個重大項目,遼寧一省就攬下24個,並且出了全國17%的原煤、27%的發電、60%的鋼材。天安門城樓的國徽、中國第一台機床、第一根無縫鋼管、第一輛解放卡車,都出自東北。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艘巨輪、第一爐鋼,也都出自東北。東北總共創造了共和國歷史上的350個第一,而這也讓東北有了抬頭挺胸的底氣。即便是在那特殊的十年,曾因為大煉鋼鐵走過一陣彎路,但東北重工業的整體進程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後來中蘇關係破裂,老大哥撤走了能撤走的所有東西。但那個時候東北重工業已經逐漸走上正軌,在無數中國科學家的嘔心瀝血下,東北重工業穩定發展。那時的東北,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文化方面,都在國內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共和國長子」的帽子,實至名歸。當時年輕氣盛的瀋陽,甚至曾想搏一搏,爭取個「國家中心城市」的稱號,或者是直轄市,給自己長長臉,也給東北兄弟鍍個金。豪情壯志的「共和國長子」肯定沒想過,接下來的故事,自己就不再是主角了。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市場經濟」四個字漸漸走入人們的生活。在那個年代,個人經商無異於「資本主義復辟」。這在當時可是一個大罪,輕者傾家蕩產,重則小命不保。東南沿海地區在探索改革的路時,東北並沒有意識到改革的重要性。當時,整個整個東北都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過的有聲有色,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認為改革可能會失敗,帶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是計劃經濟。這體現在一些東北工人還想要搞「世襲制」。不求子女飛黃騰達,只求他們能夠進廠「繼承」自己的工作。對計劃經濟的堅信不疑,貫穿了東北工人階級,甚至整個東北,這成為東北後來無法順利轉型的重要原因之一。80年代初期,中央把計劃生育列為基本國策。一直以來,全國人民都想着多子多福,突如其來的政策,讓很多人一時間無法轉過這個彎來。這個政策明顯不會是臨時起意,但在推行實施時確實遇到了不少麻煩。這個時候最需要有一個地區做出表率,而東北,又站了出來。執行紅頭文件的命令,是東北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情。雖然同樣遇到各種牴觸,但東北制定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比如「連坐」制度。連坐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被發現超生,不僅他的家人、子女會受到牽連,就連單位也會受到各種嚴厲的處罰。在這個制度的推動下,所有人都變成了「朝陽群眾」,相互監督,相互舉報。雖然當時也有很多人,想出各種辦法躲避懲罰,比如去鄉下,甚至到深山裡生孩子。或者孩子生下來不能叫爸爸媽媽,要叫叔叔阿姨等等。但整個政策還是在東北地區順利施行。後來,東北貫徹計劃生育的辦法被其他地區「借鑑」,計劃生育才得以在全國推行開來。東北在計劃生育上,憑藉計劃經濟的力量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但這份答卷並沒有讓計劃經濟在東北重獲新生,反而讓東北錯過了最後轉型的黃金時期。當時中國剛剛走出特殊的十年,社會百廢待興。相比其他地區,東北受「特殊十年」影響並不深,重工業的發展一直穩步向前。在攢了一波家底後,東北決定開始基建。但東北的基建,又變了形。以哈爾濱為例。當時哈爾濱開始拆舊房,建新房。但政府經常搞不定那些兇悍的釘子戶,這就給了三十多歲的泥瓦匠喬四一個機會。喬四大字不識一個,是典型的東北街溜子。在一次拆遷的過程中,面對數百拆遷戶,他一刀剁去自己的一節手指,讓所有釘子戶目瞪口呆。就在所有人愣神的時候,喬四揮動大鎬刨壞了窗玻璃,扒倒了房門。其中開創暴力拆遷先河的喬四,更是憑藉膽大心狠一步步成了哈爾濱黑社會頭子,東北的「地下皇帝」。就在喬四耀武揚威的時候,遼寧鐵嶺也有一個裝瞎的老頭混得如魚得水。當時東北人日子過得好了,就開始講究精神生活,看個節目啥的,因此裝瞎多年的趙本山也終於熬出了頭。1982年,25歲的趙本山因為《摔三弦》在鐵嶺走紅,東北也開始有了娛樂節目。後來趙本山越來越火,換這換那,連老婆都換了。