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源:3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黃臻、劉金海、李博

南京鬧市區,一座古樸的宅院。朱漆大門隔絕了塵世的喧囂,青磚黛瓦透露出歷史的味道。

初春探入門縫,微風輕拂樹梢。院落西南角的一間斗室,窗外鳥鳴盈耳,屋內靜謐無言,只聽木屑從木板上掉落的沙沙聲。

老舊的辦公桌上,形狀各異的刻刀擺放其間。案台邊的鐵皮小檯燈,散發着瑩白色光芒。王康蜷身伏案,右手緊握拳刀,左手頂住刀背,刻刀划過木板,雋秀的漢字慢慢成型。

任牆外車水馬龍,眼前這一塊棠梨木板,就是王康的整個世界。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經版樓內參觀經版(2月21日攝)。圖片均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李博 攝

一顆種子

身為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第八代傳承人,王康喜歡用「緣分」來形容他與這門古老技藝的關係。

2010年,還在南京市莫愁中等職業學校(現為南京非遺學院)就讀古籍鑑定與修復專業的王康,在參觀江蘇省古籍修復成果展時,結識了金陵刻經處的兩位傳承人馬萌青和鄧清之。一份眼緣,兩位老師當場表示,如果感興趣,可以到金陵刻經處系統地學習雕版印刷技藝。

這次偶然的相識,在從小就喜歡「倒騰木刻」的王康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不久後,每日乘車上下學的王康意外地發現,公交線路因改道正好在金陵刻經處門前經過,剛剛種下的種子迅速發芽。

2011年,學校組織實習,王康找到了金陵刻經處。從拜師學藝到畢業工作,在他看來,「一切感覺都是安排好的」。

「一顆種子種下去,它在冥冥之中發芽生長,」王康說,「這條路是順着走下來的,渾然天成的。」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經版樓內整理經版(2月21日攝)。

位於南京市淮海路35號的金陵刻經處,1866年由晚清著名學者楊仁山創立,融古代經書、經版收藏,經書雕刻、印刷及流通於一體,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

時至今日,金陵刻經處仍然保持着以「雕版、刷印、裝幀」為主要流程的手工制書傳統。在刻版時,底樣選用老宋字,上樣塗油後進行刊刻。在刷印時,先以帚子將水墨塗刷在經版上,再將宣紙覆上,用擦子壓擦,然後揭下印好的書頁。在裝幀時,分頁、折頁、撮齊、綑紮、壓實、齊欄、串紙捻、切書、打眼、貼封面、包角、裝訂、貼籤條、裝函套等幾十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

對於自己接觸的第一個想學雕版印刷的「90後」,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第七代傳承人鄧清之,曾懷疑王康能不能「吃下這個苦」。

「刻字要收掉花哨的心,然後坐下來安安穩穩地做,從早晨坐到晚上,」鄧清之說,「很多年輕人吃不下這個苦。」

工作不僅辛苦,而且收入不高,面對世俗的考量,王康承認自己也曾想過放棄,但是心底里的熱愛讓他堅持了下來。

「從刻第一塊雕版開始,我就喜歡上這種木屑從版片上面彈落的樣子,」王康感慨道,「像一片片花瓣,被自己拋灑出去。」

王康在工作檯前進行雕版木板鐫刻練習(2月21日攝)。

「鎮處之寶」

金陵刻經處後庭,有一座素雅的二層小樓,正門兩側「流通功德藏,接續人天師」的描金對聯讓人肅然起敬。這座「經版樓」,乃金陵刻經處的聖地所在,內藏經版12.5萬片,匯集着一代一代匠人的心血。

初來刻經處,王康正好趕上經版樓動「手術」。為保內藏國寶於萬全,金陵刻經處對經版樓進行改建加固,升級成可以滿足條件的文物庫房。

那時,王康與同事們一道,把庫房中的版片搬運出來,逐片清理、整理歸集,重新放回「升級」後的經版樓。正因如此,他說自己幾乎與每片經版「結緣」,其中就包括「鎮處之寶」——18塊大型佛像版。

