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源危機雪上加霜,市場對俄羅斯延長「斷氣」的擔憂成真了。
當地時間9月2日周五,簡稱「俄氣」的天然氣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俄氣)發表聲明宣布,其重要的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管線北溪一號無法按計劃恢復送氣,因為檢修發現新的技術問題。俄氣並未在聲明中透露到底何時能重啟北溪管道,而是強調,北溪管道的天然氣運輸已經完全停止,直到故障能夠完全消除。
俄羅斯無限期「斷氣」消息後,市場的風險偏好惡化, 美股盤中跳水,漲超1%後收跌逾1%,齊創近七周新低、連跌三周,納指六連跌,此前歐洲天然氣已收盤,跌超10%,本周回吐上周近40%漲幅。
聲明稱,俄氣在與西門子代表聯合進行檢查時,發現波爾托瓦亞壓氣站的24號渦輪機有漏油現象。在低壓和中壓轉子速度傳感器的電纜連接終端處,有混合密封化合物的漏油。此外,在隔離套管外的氣泵機組自動控制系統,發現外部接線盒的電纜線區域也檢測到了漏油。俄氣公布的漏油圖
該公司還表示,已從俄聯邦環境、技術與核能監督總局收到警告,檢測到的故障和損壞無法確保燃氣渦輪發動機安全運行。因此,有必要採取適當措施並暫停24號渦輪機進一步運行。此前,075號、076號和120號渦輪機也發生了類似損壞,已被送入工廠修理,目前處於強制停運狀態。
這次俄氣在檢修臨近結束前公布的北溪一號停運延長正是此前市場擔憂的情形。按照俄氣此前公布的計劃,從莫斯科時間8月31日凌晨4時開始,對波爾托瓦亞壓氣泵站唯一仍在運行的渦輪機進行維修,北溪一號管道因此徹底停止對歐洲送氣,將於9月3日本周六凌晨4時結束檢修。檢修工作完成後,在無技術故障的情況下,北溪管道的日供氣量將恢復至3300萬立方米,即標準供氣量的20%。這也是「北溪-1」繼7月「斷流」10天後,第二次暫停輸氣。市場此前就擔憂,原則上這次俄氣檢修管道的全面「斷氣」只為期三天,但也許是更長時間斷供的先兆。
那麼如果俄羅斯「北溪-1」供氣量完全降至0,對歐洲意味着什麼?

如斷供,在2022天然氣年,歐洲可用天然氣將再下降11%
摩根士丹利在近日的研報中,推導了在「北溪-1」供氣量降至零的情況下,歐洲天然氣庫存將如何變化。
大摩表示,如果「北溪-1」供氣量降至零,將所有可用資源加在一起,估計在2022天然氣年(the gas year 2022,從2022年10月到2023年10月),歐洲總共將有大約6.7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可用,比2021天然氣年(從2021年10月到2022年10月)減少約11%。
具體而言,大摩在報告中寫道:
在2020-2021天然氣年,俄羅斯通過「北溪-1」、經由波蘭和烏克蘭的亞馬爾管道向歐洲地區供應了約3.04億立方米/日的天然氣。到目前為止,這一數字已降至約6000萬立方米/日,其中有3100萬立方米/日通過「北溪-1」。
如果俄羅斯供氣量保持在當前水平不變,預計在2022天然氣年,俄羅斯的供應量將較上年同期下降約64%,而在「北溪-1」全面關閉的情況下,降幅將達到82%。
其他管道供應已經基本上達到極限。來自挪威的供應量已經比上一個天然氣年高出了12%,來自北非、阿塞拜疆和英國的管道供應也是如此。
例如,今年迄今,從英國流入歐洲大陸的天然氣量約為4100萬立方米/天,相比之下,去年從歐洲大陸流入英國的天然氣量為1200萬立方米/天,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轉變。到目前為止,英國連接比利時的Interconnector天然氣管道和連接荷蘭的BBL管道的利用率幾乎都達到了100%。
隨着歐洲本地天然氣產量逐步下降,問題就變成了液化天然氣進口量還能增長多少?然而,同樣的,答案可能也是非常有限的。
歐洲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已大幅增加,從2020/21天然氣年的約9600萬立方米/天,增加到過去六個月的約1.95億立方米/天。到目前為止,歐洲的液化天然氣終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利用率運行。
儘管荷蘭計劃於11月在Eemshaven附近增加一個液化天然氣進口終端,德國計劃在2023年初增加兩個,再算上意大利的一個,到2023年底,歐洲液化天然氣的進口能力將增加約6000萬立方米/天,但這個量僅占全球液化天然氣增加總量的16%。
在歐洲以外的國家,新增量高達2.35億立方米/天。由於目前全球液化天然氣市場仍然緊張,在2024年底前投產的新產能仍非常有限,其他地區進口液化天然氣的需求依然高企。
當然,如果歐洲天然氣價格上漲到足夠高的水平,更多的液化天然氣最終將流向歐洲。然而,歐洲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已基本翻了一番。預計在2022/23天然氣年期間,進口量可能還會繼續攀升,但預計不會超過2億立方米/天。

