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業績排名前三或前五這個事情,不是基金經理能決定的,是老天定的。

2022年,公募基金經歷慘澹的四個月。
有數據統計顯示,不計入2022年新成立的基金,2022年前四個月權益類基金整體虧損了18.39%。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下跌了22.5%,偏股混合型基金下跌了21.98%。
同期,數字顯示2022年截至4月30日,已經有67家基金公司的99名基金經理離職,這些基金經理有的選擇加入私募,有的自立門戶。
梁金鑫就是其中之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梁金鑫突然從一名專戶基金經理成為一名網紅,名曰「梁狗蛋」。
從研究員到策略師,到專戶基金經理,再到投資圈網紅,梁狗蛋演繹了新生代基金經理的快速成長蛻變路線。
他的段子總是聚焦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以詼諧幽默又直接要害的方式獲得了投資圈的認可,時常成為投資圈網絡熱文,也成為自主創業後的流量入口。
《巴倫周刊》中文版與梁狗蛋相識數載,突然一天在一篇爆款中發現,他已從公募離職,開始買方投顧的創業之路。鑑於身份轉換帶來的便利,近日,他與《巴倫周刊》中文版,就「公募基金這門生意」進行了深度交談,將這個帶着神秘面紗的行業拉近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以下為經編輯的交談要點:
《巴倫周刊》中文版:為什麼海外基金中,被動型基金是主流,而中國的主流是主動型基金?
梁金鑫:中國的公募基金大約是2000年左右開始發展的,迄今約有20多年的歷史,而海外公募基金的歷史要久遠得多。中國基金公司的核心產品,通常是主動型的公募基金,而海外投顧公司的主流產品通常是偏被動的配置型基金,當然現在國內也開始試着推出一些指數型產品。
我個人並不完全認同「被動基金是公募基金必然的發展趨勢」的說法。
海外被動型基金對一籃子股票的跟蹤能夠給投資者帶來相對長期穩定的回報,是基於海外有相當多的、以科技公司為主的較大市值的公司,而且這些公司具有可觀的長期成長性。但是A股的大市值公司——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消費品、銀行、石油、房地產公司——不確定性仍然很高。如果採取被動型策略,存在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不是很優秀的公司會被納入被動型基金的標的池子。
在我看來,未來5~10年,A股的投資策略仍然以主動選股為主,這一結果一方面跟歷史有關,另一方面是由資本市場結構導致的國內公募基金的投資思路和海外有較大的不同。
《巴倫周刊》中文版:基金公司屬於人才密集型產業嗎?
梁金鑫:一定是人才密集型產業。在主動管理的過程中,從挖掘一家優質的公司到持續跟蹤,會涉及到非常多的工作量。
挖掘一家優質公司,首先需要有足夠多的研究資源去交叉印證該公司的各個因素,比如競爭優勢、行業前景、管理層,以及其產品是否可靠,痛點在哪裡,市場空間等等。一個勤奮的基金經理,一天可以聽10個專家電話會議做交叉驗證。
基金經理還需要持續地對標的公司的財務報表做跟蹤和拆解,研究員也要幫助基金經理查閱潛在的一些風險或者是超預期的點,同時也需要研究資源去日常性地跟蹤,比如去調研同行或者上下游產業鏈,去驗證對標的公司的各個因素。
從上來看,僅僅一隻標的就要花費很多投研資源,但基金經理的重倉股,一般都有10隻以上標的,所以是需要一個非常不錯的團隊去幫助基金經理,其背後是一個系統性的支持工程。
《巴倫周刊》中文版:中國特色的抱團股是怎麼誕生的?
梁金鑫:2020年的抱團股是一些「核心資產」,2021年開始抱團一些賽道。首先,我不是很認可抱團這件事情,基金行業是個「文人相輕」的行業,大家都覺得自己是最好的,自己手上的標的也是最好的,但是為什麼會出現抱團現象?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理解抱團的原因。
第一是中國發展到了當前的階段,有一些好的企業肉眼可見地強於同行,並且引領了行業的發展。任何一個有專業度的基金經理都會或多或少地認可這家公司,所以抱團的背後一定是這家公司確實很優秀,或者說這家公司確實存在一些長期的變化,而基金經理認為這一變化還沒完全反映在實際股價當中,還有賺錢的空間。
第二,市場的投研資源是有一定共享的,比如某家證券的首席會服務多家公司。所以很多行業在未來的三五年有多大的成長空間,存在投研資源共享產生的共識。
第三,市場上有一個基金公司對於市值不是特別大的某個公司持股特別多的現象。大概率是因為這家公司有個非常厲害的研究員,他非常懂這家公司,並且有很多的資源去跟蹤這家公司,上市公司也更願意花時間去跟這位研究員做深度交流。基金經理之間也會相互推票,假設基金經理被一個研究員說服了,基金經理推票能力又特別強,其他基金經理都願意跟——因為一般情況下,同事之間的信任是比較高的。所以會出現有一些市值不是特別大的公司在某一家基金公司的持有比例特別高,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基金公司內部抱團的現象。
《巴倫周刊》中文版:基金經理在普通人看起來是個體面的工作,那麼在工作中會存在什麼樣的痛點?
