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擊收聽「兔卡司」(tu-cast)

兔主席&徐老師 20221003

關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00:00:00——00:10:12)

徐老師:兔老師您好,有挺長一段時間沒有和您做兔卡司的節目了。

兔主席:是啊太忙了。

徐老師:最近您在寫一個關於台灣的系列,介紹了許多當代中美關係史上重要的歷史文件。

兔主席:對,源起就是有不少人建議我們梳理一下美國人到底在台灣問題、兩岸問題上是怎麼想的。

徐老師:台灣問題是關係中美關係的重大因素。

兔主席:是這樣的,台灣問題關係到祖國統一,而且和我們與美國的關係密切綁定。我現在想不出哪個單一因素能夠比台灣因素能夠在未來更能影響中美關係,還有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

徐老師:我們想借着兔卡司節目,把這些問題再梳理一下,探討一下中美關係圍繞台灣問題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涉及到的一些核心概念。

兔主席:對,我們重點可能不是去重申中國方面的主張與價值,因為這些主張和價值大家都是知道的。關鍵還是對美國方面的理解。要把一些最關鍵的提法與概念,歷史的演進,給說清楚。這樣就能了解中美之間存在的矛盾、分析,同時也有助於我們對未來形成預判。

徐老師:那我們就講講關於中美建交以來的一些關鍵文件。大家一定經常聽到「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想請您給大家講一講這三個聯合公報都是什麼,涉及台灣問題的內容、簽署的歷史背景,以及中方和美方的視角及歷史語境等。

兔主席:好的,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就是1972年的上海公報;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報,以及1982年的八一七公報。今年是中美歷史性的第三個聯合公報發布四十周年,但是現在中美關係處在冰點,兩岸關係非常緊張,已經很少有人願意提及這個聯合公報了,而且美國人這些年在不遺餘力掏空這個公報,不斷損害中美建交的基礎。

我們今天還是回到歷史,先聊聊中美第一個公報——《上海公報》。

《上海公報》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是中美兩國在1972年2月28日簽署的,我們中方的領導包括毛澤東、周恩來等。美方是尼克松總統。這個公報是中美關係破冰的歷史裡程碑。當時是基辛格先來中國打前站,最後是尼克松在訪問中國期間簽署的。當時也是根據我們領導人的意思,雙方都表達誠意,沒有迴避對一些重大問題的看法和立場分歧,也達成了不少共識。

徐老師: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的核心。那麼圍繞台灣問題,這個公報裡面是怎麼寫的?

兔主席:公報內容比較多,我們這裡只摘選關於台灣問題的內容給大家介紹,首先我先給大家念一念中方和美方的聲明。

中方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PRC)是中國(China)的唯一合法政府(sole legal government);台灣是中國(China)的一個省(province),早已歸還祖國(motherland);解放台灣是中國(China’s)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中國政府(The Chinese Government)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製造 "一中一台"(one China, one Taiwan)、"一個中國、兩個政府"(one China, two governments)、"兩個中國"(two Chinas)、"台灣獨立"(an independent Taiwan)和鼓吹 "台灣地位未定"的活動。

美方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all Chinese)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China),台灣是中國(China)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challenge)。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by the Chinese themselves)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着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徐老師:雙方各自做了聲明,也反覆提到中國的概念。但外人讀起來可能沒有感覺,還需要做進一步的解讀。

兔主席:關鍵是雙方在聲明里提出了各自的主張,但是內容又不是完全一致的,特別涉及到「中國」這樣的核心概念。

徐老師:像這樣的聲明,雙方是不是主要還是表達各自的態度,然後給它放到同一個文件里,向外界說明大家存在相互理解和諒解吧。

兔主席:是的,裡面雙方的觀點內容並不是一致的,表面上不容易看出來,但中美的分歧其實就埋藏在1972年這第一個聯合公報里,雙方其實從來就沒有真正統一過。但在這第一個公報的聲明裡面,很重要的,中方提出了「一個中國原則」,就是One China Principle,而美國則提出了他們的「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這個分歧從一開始就有,但在一開始含糊帶過的,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

徐老師:經過了時間,慢慢的我們才能真正發現和理解分歧在哪裡。

兔主席:對。

徐老師:那麼,公報里出現了許多關於「中國」的字樣和表述。但這些概念,在不同語境下是不是有不同的含義呢?能否請您再給具體講一講呢?

