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智聯招聘的掌門人,我的主要時間原本是花在和企業一起討論如何招聘更多更好的人才。顧名思義,我們從事的主要工作就是「招聘」,我也更希望和大家一起聊聊招聘那些事。但最近一個月,企業家們和我討論的主要是裁員問題:「裁不裁,如何裁,何時裁」。網絡上流傳着頭部企業在「畢業典禮」的小道消息。職場人也很迷茫,尤其是很多中年人,背負着巨大的房貸和家庭各種開銷的壓力。沒有工作是不能承受之殤。
悲觀情緒一旦蔓延,往往如野草般瘋漲。
然而這可能不僅僅是情緒。理性的看,最近的就業數據確實顯示出嚴峻的形勢。從智聯招聘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發布的《一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可以看到,2022年一季度CIER指數為1.56,低於上季度的1.99與去年同期的1.66。我們最新發布的《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也顯示,截至4月中旬,46.7%求職畢業生獲得Offer,比去年有所下降。
作為這場風浪的親歷者,作為企業的經營者,我對大家的痛苦感同身受。但也誠懇的奉勸企業家們在這困難的時候一定要保持「理性」的定力,裁員的大刀一定要謹慎使用。
我有一個朋友曾經告訴我:企業家絕對不是理性的產物。最關鍵的決策往往都是感性決策,甚至於是一時衝動。我非常認可他的講法。裁員在大多數時候表面看來是一個理性決策,但背後往往是痛苦的權衡:企業家的雙肩一邊扛着着員工的責任,另一邊也扛着企業的生存,孰輕孰重?實在很難。但越是在這麼難的時候,越是要保持理性。一定不要做跟風式的「情緒性」裁員。其實,每個人都有對自己的強烈保護機制。尤其是企業家,往往本能地規避風險。但是,也千萬不要盲目被周圍的負面情緒所引導,放大風險,做出情緒化的判斷。一個團隊的搭建是非常不容易的,拆散了再建尤其不易。除了裁員,也許還有其它更好的方式。
我最喜歡的一段詩是顧城的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這句話在現在尤其適用。在20多年前的納斯達克泡沫大破滅中,亞馬遜、谷歌等一批企業之所以能夠逆勢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它們保持了理性的頭腦,不斷的看到機會。下探有多深,反彈就有多深。好的企業家往往會利用好現在的時間,思考和尋找新的機會。我就看到很多企業逆勢而行,招攬過去高薪搶不到的人才,例如,人工智能,芯片等相關專業領域人才,尤其是來到校園,尋找未來之材。成功不是你有多聰敏,而是你能看得多遠。而眼光的背後是你對未來的理性判斷。
如果是情非得已,不得不裁,也務必善待員工,好聚好散。企業的本質是追求利潤。但企業也賦有社會使命。千萬不要把企業看作一個冰冷的機器。很多員工都會和企業共命運。即便不得不分手,也務必互道珍重。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看遠一點,過去的緣分,也許未來也可以用。多給員工留點餘地和後路也許這是最好的緣分。當然,在這過程中,我也希望職場人能夠給企業多點寬容心。你的老闆或許沒那麼壞,只是業務停滯後現金流的大山、投資人的質詢加上低迷的預期,種種看不見的壓力一起襲來,他只得走了這最後的一條路。海闊天空,也許今天的分手造就的是你明天更輝煌的事業。世界很精彩,隨時可以去看看。
無論多麼難,都要保持理性。作為鏈接企業和求職者的平台,智聯招聘看到了太多逆風前行的企業家和職場人,他們堅強、勇敢、樂觀、智慧,他們承擔着中國的希望。我們希望疫情快點過去,每個人都將回歸「正常」的生活,在工作中實現價值。
希望最暗的時刻已經過去,希望我們可以共渡難關,迎接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