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未來城市是什麼樣的?9月24日,SEAHi!論壇在上海設計中心南館舉行,來自各行各業的大咖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興技術為城市所帶來的智能化變革,為大家展示了「未來城市」的主題內涵和案例體驗,展望科技賦能、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未來城市的轉型方式。

這是SEA-Hi!論壇舉辦以來的第二十期活動,也是因疫情暫停之後再次啟動的首期活動,主題是「一起創未來」。這句話,也寄託了SEA-Hi!論壇的嶄新冀望。

SEA-Hi!論壇是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起,由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辦的活動,以演講為核心、面向公眾,旨在打造一個匯聚社會智慧,跨界、跨專業創新型開放共享平台。

SEA-Hi!論壇聚焦城市空間品質和城市軟實力,體現出濃濃的海派特色。SEAHi!與「Say Hi」諧音,寓意向社會公眾發出邀請、致意;譯名「思海」,蘊含海納百川之意,彰顯海派文化特徵,將給大眾帶來能碰撞出思想火花的頭腦風暴。

自2015年6月啟幕以來,論壇已成功舉辦十九期,吸引了幾十萬市民關注,每一期觀眾報名都積極踴躍,「一票難求」。近百位演講嘉賓跨越行業和年齡,他們是參與以及關心關注城市發展的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作家、管理者、媒體人、跑步愛好者甚至是中學生。他們談論着多元話題,有城市發展、城市文化基因、設計創意、人文情懷,共同匯聚成「空間的藝術,思想的海洋」。

「重新啟動以後,SEA-Hi!論壇將發揮公共政策孵化平台作用。」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熊健表示,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規劃理念,不斷探索「開門編規劃,開門做規劃」的形式。以論壇為契機,未來將通過不同的形式邀請居民參與到城市規劃中來。

熊健表示,SEA-Hi!論壇主題將更具有延展性、長期性、話題性,讓不同領域的人對一個城市發展議題產生碰撞、激出火花,讓論壇成為更具創新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公共政策孵化平台。

在主題選擇上更注重系統化,既有上海城市發展的重點思考,又有國際發展的新趨勢。重啟之後的首期主題是「未來城市:一起創未來」,後續還將策劃「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氣候應對」等諸多城市規劃和未來城市發展相關主題,希望孵化出更多有前瞻性、符合公眾利益的公共政策。

更加注重專家智庫的豐富和拓展,匯聚規劃、建築、文化、藝術、歷史、科技、治理、媒體等領域的智慧,只要有創新性的觀點,都可以站上論壇,與公眾分享自己的靈感與創意。

更加注重內容傳播形式的親民化,傳播渠道的大眾化。強化線上線下的互動、多渠道傳播、實時直播互動等形式。重新設計了品牌形象,開通了SEA-Hi!論壇視頻號和B站賬號,論壇首次開展全流程的視頻、圖文直播,同時也加強同其他媒體平台的聯動效應。

「SEA-Hi!論壇通過全方位升級重啟,希望未來在更大範圍內,向公眾傳播城市空間前沿思想,緊扣城市發展趨勢中的新機遇與新挑戰,匯聚專家、市民、媒體和社會各界智慧力量,形成共建美好城市、共創美好生活的強大合力,為共同推動實現『人民城市』發展獻計獻策。」熊健表示。

保持初心,擁抱變化

吳志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德國工程科學院院士

2000年,我在一個世界級大會上被問到一個問題:展望21世紀城市。當時,我想到一本書叫《從2000年回來》,作者站在1883年暢想以2000年人的眼光批判1883年的美國生活。到了真正的2000年,我們看到,作者預測的2000年應該完成的技術革命,其實都完成了,但也有很多問題依然存在,還是要在未來不斷解決。

換句話說,所有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永遠不變的,理想生活的目標永遠需要我們去追逐,這是初心不能改變。可以改變的是城市面貌,這種變化主要是技術驅動的。

1998年,在巴黎做城市設計的時候,當地已經在給每一棟房子專門編制「病歷卡」,記錄它們的誕生年份、所用材料,用不同顏色標記不同時期的房子,像對待人一樣對待房子。後來,我把這個經驗用到上海世博會的舊區改造上。

這段經歷讓我重新認識城市規劃,城市更新是一個城市真正的時間長度。城市是個生命體,規劃師不僅是「新生兒」的伴生者,還要終生陪伴它的成長,這是規劃真正要做的事。

台州夢創園原址是一片污染嚴重的土地,我們用了100天在這裡做治理,播種了很多草,把原來工廠的鐵杆改造成燈管就地使用,還植入了很多感知器。改造之後,當地老百姓把這裡變成可以活動的地方,還拍了很炫酷的片子。我們可以看到,人永遠會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到了今天,我們的初心也不要變。比如,關注社會中一些特別人群。上海有很多孤寡老人,我們做了iSpace 001項目,把大量用在空間站為宇航員服務的設施全部應用到上海黃浦區的一套老年人住宅中。我們打造了生存模塊、健康模塊、幸福模塊、社區模塊,用各種設備去記錄一位83歲老人的生活過程,感知他的行為、讓他保持健康狀態,輔助他和遠方的親人對話。