兔主席:好的,我們可以稍微具體地看看。因為既然提到了一個中國原則、一個中國政策,都使用了中國這兩個字,或者說用了China這個概念,咱們有必要較較真,看看大家說的中國到底指的是什麼。

我們平時說的六個字的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PRC),與兩個字的「中國」(China)並不完全是一個概念。平時我們說話寫字時是不分的,經常混同,但要看到背後有不同的概念。

首先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應該是最容易理解的,它指的是一個特定的政權、政府、政治體、主權國家主體。英文就是一個state,或者government, political entity。

徐老師:嗯,這是一個純粹政治層面的概念。

兔主席:其次,我們看看兩個字的「中國」。第一個意思的「中國」,指的是文化和歷史的「中國」(China):就是發端自中原華夏民族的一個歷史性的國度(英文叫nation或country)、或者一方人口(英文就是population,也是nation)、以及帶有歷史性的一方土地與轄境(territory),背後有歷史、文化、政治等等的傳承。

徐老師:主要是一個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概念對吧。

兔主席:對。如果我們翻過去看歷史的話,會發現這個概念不難理解:例如我們歷史上大一統的朝代,在不同時期,對外都能代表「中國」,就是外國人理解的中國。他們看我們都是中國,只是知道咱們處在不同的朝代而已。

徐老師:就跟我們看英國、法國之類的一樣吧。我們關注的是他們的國家,而不是他們的皇室。對吧。

兔主席:對。比如英國我們不會關注溫莎這個特別皇室。比如中國,最近的兩朝,明朝是代表中國的。大清打過來,明政權覆沒了,之後清就開始在國際上代表「中國」。明之前呢是元,蒙古其實取代了中國。元之前是宋,都是能夠代表中國的。不過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時候是多個政權並存的——沒有哪個政權能夠代表「中國」。

徐老師:就像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些。

兔主席:對,中國歷史上很多時候其實是分裂的,大部分的政權都是地方性的、偏安一方的,像那種時候就沒有那個政權能夠完全代表中國。但中國這個概念,向前追溯還是存在的。

徐老師:所以我們就說中國那時沒有統一,是分裂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兔主席:對。還有合久必分。現在看看第二個意思的中國,是國際法/外交層面的「中國」(China)——這裡其實是國家繼承/繼承國(successor state)的概念:每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上都有一定的權利、義務、地位的,例如它簽署了國際條約,它在國際組織里的席位,它的財產權利與經濟責任,甚至它的倫理責任(例如戰爭責任)等等。也就是在外國人眼裡的中國。你們這個國家,這片土地,這些人,總得在國際上有個代表,對吧。那麼在一個國家的領土裡,如果舊政府倒台了,被取代了,出現了一個新的政府/政權,那麼這個新的政權可以部分或全部繼承這個國家之前的權利和義務。

徐老師:前面的中國是社會、歷史、文化的概念,這個中國應該是一個國際法的、法律的概念。

兔主席:對的。

徐老師:這些概念如果不出來講一講的話,一般人確實可能不會分得特別清楚。我感覺各方理解都有差異。

兔主席:對,針對這個問題,是有理解差異的,理解上差異,就會帶來分歧和爭議。

容易混淆的幾個概念

⏱(00:10:13——00:20:18)

徐老師:就剛才您講到的對於「中國」概念的不同層面的理解和用法,是不是會導致「中國」概念使用上的混淆?

兔主席:是的,我覺得會產生幾個方面的混淆。第一個是文字混淆方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又是「中國」,可能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你看我們,甚至在國內法律行文的時候,往往都不區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了,就是用中國。反正是互通使用的。

徐老師:在國內的語境裡面這種區分可能不重要,就把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都混在一起使用。

兔主席:對。可以說是三位一體。好幾位一體。所以第二個容易出現的混淆,就是文化混淆:把「中國」這個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化」,主要是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出現。其實就是把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中國」給狹義化,說「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就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去二十年,民進黨在台灣地區有意識地搞本地化、搞「去中國化」,就是要把「中國」的概念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同,

徐老師:但他們又不把「中國」與「中華民國」等同。

兔主席:他們習慣的語言裡,中華民國是中華民國。「中國」現在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管轄的地方。按照這個邏輯,如果台灣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管治下,那麼台灣也就不屬於「中國」。

徐老師:所以,如果他們不認為自己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管轄下,那麼就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了,對吧。

兔主席:對的。他們說你們「中國怎麼樣怎麼」的時候,最初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來這個概念也不分了,或者說分不清了,結果呢,歷史的、文化的「中國」他們也不承認了,認為自己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民進黨這就潛移默化地實現了他們「去中國化」的目的。

徐老師:中華民族的概念還有吧?