跟他打交道的人不是喬四,而是瀋陽本地的另一個黑社會頭子,劉涌。劉涌表面是賣家具電器的,實際上有一幫黑社會兄弟,用拳頭實現壟斷的目的。80年代末,東北部分地區有了「下崗潮」的徵兆。無數無所事事的年輕人開始加入黑社會,讓東北染上了一抹「黑」。當時出道晚些的劉涌勢力還不夠看,也沒惹出太大的禍。但隔壁哈爾濱的喬四,就沒這麼好運了。喬四一次次用槍口頂着別人的腦袋,越來越過分,成了當地政府掃黑除惡的典型,徹底翻車。劉涌躲過了最危險的一波,猥瑣發育,接過了喬四的接力棒,成了後來東北黑社會的另一個代表人物。當時東北之所以那麼「黑」,就是因為90年代浩浩蕩蕩的「下崗潮」。無數在工廠奉獻了整個青春的東北人被迫離開工廠,走向了他們沒怎麼接觸過的社會。當時東北社會情緒十分低迷,很多東北人早就做好思想準備一輩子待在工廠,如今被迫下崗,他們根本不知道未來怎麼辦。這個時候,那個擅長裝瞎的東北老頭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機遇。1990年,33歲的趙本山登上春晚舞台一炮而紅,開啟了「稱霸」春晚舞台二十一年的輝煌歷史。趙本山的走紅不是偶然,而是剛好踩中了時代的脈搏。那時無數的東北人下崗在家,情緒低落。再沒有人比東北人更需要一劑精神食糧,也再沒有人比同樣出身於東北的趙本山更合適。後來,趙本山在東北人的焦慮上建立了他的娛樂帝國,二人轉在全國遍地開花,趙本山成了「鐵人」王進喜之後新的東北符號。但本山大叔的小品能娛樂東北人,卻沒法幫助東北人解決實際問題。兩年後,鄧公南巡,改革開放正式在全國鋪開,東北下崗潮愈演愈烈,尤其是在黃宏那句「我們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之後達到頂峰。眾多下崗工人閒置在家,如果不妥善引導肯定要出問題。在這個關鍵節點,東北又沒能押對寶。下崗工人通常會收到一筆可觀的買斷費用。很多人打算利用這筆錢做點小買賣養家糊口。但他們常年在工廠工作,缺少社會經驗,也缺少與政府打交道的經驗,所以他們就會找一些「能辦事兒」的人來幫忙。這些「能辦事兒」的人通常是國企員工,或者是國企員工的熟人。在國企里通常都會有專門人員負責與當地政府交接。這些人常年與政府打交道,不僅經驗豐富,也深知各種人情世故,同時他們多年積攢下的人脈資源和處事方式,也確實能處理一些對外人來說比較棘手的事情。他們有能力,下崗工人有需求,雙方自發建立了聯繫。但因為權力尋租變現的過程又不能明目張胆,所以東北遍地的酒桌就成了很好的掩護。看似平常的酒桌上,雙方你來我往,推杯換盞。酒過三巡,雙方憑藉酒精建立起臨時感情後,大家就會打開天窗說亮話。在東北,很多你在辦公廳解決不了的問題,可能在酒桌上輕而易舉就解決了。經過一段時期發展,這種權力尋租的交易逐漸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潛規則。這套潛規則也造就了東北特殊的人情社會。在人情社會中,「人情」往往是一種比金錢更有效的「社交貨幣」。一些金錢無法到達的地方,人情可以很好地起到替代作用。與已經被打掉的喬四不同,劉涌並不是純粹的街溜子,他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名法官。當時他因為開槍打傷警察,被抓了進去。當法官的父親為了救他,想了不少法子。比如,為了感染肝炎吃過肝炎病人的血,為了得胃病吃過避孕藥、鼻液,但都沒奏效……最後是吃了十幾片降壓藥,這才成功取保候審。出來後的劉涌憑藉父親的關係,做過電器批發商,也幹過房地產,後來還成了政協委員,當過瀋陽的人大代表。這些在現在看起來天方夜譚的東西,當初之所以能一一實現,與東北特殊的人情社會有很大關係。在當初,很多事情都能在東北酒桌上實現權力尋租。這方便了一些不法分子的個人利益變現,侵蝕的卻是整個東北的未來。除此之外,東北無法順利轉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企負擔太重。計劃經濟鼎盛時期,東北為了完成中央下達的各項指標任務,招兵買馬從來不設上限,只要有人願意進廠,工廠大門永遠都會敞開。那時進廠就是一輩子的事兒,正所謂「進了工廠的門,就是工廠的人兒」。無論婚喪嫁娶,工廠都會一管到底。這些工人在奉獻一生完成自己的使命退休後,他們的醫療保險,就成了壓在工廠肩上的重擔。效益好時,工廠能自行消化。效益不好時,工廠就只能從社會上吸取相應資源來負擔這一切,而這一切原本是屬於東北新一代年輕人的。東北新生代既無法融入獨特的人情社會,也在東北看不到任何希望。於是他們只能背井離鄉,放手一搏。從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間,遼寧少了115萬人,吉林少了338萬人,黑龍江少了646萬人。