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行與迂迴:台灣現代建築的路徑」展覽現場,下圖為自然洋行建築工作室設計的「大冥想室」。
巴厘島在民間被稱之為「眾神之島」。自然洋行成立於2003年,在往後的10年中,創始人曾志偉每年都會抽出6個月時間前往島上進行田野調查。在烏布北邊的村落,曾志偉幾乎有一個月的時間幕天席地,睡在梯田裡。如果說來來回回、往返東南亞群島的經歷教會了他什麼,那或許是有關於自然與建築之間尺度的重新思考。
2015年,自然洋行在陽明山上完成了「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的建造,這10年的時間裡,曾志偉形容自己像其他建築行業的學生一樣,經歷了漫長的摸索與校正:「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想法慢慢地醞釀累積,開始落地實現。2015年,我們自發地設計了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它不由商業目的驅動,也不是一個封閉式的研究項目,而是廣邀藝術家、醫生、生態學家,甚至巫師薩滿等不同人群,讓他們基於對這片山林、場域的想法,在研究室分享各自的體悟。」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是一個略帶實驗性的開端,在果實落地之前,它會結出怎樣的枝幹與分杈,對於曾志偉而言也是未知數。空間完成了,不同身份的人在其中來來往往,如同肌肉和血液的填充,為能量的積蓄提供了一個場地,儘管那時還並不明確具體要傳遞的是什麼概念,但自然洋行正是從中得到了啟發,延伸出了勤美學森大等等後續項目。





勤美學森大,2018。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的框架採用了當地常見的簡易務農網室系統,和室外的自然處在分離又交融的狀態——亞熱帶氣候區與溫帶氣候區帶來的炎熱與潮濕並不能被完完全全的阻擋,草葉山灰在使用的過程中薄薄落在網室頂上,紗網代替土壤,見證植物衰敗、腐爛、消解的過程。這種結構的改變帶來了感受的改變,人在置身其中時需要不斷地進行調整:對建築的認識;對於舒適與不舒適的重新校正;對自然的感知,那些看得見的山風、蜂鳴和樹影;以及那些看不見的、我們與非物質事物之間的關係。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2014。
自然洋行對於這種關係的處理如此細微、獨特,建築往後退了一步,我們也向後退一步,自然向前,提供了一個中轉停滯的冷卻區域。在《太多值得思考的事情》里,索爾·貝婁將現代社會形容成狂熱如同高燒不退,他引用18世紀詩人威廉·華茲華斯所說的:「我們對這個世界介入太深,索取又消耗,白白浪費了精神,我們放棄了自己的心靈,在外部世界,在自然界,心靈可回應的越發稀少。」
我們既對這個世界難以看清全貌,對於自我這件事也總是一知半解,自然洋行所呈現的建築提供的不止是空間意義上的停頓,同樣也是心理層面的,儘管他們無意這樣做,但似乎在無形中對這個高歌猛進的時代作出了回應。



野長城。
「記得電影《瞬息全宇宙》中有這樣一句話:『Please be kind when we don't know what's going on out there.』在外界混亂、糾紛、衝突的狀態中,反而需要更大的善念。我們無法參透未來變化的趨勢,只能以善為方法,純粹地解決紛爭。獨善其身,總會找到同類的存在。也不在乎目前同行者多寡,從身邊的團隊開始,慢慢暈染善意。希望步入自然洋行建築的人能通過場域自省反思,或覺出有趣,也以最大的善意面對他人。」在採訪中,曾志偉如是與我們分享道。
「Please be kind.」


自然洋行建築工作室團隊。

IDEAT理想家,以下簡稱IDEAT
IDEAT:《IDEAT理想家》10月刊專題以「Energy Above All」為主題,當提到建築的能量和精神性,你會想到什麼建築?
曾志偉:我們始終不斷地在吸收、發散、消耗能量。所以一些仿佛能讓時間靜滯、生理機能停頓、營造心理反差的空間場域,會讓我感受到建築的能量與精神性。比如說墳場——巴厘島有一個湖泊中的村莊,進入村子只能靠行船。從村子到村子的墳場,又要再劃一小段獨木舟。所謂「墳場」其實就是一叢老樹,遺體直接平躺在千年神樹下,任憑其自然風化,當地稱這種殯葬方式為「樹葬」。墳場只能貯存11具逝者大體,若新的逝者進入,他們就會把最早先來的第一具屍體推入湖泊。當大樹的蔭蔽開始掩覆小舟,你就會直接看到這所有11具遺體。倏忽間,你的個人感受與一直以來的糾結,好像就全然放下了。經由大樹、湖泊、生死問題所構築的場域,你可以通透地直面自己,從紛紛擾擾中清醒。
除去這種將你瞬間置入另一個情境的墳場,就是耕田間提供農夫休憩的茅草小屋「發呆亭」。在大量的勞動後,「發呆亭」是可以讓你喝茶、休息安頓的場所。單論它的物理空間其實微不足道,特別小,但身處其中的瞬間你便能感受到生理機能發生的微妙變化。



