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achel
來源: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想從一個小的角度來講。
讓我們從電車難題開始聊起。
一列電車正在駛來,在其正前方的軌道上有5名小孩正在玩耍,而另一條岔道上有1名小孩正在玩耍,這時你恰好站在扳道口的位置,請問,你會否扳下扳手,讓電車駛向岔道?這樣可以拯救5名小孩,但會犧牲1名小孩。
你會怎麼選?先想一下你的回答,繼續往下看。
現在,情境發生了改變:5名小孩所在的軌道是正常運營的,而1名小孩所在的軌道已經廢棄,也就是說,那名在廢棄軌道上玩耍的小孩完全沒有任何錯誤,這個情況下,你會扳動扳手,讓電車把他撞死嗎?
在第一種情境下,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扳動扳手」,原因很簡單:救5個小孩,總比救1個小孩來得更划算些。
這時,我們就說:你是基於「目的論」的立場(也常常被譯為「功利主義」)。也就是說:什麼才是正當的行為呢?只有當一個行為能夠為全人類帶來的福祉大於它的成本時(5個小孩的生命重於1個小孩),它才是正當的。
反之,在第二個情境中,大多數人就可能會選擇「不扳動」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會認為:那個在廢棄軌道上的小孩沒有錯,錯的是那5個在正常軌道上的小孩。因此,沒有錯的人不應該為犯錯的人承擔代價。
這種立場,我們就叫做「義務論」,跟目的論相對立。它的意思是:結果並不重要,行為本身的正當性(對還是錯)才更重要。不對的行為,我們就不應當去做,更不應當鼓勵。
那麼,在上面這2個情境裡面,究竟應該選什麼呢?
我的觀點是:選什麼壓根一點都不重要 —— 因為它本來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重要的是什麼?是你「怎麼選」。
亦即:你是出於一時的衝動和直覺,還是基於一個堅定的、明確的基點去作出決策?
舉個例子:「我」知道我是一個重視規則和秩序的人,我認為為了維護秩序、適當的犧牲是合理的,我也清楚這兩種選擇各自的取向,那麼我選擇「不扳動」,就是一個合理的行為,因為它符合了我的立場和價值觀。
只要你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你清楚知道它的後果,也明確地知道你的立場和價值觀,那麼基於這個「充分認識」的前提下作出的行為,就是合乎理性的。
這就是我想表達的:
當你碰到一個問題、選擇、情境時,不要局限在它本身的層次,而是不妨「向下挖掘」,去尋找它和我在更底層的相容之處 —— 亦即「自我認知」。
這也許是一種更好的思維方式。
- 01 -
什麼是「自我認知」?
我們在一生中,可能會面臨許多場景,它們一定會包含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如何應對它們呢?
這時,我們就需要一些長期的、穩定的、不變的規則,為我們提供指引和方向,這就是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和取向,亦即「我是什麼樣的人」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它們就是你對自己制定好的、底層的信念和規則,用來構建起自己穩定的人格。
曾經有讀者問過我,說:您一直呼籲大家要努力,要獨立思考,要變得優秀,但每個人一定要按這種方式生活嗎?我可不可以不需要想這麼多,就這樣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呢?
當然是可以的,但它有一個前提:如果你清楚地認識到「獨立思考」和「渾渾噩噩」這兩種選擇所帶來的的結果,那無論你選擇哪一種,都是合理的。
換言之:你當然可以選擇後者,這是你自己的自由。但這種自由要基於什麼呢?基於你對它的「充分認識」。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也就是說,當且僅當你「向下挖掘」,可以碰觸到一個堅實的基點時,你的自由才是有根基的。
如果你從來不知道「我還可以有另一種生活」,就選擇了後者,那這種自由就很難說是充分的。因為你完全有可能錯過了對自己來說「更想要」的選擇 —— 你壓根就不知道它的存在。
所以,努力、獨立思考、變得優秀……並不是說,大家一定要這樣去生活,而是說:當你這樣做了,你才能從更高的層次看到每一種生活的可能性。那麼,你才有了選擇的自由。
這其實就是「理性」。
我們說「追求理性」,絕不意味着我們要變成沒有感情的機器,而是指:當我們思考問題時,要儘量立足於充分的信息和底層規則,以「不會後悔」作為主要的衡量標準。
這一點當然非常難,但這才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
- 02 -
其實,大多數問題都是這樣的:選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選。
比如:
畢業後,應該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鄉?
