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數十億日元,又一家日本「老字號」倒下了。
5月13日,日本老牌音響設備製造商安橋家庭娛樂(Onkyo Home Entertainment)向大阪地方法院提交了破產申請。安橋代表取締役社長林亨坦言,公司已經長期未能還清債務,目前兩家子公司因資金困難而無法繼續經營,公司自身也無法阻止資金周轉的惡化,故向法院申請破產。從公布的數據來看,安橋的負債高達3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63億元)。
安橋這個名字在外或許不聲不響,但在影音發燒友的圈子裡,它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1946年成立的它,一直是日本家喻戶曉的揚聲器、唱盤和立體音響設備品牌,其Radian迷你組合音響曾在千禧年之前的日本廣受歡迎,另一款產品Grand Scepter GS-1還曾於法國獲獎。
曾經如此輝煌的品牌,為何如今淪落到欠下數十億債務悽慘破產的下場?這恐怕還要從2003年說起——畢竟,它衰落的第一個原因就在於蘋果對音樂市場的進軍。
2003年,蘋果公司推出了iTunes,這項服務讓用戶可以便捷地通過互聯網下載和欣賞音樂,隨後一年,音樂播放器iPod出現,「iPod+iTunes」這對黃金組合正式對一眾光盤公司和音響巨頭髮起了挑戰。待到蘋果在2010年推出iPhone 4,安卓廠商們帶動智能手機普及之時,安橋這樣的傳統音響公司早已喪失了任何先機。
一直以來,安橋都抱着日本企業在工業時代的典型思維——力求精益求精,將大量的時間用在對某一細分類別產品的設計研發上,對市場的敏感度卻相對低下。這讓它先是錯過了「iPod+iTunes」的隨身聽時代、接着又在智能手機廠商和在線音樂平台們掀起的巨浪中躊躇不前。
安橋不是沒有想過改善這一局勢。2015年,它收購了日本先鋒(Pioneer)公司的音響設備事業部,試圖通過標準化產品開發和提高盈利能力來拯救下滑的業績。然而,安橋似乎仍未意識到加強已成夕陽產業的音響主業只是治標不治本,除了為公司增添一堆債務外,這筆收購沒有對安橋的轉型起到任何作用。
最終,安橋的產品在不斷變化的娛樂市場中被擠到了邊緣,其作為盈利來源的音響,銷售量在幾年內持續縮小,在截止2020年3月的財政年度里,它錄得了超過98億日元的巨額赤字。
因為資金不足,安橋甚至連最基礎的產品製造都沒辦法維持。據日經新聞網報道稱,很多家電量販店都抱怨「根本進不到安橋的產品」。
出於維持資金流轉和上市公司地位的目的,安橋只能考慮將旗下業務打包出售。
2019年5月,安橋宣布與美國音響企業Sound United達成協議,欲以80億日元價格將家用影音業務出售給對方。時任安橋代表取締役社長的大朏宗德甚至表示,公司出售家用影音業務後願意接受貼牌生產,力求實現一定程度的增長。不過,雙方最終未能就交易達成一致,談判也就此取消,這直接導致安橋在2019財年裡面臨資不抵債風險。
彼時,安橋尚有來自英屬開曼群島的投資基金Evo Fund撐腰。在後者的幫助下,安橋在2020年7月公布了一項發行新股融資46億日元的計劃,雖然這項計劃最終僅發行了四期新股就草草收場,但這至少幫助安橋多撐了一陣子。
可惜的是,資本或許會偶爾伸出援手,但它們從來不會將錢投進一個無底洞中。2021年,安橋又發行了由包括客戶在內12家企業認購的C類特殊股票,預計最多籌資62億日元——這能讓它不觸及東京證交所的退市標準。然而由於Evo Fund帶頭拒絕行使認購權,安橋最後僅籌集到了12億日元的資金,不得不黯然退市。
失去上市地位後,安橋似乎仍然想做最後一搏,而它的努力幾乎讓人有了起死回生的錯覺。
這之後,安橋成功與美國消費電子巨頭Voxx旗下全資子公司Premium Audio Company, LLC(PAC),以及夏普達成協議,它們將成立一家合資公司接手安橋虧損的音響業務。根據協議,這家合資公司將向安橋支付3080萬美元(約合39.83億日元)作為收購費用,此外還會承擔一部分負債,未來也會向安橋支付某些產品銷售佣金;在中國市場,安橋的產品去年底已經恢復生產,獨家總代理是Cinemaster影音大師。
當然,這不過是安橋垂死前的迴光返照罷了,即便是數千萬美元的資金,最終也沒能填補安橋巨大的資金漏洞。如今再回望過去,從忽視時代變化的那一刻起,安橋的失敗其實已經註定。正如其最後一任代表取締役社長林亨所言,早在數字技術開始發展時,公司仍然有足夠的能力趕上市場變化速度,但「他們從未選擇這麼做」。
*圖片來自Ya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