兔主席:這個概念還是有的。中華民族概念是一個更加廣義的,帶有文化屬性的概念,「中國」則是一個狹義概念。但這些都是台灣民進黨和綠營不喜歡的概念。他們想做的就是構建本土身份認同,就是台灣人的概念,把台灣人和中國人對立起來,並且淡化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概念。

徐老師:和香港黃絲做的事情一樣。

兔主席:對,是一回事,都是相互影響的。就是要構建本土身份,只有構建了本土身份才能去中國化;只有去中國化了才能構建本土身份。

徐老師:兩者相輔相成的。

兔主席:對。第三個混淆,就是法律概念的混淆:前面說了一個國際法主體和繼承國的概念,一個合法繼承政府,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繼承他所屬的國家(country/nation)在國際社會上的權利、義務、地位。這個問題就不是一般人能夠搞得很清楚的了。

徐老師:明白了,這就是一個國際法、法律身份上的概念。比起政府、文化這些概念,法律概念就更技術更抽象了。

兔主席:是的。中國這個概念是挺抽象的,有很強的外延性。由於這些文字的、文化、政治層面的概念混淆或者混同,發展到今日,港台地區啦、海外華人圈啦,很多人其實早就分不清楚「中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概念關係了。

徐老師:是的,前面說了,即使在中國內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經常混用,包括在法律文本里也是混用的,因為在國內的語境裡不需要區分的這麼清楚的。

兔主席:不過話說回來,我研究過一下,這一情況也不只是在中文世界存在,在其他使用漢字的地方,比如日本、韓國等地方,也是普遍存在的。

徐老師:這一段關於中國概念的討論很有意思。那麼我們回到主題,在《上海公報》里,中美兩國的聲明里,在提到「中國」概念時,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兔主席:我們對照中英文本,特別是可以參考英文,因為英文的概念更加準確一點。我們可能分得不那麼清楚,但美國人,外國人,他們對這些概念是比較敏感

的。在《上海公報》里,凡是大寫的「Government」,或PRC,指的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指的就是一個具體的政權,一個政府(state/government),對這個是沒有分歧的。

徐老師:嗯,中美理解是一致的。

兔主席:然後,凡是說到「中國人」,就是Chinese的時候,指的都是兩岸的人口,包括大陸和台灣的本地人口,在我們的眼裡,這些都是國人,都是中國人,中華民族同胞,對吧,美國人眼裡就都是華人啊,都是Chinese……

徐老師:對這個也沒有分歧。

兔主席:但是一說到「中國」(China)的部分,就缺乏清晰的解釋了,不同人讀文本會給出不同的解釋。想想就知道,這種解釋一定會結合自己的立場和主張的。

徐老師:嗯。那我們試着看看公報里中國政府的表述,看看如何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不知道這段文字,結合前面的概念分析,應該如何解讀?

兔主席:我們套用前面的概念啊,第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里的「中國」,指的應該是歷史性的國度「中國」,就是China as a nation, as country。它的意思是說,現在在中國這個地方,只有一個合法政府能夠對內,就是對國人,還有對外,就是對國際社會,代表它,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RCas a state)。

徐老師:嗯,然後是第二個關於中國的表述,就是說「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說的應該是台灣就是「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中國」的一部分吧,台灣就是一個歷史地區,一個行政地方,一個「省」。

兔主席:對,這裡說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指的是台灣是歷史中國的一部分。

徐老師:然後說台灣「早已歸還祖國」,指的應該是台灣已由中國人從日本殖民者手裡收回,對吧。

兔主席:對的。所以接着引出了第三個關於中國的表述: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就是說台灣問題是「中國」自己的問題,是一個「internal affair」(內政),不容外國人干預。請注意,這個地方概念上是有些含糊的,不同人的理解和解釋會有分歧,但由於它是中國政府的表述,所以要看中方立場。從中方的角度來說,這個表述的意思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代表了「中國」,對內對外代表了中國這個國度(as a nation),是國際上唯一合法的繼承國(successor state),對內對外都享有主權(sovereignty),所以呢,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享有主權。那麼順其自然的,台灣的問題,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外的任何人都沒有關。