梁金鑫:痛點非常多。
在投資階段,很多基金經理因為業績壓力,比如短期排名,會把自己的風格做到極致,因為如果押對寶的話,可以階段性地排到市場同類基金的前3、前5,這樣基金經理會獲得更多的資源的加持,也使得該基金經理管理的規模更容易擴大。
對於基金公司來講,如果自己旗下的基金產品排名靠前,公司也是樂意去傾斜各種營銷和渠道資源去為這隻基金助力的,這個基金就可能成為階段性的爆款。這種現象在小的基金公司尤其明顯。由於小基金公司基金產品數量少,更需要產品矩陣中的基金在排名上有一個特別好的表現,這跟消費品打爆款邏輯相似。
反過來說,往往是某個基金產品成為爆款之後,才能成為營銷重點。但是,成為營銷重點之後,往往意味着潛在的操作機會已經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可能風險收益就沒有之前那麼好了。
投研階段也存在痛點。這個難點叫投研轉化,是由基金經理和研究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基金經理和研究員的分工,類似主攻和謀士。謀士需要知道主攻想要的是什麼,並提供研究支持。研究員和基金經理的觀點並非總是一致,但這個不重要,研究員需要能告訴基金經理,基金經理想看到的某個標的的買點或者賣點有沒有被發掘出來,這中間有很高的溝通成本。有的公司的投研氛圍非常好,有非常好的日常的溝通機制,同時研究員也非常清楚基金經理的思路,投研轉化就會高一些。當然也有投研轉化低的反例。比如有的基金經理要求研究員回答某家公司為什麼漲,未來還能漲多少,這對研究員來說會比較難,因為漲跌更多的是市場行為,而催化劑可能一次就用完了。研究員更能講清楚的是,一家公司的基本面的驅動力在哪裡?但是驅動力可能是可能是這周表現出來,也可能下周、下個月、甚至下個季度才能表現出來,所以股價有非常強的不確定性。也有可能在溝通中間,基金經理並沒有想明白為什麼要買這隻股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分析,而在這個過程中,催化劑就反映完了,甚至有了一些新的潛在風險,或者風格上的切換,導致研究員推薦的股票買入沒有出現預期的上漲,這是誰的責任?如果基金經理因此責備研究員,那麼研究員在未來類似的標的出現時,他會猶豫還要不要再去給基金經理推薦。
這些都是公募基金經理可能要面臨的問題。
《巴倫周刊》中文版:公募基金經理業績Top5排名每年變化都很大,這是為什麼?
梁金鑫:基金經理在全市場排名前五一定是因為這個行業遇到了非常強的市值驅動力或者催化劑,有可能未來3~5年的預期都在這一年被反映進了估值中,一般來說,熱門賽道會透支未來三五年的驅動力。這時候整個賽道有可能會盈利一個估值的劇烈向上。如果要持續排名靠前,除非基金經理能夠持續看到一個接一個3~5年的行情。
所以,業績排名前三或前五這個事情,不是基金經理能決定的,是老天定的。也有一些業績持續做的比較好的基金經理,比如連續幾年排到50%以上,甚至可能有那麼一兩年業績位列前1/10了,這叫做可持續淨值的增長。
《巴倫周刊》中文版:為了與投資者溝通,基金公司也開始做直播,您怎麼看待直播的效果?
梁金鑫:投研溝通和營銷對於基金公司是很重要的,所以基金經理也開始做直播,但直播中基金經理有點自說自話。
直播要求比較高的互動性,但是公募基金直播基本上沒有什麼特別強的互動性。看直播的人只想知道「什麼資產能漲」「現在是不是上車的時候」,但基金經理和分析師想做的是投資者教育,是信息不對稱的一個過程。
《巴倫周刊》中文版:賽道型基金業績容易大漲大跌,大漲的時候基民很高興,大跌的時候容易出現信任危機。怎麼看待這種矛盾?