面向未來,通過元宇宙技術、數字技術,可以把原來用物質建造的空間,在線創造出來。7月份在福州舉辦的數字中國大會,我們嘗試用虛擬增強現實技術讓328棟建築進行互動,市民用手機可以看到建築與虛擬的龍、金魚等形象進行互動。

人因為有了視野和願景,才能架構更美好的明天。我們不要懼怕未來、不要懼怕新技術,規劃專業本就是用夢想和願景驅動的。未來城市永遠站在初心的起點,不要忘記「人的美好生活」永遠是我們的初始點。

數實互映下的規劃與運管為城市提升「繡花」功夫

徐惠麗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上海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主任

規劃與運管相輔相成。城市規劃是我們城市運行最重要的基礎和底盤,是一切城市運行的出發點。「第一粒紐扣」扣對了,對城市的運行管理者來說是最大的福音。同時,沒有好的城市管理和運行,規劃往往只能是美好設想。要把規劃的科學預測、未來暢想變成真正的生活,離不開高效能的城市運行。

上海推進的城市孿生空間地理數字底座建設,摒棄了傳統的「一張圖」概念,更多是為城市規劃、建設和運行,構建一個「汽車底盤」,在構建過程中基於未來實體城市的虛擬映射。

我們生活的城市是一個複雜巨系統,在數字空間也必然是一個複雜系統。在構建城市孿生空間地理數字底座時,我們在「六化」和九個「核心能力」上做了探索。這個底座構建是開放的,希望有更多社會主體參與進來。

數字與現實互映背景下,線上的城市空間和線下的城市空間一直在發生着緊密聯繫,正在從原先的線性關係變成一種立體的、實時的、不斷互動的交互循環關係,避免了傳統對物質空間的過度依賴,讓我們能用一種更現代的方式推動城市運行管理。

比如南市水廠,它是百年老水廠,也是上海第一個數字水廠,在技術支撐下實現了數字化管理,更好地保障了城市飲用水安全,未來還有無數可以拓展相容的空間。世博文化公園則在規劃階段就採用數字賦能更好地落地,所以在環境管理、夜間治安、人流量和現場服務保障方面都做得不錯。上海五個新城也是把傳統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理念和數字化深度融合在一起,用數字化的思維、「未來城市」的思維規劃五個新城的發展。

經歷了上半年的大上海保衛戰,無論管理層面還是市民,對城市更安全、更有序的呼聲都超過了以往。在傳統規劃中需要增加更多關於數字化城市安全的內容,比如信息基礎設施安全、數據安全、數字世界安全威脅感知、災害綜合監測預警。

要把規劃和城市運行更好地統籌在一起,還有這樣幾個特別需要關注的方面:首先是「以人為本」,所有規劃建設的需求出發點是「人」,終點也應當是「人」;第二,特別需要關注城市運行的不確定性,越是不確定,越需要規劃和城市運行管理之間加強互動協同;第三,市民的充分參與。

下一步,我們會用更科學的方法推動城市數字規劃、數字建設、數字運行。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更多關注政府效能,關注相關管理人員數字化能力的提升。

城市越智能越要「以人為本」

韓松

知名科幻作家

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並展現了未來城市的方方面面,有迅速把病人送去醫院的飛行汽車,有在建築里就能長出來的生態蔬菜,有利用智能系統就能實現的快速旅行,這些都讓居民生活變得更方便、更安全、更自由。

今後也會有越來越多人生活在城市中。未來,城市生活會更美好嗎?這是科幻作家和未來學家感興趣的話題。

1860年,法國小說家凡爾納就想象過20世紀的巴黎人:住摩天大樓,使用複印件、打印機,坐上了高架列車和磁浮列車。還有人設想,如果地球資源枯竭、人口膨脹,我們可以搬到海里和地下生活,有一天還可以去月球或火星生活。最時髦的是元宇宙的城市,人們可以使用數字孿生的方式,只要一個化身就能進入虛擬世界,建立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但科幻作家和未來學家不僅描寫了城市的美好,也警告了城市可能遭遇的災難。地震、海嘯、火山、小行星撞擊甚至外星人入侵,都會給城市帶來致命的威脅。有幾種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新情況值得注意:

一是原子能的發現,它帶來了核電,但也製造出核武器;二是納米技術,它可能造出吞噬生命及其周邊環境的微型機器怪物;三是生物工程,很多人警告實驗室里可能造出滅絕人類的超級病毒;四是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五是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災難。這些技術是在不到100年裡形成的,初衷是造福人類,但用不好的話也可能毀滅地球。

城市越是智能,越要「以人為本」。未來城市要處理好三個問題:一是基本生存條件和必需品保障;二是人類生存的需求提級,城市要為居民提供更多福利,包括藝術和創造活動、自由及獲得尊重;三是生存價值,要回應居民更深切關心的問題,即活着是為了什麼,給出人生和宇宙的答案,這可能是超乎物質的考慮。

這些都要求城市管理者具有為民服務的思想,有對未來的前瞻意識,有科學務實的精神,有專業的素養和現代的視野。只有這樣,城市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元宇宙時代已來 好玩的時候才剛開始

李暉

上海風語築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

關於元宇宙,很多人會問三個問題:

第一,什麼是元宇宙?元宇宙不僅包括虛擬世界、物理世界,還包括他們之間的疊加和映射。如果用一句話回答,我認為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聯網,這是它的價值。它的上一代是移動互聯網,再上一代是PC互聯網。

第二,元宇宙能實現嗎?一定能。手機、微信、抖音、新能源汽車等這些現在很普及的東西,提出概念很早,但實現至少需要5年。元宇宙也是如此,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第三,元宇宙時代能做什麼?我們做了很多業務技術探索,與元宇宙相關基礎一脈相承,側重運營端的實踐。比如,我們把技術做了可視化呈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做沉浸式數字化體驗,綜合了AR、VR、全息以及其他交互技術,讓現場的明星嘉賓可以交互、可以體驗,觀眾也能夠拍到,讓人們覺得元宇宙可以摸到、看到。百度希壤是一個世界虛擬城市平台,我們還與希壤合作進行運營。

在「元宇宙+城市」方面,我們與奉賢新城進行戰略合作,打造了元宇宙會客廳;與新華社合作進行元宇宙展示,和太空中的宇航員進行跨時空交流。

在「元宇宙+文旅」方面,我們落地了很多線下沉浸式體驗項目,比如衢州天王塔、Team-Lab等。文創項目非常適合進行元宇宙分享。

「元宇宙+商業」是更易變現的板塊,比如沉浸式的嘻哈演出等。我們幫助北京萬達廣場打造了線下元宇宙沉浸式劇本殺項目。此外還幫助媒體做了不少虛擬人項目,比如虛擬主持等等。

我們的口號是元宇宙時代已來,好玩的時候才剛開始!

互動嘉賓

葉可央

上海西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徐匯濱江在規劃之初就在思索,不是未來需要什麼,而是站在未來城市看當下要提供哪些服務。

藉助數字化手段,西岸的城市治理,在這幾年也有一些變化。我們是城市治理的「神經末梢單元」,通過數字化管理手段串聯,大大增強了整體協同性,提高了感知能力。

一般來說,防汛需要人去調控防汛閘門,如果遇到特殊天氣,就需要很多人隨時待命。在數字化治理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人流量監測、水位監測、防汛牆結構位移偏差監測等手段,提示我們應該準備多少人力、在哪裡待命、哪裡會出問題,可以節約至少三分之一的成本。在今年颱風「梅花」期間,我們已經有所應用。

科技越來越應該回歸到人的需求,比如提高工作效率,大家通過線上會議,可以釋放出時間和空間,走到線下、走到戶外,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把數字媒體帶給更多人,是希望在全球不同地區的人都能欣賞到同樣的藝術作品。

數字城市和「未來城市」也是這樣,最終是通過技術的手段把溫暖的城市、美好的體驗帶給大家。

畢彤彤

區塊鏈媒體和孵化器PA News聯合創始人兼主編

關於很多先進技術,我們目前處於一個早期階段,一方面要擁抱,另一方面,在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泡沫性、破壞性的東西,但總體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看待。

打造「未來城市」,已經有很多人進行嘗試。現在的建築行業很「卷」,很多專業人士想要跨界學習AI、藝術,學習數字媒體,去了解前瞻行業,把專業和前沿技術結合,虛實相生結合,才能走出更加寬廣的道路。

在實踐方面,有一群人想把上海的老建築搬到元宇宙中,歡迎世界各地使用這個平台的遊客可以參觀上海的建築,同時,元宇宙平台有大家的數字人身份,可以為外國遊客做導遊。於是在虛擬平台上打破了地理限制,讓一個外國遊客能迅速了解上海的歷史、建築。未來,我們在線上把空間打破後,可以結交更多朋友,讓更多人了解我們。

(來源:解放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