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杭州各縣市共60個項目(新入選55項,擴展5項)被認定為第七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餘杭區有6個項目位列其中,分別是餘杭越劇、杭州攤簧、良渚玉雕、良渚陶器燒制技藝、茶筅製作技藝、傳統食品醃臘技藝。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這些非遺項目吧!

餘杭小百花越劇藝術中心合影


越劇以浙江嵊州方言和民間音樂為基礎,博採紹劇、京劇、崑劇、話劇、電影等多種藝術精華;由越劇男班發展成女子越劇為主,輔以男女合唱;唱腔以板腔體結構與不同流派為主要特徵。人物不勾臉譜,表演真切、細膩、動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以舞台演出的形式呈現。



餘杭小百花越劇藝術中心自1953年建團,從餘杭越劇團到文宣隊,從「小東風」到「小百花」,已經走過了近70個春秋。劇團每年將越劇送到鄉村、走進校園、走進企業,將越劇文化送入萬家。


1968年全團合影

2022年《卻金亭》參加杭州市新劇目匯演

送戲下鄉



點擊觀看視頻


杭州攤簧,簡稱「杭攤」,又稱「安康」,為江浙攤簧一支,用杭州方言演唱,形成於清代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清末民初在杭州原餘杭一帶極為興盛,是我國南方地區的所有攤簧中以曲藝坐唱形式延續至20世紀60年代的古老曲種,曾一度瀕臨滅絕。


杭攤《淑英救弟》


1957年,原餘杭縣文化館對「鸚哥戲」(杭攤)進行調查和發掘。自2006年始,餘杭區文化館潛心研究杭攤唱腔,創作了一大批杭攤精品佳作,榮獲了全國「群星獎」,並五次摘得中國曲藝「牡丹獎」和多屆浙江省曲藝新作大賽的金獎,受到專家和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和喜愛。


杭攤《施昕更》


餘杭區文化館不僅着力傳承杭攤,打造杭攤作品,還培養了馮小娟、朱麗君、費凡等出色傳承人,同時讓杭攤走進校園,讓古老藝術煥發勃勃生機。




良渚玉雕文化是以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為傳播核心,擴展至全省乃至全國的玉雕文化。它包含有距今4000—5300年左右,長江下游太湖流域高度發達的新石器時代良渚玉器文化,秉承傳統的良渚玉器製作方法,造型宏大雄渾,風格嚴謹深刻,紋飾以神秘莫測的神人獸面引入入勝,陰線雕刻和浮雕完美組合。


瓶窯老街良渚玉雕館


良渚玉雕非遺項目,主要是利用傳承人高仿各類良渚文化玉器,展示和宣傳良渚文化玉器,了解良渚古人技藝天賦,通過「非遺進校園」等方式,將良渚文化玉器製作技藝代代傳承,讓青少年在親手體驗雕刻過程中,了解五千年中華文明。



良渚陶器是指距今4500—53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時期燒制的陶器,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主要實物例證之一。


勤勞的良渚先民用靈巧的雙手和高超的智慧製作出亮如黑漆、薄如蛋殼的黑衣陶,在世界制陶歷史上獨樹一幟,至今難以超越,其還原氣氛燒制技術的成熟,為後期瓷器之母-原始青瓷的產生奠定了重要的燒制技術基石。



餘杭良渚陶文化藝術館展示和宣傳良渚陶器文化,利用傳承人及團隊成員對良渚陶器製作技藝,再現良渚文化陶器之美。


茶筅製作技藝,具體實踐方式圍繞着十八道工序展開,分別是:選料、切料、刮青、捆綁、鋸簧、開架、沖頭、取簧、沖絲、削簧、刮薄、分絲、彎頭、挑絲、光絲、扎花、扎線、整形。



最後以成品茶筅作為最後呈現形式,按不同的材質,尺寸比例和內外穗絲粗細程度以及彎頭程度又細分為老竹茶筅、金竹茶筅、紫竹茶筅、花竹茶筅等。



相關知識主要通過宋代文獻對點茶法和茶筅的基本記載,作為理論依據,再通過反覆的嘗試與製作實踐恢復基本工藝,並探索創新製作技能。



傳統食品醃臘技藝,經過五個步驟,風乾後成為成品醬鴨。傳統醃臘食品的歷史很悠久,800多年前,南宋人開始把製作醬和豉產生的醬汁稱作醬油後,逐漸就有了傳統醃臘食品的製作和食用。



據說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還專門去品嘗醬鴨,吃過後龍顏大悅,還說光叫「醬鴨」沒有地方特色,還特地添了兩個字,叫它為「杭州醬鴨」,成為杭州的一道名菜。


◆ ◆ ◆ ◆ ◆


多年來,餘杭區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和傳承發展工作。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公布,進一步充實了餘杭區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庫。至此,全區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數達到了101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級10項、市級19項。

下一步,餘杭區將繼續以融合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為主要任務,探索適應餘杭特色的當代非遺保護工作實踐。


本文由余杭文旅整理編輯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來源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讚
點在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