徐老師:對,這是中國政府的視角和立場。

兔主席:而這一條,就是中國政府「一個中國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的核心。

徐老師:這就是我們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提一點問題啊,當時的國民黨台灣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兔主席:國民黨台灣,所謂的「中華民國」(ROC),或蔣介石政府,就是台灣當局了,他們在這個問題上的視角,對我們理解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到底是怎麼看待台灣問題是很有幫助的。在大陸打輸了內戰、被迫撤離到台灣後,蔣介石的國民黨台灣對內對外仍然堅持自己才是「中國」(China)的唯一合法政府和統緒正宗,是歷史中國對內對外的繼承國,就是successor state,要對內(Chinese/國人)及對外(國際社會)代表中國(China),要享有主權、要行使國際權利。國民黨台灣是拒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身份、地位和主權的,他們用盡全力希望在國際社會上打壓和排擠中華人民共和國。

徐老師:那時蔣介石甚至還希望反攻大陸呢。

兔主席:對,他還想着三民主義光復大陸。但是呢,不管怎麼說,在「一個中國」的原則及問題上,當時的國民黨台灣和中國共產黨,就是中國大陸政府,除了有個別的差異——比方說對外蒙古主權和領土的認定問題以外——總體上來說,兩岸的觀點是「對稱」的。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和周恩來等領導人都承認,老蔣是堅守「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從這條底線原則來說,他還是愛國的。

在歷史上,美國是如何「選邊站」的?

⏱(00:20:19——00:29:50)

徐老師:那麼美國人怎麼看待這個「一個中國」問題呢?

兔主席:對美國人來說就簡單了,你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台灣當局,即所謂的中華民國,兩邊的主張和訴求是一樣的,是「鏡像的」、「對稱的」,好比「一個硬幣的兩面」。兩邊對「中國」(China as a nation)的大的歷史敘事是一致的,都認為自己是正宗,是「中國」(China)領土上的唯一合法政府,是歷史中國的繼承政府(successor state),代表的是全體中國人民(all Chinese),對「中國」歷史全域享有主權——包括自己並沒有直接管治的地方——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對台灣地區擁有主權,而台灣當局,即所謂的中華民國認為對大陸地區擁有主權。兩個政權是相互否定的,都認為自己擁有所謂的獨一無二的主權權力(國際法和政治上叫「exclusive mandate」)

徐老師:這樣有爭議的問題,在當時的國際社會裡還有別的案例麼?

兔主席:在當時有幾個國家也處於這種有爭議的情況中,其實可以看看。

首先是西、東德。當時的西德認為只有自己才是代表及繼承歷史德國(1871~1945年的德國)的唯一和合法政府,代表德國全域人民,同時作為繼承國,也背負德國戰爭留下的義務與道德責任。當時西德的政策,只要某國和東德建交,西德就要與之斷交。反過來,東德也認為自己是唯一能夠代表德國的政府,西德只是北約的傀儡國家。兩個德國不互認。當時是冷戰時期,東、西方陣營都要站隊的,西方陣營認為西德是「德國」的代表;東方陣營則認為東德是「德國」的代表。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德國」的問題,矛盾無法調和,兩德當時都不能成為聯合國正式成員。不過那個時候,西德和東德實力相當,背後又有美、蘇兩大陣營,就是旗鼓相當。最終,德國人只能就接受分治的現狀了。後來西德、東德兩國在1973年都成為聯合國正式成員了,「兩個德國」分治的情況也就坐實了。兩國一時也不謀求統一了。例如東德在1974年將兩德統一的目標從憲法裡刪除了。

徐老師:是呀。這「兩個德國」的問題直到1990年東西德統一才得到解決。

兔主席:對。第二個是南、北朝鮮問題。冷戰以來,朝鮮半島也長期分裂,都主張自己對整個朝鮮半島擁有主權,另一邊只是美或蘇陣營下的傀儡國家。1991年,南、北朝鮮問題都加入了聯合國,也算是坐實了「兩個朝鮮」。朝鮮半島究竟如何統一,目前還都沒有方案與方向。

