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走了,享年90歲,一代偉大企業家告別了世界,至此,四大日本經營之神已經全部落幕。
戰後日本經濟開始騰飛,日本企業家們紛紛用自己的奮鬥精神開創先河,把日本的產品從低質便宜貨一舉提升到全球高質量的代名詞。
而伴隨着1964年日本奧運會的開幕,日本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也越走越寬,這其中尤以四大經營之神的企業為先:
松下的電器,乃至各種小家電開始享譽全球;本田宗一郎開始在70年代從摩托車轉型到汽車企業,並把本田汽車賣入了美國的大量中產階級家庭;
而盛田昭夫則把破舊的企業改名為Sony,從收音機開始,一步步推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Walkman,成為全世界科技企業翹楚,連喬布斯都拜盛田昭夫為導師;
稻盛和夫則通過開創兩家偉大的2B企業,讓自己的東方哲學管理思想為全世界所知曉。
經營四聖中,稻盛和夫年齡最小,比松下幸之助小三十多歲,雖然他所創立的兩家公司從全球名氣來說不如前三聖。
但憑藉着打造兩家不同行業世界五百強,並在高齡時期依然力挽狂瀾拯救日航的立功,和一生從商幾無污點的立德,以及留下的大量管理學作品的立言,稻盛和夫反倒成為了四聖中今日最為人所熟知的。
和歷史上其他偉大人物的故事很像,稻盛和夫的故事也是一個典型的低開高走:
從小身體孱弱,初中升學考試失敗,得了肺結核差點死掉,後來第二次考初中又落榜,家裡的屋子又因為戰亂被燒成廢墟。
大學考得也不好,只進了一所地方大學的工學部,努力讀書畢業也找不到什麼好工作,只能進入京都一家瀕臨破產的電磁瓶小企業。
工資也沒辦法按時發,而且公司里整個氣氛都非常令人沮喪,看着同學們都進了大公司,稻盛和夫感到人生前途無望。
就像王陽明躺在貴州龍場的棺材板里突然悟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一樣,稻盛和夫在這令人絕望沮喪的處境裡突然有一天悟出了人生的真諦,這個真諦就是「熱愛自己每天的工作」。
心態的轉變讓一切的外在都煥然一新,從企業技術員開始,稻盛和夫的人生就開掛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他自己形容曾經抱着產品在實驗室睡覺的那種努力)給企業研發出了新產品,新產品打開了市場讓企業扭虧為盈。
然後27歲自己創業,一手把京瓷打造成世界五百強,52歲又創立第二電信,又一次五百強,自此人生走上了贏家之路。
我到今天還記得剛畢業時讀第一本他的書《干法》時的場景,那個時候剛剛畢業,對工作的許多方面的不理解和不滿意讓我感到痛苦,讀到稻盛和夫的童年和青年時光,我第一次被一個如此坦誠的企業家所感動,我如饑似渴地把他的《自傳》《活法》《空巴》《阿米巴》都找來讀。
今天想來,稻盛和夫關於職業發展的觀點完全正確,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抵不上熱愛二字。
我第一份工作就因為感到痛苦而無法前行,可到了第二份工作開始,愛上工作的嘗試讓我受益匪淺,一路升職加薪不斷成長,如果沒有一丁點兒對工作的熱愛,是一點兒也不可能實現的。
但對稻盛和夫的工作人生哲學,今天很多人出現了另一種觀點:
「稻盛和夫是PUA大師」。
持此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尤其是在稻盛和夫的企業管理思想中,存在着一定的集體主義思想,期望讓員工個人的工作和發展能夠上升一個意義,思考到是在為整個社會創造價值。
要能夠拋去小我,在更大的大我上精進。這聽起來還真的是PUA味道滿滿啊。
讀了十多年稻盛和夫,那麼,在我眼中,稻盛和夫到底是不是PUA大師呢?