巴厘島棲息屋計劃及手稿,2014。
IDEAT:你是怎樣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關於建築的能量所在的?
曾志偉:我在自然洋行大概有20年的工作經歷。前半部分的時間,其實跟大多數建築系畢業生的狀態相似,是一個摸索的過程。我把工作內容分成兩種類型,一類是在巴厘島或其他東南亞國家展開的田野調查,另一類則是被委任的工作。在前10年的客戶工作中,行業環境並無餘裕讓我融入田野調查所帶來的思考。我也沒有把務實的工作變成將研究投入實踐的練習。因為如果把設計視為一種產業,它是在眾多限制條件下形成的內容,並不簡單等同於你的思考或想要傳達呈現的議題。那時我的能力或者說能量還不足以平滑地銜接生意與創作,固執己見大概率只能產出中庸的作品。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想法慢慢地醞釀累積,開始落地實現。2014年,我們自發地設計了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它不由商業目的驅動,也不是一個封閉式的研究項目,而是廣邀藝術家、醫生、生態學家,甚至巫師薩滿等不同人群,以對這片山林、空間的感受為基底,在這個研究室分享各自的體悟與實踐。
這是一個開端,把我十幾年來來回回在巴厘島、東南亞漸進識得的想法轉化為建築的形式。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成為了一個學習的能量場,通過類似自然教育的活動交流資訊,累積大家的能量。那時並不明確想要傳遞的具體是什麼概念,但正是從此間獲得的啟發,延伸出了勤美學森大等等後續項目。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2014。
IDEAT:從2003年起的10年間,你每年有半年到印尼巴厘島「修煉」,進行長期的建築環境田野調查——在這種看似「無用」的蓄力過程中,會經歷懷疑或焦慮的時刻嗎?
曾志偉:不同的人有着各自生活於世的方法。比如,在台灣就有不少年輕人隱居山間或海邊野地,無所謂物質是否豐盈,而更在意精神生活的質量。他們認為場域環境隨時在潛移默化影響你的思緒,因此主動疏遠與都市的距離,希望於山林野地間進行更純粹的交流。我感慨於他們對抗生活壓力的巨大勇氣。經年的工作中,我也接觸了大大小小迥然相異的案例,有趣的、荒謬的。一路走來,你會感嘆於世界的奇異多元。慢慢地,心思就不會糾結在單一的執着中,發覺其實「不對」也「不錯」。不過,建築有一個宿命,它終究是供他人使用的。如果無法將幸福感或其他預設的體驗傳達給進入空間的大眾,設計可能難謂成功。我們希望創作的起心動念與最終進入場域的體驗合一,設計中的突破能反映為空間使用時的真實優勢。



蟲洞住宅,2016。
IDEAT:感覺自然洋行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向內性」,你們團隊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狀態是怎樣的?
曾志偉:同事都稱呼我為學長,我就叫他們同學。我們的工作方法有點像在學校,劃分小組,一起討論議題。有時分配的任務太艱難,我就會被「同學們」敲打。我也並沒有把自然洋行當成個人表達的媒介,它是許多年輕朋友以及團隊共同的累積,我們欣喜于思想的流通。最好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能有自己的代表作,那自然洋行就會越來越有趣。
設計團隊能與外界保持交流,是一種匯集、吸收能量的上好途徑。我們在「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舉辦了近300場聚會,邀請世界各地、專注不同領域的人群參與分享,在這裡與場域互動。得益於此,我們能見到一些書面知識以外未能進入主流視野的生活方式。大家偶爾也會一起遁入山林,在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靜養三天兩夜,扔下手機,保持靜默不語。但活動之外的日常,難免仍需面對大量的工作。
團隊的辦公地點在台北陽明山腳下的外雙溪邊,工作室里有非常多的貓,早先還有更多狗。同事們會嘟囔着清潔貓屎、貓尿,植物沒有澆水會枯萎,落葉也不時需要打掃。雜務辛苦瑣碎,不過其實這也是一種與自然連接的方式。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2014。
IDEAT:如果我們將自然療愈力理解為自然洋行團隊的核心追求,那麼,你覺得空間設計是達成「療愈」最核心的路徑嗎?
曾志偉:如果把建築的目標視作對某一種功能的闡釋,我們實踐的出發點則是對設計前提條件的反問。分析要實現期待的活動功能,空間設計是否是合理的解決手段。我們更在意問題本身成立的理由、動機,以何途徑才能更適切地回應設計任務。因此,在前期的準備工作中,我們習慣做大量的田野調研,或是從不同維度探討問題的本質,基於研究提出可行的設計辦法。
通過空間場景的設定使人的狀態變得舒緩,這是一種具體實現安頓的重要方式。人們的活動紛擾都是能量的消耗,所以我們希望在多樣的空間中,或多或少地置入能令人安定的情境。通過空間氛圍的營造,或是材料的質感,或是光線的幽微,讓人不再潦草粗略地觀察、理解空間,這時你的動作就會隨着整個場域舒松,時間也會緩滯。


