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科華生物賺了新冠的錢,卻導致4個跌停。背後也揭示了,新冠疫情下,IVD領域因為新冠檢測試劑而暴富的行業現實。而展望新冠後時代,我們看到的是併購整合和細分領域競爭加劇的趨勢
一、賺了大錢的科華生物突然4個跌停
22年4月21日,科華生物突然跌停,而之後共4個跌停才開板。而原因竟然是併購的子公司多賺了錢。

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科華生物在新冠疫情之前做了一筆收購,規模不算大,5.5億收購了西安天隆62%股權,剩餘38%的併購條件是(1)20年利潤×25倍估值 或者(2)9億整體估值,兩者高者。一般來說,這樣收購一半、留一半的情況,是併購交易中吃不准、留半手經常會遇到的事情。隨着疫情到來,好事是天隆20年靠新冠檢測賺了將近11億,壞事是天隆要求科華按照11億×25倍×38%=105億支付後續尾款。獅子大開口之下,科華也沒有那麼多錢,最後就變成了打官司。
而在仲裁還沒有結果的時候,趕上2021年報審計,天隆不配合,導致審計師只能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報告,從而科華生物要變成「ST科華」了。

對於糾紛結果,我們不是特別關注。我只是想說,科華跌停以及變身ST的背後,實際是整個IVD行業在新冠疫情中趕上了行業紅利,只要願意做賺幾個億利潤不是問題,如果能夠拿到CE或者FDA批文,可能更是一飛沖天。
二、IVD行業中了新冠檢測試劑彩票
我們看22Q1淨利潤,有很多IVD企業賺了幾億、十幾億,甚至上百億,都是因為新冠檢測試劑業務大幅增長。九安醫療單季度賺140億,應該是創了A股醫藥單季度利潤歷史紀錄,而九安也靠着新冠檢測爆發衝到了400億市值。
我們回到2019年,新冠疫情沒有出現之前,只有安圖和新產業是大幾億利潤,其他很多企業都是幾千萬利潤級別。但2020年新冠疫情讓很多IVD企業賺了過去10年都沒賺到的錢,一下子都從幾千萬利潤變成幾億利潤的企業。
從新冠檢測的業績增量看,20年第一批跑出來的是有核酸技術底蘊的達安基因以及大範圍做火眼實驗室的華大基因,但21年後來居上的則是熱景這種拿到CE認證可以出口歐洲的企業,而之前異軍突起的聖湘則略有退步,而到了22年明星非得九安醫療莫屬,依靠以前電子血壓計耕耘的美國渠道,一旦拿到FDA批文之後,進入了更廣闊的美國新冠自測市場。訂單額不斷突破,而22Q1單季度給出的業績答案是220億收入和140億利潤。過百億利潤和60%以上淨利率,無出其右。

從二級市場看,新冠檢測概念的投資主線也不斷變換。最開始疫情之初,有新冠診斷試劑國內批文的華大、達安、萬孚等老牌IVD企業,然後國內疫情受到控制後,發現新上市的IVD企業中拿到海外認證,賺了更多利潤,熱點也從聖湘-東方-熱景-九安,一路炒下來。
我們不知道九安是不是炒作的最後一家,只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大半年」。
聖湘生物,依然每年賺20億利潤,但是股價從高點跌下來2/3。
東方生物,利潤從19年不過億,到20年17億,到21年近50億,但現在的市值依然停留在兩年前。
熱景生物,21年4月一口氣漲了四倍之後,到現在再也沒有賺錢效應。
大家都知道「炒股就是炒預期」,大家都在尋找IVD領域中下一個超預期的企業。三、中了彩票之後怎麼辦現實當中,我們看到中了彩票的人,基本套路都是買房置業加消費,立刻辭職不干,全國旅遊機票訂起來。而IVD企業中了彩票之後,會如何做?IVD上市公司中,手握超過20億淨現金的企業超過15億,不乏九安醫療這種在手現金超百億的企業,。1、大比例分紅: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大筆分紅,但其實在A股很少有賺了大錢全分掉的,隔壁中遠海控21年賺了近900億,也只分紅了100多億。2、加大研發投入:IVD企業有錢了會不會去搞腫瘤藥研發?估計大概率也不會,還是會搞老本行。原來錢少猶豫不決是否要上馬的研發項目,現在立刻就可以招兵買馬搞研發,畢竟不差錢了!但是我們看A股業務線最多、研發投入最大的IVD頭部企業安圖生物,已經是在免疫化學發光、自動化流水線、質譜等全領域開發,2021年的研發投入差不多是5億。所以,我們可以想見,在POCT等研發難度相對低的領域,未來會出現更多競爭者,甚至原來行業老三明德生物這種POCT企業,有錢了更想做擴大規模。其次,就是免疫發光領域,也會有很多企業想進入,畢竟常規IVD領域梳理下來,只有免疫發光是超過百億規模。亞輝龍這種發光新進者,依靠賺取的新冠檢測利潤,也會加快自己的化學儀器投放力度。所以,未來常規IVD領域,不差錢的土財主越來越多,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3、行業併購:研發短期也花不了那麼多的錢,而且研發有周期,當研發不解近渴的話,企業直接開啟買買買模式。聖湘生物入主曾經IVD一哥:聖湘生物21年賺到錢之後,立刻尋找外延併購標的,而作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老牌IVD企業,科華生物卻處於沒有實際控制人狀態,聖湘21年5月公告,近20億收購科華18.63%股權,算是新冠疫情下,併購第一案。但是在21年8月,聖湘也因為科華和天隆的上述糾紛終止了這筆收購。基蛋生物蛇吞象50億羅氏代理商:在小市值企業邊緣化的港股,巨星醫療作為年收入50億的羅氏診斷代理商,卻無人問津。2393.HK 巨星醫療控股,常年成交額只有幾十萬,市值也只有不到20億人民幣。基蛋生物雖然沒在新冠檢測賺到多少錢,但做大規模的想法一直都有,而作為POCT行業老二,也急需進入更多醫院。占羅氏中國區診斷業務收入的三分之一的巨星醫療,就是基蛋生物發展再上一層樓的跳板,收購巨星30%股權並表後,基蛋生物從10億體量,一下子躍升到60億規模。未來,我們會看到更多的行業併購,這也是小企業依靠新冠檢測試劑暴富之後,提升自己行業地位。最快最直接的戰略舉措。四、IVD行業第二層思維第一層思維很簡單,我們找新冠大單,找到了聖湘、東方、熱景、九安,那麼下一個九安是誰?第二層思維,則要想想新冠檢測後時代,IVD行業會有哪些變化,熱錢變動,藍海變紅海,紅海更激烈,那常規IVD領域還要不要投,如果投的話有哪些標準。POCT這類壁壘低的領域競爭會很激烈,諾唯贊這種酶原料企業,都藉助新冠準備大規模孵化自己的POCT終端試劑產品線了。化學發光這類短期相對有序,頭部企業估值相對不高,但安徽集采政策擾動也比較大的領域,要多跟蹤多評估。常規IVD試劑國際化,以前國產IVD試劑很少出口,但藉助新冠檢測,新產業、邁瑞等企業開始擴展海外市場,不一定立刻變身羅氏診斷第二,但是在趨向紅海的國內市場之外,開闢新的增長區域是發展思路之一。對於規模小公司多(已經有超過30家上市公司)的行業,IVD通過新冠疫情積累了幾百億利潤,也造就了幾隻大牛股。展望未來,中國IVD行業如何發展,是否有機會出現羅氏、雅培、貝克曼、西門子這類行業巨頭,還是如中彩票之後暴發戶的亂局,我們長期跟蹤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