到了年紀,應不應該結婚、成家、生孩子?
是選擇闖出一番事業,還是選擇安穩但缺乏挑戰的生活?
……
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它們基於什麼呢?基於你對自我的充分認識,基於「我想要什麼」這一「不變的事物」。
遺憾的是,許多人容易忽略這一點。他們作出行為和決策,往往不是從底層規則出發,而是跟隨着別人和大眾的意見 —— 別人認為「應當怎麼樣」,你就也覺得「對,我應當怎麼樣」。
我們在生活中,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受到環境的影響。
我們的長輩、原生家庭、塑造我們的大環境,會向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
我們所在的層次、階級、圈子,無時無刻不在向我們貼標籤,給我們灌輸各種條條框框;
我們所接收到的媒體和信息,都在有意無意地塑造「我們想要的方向」……
在這重重圍困之下,很容易就會喪失「我」的主體性 —— 你開始沿着別人為你規劃好的道路,什麼都不想地往前走……
在這種情況下,你其實就是沒有自由的。
因為你讓別人的想法,來替代你自己的想法。你用別人的生活,替代了你自己的生活。
不妨時時刻刻保持一種信念: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我必須對它負責,沒有別的事物和人,能夠從我手中搶走對生活的自主權。
可以說,人生,其實就是在各種力量拉扯之下,竭力保持平衡所走出來的軌跡。如果你失去自我的控制力,你就會把你的生活,全盤交到別人手上。
分清「我必須」和「我想要」。很多時候,這就是煩惱和疲憊的來源,也是關上它們的閥門。
- 03 -
可能有朋友會有疑問:我在許多文章里,都說,我們要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架,要多質疑自己,質疑那些「默認為真」的東西 —— 但前面又講,自我認知是長期、穩定、不變的,那麼這兩者是否矛盾呢?
其實並不矛盾。
實際上,在我們構建人格的過程中,會有兩種可能的迴路:
第一種,我把它叫做「封閉型」。它遵循這樣的順序:
1)相信自己所接收到的事物,把它們內化為框架;
2)牴觸與固有框架不同的新信息,只接收一致的新信息;
3)藉由2不斷強化自己的固有框架。
第二種,我把它叫做「開放型」。它的路徑是這樣的:
1)相信自己所接收到的事物,把它們內化為框架;
2)質疑自己框架所賴以持存的各種信念;
3)廣泛接觸新信息,並讓它們互相融合、修補;
4)形成新的框架,並容納其他不一致的信念的存在。
後者是一種更好的方式,也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方式。
一個簡單的假設是:世界上存在着非常多的信念。它們之間有許多是互相牴觸的,但並不意味着誰對、誰錯,也不意味着誰更合理,它們只是存在着,就在那裡。
而你、我,每一個人,都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從中選擇一部分信念,形成自己的自我認知,繼而形成穩定的人格,來理解這個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跟別人的分歧,乃至於跟「世界」的分歧,往往並不意味着誰對誰錯,而只是因為我們所選擇的信念不同,存在着內生的不一致而已。
所以,跳出框架、質疑自己,絕不意味着虛無主義,也並不表示「你要質疑一切信念」,而是,時刻保持開放的心態,能夠容納新的信息、新的信念「為我所用」,而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局限在一片狹隘的、小小的「自我」里。
如果用 人是如何變強的 中的「心智世界」來打比方的話,就好比是:
我們的一生,其實就是心智世界不斷「擬合」現實世界的過程;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停下腳步,問自己「是不是已經到頭了?」
如果在這時停下,我們就會局限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以為那就是全世界,把局部當成全部;
人變強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拓展認知邊界、不斷調適「心智世界」輪廓和範圍的過程。
而我們那些「不變的事物」,就好比是心智世界的圓心,也就是我們一切概念、規則和框架的交匯點。它會隨着心智世界的變化不斷改換位置,但它依舊是中心,指導着整個心智世界的變換。
所以,你會發現,我在許多文章里,都提倡一種價值取向:走出來,跳出去,多接觸各種各樣的新的可能性,而不是沉浸在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和習慣思維里。
為什麼呢?這樣能讓自己生活得更好嗎?不一定。但通過這種方式,你才能撬動自己固有的框架,用新的刺激,來衝擊自己舊的模式,不破不立。
你才會知道:世界有多麼廣袤,我除了目前的生活方式之外,還有這麼多的、別的可能性。
這也是回答「我是什麼樣的人」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所必需的條件。
- 04 -
那麼,到這裡,我們可以回過頭看看最開始的問題:怎樣做出好的人生抉擇?