梁金鑫:這就是基金公司所看重的規模和基民所看重的資產配置的矛盾。基金公司的商業模式決定,它賺的是管理費,最核心的KPI就是管理規模。那什麼時候管理規模最容易攀升?一定是有助力的時候。假如2021年,基金公司把營銷資源投入在新能源車方面,很可能旗下的一個基金經理能進入最好的基金經理之列,這時候再去做一些營銷,就比較容易換來規模,而一年的基金規模效率增長了多少,是每一個主動投研團隊的核心考核目標。
但我們不可能要求基金公司把KPI修改掉,為什麼?因為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不一樣。比如有的基民要還房貸,有的基民有一堆閒錢,有的基民還需要養家,大家的狀態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可能要求基金公司去做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配置。為每一個人配置基金的角色叫做買方顧問,背後是投資者對投資顧問的信任程度。但是從公募基金角度來說是沒有這種信任基礎的,所以造成從基金公司角度來說,想要推進的就是能上規模的產品。但這會進一步加深信任危機,因為某一個賽道或者風格的錢多了,自然估值就會比較貴,盈利空間就會比較少。
在任何一個國家,絕大多數人相對來講是不專業的,也是沒有經歷過這樣一個有熊切換的。所以特別需要一個顧問的環節,一方面要告訴基民這種波動是怎麼一回事兒,可能未來還會遇到;另一方面,要告訴基民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存在一些什麼樣的機會或者什麼樣的風險。我說的不是一封投資者的信,而是持續的心理輔導,持續的溝通。
《巴倫周刊》中文版:基金經理在今年形勢不好的時候,贖回的比較多,但市場對他們這一舉動有不同的分析。
梁金鑫:首先基金經理申請贖回自己產品是有一個非常嚴格的合規要求,有的產品要求12個月之內不允許贖回,有的是有6個月戰略要求,而且贖回都是要做投資報備的,整體的合規非常嚴格,不存在市場傳聞的一些陰謀論。
今年基金經理贖回申報是比較多,所有的贖回都是要公告。市場有些聲音批評基金經理一年賺了大幾千萬甚至上億,為什麼才申購小几百萬自己的產品,為什麼不能多申購一些?
首先基金經理待遇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多,行業內是有一些限制的。
其次,基金經理拿出來幾百萬也沒那麼容易,自購幾百萬自己的產品,已經是非常強的信心的體現了,但是回購不代表此時一定是行業的一個底。比如醫藥行業因為政策出現了比較大的回落,這是基金經理不可以干涉的,基金經理只是站在足夠長的時間維度,說明對中國的醫藥發展是有信心的,而當前確實是一個相對合適的價格,短期的走勢沒有人能判斷清楚,能做到以中長期視角看問題,並且一以貫之的基金經理,已經是一個非常勤勉盡職的基金經理了。
《巴倫周刊》中文版:我們非常好奇基金經理的收入結構,是不是規模越大收入越高?
梁金鑫:基金經理的收入並不是完全按照規模的一定比例計算的,其中會包括各種各樣的因素,比如營銷成本等。相對專戶基金經理來說,公募基金所賺取的管理費相對來說有一點旱澇保收,基本上每年都會結算清楚。至於多少,取決於公司的KPI設置,不一定是規模,有的也會加上排名等。
專戶基金經理有業績提成,所以有可能一年比較好,接下來兩年就不太好,所以一般規模會比較大。但是,相比之下的差異並沒有那麼大,在一個比較合理的區間。
《巴倫周刊》中文版:我們買基金交的那些申購費、管理費和服務費,分別都是給了誰?我們最近觀察到銀行的申購費也向支付寶看齊,出現了大幅下滑?
梁金鑫:申購費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應該是給渠道的,尤其是新基,申購費的大頭是給渠道的,基金公司賺的是管理費。
至於申購費下滑,需要知道除了申購費還有贖回費,但從沒聽過哪家渠道降低贖回費的。申購是一個流量入口,把流量入口把費用壓低一點,可以吸引基民進來,但是要贖回的時候就不需要這樣的一個模式。當然具體怎麼算,每家公司各有不同。
《巴倫周刊》中文版:基民和基金經理是否存在一些天然矛盾?比如在持有體驗和業績排名方面?