山洞:類生態光學冥想屋,2016。
IDEAT:你在建築實踐中不斷弱化形式感,強調與自然相結合,你如何具體處理自然與個體之間的關係?
曾志偉:我早前查閱了中文裡「自然」的釋義:不管有機或無機,兩個相輔相成運行事物間的相互關係。我認為自然的內涵除了描述大樹山川這種物質性的生態,同時也包括我們與非物質、不可見事物間的關係。建築大概就是在處理你與不可見事物間的邊界。建築的基本職能即保護與隔離,遮風、避雨、擋沙,但這其實與聯通自然之間產生了矛盾。所以精要在於如何疏解這個矛盾。這有時是一個心境問題,建築外的景致是否可見,空間中的人如何與景致產生互動,都並非關鍵。重要的是在安定的情景中安頓,此時空間是完全封閉抑或朦朧遮隱,都不影響你在其中與自然的聯繫。
具體到設計方法,後期幾個案例都是從造成大困擾的小問題切入,而非從宏觀的概念出發。不同的項目中,無論建築材料、形態如何變化,設計推導的過程總是相似的。比如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設置於山中,如果身邊飛蚊煩擾,恐怕難以靜心冥想。所以蚊子看似是很小的問題,卻是造成困擾的最大因素。因此我們將這個小問題延展到大尺度的空間中,把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理解為一張巨型蚊帳,完全地籠罩整個活動場域。只有當人被充分地庇護,才能沉澱心氣、開敞感官,無虞地感受。


了了 礁溪,2021。
IDEAT:自然洋行在不同的空間會因地制宜地運用材料完成表達,關於材料的選擇有何考量?
曾志偉:每種材料都有其獨到的長處。比如在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中,網紗可以輕巧地阻絕蚊蟲。網材其實是農民種植、保護秧苗時常用的材料,經過改良設計,適用於不同的結構骨架,構築人的活動場域。並且由於多年務農工作的經驗積累,農民對運用網紗建造的工法駕輕就熟,大概7天就可以搭建一座遮風避雨的房舍。
材料的環保與永續性並不是我們選擇材料的首要出發點,但其實很多環保材料兼具優異的物理性能,適於解決特定問題。「直行與迂迴」展覽中採用的網材即是由可降解的塑料製成。又譬如水庫中常有淤泥沉積,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精力清除水庫底部的淤泥。台灣有位博士將淤泥轉制為一種表面特性類似荷葉的建材,可以用作疏水材料,在城市更新項目中解決老舊公寓漏水的頑症。
與此同時,自然洋行趨向以簡單、純粹、輕巧的方式解決問題,在單個項目中儘可能使用更少、甚至單一的材料。未來將與空間產生聯繫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我們試圖讓建築「透明」,把更多的空間留待後人融入自己的私人體驗與記憶。



