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系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今年8月5日,央視新聞頻道在近十分鐘的專題報道中,專門解讀了即時零售。由此,一場關於本地實體零售、渠道、用戶習慣變革共振下,誕生的萬億規模的即時零售市場浮出水面。

即時零售簡單說,就是通過一小時以內的即時履約,拓展和連接實體商戶、倉儲等本地零售供給,服務於消費者的即時需求。

圖:央視報道即時零售稱,社會消費品零售恢復,即時零售拉動消費 來源:網絡

錯過直播帶貨,就別錯過即時零售

記得上海疫情期間,當時有個《對話陸家嘴一線跑腿小哥》的券商電話會,那是極端狀況下的即時零售,與「跑腿小哥日薪過萬」的傳言不同,真實的狀態是:

小哥配送範圍在陸家嘴方圓3-5km,每單費用在50-60元,因為去超市等渠道採購物資需要長時間排隊,所以每天配送的訂單並不多,算下來每天收入平均在500-600元。

掙這個錢的代價是無法回小區,因為回去就出不來了,所以跑腿小哥在外十幾天基本都是住在橋洞、公園、銀行ATM等位置,紙殼子加被子將就着過。電話會開到最後,重頭環節是券商研究員把跑腿小哥的微信推給客戶……

疫情將即時零售推至台前,但疫情緩解之後即時零售並未降溫,簡單問幾個問題就能知道它的價值所在:

晚上9點準備睡覺的你發現臥室有蚊子,沒有蚊香怎麼辦?

獨自一人在家做飯,切菜時發現鹽用完了怎麼辦?

40多度的高溫,想吃水果冰淇淋不想出門「被汗蒸」怎麼辦?

即時需求是廣泛存在的,你也能在網上看到不少用遙控車DIY即時零售的交易,譬如山東硬核小姐姐遙控車買饅頭的案例。事實上,多數人並不需要遙控車,在相關平台上下單就能使用即時零售服務,跟點外賣也沒什麼區別。昨天下午15:41,在公司下單了附近京客隆超市的水果,16點整送達。

圖:網絡上各種充滿創意的即時需求。來源:網絡

眾多即時需求匯流之下,即時零售的炙手可熱並不令人意外。這種業態並不局限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是在短時間內迅速席捲全國各個地區。比如,據《南國早報》的報道,今年1至7月,美團數據顯示廣西便利店的即時零售訂單同比增長42%,大型商超增長119%,夫妻雜貨店增長達317%。

毫無疑問,即時零售的成功已經不容反駁,因為「時間即生命」。

40年前,喬布斯開發Mac時,問Mac操作系統的工程師拉里·凱尼恩,「如果能救人一命,你願意想辦法讓啟動時間縮短10秒鐘嗎?假如500萬人使用Mac,每天開機多用10秒,每年就要浪費大約3億分鐘,相當於100個人的終身壽命」。開機時間縮短10秒尚且如此,即時零售將傳統電商(1-3天)和社區電商(隔天)的履約時間從天降到分鐘又何如?

即時零售正在開啟一個萬物到家的時代,參與者主要包括具備即時配送運力的平台方,比如美團-W(HK:03690)、京東集團-SW(HK:09618)、阿里巴巴-SW(HK:09988)、順豐控股(SZ:002352)等,以及難以計數的本地實體零售企業。據艾瑞諮詢測算,2025年即時零售平台交易規模可達1.2萬億。

圖:2017-2026即時配送訂單規模,來源:東吳證券

之所以看好即時零售,是因為它的底層邏輯在於深入的重塑零售行業。

即時零售模式盤活本地實體零售

所有收穫成功的商業創新,其帶來的改變往往是指數級的,即時零售亦是如此。

在中國,線下實體零售已然非常發達,商超、品牌直營店、便利店、藥店、五金雜貨、夫妻店等隨處可見,它們之中大多數的客群範圍是方圓1km。而即時零售為它們開闢了線上通道,以及超高時效性的智能配送體系,將客群範圍從方圓1km拓展到5km,這不只是5倍的關係。

客群範圍從方圓1km拓展到5km是指數級的改變,小學數學教過圓的面積等於πr2,那麼本地實體零售的輻射範圍,實際上是從0.79平方公里,提升到19.64平方公里,增加了24倍,也就是潛在客戶範圍提升了24倍。

圖:即時零售輻射範圍指數級提升,來源:錦緞

即時零售模式盤活本地實體零售,演繹的是「存量市場創造增量」邏輯。既在於它能打破時空的限制,為消費者即時連接較遠的商品,也在於它能激活那些本來需要克制的需求:

如果需要在昏昏欲睡的夜晚出門購買蚊香對付邪惡的蚊子,需要忍受40多度的高溫出門購買水果或冰淇淋,需要女生「親戚」來了頂着腰酸背痛出門購買布洛芬……那麼多數人會選擇忍耐,克制所需。即時零售的存在,能很好的滿足上述需求,這對傳統線下零售亦是增量的需求。