東北三省在十年間人口流失多達1000多萬人。這批有夢想有拼勁的新一代東北人選擇在異地他鄉,賺錢養家。他們的出走,也帶走了東北的希望。東北幾乎只剩下了一群退休在家的老人,以及早已佛系躺平的年輕人。這群年輕人,養活了東北遍地的燒烤店和雪花啤酒。以至於偌大的瀋陽再被提起時,被人記住的只剩下味道獨特的網紅雞架。2011年,本山大叔宣布退出央視春晚,背後原因一言難盡。只不過所有人都沒想到,接替本山大叔成為東北新符號的人,不是趙本山的趙家班,而是一個來自錦州的精神小伙。小伙叫李天佑,曾是「街溜子大軍」中的一員,因為女友跟富二代跑了,寫了一首原創喊麥《女人們你們聽好了》,沒想到成功撥動了底層青年們最脆弱的神經,得到眾多人響應,在網絡上開始瘋傳。李天佑一炮而紅,完成第一波原始人氣積累,來到YY直播成了一名主播。後來他又憑藉《一人飲酒醉》《東北兄弟》等越來越火,導致更多東北年輕人選擇擁抱互聯網,成為一名主播。巔峰時期,向東北扔一塊磚頭,可能砸到的10個人里有9個人是主播,另一個正在去當主播的路上。於是有人開玩笑說,支撐東北重工業的實際是燒烤和主播,甚至還有人說這是「東北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言過其實,但當時的YY確實成了無數東北底層青年的伊甸園。有了這群鐵粉的支持,無數東北街溜子憑藉當主播實現鹹魚翻身。李天佑作為其中的佼佼者,不僅一隻腳邁進了娛樂圈,還登上了2018年浙江春晚的跨年晚會。最巔峰時期,李天佑的廣告代言高達2500萬,力壓當時網絡紅人papi醬。李天佑的成功讓無數東北年輕人看到了希望,他們不再崇拜老一輩的趙本山,而是把李天佑當做了自己的精神偶像。那是李天佑的巔峰時刻,同樣也是新時代東北最後的輝煌。大部分東北主播受學歷所限,沒有像其他地方一樣,把網絡直播產業化,形成線上線下的產業鏈。反而在一夜爆紅後因為口無遮攔,以及傳遞出的不健康價值走向把自己作沒了。後來,快手殺入東北時,「辛巴」辛有志明顯吸取了前輩的經驗,在做主播的同時還做起了公益和實業。但最終還是因為口無遮攔與平台鬧得不歡而散,如今塵歸塵、土歸土,消失在了公眾面前。東北眾多主播退場後,留給互聯網的只有一句:老鐵雙擊,666。最明顯的就是東北網紅城市鶴崗。在無數城市房價都想着鯉魚躍龍門,一飛登天的時候,唯獨鶴崗房價像是一股清流,飛流直下三千尺,一房只需兩萬五。鶴崗超出人們認知的房價引起了大家關注,這座曾經的資源型城市,因為資源枯竭,導致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有房但沒人住。其實鶴崗的整體房價並沒有那麼狼狽。超低房價的地段一般不好,或者是「老破小」。在鶴崗好一點的小區,房價依然能達到每平3000到6000元左右,是一個較為正常的價格。鶴崗超低房價的噱頭,伴隨着全國房價都開始跌宕起伏,也喪失了它獨特的魅力。偌大的東北三省再一次被人們遺忘,消失在眾人眼前。如果不是2020年疫情來襲時,東北以雷霆萬鈞之勢派出一支又一支的救援隊伍,或許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這裡曾出過風光無限的「共和國長子」。當武漢熱乾麵向全國伸出求助之手時,東北用一火車的土豆茄子和白菜,再次證明了東北菜碼大,從來都不弄虛作假。除了數以噸計的救援物資,無數醫護人員也踏上了開往武漢的列車。當其他省份正在派出第三批、第四批救援人員時,東北已經開始派出他們第八批、第九批救援隊伍。那年2月9日,央視新聞發布過一條數據,當時全國共有11921救援人員,其中遼寧去了1382人、吉林去了686人、黑龍江去了353人。平均每5個救援人員里,就有一個東北人。遼寧醫學救援隊甚至幾進幾出,多次救援需要幫助的地區,連續奮戰110天沒回家,頗有一點當年常山趙子龍七進七出的感覺……當時無數文章歌頌東北,也有人說全中國欠東北一個熱搜。也有人好奇:為什麼並不富裕的東北,在每次救援時都如此不遺餘力?或許除了計劃體制在這片土地上仍有影響之外,東北或許真的有一種為兄為長的情懷吧。雖然如今弟弟妹妹早已長大,甚至已經把兄長甩開很遠,但作為昔日的「共和國長子」,在看到弟弟妹妹受到病毒侵襲時,兄長還是毅然站出來護弟弟妹妹周全。東北最近一次出圈,或許是因為那首《漠河舞廳》。除了歌曲本身,還有更多的人,是被歌曲背後藏的那個悲傷的故事所打動。如果有一天,東北還有另外的一首歌,我希望那首歌背後的故事不再悲傷。寫明星、寫八卦,有憑有據;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關注萬小刀公眾號,閱讀幾百篇10w+爆文!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