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納蘭竹瀟

來源:博物館丨看展覽

近十年來,各種題材的古裝劇如同井噴一般源源不斷地出現在熒幕上,俊男美女們穿着或華麗或飄逸的衣裳,上演着一個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總能吸引粉絲們熱切的目光。無論是什麼時代背景,劇中的建築裝潢、人物裝束、器物裝飾,在現實生活中其實都是難得一見的——物以稀為貴,這也許就是古裝劇之於觀眾一種獨特的吸引力。


當看到那些不亞於現代機器工藝的精巧設計,我們也時常會驚嘆於先人的智慧:我們的祖先,當真如此聰明,擁有這般超乎時代的「高科技」嗎?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然而,劇中所展現出來的物事,又當真都是先人的智慧成果嗎?在文化自信的同時,請冷靜一下,讓我們帶上放大鏡看一看。

令人痛惜的是,我不無遺憾地發現:如今太多太多的古裝劇,充斥着「以倭代唐」、「以倭代宋」、「以韓代明」的現象!

服 裝


時至今日,漢服復興的勢頭雖然較之十年前已算得是如火如荼,但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長河中,歷朝歷代的服裝形制都在發生變化,即使是忠實的漢服愛好者,面對資料的散佚、出土文物的缺失,也無法保證自己對每個朝代的服裝都了如指掌。因此,此處我們並不苛求所謂「影樓裝」、「仙服」、「戲服」等服裝一定要符合中國古代服飾的形制——但至少,它不能明顯地混有別國血統吧?

《我叫劉金鳳》劇照

此處男子頭戴的發冠,與日本的「垂纓冠」神似。「垂纓冠」原是日本古代文官服飾的組成部分,初為祭祀禮服,後發展為官服,而我國並沒有這樣的裝束。看他的模樣,是不是和日本的傳統貴族如出一轍?

頭戴垂纓冠的德川昭武(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的弟弟,圖自百度百科)

日本平安時代以降的文官「束帶裝」(圖自[日]笹間良彥編著,莊千里譯《日本歷史風俗圖錄》)

在這張日本平安時代文官裝束示意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人物腰間還圍着一條腰帶,下垂的部分名為「續平緒」。這是日本武官或者得到允許的公卿等人佩戴刀劍所需,也是正裝束帶的組成部分之一。

再看這張古裝劇《今夕何夕》的劇照,出現了疑似「續平緒」的配飾。

《今夕何夕》劇照

有些古裝劇中也會讓演員們穿上男式和服(或者不倫不類的和服「改良」產物)。


左:《天盛長歌》劇照
右:《我叫劉金鳳》官方宣傳照

《天盛長歌》中服裝的立領也好,《我叫劉金鳳》中演員肩上的開口也好,都是日本狩衣的特徵。中國傳統服飾講究貼合身形,即使有立領,也不會像日式立領那樣硬挺地支棱在脖子周圍。至於肩上的開口……中國傳統的圓領袍還真沒有這個設計。

左:日式狩衣結構圖解(圖自[日]笹間良彥編著,莊千里譯《日本歷史風俗圖錄》)
右:唐神龍二年章懷太子墓《儀衛圖》(局部),男子身着圓領袍,兩肩無開口

左:《步輦圖》中唐太宗的圓領袍服,兩肩無開口
右:《虢國夫人遊春圖》中身着圓領袍的女性,可以看出圓領較為貼身,兩肩無開口

除了服飾形制以外,是不是覺得男主角衣服上的花紋也有些奇怪?