徐老師:朝鮮人民看來還得一直分裂下去。

兔主席:第三個是南、北越的問題。從1950年代中開始,南、北越就是分治的,雙方都認為自己是整個越南的合法代表,另一邊只是美國或蘇聯陣營下的傀儡國家。1975年,南越對北越無條件投降,越南就實現統一了。

所以,冷戰時期——至少在1970年代啊,一個歷史國家(nation)和人民(people)因為種種原因,被切成兩半,兩個政治體,並且一邊是跟隨着西方陣營的,一邊是跟隨蘇聯陣營的,兩個政治體還競爭衝突,甚至隨時要打仗,這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上其實挺常見的。美國很容易就會想到這些其他國家的案例,然後套到中國身上,哎,你們也是另一個分裂的國家啊。

徐老師:那麼對於美國來說,他們怎麼處理這樣的問題呢?

兔主席:對於美國來說,他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想象中複雜,就是結合自己的利益和意識形態「選邊」唄。同時,不光你選,還有蘇聯,蘇聯往往在另一邊「對稱」的選邊:

所以,在西、東德上,美國選擇了西德;

在南、北朝鮮上,美國選擇了南朝鮮,就是,韓國;

然後在南、北越南上,美國就選擇了南越……

徐老師:所以美國總是要選一邊的。那麼當時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美國是怎麼選邊的?

兔主席:從1940年代的中國內戰(「解放戰爭」)到1970年代以前,美國在中國問題上一直選擇站在國民黨也就是中華民國的一邊。到了1970年代,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政策不得不逐漸改變,最後就體現在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發布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斷交這些。

徐老師:美國等於是重新選了邊。那當時美國選邊的考慮的因素是什麼呢?

兔主席:主要是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個是越戰:美國在1970年代初的時候深陷越南戰爭泥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初期是大力支持北越的,美國肯定希望能夠中立北京,至少是削弱北京對北越的支持吧。

第二個是中蘇交惡:1960年代末的時候,中蘇關係急轉直下,中國領導感覺要和蘇聯打仗了,有非常強的危機感。當時就尋求建立反對蘇聯的國際統一戰線。然後在中美蘇是一個三角關係,當時蘇聯在全球的布局態勢非常猛,美國是處在下風的,而且陷在越戰裡面,在與蘇聯爭霸的時候是力不從心的,美國一心希望拉攏中國,一起對付蘇聯。

徐老師:那就是「以華制蘇」。

兔主席:對。另外第三條,美國當時的「中國政策」是不可持續的:到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美國人已經知道,國民黨台灣沒戲,他們對中國大陸的主權主張根本不切實際,也得不到國際支持,沒有前途。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2758號決議,當時就認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聯合國組織里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在這個歷史決議里,美國還投了反對票。但是當時美國人心理已經很清楚了,在選「中國代表」時選錯了,必須改弦易轍了。只不過是對外交更了解更敏感的總統/白宮/國務院/外交專家先意識到這一條,國會還是親台反共的。

徐老師:台灣的遊說團體很厲害,給美國國會議員塞了很多錢。

兔主席:美國國會還會反攻,那是後話了。第四條是,美國也希望在亞洲適當做戰略收縮,脫離中國內戰:當時的美國在台灣還有不少駐軍,他們也是認真參與維持兩岸安全的——既要防中國大陸打台灣,也要管住台灣不要進攻大陸,它給自己一個維持和平秩序的角色。但這個角色是很耗費精力資源的。美國希望能從這個中國內戰里抽出身來。

徐老師:兩岸問題就是中國內戰的延續。

兔主席:對,美國介入時間太長了,希望能從這個裡面抽出身來,至少不要在軍事上直接參與。第五條是政治制度和反共意識形態的考量:美國在意識形態和政治上是反共的,與國民黨台灣的合作也建立在反共的基礎上。但在當時的美國人看來,其一呢,社會主義陣營看來也不是「一塊鐵板」,中蘇兩個大國關係惡化了,這就可以拉攏中國大陸制衡蘇聯了,地緣政治收益更大;其二呢,國民黨台灣是一個軍事化的權威主義政府,和本省居民關係也不好,這和美國當時在世界其他地方扶持的許多政權類似。但台灣除了反共以外,和美國其實沒有什麼價值共同點,所以也很難得到美國本國民眾的支持。