它應當包含如下要素:
1)對各種可能性具備「充分認識」,明確地知道它們的存在,清楚它們可能帶來的結果。
2)不斷修正和完善「自我認知」,以此作為不變的基點,來理解和思考外部世界。
3)當遇到新問題、新情境時,不要局限在表面,而是「向下挖掘」,尋找到它跟自我認知的觸點,以此來作出行動和決策。
如果我們把(3)看作一個個的點,那麼,把這些點連起來,就是一條的清晰的、良好的人生路徑。
這或許不是最優解,但一定是一個滿意解。
我剛畢業的時候,做廣告,加班到凌晨是家常便飯,半夜被電話叫醒(跟客戶有時差)也非常正常,到手的工資又低,有段時間連生活下去都有點艱難。
在這種環境裡,很多人也許就熬不下去了。但我從不討厭這種生活,因為我非常明確我想要的是什麼: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獲得成長。
所以我常常跟別人戲言:我現在的狀態,都是以前加班加出來的。
現在其實也一樣。我參與了幾家公司,但其實不少項目是不掙錢的,反而需要往裡投錢,整體來說並沒有太多盈餘,為什麼?因為我並不覺得賺錢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夠用就好了。相比之下,探索新領域、嘗試新事物,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對我來說更重要。
同樣,我拒了一些投資的機會,也一直沒有把內容商業化,就是因為我不想過上「被商業化驅趕着不斷奔跑」的生活。我更希望擁有更高的主動性,能做一些真正想做的內容,幫到更多的人。
什麼是好的生活?它沒有標準答案,但一定是最適合你的生活,也是你想要的生活。
所以,綜合以上3點,我們可以得到第四點:
4)基於以上三點,為自己設定一系列原則,並遵循原則來生活。
舉個例子。接觸過投資的朋友,一定知道在投資中,設立規則有多麼重要。你如何設定規則,取決於你的風險偏好和期望,這是因人而異的;但一旦設定了規則,就要嚴格遵循規則行動。它未必能讓你「永遠正確」,但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失敗」。
生活其實也是一樣的。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必要追求100%的完美,只要避開「錯的地方」,就好了。
把生活交給你制定出來的原則,這也許是最省心的生活模式了。
- 05 -
最後,提一個簡單的 Tips,來幫助你更好地理解。
當你遇到一個新問題、新情境時,不妨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1)它的本質是什麼?
舉個例子:有一份好的工作機會擺在你面前,不妨問一問:這份工作機會吸引人的地方是什麼?是優渥的收入,較少的壓力,新的挑戰機遇,還是新行業的切入點?
2)它跟我的聯繫是什麼?
在這些吸引人的地方裡面,我最看重的是什麼?
我為什麼看重它?是因為它符合我對未來的期望和規劃嗎?還是因為它能彌補我短期的需求?
3)我想從中得到什麼?
我對這份工作的目標是什麼?是暫時改善生活、以尋求未來更加可期的機會,還是以此作為一個跳板,進入這個領域,來豐富自己的履歷和職業生涯?
4)還有別的可能性嗎?
如果不採取這種方式,還有別的可能性能達到我的目的嗎?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
記住:你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裡,沒有誰能代替你對它負責。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格上財富:十年深度研究,甄選陽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財產品,為您的資產增值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