首先,一個人是不是PUA大師,取決於他是不是真的知行合一。
今天PUA可真不少,油膩的領導對你職業發展的「諄諄教誨」,愛管閒事的長輩對你結婚生子問題的「愛護關係」,往往都是披着愛外衣的PUA。
他們的本質就是通過給你洗腦控制你來達成他們自己的目的。這個社會確實套路多,所以大家對PUA極為反感非常可以理解。
曾經一個年輕人找我請教管理,我給他推薦了彼得.德魯克的書,誰曾想他冒出一句:「哦,成功學啊。」讓我大跌眼鏡。

稻盛和夫不是一個PUA大師的關鍵在於,他的所有思想背後都有實務的考量和落地,而且他是知行合一地在踐行自己的觀點,先從自己做起,所以,我不認為稻盛和夫是PUA大師。
今天很多年輕人是二極管,他們的腦子裡只有非黑即白的答案和一大堆概念,他們衡量一個思想就是單純的「這個是PUA」「這個是成功學」來概念化的支持或者反對。
腦子是個好東西,大家都需要。對於這些年輕人,我的建議是,不要動不動就給任何事情輕易地扣帽子,貼標籤,顯得自己好像很聰明的樣子。
經典的東西自有其經典的價值,你第一次看不懂不要隨意否定,再放一放,再看一看,總有一天說不定你會有巨大的收穫。
其次,讀一個人的觀點要讀全套的,而不是部分吸收。
PUA的不是稻盛和夫,而是那些利用他隻言片語來PUA員工的老闆們。今天很多企業都在講自己要讀稻盛和夫,阿米巴,可他們讓員工讀這些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員工,達成自己的目的。
讀一個人的思想,要讀他的全套,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不偏頗地理解他。
稻盛和夫的觀點自有其自洽性:他從「敬天愛人」出發作為企業核心宗旨。
敬天就是尊敬自然規律,一切以「什麼才是正確的」來出發考慮問題,所以稻盛和夫提出了高於法律要求的公司內部財務體系,完全不抖任何機靈不鑽法律任何空子。
在產品上也提出了要做出完美的產品,而不是有瑕疵的產品的理念,這些都是以「什麼才是對的事情」為出發點的價值觀。
而愛人則是以人為本的企業宗旨,激發員工的能動性要做到從理念到實際都是一體的:
理念上,通過公司文化的宣揚,讓員工發自內心認可自己的工作和企業的價值;實際上,通過阿米巴體系的實行,讓每個人都能非常清晰擁有責權,並自負盈虧自己的事情擁有自主決斷權;
員工個人身上,絕不輕易裁員,給予員工體面的收入,讓員工不會為了生計問題發愁。
今天很多老闆空講稻盛和夫,可開起人來一點兒不手軟,發起工資來總是能拖則拖,嘴上說的給員工的權力動不動就變卦,這都是歪和尚念經。
第三,對大多數人來說,稻盛和夫的整套自洽體系很難完全複製。
雖然稻盛和夫不是PUA大師,但是說實話,如果你不加任何分辨地完全把稻盛和夫的觀點套在生活中用,那也很有可能走火入魔。
對大多數人來說,稻盛和夫的整套體系非常難在生活工作中100%踐行應用。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稻盛和夫要求你一天所有想法全部撲在工作上,可這對很多有孩子要養有老人要照顧的職場人就做不到。
稻盛和夫自己也說,如果不是他太太的無私付出,他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的。
我再聯想到星巴克的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他決定舉家搬去西雅圖加入星巴克正好是他父親突患肺癌的時刻,他拋棄了照顧自己父親的責任,毅然決然追求自己的夢想,這很多人也很難做到。
今天這個時代男性女性都有權利自由追求自己的職業發展,婚育的爸爸媽媽都要拿出大量時間帶娃。
如果你一天工作完還得回家馬上去帶娃,或者照顧年邁的父母,那拋棄一切全身心撲在工作上就不太可能實現。
再比如,稻盛和夫提出的熱愛工作不是愚忠於自己的工作,該撤也還是要撤的,否則他自己也在27歲離開原單位創立京瓷創業。
稻盛提出的熱愛工作是指熱愛你的事業,而不是熱愛你的公司和老闆,如果公司不行,老闆糟糕,那當然不能熱愛。
稻盛和夫人生成就的關鍵在於他把自己的一腔熱愛完全放在了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上,注意,是事業,不是一個職業。
撬動稻盛和夫成功的關鍵是技術核心突破,他在職業生涯早期通過非常刻苦的研發工作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產品,這才為之後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再之後,他又通過營銷的學習,財務體系的建立,一步步成為偉大的企業家。
今天很多人終其一生只是一個部門員工,你的所有工作都受制於其他部門的影響:
你公司產品不行,你就把嘴皮子磨破也未必賣得出產品;你的老闆就喜歡搞財務造假,那你再「敬天愛人」也無濟於事。
所以,如果你把稻盛和夫關於做企業的全套思想邏輯套用在一個企業的部門上,那必然產生PUA。
最後的最後,儘管如此,稻盛和夫的思想還是如金子一般璀璨,因為他道出的那些道理,其實是大道,是人生社會企業運轉的真理。
他用自己一生的立功立德立言,給後世立下了一個偉大的企業楷模。
以個人來說,我們短暫的一生中,工作就是會占據我們大量的光陰,如果你從事的是自己一點兒也不熱愛的工作;
或者你把工作當做萬惡之源,工作生活完全徹底分開,工作痛苦,然後用生活來補償這種痛苦,那你的一生一定無法獲得徹底的自洽。
熱愛自己的工作,並用「什麼才是對的」這種頗具本分思想的價值觀來對待每一件事,是古今中外的人生大道,不僅僅稻盛和夫,從喬布斯到巴菲特,從段永平到詹姆斯.戴森,我讀到過的每一個了不起的企業家都秉持如此的價值觀。
如果今天要給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推薦書籍,那麼稻盛和夫全套管理書籍我依然推薦大家一定要至少讀一遍。
傳奇已經謝幕,一個時代的精氣神也在謝幕了,看看日本今天那些畏手畏腳的中年人和躺平的年輕人,哪裡還有企業家精神?
再看看當下的我們,當下真是一個意義缺失的年代。但如果你縱觀人類歷史,就會發現,整個人類族群就是在意義缺失和找尋意義之間來回搖擺。
集體意識的洪流蕩來盪去,但作為個體,要明白周期的存在,不能隨波漂流,要試圖在變化中找到那些不變的東西。
我想,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讀讀稻盛和夫,從他在意義缺失年代中找尋價值的故事中,找到我們立足當下的智慧,堅持和熱愛。
願你不管任何時代,都能熱愛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