徐老師:看來美國對於台灣的態度,基本上取決於台灣在地緣政治上的價值。

兔主席:對,那時意識形態層面的支撐是有限的。主要靠的還是歷史關係。從歷史上延續下來的,另外就是台灣收買美國國會議員。

徐老師:不管怎麼樣,美國在七十年代的時候倒向了我們。

兔主席:是的,要看到,對於美國來說,它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就是在1970年代的時候,在兩個擁有「鏡像」、「對稱」主張的競爭政權里,就是一個大陸,一個台灣,兩邊都在講「一個中國」的故事。美國看來看去,最後就選擇了一個實力更強、更受國際社會支持,更加符合自身利益的一方。

美方的「戰略性含糊」

⏱(00:29:51——00:42:57)

徐老師:鋪墊了許多歷史,那我們現在回來看一下《上海公報》里美方的表述吧?

兔主席:好,我們一起來看看啊。我念中文翻譯,但重要概念里列出英文原詞。

美方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all Chinese)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China),台灣是中國(China)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challenge)。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by the Chinese themselves)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interest)。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着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兔主席:我的理解,美國當時對一個中國問題和兩岸問題的認識大概是這樣的:第一,台海兩邊,無論是共產黨人還是國民黨人,都把自己稱為為「中國人」(都是Chinese),兩邊都認為只能有一方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繼承政府。唯一的區別只在於:國民黨台灣認為「中國」是中華民國,而共產黨認為「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呢,兩岸都認為台灣是「中國」的組成部分,在這一點上沒有分歧。如果這樣的話,美國幹嘛要提出反對呢?他肯定沒意見。

徐老師:所以他說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兔主席:對。他沒有必要反對。第二呢,美國當時確實希望「中國人」自己解決台灣問題。這裡的「中國人」,指的是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包括共產黨、國民黨、所有的「中國人」。在美國人看來都是中國人。請注意,1970年代的美國人面對的台灣和今天不同,那時是不怎麼聽話的蔣介石,一堆國民黨外省人,那時的國民黨可想不到有一天台獨分子(甚至台灣的主流政治)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了。那時誰也想不到。另外,美國當時認為,台灣不出現衝突是最有利於自己的利益的,他希望台灣問題得到和平解決,這樣自己就可以不摻和。這些,確實就是1972年美國人的想法。

但要指出非常關鍵的核心一點,美國只承認了台灣是「歷史中國(China as a nation)的一部分」,或者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各自對「一個中國」的表述里,台灣是各自的一部分,但並沒有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徐老師:這一條是重大分歧啊。從那個時候就出現了。

兔主席:是的,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從1972年開始。非常確切地表述是,美方的態度是,他們認識到、了解到、知道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關於台灣地方的主權的主張,但沒有對這種主張表示認可或表達態度。這就是基辛格所謂的「建設性(或戰略性)含糊」(constructive/strategic ambiguity):刻意地迴避尖銳問題,求同存異,先把關係向前邁進。

徐老師:在1970年代,中美破冰,關係正常化的時候,「戰略含糊」看來還有些積極意義。

兔主席:是的,其實就是眼前解決不了的事情,放到以後再解決,識別主要矛盾,顧全大局,以時間換空間,那時他們的考慮和我們領導人的考慮差不多。那麼這個「建設性含糊」的背後,就是美國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了。我們需要注意,在所有的公開場合,從那時到現在,美國政府的措辭都是「一個中國政策」,這和中國所提的「一個中國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是不相同的。

徐老師:很多人沒有留意到這個問題:美方的」一個中國政策」和中方的「一個中國原則」原來不是一回事,不僅僅是措辭不同,意義也不一樣。您是否再給我們講一講中方的「一個中國原則」?它是如何確立的?