梁金鑫:持有體驗和業績排名之間的關係有時候相輔相成,有時候不一定。
首先,持有體驗跟不同行業有關。比如,消費,在大多數情況下消費是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行業,最近這幾年疫情例外。正常情況下,消費行業比較好的時候,持有體驗會比較好,基金業績比較好,基金經理也能夠實現自己的職業訴求。但如果這隻基金是專注於成長類的公司,情況就會不同。我們都知道成長類公司存在一些特點,有時候買入的時候估值是非常高的,但是高估值背後有很多因素,作為基金經理需要分別出那些公司能夠從同行中突圍而出,這是基金經理的專業極限所在,假設他能選中所有的十倍股,然後在一定階段成為市場第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波動會比較大,基民的持有體驗有時候也不好,但是這違背了一個基金經理的職業專業性嗎?其實不是。是這個行業的特性。
第二,風格切換問題。假設TMT基金經理覺得估值過高,要切換到消費賽道。我個人認為除非基金經理也非常了解消費行業,對市場風格轉化也很了解,否則的話,因為出現回撤,就想切換風格,並不是一個勤勉盡職,或者說為持有人創造收益的對的事情。我認為對的事情是,認真挖掘行業的優質10倍股,然後讓持有人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了解產品的波動性特點,讓他們自己把握。
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真正的衝突可能圍繞兩個方面,第一是資源,比如一些基金經理認為自己的產品並沒有受到基金公司的重視,導致行情來的時候,這隻基金的規模沒有衝上去,持有人也沒有受益。基金經理肯定希望自己的產品好,而基金公司希望至少有一個產品是市場上最好的。二者並不一致。第二可能就是待遇問題了。
《巴倫周刊》中文版:為什麼不少公募基金會選擇去私募?
梁金鑫:很明顯,因為私募賺錢更多。
據我觀察一部分「公奔私」的基金經理,大體還是會繼續他們比較熟悉的模式。因為投資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要賺錢的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裡,公奔私的基金經理的能力圈大概率還是他在公募建立的這一套模式,所以一般會繼承這一模式。只是私募的投研資源可能沒有公募那麼好,公募很容易約到上市公司、專家來對接,每天都有很多優質的投研信息,但是到了私募之後,只能利用自己之前積攢的資源,甚至一定程度上會有縮水。另一方面,融資渠道也會受到一些限制。不過不要緊,私募基金經理的收入以業績為主。
《巴倫周刊》中文版:為什麼有的基金經理看起來很忙,要上交手機,有的基金經理看起來就沒這麼忙,每天發很多新媒體信息?
梁金鑫:首先明確一點,所有的基金公司的核心投資官都是要上交手機的,是監管規定,並且在交易時間段是不允許有個人通訊工具的,除非出差、調研等。同一模型下,唯一例外的、可以使用手機的可能就是做固收的基金經理,因為他們會涉及到一些交易撮合工作範疇,當然交易溝通也是留檔的。所以是非常嚴格的,手機都是必須上交的。不一樣的就是手機存放的位置。
除此之外,投研團隊的風格也會有一些影響,不同投研團隊會有不同的要求或者指引,有的基金公司不鼓勵高換手,有的風格會相對寬鬆一些。根據我的理解,比較大的公司限制會比較寬,因為產品比較多,需要百花齊放,給基金經理的空間就比較大。有的基金產品的持續回報不錯,也長期在一個高動能行業,如果基金經理換手太多,投資總監就會聊一聊,為什麼總要換。
《巴倫周刊》中文版:您為什麼選擇從公募基金離開,現在在做什麼事情?
梁金鑫:我現在在做買方投顧,我看到了市場對買方投顧的需求。我們看到,所有新發基金的溝通很匱乏,無非就是發產品的時候告訴一下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是什麼,打上一個「長坡厚雪的成長獵手」,或者「價值投資型選手」之類的標籤。但是真正決定基金經理優秀與否的,不是他堅持價值投資還是成長賽道,而是每一個決策背後的勝率和賠率。所以,投資者真正需要挖掘的不是基金經理的理念是什麼,而是他過往做過什麼樣的決策,他是怎麼做的這些決策的,從這些決策能看出基金經理是否靠譜。
對基金經理做判斷,需要專業人員,只有確實經歷過投資研究的業務的人,才能懂這些業務的核心點,也才更容易問到一些內行問題。
這是我為什麼要離開公募基金,嘗試做投顧業務的核心原因。
《巴倫周刊》中文版:您是怎麼從一名基金經理成為一名網紅,有什麼感受嗎?
梁金鑫:我日常喜歡在朋友圈寫一些段子,基本都是投資圈的一些事情。突然有一天我的一個段子在朋友圈刷屏,後來在很多群里開始轉,我突然發現原來這樣是可以進入客戶圈的。於是就開始寫,做了自己的公號,主要內容就是買方賣方的一些研究內容。
我覺得其中最重要的是信任關係。如今這個號已經成為一個流量入口。我不強調自己的網紅身份,只能說大家願意認可我的內容,我覺得挺開心的。
《巴倫周刊》中文版:謝謝你。
文|《巴倫周刊》中文版 郭慧萍 吳海珊
編輯 |吳海珊
版權聲明:
《巴倫周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並不構成提供或賴以作為投資、會計、法律或稅務建議。)

加星標🌟不迷路哦~
點點點,贊和在看都在這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