歐洲會到無氣可用的地步嗎?
既然供應還會大幅下降,那麼要想保證有氣可用,就只能減少天然氣需求了。這就提出一個問題,需求下降的速度是否足夠快?
大摩在報告中認為,由於歐洲天然氣需求也在迅速惡化,今年冬天庫存應該足夠,但前提是歐洲天然氣價格需要保持在高位,以推動足夠的需求破壞。
另外儘管如此,大摩也坦言,今年冬天庫存是否足夠仍存在不確定,因為大摩的結論是建立在假設今年冬季需求下降幅度會達到15%的基礎上,而這存在風險:一是家庭需求會否降至足夠低的水平,只有到了10月才知道答案,二是工業發電的天然氣需求仍然取決於可再生能源。
大摩的意思是,換句話說,歐洲天然氣庫存能否捱過這個冬天,在一定條件下也許是可以的,但實際情況誰也無法保證。
具體而言,大摩寫道:
首先是家庭:8月份,歐洲最不發達國家的需求處於季節性低點,比去年同期低27%。然而冬季會不會也下降27%?不得而知。正常情況下,這些國家的需求通常在9月底開始增加,所以市場對歐洲家庭將如何應對當前如此高的天然氣價格的第一時間,要到10月中旬。
我們的模型假設是,今年冬天最不發達國家的需求將比2017-2021年基線低約13%,但仍不確定能否實現。
其次是發電量。從德國的發電量來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急劇下降。截至8月24日的當月,風力+太陽能+水力的發電量為7510萬立方米/天,低於上月的8680萬立方米/日。惡劣的風力條件以及乾旱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
主要因為這一點,來自天然氣的發電貢獻就需要增加大致相同的數量,這解釋了950萬立方米/天的天然氣發電增長量,也凸顯了天然氣在電力系統中發揮的關鍵作用。
如果今年冬天可再生能源發電強勁,天然氣消耗量可能會下降。然而,這很難計劃。因為發電中的天然氣消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天氣。
需要注意的是,大摩在報告中強調,歐洲庫存越是增加,就越有可能降低「北溪- 1」的供氣量——俄羅斯的供應和歐洲的需求似乎都在相互向下追趕。

歐洲天然氣價格還會繼續暴漲嗎?
大摩認為,如果「北溪-1」供氣量降至零,歐洲天然氣價格短期內仍有上行空間。
其指出,鑑於歐洲天然氣價格已經異常之高,且歐盟已經同意減少15%的需求,加上目前的需求數據已經低於預期,歐洲天然氣需求可能會下降,但與此同時,這意味着價格需要保持在高位才能繼續壓低需求。
至於天然氣價格需要達到多高的水平,很難估計。鑑於目前的價格明顯導致需求破壞,以及整個歐洲GDP預期的下調,大摩認為,長期看歐洲天然氣價格不太可能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
不過,大摩指出,如果「北溪-1」整個2023年都完全中斷供應,即便2022年冬季能順利捱過,也將導致歐洲2023至2024年的冬季非常緊張。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油氣都緊缺的歐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