兔主席:好,中國大陸政府,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對台灣地方的主權主張,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在1971年10月聯合國2758號決議里,中華人民共和國確認了在聯合國里代表中國的合法席位身份。這裡,一方面確立了在國際社會上只能存在有一個冠名「中國」的合法政府——而且這個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是其他的;另一方面,也確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國際上的「中國」的繼承政府(successor state)。

雖然美國在聯合國2758號決議里投了反對票,與台灣依然維持着軍事戰略同盟關係,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的關係通過《上海公報》就破冰了。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讓美國正式接受了「一個中國」,以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主張,形式上美國似乎接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一個中國原則」。

但實際上又沒有這麼簡單。在兩國關係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存在和含糊和分歧是沒有關係的,只是在兩國關係不好時,分歧才會暴露,並且放大。

徐老師:關於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One China Principe)的定義,我們在2005年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對「一個中國原則」有這樣的表述,我給念一下: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國家絕不允許「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確實,這裡插一句啊,這個文本里都沒有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字樣。

兔主席:是的,要這樣理解:在這類國內文本里,幾種「中國」的概念都是混同的使用的,可以視為就是「三位一體」。不過也正因為概念被混同了,我們都習慣了,結果我們有時反而不容易判斷美方或者外方跟我們理解上存在微妙的差異或分歧。

我再複述和「翻譯」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問題的主張:

第一,「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主權政府(sovereign state)能夠合法地在國際社會/國際組織里冠名及代表「中國」(這裡的中國是as a nation,作為一個國度)。這也就意味着,國際組織里不會也不能同時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等同時冠名「China」的政權。

第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裡指台灣屬於歷史中國的一部分:向前追溯到三國時期及至後來的宋、元、明、清、時期。甲午海戰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但1945年日本戰敗後,台灣又由當時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收回;中國政府宣告「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從法律和事實上收復台灣。

第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逐漸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里獲取/繼承了「中國」會員/代表資格,以及獲得了各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確認,證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國」的合法繼承政府(successor state),在國際法及外交上能夠繼承「中國」(例如追溯至近代的清、民國政府等)在國際上的權利、責任、義務、地位等。

第四,進而的邏輯推演,中華人民共和國接替了中華民國,擁有了對台灣的主權。同時,台灣的主權是否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及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根本問題。而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涉別國內政等重要原則,又是《聯合國憲章》規定的現代國際法和國際關係的基石。

第五、目前,台灣確實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直接管治之下,但對於一方領土,事實上的(de facto)治權和法律上的(de jure)主權,也需要區分看待。

徐老師:這個問題也很關鍵,我們可以再對照看一些國際上的例子嗎?

兔主席:可以的,大家可以看一些例子:

——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戰爭」里占領了許多地方,例如現為以色列首都一部分的東耶路撒冷(East Jerusalem)。國際社會大多不承認以色列對東耶路撒冷的主權,認為東耶路撒冷屬於巴勒斯坦。這裡,占領/治權 和 主權是分開的;以色列雖然占領了這麼多年,但是國際社會還是不認;

——德涅斯特里亞(Transnistria)1991年宣布獨立,獨立運行三十多年,他們是希望加入俄羅斯的,但國際社會認為其主權仍然屬於摩爾多瓦;

——北塞浦路斯,1974年這個地方被土耳其占領,獨立於塞浦路斯治理,國際社會認為其主權屬於塞浦路斯;

——南奧塞梯,1991年宣布獨立,獨立運行三十多年。國際社會認為其主權屬于格魯吉亞;

——索馬里蘭,1991年宣布獨立,國際社會認為其主權屬於索馬里。

——俄烏衝突地方。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在2014年宣布獨立,國際社會認為兩地主權屬於烏克蘭;克里米亞在2014年也公投併入俄羅斯,國際社會不承認;前兩天,俄羅斯剛剛推動將烏克蘭的盧甘斯克、頓涅茨克、赫爾森、扎波羅熱四個地方以公投形式加入俄羅斯,預計國際社會也不會承認。

徐老師:這些地方治權和主權肯定會長期分離;

兔主席:可以這樣理解吧:如果一個國家的某個地方在鬧分離(就是breakaway)、分裂,或者叛變(renegade),或者被第三方國家或力量占領,結果暫時陷入了某種事實上的自治狀態,也不會讓這個國家就自動喪失了對這個地方的主權。

台灣是中國內戰的產物及狀態的延續。從這個維度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不直接擁有對台灣的治權(de facto),但依然在法律上(de jure)擁有對台灣的主權。

「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個中國政策」

⏱00:42:58——00:52:09(結束)

徐老師:這是中國「一個中國原則」背後的邏輯。

兔主席:對,基本如此,其中「一個中國原則」還明確,「一中一台」也是不能接受的,因為只要將中國和台灣置於平行地位,就意味着要將台灣從中國分離出去,就構成了對中國主權及領土完整的侵犯。

這些是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的核心要義。在這個原則的基礎上,我們與全世界181個國家——也包括美國——建立了外交關係,與我們建交的國家原則上都要認可「一個中國原則」,就是前述中國政府的邏輯。

徐老師:這也是中國人的樸素理解。現在看來只有美國不認同這個原則,還想在全球帶壞其他國家。那當時我們的政府,在1970年代,他們是如何考慮這個問題的呢?