在存量市場創造增量,必然會有很大的經濟效益。不同於傳統的電商業態,即時零售的供給幾乎完全依託於各地的實體經濟業態,其交易量的大規模攀升,對應着諸多實體店鋪交易額的大幅攀升。央視報道的案例就是一個典型,——90後老闆雜貨店月銷100萬的「逆襲」。

90後老闆小劉,調研之後發現人們普遍生活節奏快,基本沒時間逛超市,線上是他們採買生活用品的核心渠道,而電商採買生活用品至少等一天。

於是他把雜貨店掛到美團上,兼顧線下和線上經營。線上一開始每天只有幾單,時間積累,以及主動干預之下——定銷售策略、做核心商品排序、根據季節及潮流精選供應鏈和商品——線上訂單大幅上升。尤其是在5月北京疫情期間,其線上訂單繼續攀升,增長到3000單,大概是平時的1.5倍,客戶下班之後的3個小時往往處於爆單狀態,實現月銷100萬的「逆襲」。

圖:通過即時零售,雜貨店老闆完成「逆襲」。來源:央視

雜貨店的經營數據多麼恐怖,我們比對中國新零售的標杆之一奈雪的茶(HK:02150)的數據,簡單的算一筆賬:

2021年,奈雪一類PRO茶飲店,平均單店日銷額為1.42萬元,折算成月則是43.2萬元。此類店鋪的平均面積為80-200平,折中140平,坪效為0.31萬元/月·平。

小劉的雜貨店月銷100萬元,面積為80平,坪效為1.25萬元/月·平。若剔除掉疫情帶來的訂單1.5倍提升,則坪效為0.83萬元/月·平,仍舊是奈雪一類PRO茶飲店的2.7倍。

即時零售盤活本地實體零售,而本地實體零售供給的繁榮(商品的豐富與優化)——需要更多的雜貨店、便利店、藥店、商超等實體參與;以及像小劉店主根據季節和潮流優化供給——則是前者發展的關鍵,這從即時零售的發展路徑就能看得出來。

本地實體零售的繁榮是即時零售模式的關鍵

拆解即時零售的發展路徑,每個階段都離不開本地實體零售。

1)智能配送體系連接供給和需求——本地實體零售的供給與消費者的即時需求——形成即時零售業態。上文多有敘述,此處不再展開。

2)本地實體零售與智能配送體系形成正反饋,目前的即時零售處於此階段。

具體而言,智能配送體系的存在激活本地實體零售(既包括便利店和雜貨店等小微業態,也包括中大型超市和品牌線下直營店等),當參與即時零售的本地實體零售規模更大、布局密度更高,智能配送體系成本會逐步下降。

簡而言之,3km之內商戶越多訂單就越多,相應的單均配送成本就越低;單均配送成本降低,邊際效益更強,那麼運力也會隨之擴大,訂單的時效性提升,用戶體驗更好帶來線上訂單增加,實現對本地實體零售的反哺。

另外,在美團等公司多年構建的即時配送,如今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化的基礎設施,在美團開店的零售商戶可以使用,沒有開店而有即時配送需求的商戶也可以。

因為即時零售平台建立的這一基礎配送網絡,這個成本是平台前置的,其可以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為商家提供履約服務,帶來的好處是,既為商家降低成本,又為消費者帶來物美價廉的供給。

3)即時零售進一步推動本地實體零售升級新業態。

隨着本地實體零售與智能配送體系正反饋的深化,即時零售將逐漸從量變走向質變,新業態蓬勃生長。

以京東子公司達達為例。即時零售商戶門店問題訂單中大部分錯誤出在門店履約,例如漏揀錯揀、缺貨、揀貨超時等。達達通過揀貨倉數字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提升效率,商戶應用達達優揀之後,揀貨時長降低15%,取貨時長下降23%,每小時揀貨速度提升18%。

以美團為例。據天風證券調研,美團為商家打造純線上的閃電倉數據如下:SKU在3000-5000區間比傳統便利店多一倍,實現2倍以上的客單價(50元左右),規模及產品結構優化帶來進貨成本降低,無線下購物場景+數字化升級帶來租金和人力成本的下降,扣除履約成本之後,淨利潤比率和絕對值都會更高。

圖:閃電倉模型,來源:天風證券

總結一下,即時零售發展的關鍵:不管是連接本地實體零售和消費者的即時需求,還是本地實體零售與智能配送體系之間規模與成本的正反饋,亦或是正反饋深化之後誕生更新的業態,「根」全都建立在本地實體零售的繁榮上。

即時零售業態正在強化本地生活的內核,我們認為它是促進消費、助力中國內循環戰略的重要補充之一。萬物到家,正在打開新的想象空間。畢竟生活不只眼前的焦灼,還有送到家裡的便捷。

海豚社——新消費新國貨第一社群

溝通、合作掃描下方二維碼

如果覺得內容不錯,請點擊一下「在看」,

或者,把它轉發分享給需要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