科學番茄園綜合務農室,2015。
IDEAT:「直覺」在你的設計與生活中有着怎樣的位置?
曾志偉:直覺啊……回想起來,特別是近幾年,我開始變得不那麼絕對。更年輕的時候,我僅憑直覺與執着心去處理一些事務。通常這樣呈現的結果並沒有經過周全的考慮,未能想得通透就結案了。所以雖然後來業主委任時的限制相對寬鬆自由,我反而越來越懷疑自己的即時決定,無法完全相信主觀的判斷。不知道這樣做是不是對,那樣做會不會好。但具體到建造時的猶疑,就不要過多地用頭腦去思考,反而是用身體去感覺自然。你身在其中,那很重要。我每天都在對項目進行更多的修正、調整,唯有通過漫長的迂迴,才有可能逼近、達成理想。
IDEAT:你的生活軌跡與建築幾乎都與島嶼密不可分。「島嶼」作為一種意象,其涵蓋的東南亞文化、人與聚落等是否已經成為你對未來的想象中不變的載體?
曾志偉:巴厘島有一間安縵酒店,專注於提供高品質的生活方式服務,是當地文化體驗式酒店的鼻祖。早在二三十年前,他們就以當地村落極富文化特色的茅草屋作為酒店設計的原型,並不強加西方主流的建築審美於當地的自然之中。這些建築師進入地方的手段,是對下水道衛生、電力系統安全等基礎生活條件的改善。看不見的基礎保障設施完備後,大眾才能自如地體驗地方文化,接收空間傳達的訊息。這是一個重要的經驗,設計應從基礎切入,而非停留於形式的表現。當代人的生活方式類似遊牧。上學在這,老家在那,又嫁往別處,不再囿於常駐一地的生活。但大家涉足許多不同的地方,反而可能產生歸屬感的懸置。不知為何,巴厘島成為我在這不斷的錯置中,一份歸屬感的所在。


了了 礁溪,2021。
IDEAT:能否向我們介紹自然洋行去年完成的「了了 礁溪」「大和旅社」這兩個項目?它們如何讓你感受到能量的傳遞、感知與共享?
曾志偉:「了了」是一座新建的旅館,位於台北東部近郊的礁溪。「了了」的定位是用來睡覺的場所,空間並不大,而是像安心地蜷進小角落,在山洞間蝸居的感覺。我們用一片大竹籠圍罩整個建築,竹子將來會爬滿藤蔓、蜜源植物,令都市角落成為其毗鄰群山生態的蔓延,讓七八層樓高的建築「消失透明」。



了了 礁溪,2021。
大和旅社位於屏東,是一家有着近百年歷史的酒店,期間幾經更迭,又改做其他商業用途,遺留一灘凌亂。老建築最大的魅力在於每一代人的投入與使用,我們此番改造希望儘可能恢復建築的全貌,不是單一地回到始建或某個特定的年代,而是保留不同年代的使用痕跡,並將此次的努力也融合在建築中存續。建築的某些部分維持着整修過程中水電、泥作師傅們仍未完工的狀態,期待未來進駐的人也能感受當下時代的印記。師傅攜親友入住時也可以驕傲地指認「這邊是我鑿的」「那邊是我弄的」。希望小小的旅館能為城市居民帶來更多的共同回憶,而非更遙遠的距離。



大和旅社,2018。
IDEAT:在你看來,建築師通過建築作品的自我表達重要嗎?
曾志偉:作為建築師、創作者,內心期盼解決的問題、自發的念想,是設計的首要出發點。所謂的「作品」概念可以後附或交由他人闡釋,因此更重要的是自己理清前端的起心動因,以及建築是否是切實解決問題後的成果。但每個建築都是眾人意志的複雜集合體,並不由單一的個人決定,能否落成有時還需依託時代的機緣。所以我個人較少往這個向度深究。
IDEAT:「能量」有時是由外向內延伸,有時是一種內在的力量蔓延影響到周圍。「能量感」也是我們在展覽中對於自然洋行作品的最直觀的感受。你生命中最重要的能量感來自於何處?
曾志偉: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些轉折點。我小時候的一個重要轉折是父母把我送往帕勞群島。帕勞群島文化原始,沒有聚落村莊,不存在共享的概念。個體彼此之間熟識。隨後,我到訪巴厘島。巴厘是座小島,但有着社會交往緊密的聚集村落,嚴格踐行公眾約定的信條。當某位村民的家人逝世,村里就會敲響節奏特別的鼓聲。大家暫緩工作,三天三夜輪值陪伴失去親人的村民,同他玩鬧、講笑,一起喝酒、打牌,直到他筋疲力盡,無心哀悼。全村人偕同出殯,整個過程中沒有人流淚感傷。即使在人生的某個階段不能如意,村莊也會經由這種方式施與你安全感。資源、種稻、建屋也通過類似的機制共享、合作。自此我認識到,集體、團隊和社會活動可以讓人沒有後顧之憂地實踐心底的熱望。而且,當地人對萬物有靈深信不疑。他們早晚都在禮拜,摩托車也拜,瓦斯爐也拜,連電視都拜。他們認為常受禮拜的瓦斯爐比較不容易損壞。可以料想,當對一件事物懷有敬意,就會留意悉心維護,自然不易損耗。他們的物資相對匱乏,因此用這樣的方式對待事物。我想這其中也有一些可以觸類旁通的處世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