這18塊大型佛像版大多刊刻於清光緒年間,不論從工藝角度,還是從藝術角度來說,都是中國雕版印刷史上的巔峰之作。

「第一次看見這18塊版的時候,我就把它們作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了。」回想起當時的情形,王康的音調略微有些提升。

「刊刻出可以與之齊肩的作品,是我的人生夢想,即使這個夢想有些遙遠。」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經版樓內參觀經版(2月21日攝)。

人只有在見識過自己無法企及的高度後,才會真正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與「鎮處之寶」的親密接觸,讓王康大為震撼,受此感召,開始潛心學藝。

「一般做學徒都是從觀察開始。每天跟在師父後面,認真觀察,不着急動手,看自己能從觀察中看明白什麼門道。」

王康口中的師父,名叫馬萌青。他少年時因藥物作用導致聽覺受損,卻是個「有心」的人。耳朵聽不清就用眼睛。學藝時,馬萌青一刻不離地觀察師父們的手,反而學得比其他人還快,成為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

動手刻字,需要一顆平靜的心。按照王康的說法,內心焦躁的人,刻出來的東西是有「火氣」的。

「比如說,你剛剛擠完早高峰過來,心還沒有平靜下來就開始刻了,那你刻出來的東西,就夾雜着急躁的『火氣』在其中的。人沒緩和下來,不那麼從容。你去做這個事情,其實是對自己手藝的不尊重。」

俯首、屏氣、凝神,刻刀遊走於木板之上,思緒沉浸在方寸之間。師父告訴王康,刻的過程,也是煉的過程,錘鍊的不僅僅是手上的功夫,還有人的心智。

「自己要達到什麼樣,怎麼樣去達到,別人為什麼可以達到,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王康說,「在煉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高度,到沒有辦法精進的時候,就再來一遍,這種由熟返生的過程,很關鍵。」

斗轉星移,瞬息十年,王康參與了20多部古籍、近10萬字的雕刻。他說,每當傾心雕刻的版片新鮮出爐,那種喜悅感,就如同「親眼見證嬰兒的誕生」。

王康在工作檯前進行雕版木板鐫刻(2月21日攝)。

慧燈不熄

師父師父,如師如父。

金陵刻經處的雕版印刷技藝,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中國雕版印刷術的遺存,歷來為師徒世代口傳身授。

「學習雕版有這樣一個過程:先進門的時候就是製作工具,一般這個工具是師傅先帶你製作一套,然後你要學會琢磨,學會自己使用它,之後接受雕版的訓練,包括選材、上樣,然後雕版,最後進行整理這一系列的過程,也是師徒之間感情的建立。」

多年的教誨,身與藝的傳承,王康將之視為一個疼惜自己天分的過程。

「這麼些年,我和師父的交流完全不需要語言,基本上一個眼神就能互相明白。就像鹽野米松在《留住手藝》里寫的那樣,學活計的過程就是懷着顆誠實的心去理解對方的過程。同吃一鍋飯,同干一個活,自然而然,師徒的關係就形成了。」每一天,王康跟着師父靜靜地在白牆黑瓦的老房子裡開始並結束一天的工作。

從清同治五年(1866年)金陵刻經處創立至今,這裡的雕版印刷技藝已傳八代,其中第四代傳承人因趕上新中國成立後的短暫復興,人數達到19人之多,而後人數驟減,到了王康這一代,迎來了轉機。

2009年,「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代表「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方方面面的關注驟然增多。

隨着國家的重視和傳統文化復興,很多高校開設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課程和相關專業。在鄧清之眼中,王康他們這批「90後」跟她入行的起點不一樣,「他們學的這個專業,是帶着基礎來的。」王康從大專二年級左右開始接觸這項技藝,先從素描再到繪畫,再到工筆,之後到裝幀和裝裱,最後進入到雕版印刷。