兔主席:我們再回到歷史中,看看當時政府是圍繞大國政治做考慮的。1960年代後期,中蘇兩黨關係中斷,兩國關係急劇惡化,蘇聯在全球範圍內擴大軍事力量,對中國也形成了很大的軍事壓力。1969年,蘇聯在中蘇邊境製造了「珍寶島事件」等一系列武裝衝突事件,兩國一度面臨全面戰爭。在這個時候,毛主席認為中國最大的威脅來自於蘇聯,而不是美國,需要拉攏美國對付蘇聯。1973年,毛澤東會見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當時就提出「一條線」的外交戰略:毛主席說,要「搞一條橫線,就是緯度,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他的意思是要讓一條緯度線上的國家聯合抗蘇,形成「國際反霸統一戰線」。1974年,毛澤東在北京會見日本外務大臣大平正芳時,又提出了「一大片」戰略,要團結美國、日本等一切國家與力量去共同對付蘇聯。中美就是在這樣一個國際環境下開展共同合作的,目的是一起遏制蘇聯。這也是中美破冰及《上海公報》的歷史語境。

徐老師:嗯,我給大家念念,在《上海公報》里就有針對蘇聯霸權的表述:

「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衝突的危險,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兔主席:對。可以看到,中美蘇是三個大國的三角關係。1970年代,中美走到一起對抗蘇聯,這是當時的絕對主旋律。國民黨台灣的價值一下就變小了,台灣問題在中美之間也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了,雙方很容易找到共同點,擱置爭議,向前發展關係。

徐老師:今天的環境大不相同了。

兔主席:今天的國際環境是另一番景象。美國在全球充當霸權,中國和俄羅斯則戰略性地走在了一起。這時,台灣的身份就不一樣了,台灣又成了美國反華、制華的戰略棋子。

徐老師:聽了您的介紹,現在確實能體會到,美國人說的「一個中國政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存在着實質區別。

兔主席:是的,《上海公報》初步引出了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這個政策是有意含糊表述的,在未來幾十年的時間裡,慢慢地才明確起來,直到今天,甚至有要推倒的意思。但要看到,美國所說的「一個中國政策」,和中國說的「一個中國原則」,其實從來就不是一回事,從一開始,兩者就有實質性的差異。

徐老師:可以再強調一下,把中美的立場都說一下。

兔主席: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

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美國認可)

第二,台灣是歷史中國的一部分;(美國認可)

第三,台灣也是當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美國沒有認可,不表態)

第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享有主權;(美國沒有認可,不表態)

第五,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問題。(美國不認可)

徐老師:很清楚了,最關鍵的地方,我們對台灣的主權,美國是不承認的。

兔主席:對。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如下:

第一,美國「知悉」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但美國沒有承認、認可、接受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這一條我們在中美建交公報里再介紹。(中國對美方這一立場當然完全不認可)

第二,美國真正的官方態度實際上是「台灣地位未定」;(中國對美方立場也完全不認可)

第三,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有意識地進行模糊處理的(中國非常不喜歡這種模糊處理,但是歷史上曾經認為可以通過時間換空間逐漸解決問題)

第四,美國反對兩岸任何一方單方面尋求改變「現狀」。所謂「現狀」,就是「兩岸分治」;(中國不認可,因認為這是中國內政,和美國無關)

第五,美國反對任何一方用武力手段解決兩岸問題,而支持和平手段。(中國不認可,因認為這是中國內政,和美國無關)

徐老師:在中美關係向好的時候,有一點分歧都不是問題,都可以彌合;

兔主席:在中美關係不好的時候,分歧就是大問題了,從小的裂縫變成不可逾越的鴻溝。

徐老師:嗯,感謝您今天精彩的分享。關於我們這個台灣問題的系列節目,我們將請兔老師繼續分析第二、第三聯合公報、《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以及美國對台灣政策演變及走向的邏輯。敬請大家關注,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