鄧清之認為,師父帶徒弟本身是在互相提高,對於她和馬萌青這樣傳統的手工藝者來說,急需新鮮血液的到來,為刻經處增添幾分朝氣。

王康刻字的時候喜歡聽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一邊聽,一邊去做喜歡的事,仿佛感受到「宇宙的呼吸」。刻工是慢功夫,心到了,手才能到。師父們那個年代一天可以刻100個字。到了王康這一代,刻40個字需要一天,一面板子一般400個字,刻一塊板子至少10天,非常磨鍊心性。

閒暇時,王康喜歡國漫,也喜歡玩遊戲。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刻經技藝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是古人的智慧,也吸納了刻字人獨有的氣韻生動,在具備傳統工藝文化美感與價值的同時,人的氣息也在雕版作品上入木三分。2020年,憑藉精湛的技藝,王康被認定為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最年輕的代表性傳承人。

「我覺得工匠精神倒不是說,你這個行業一定要做得如何如何好。像我們這種手工技藝,它必然是要被現代化的工業生產所替代的。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手藝人這份堅守和執着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各行各業都是需要的。」鄧清之說。

金陵刻經處如今藏有雕版12.5萬塊,精熟的雕版師屈指可數,備份所有雕版需要5000多年,嚴峻的現實迫使傳承人必須找尋遺產保護的新路徑。採用最新的數字技術對其進行保護很有必要,利用現代數字化手段是對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中傳統雕版印刷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有效補充。

「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需在涵養傳統精髓的同時,進一步契合時代,有效利用現代傳媒方式,進行廣泛傳播,這樣才能使更多的人感受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的獨到內涵,體會只屬於我們的『文化』與『遠方』。」同為「90後」學徒的劉鼎一提出自己的見解。

王康在工作檯前進行雕版木板鐫刻練習(2月21日攝)。

擇一事,事一生

聽自然的話,是每個手藝人都懂的道理。

馬萌青要求徒弟們要了解適合用來雕刻的木材,不是選最好的,是最合適的。金陵版的刻板一直使用的是棠梨木,軟硬適中,價格也不貴。找到上好的棠梨木,在寫樣工序之前,需把板子用沸水煮後再陰乾,一般在冬天剛剛過去的時候進行,然後把它們拿出來陰乾,哪怕板子長毛,也只能陰乾,入秋之後,再開始刨光。

據王康介紹,一塊剛雕好的書版拿去印刷,印出的線條筆畫突出,稜角分明,卻不是最好看的。只有印到成百上千次後,墨汁吃透了木板,經過帚子不斷打磨,筆畫變得圓潤起來,印出的作品才是最美的,這是木板褪去了「火氣」的結果。每張紙和每張紙之間也有區別,取決於溫度,可能多加了一點點墨,顏色會深一點,少加一點墨,可能會枯一點。仿似一個火種,會燎原。

「手工藝這件事,不光工序之間的順序不能變,前人告訴你的節氣也不能變,說是冬天做的事,錯過了,你就只能等明年冬天來,比如你若非要在夏天泡板子,最後板子會大部分開裂,最後影響刻工的雕刻,也不可能有留傳下來的好雕版,一意孤行地『提前安排』,反倒浪費了一年的時間。」王康介紹說,為了保護珍貴的木刻經版與古籍,經版樓里上百年來不用燭火,光源就是天上的日光與月光,真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們院子裡面有那麼多花、那麼多草,每塊雕版,就像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所開的花,它有它獨特的一個香味。」

刻印考究,字大醒目,紙墨精良的「金陵版」雕刻工藝歷經百年不衰,融入的是傳承人的「匠心」。每一個齊整的漢字都帶有刻經人指尖的餘溫。

中國古代雕版印刷術,在金陵刻經處薪火相傳。一代代刻經人,始終願意為這門手藝,磨出伴隨一生的老繭。

這無法複製的絕世雕刻技藝,在他們的指尖綻放了百年芳華。

如今,作為第八代傳承人,王康也開始帶自己的徒弟。

王康疑惑:「怎麼教?」

師父答曰:「以前怎麼學,現在就怎麼教。」(本期主持:黃臻)

監製:盧剛 | 責編:趙岑 | 校對:張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