因為這並不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服裝紋飾,而是日式傳統櫻花紋樣。花瓣向內缺了一個小口,辨認櫻花並非難事。

《我叫劉金鳳》官方宣傳照

而再看中國傳統服飾的紋樣:博古紋、雲紋、回紋、萬字紋……除此以外,還有中國人印象中寓意祥瑞的珍禽異獸:龍、鳳、獅、虎、鶴、龜……繁複精美、連綿不絕,給人以華麗、吉祥、驚艷的感覺:

上:戰國 龍鳳虎紋繡羅 荊州博物館藏
左:西漢 絨圈錦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右:西漢 絹地茱萸紋繡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如果說,古裝劇的服裝設計團隊在服裝形制設計上出現偏差,尚且可以用方便演員穿脫、襯托人物性格、對中國古代服飾史不了解等理由辯解,但在紋樣方面,將大量的中式傳統紋樣晾在一邊,選用日式紋飾,這就說不過去了。

不只男裝,古裝劇中的女裝也存在着混雜和服或朝鮮族服裝元素的問題。

《我叫劉金鳳》宣傳照(右)與和服女裝(左)對比

這張宣傳照上,女主角所穿的衣服,與日本的二尺袖(小振袖)和行燈袴(褲)不能說是毫無關係,但說句一模一樣應該不過分。行燈袴分前後片,各有兩條系帶,因為外形像日本行燈而得名,非但不是中國的古代服飾,甚至也不能算是日本的古代服飾,因為它在明治維新後才出現。

日本女性的袴(當時也稱「改良服」,圖自[日]難波知子著,王柏靜譯《裙裾之美——日本女生制服史》)

單看上身效果,有人可能把日本行燈袴和中國古代服飾中的下裙搞混。中國古代的下裙主要分為褶裙、交窬裙(也叫破裙)、百迭裙、馬面裙四種,平鋪圖如下:


很顯然,無論哪一種,與行燈袴都不是很相似,從服裝設計的角度來看,弄混它們幾乎毫無可能。


除了行燈袴外,從上面這張圖還可以看到,這部劇的女主角身上的衣服腋下開口,袖口對穿。這是典型的女式和服特徵。兩處開口被稱為「身八口」和「振八口」。

之所以有「身八口」和「振八口」的存在,主要是因為女式和服穿着時,需要在腰部摺疊與身高相合,穿着時方便調整(手從振八口伸出袖子,再伸進身八口調整)。

女式和服結構 圖源網絡

而傳統的中國雖然也有方袖,腋下卻是不會開口的。

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褐色羅鑲彩繪花邊廣袖袍,福建博物院藏
黃昇墓出土廣袖袍形製圖(1為正視圖,2為下擺開岔示意。圖自《福州南宋黃昇墓》)

「改良」完和服,還要「改良」朝鮮族服裝。

《雁歸西窗月》劇照

圖中女角色所穿的衣服,是否會讓你覺得有那麼些許的眼熟?再多看兩眼,那些年風靡全國的《大長今》BGM仿佛已經在耳邊響起。而韓劇《大長今》中的朝鮮族服飾其實已經是改良後的版型:

韓劇《大長今》劇照

朝鮮族傳統的女襖非常短,稱「則高利」, 襖長及至現在上衣三個紐扣之上,無紐扣,襖袖呈圓弧形肥大,左右衣襟以兩根長長的結帶在右胸前打一個蝴蝶結。《雁歸西窗月》中的女裝更像是《大長今》中的改良韓服,具備十分鮮明的朝鮮族特色。

首 飾


看過身上的衣服,接下來讓我們把放大鏡移到人物的腦袋上。

大家對於這部劇應該都不陌生,當年一度有人稱讚其「盛唐氣象」,還有誇獎還原唐代妝容的:

《武媚娘傳奇》劇照

可她頭上戴的,卻是不折不扣的日本細工簪,妝容(見《唐代女子妝容識別指南》)也毫不還原。

細工(つまみ)源自日本江戶時代。是一種用布來製成花的手藝,常用於製作髮簪等裝飾物。

日本細工簪 圖源網絡

而唐代的髮飾應該是這樣的:

唐 鎏金摩羯紋銀釵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還有這樣的(這是釵頭部分):

唐 嵌白玉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山西博物院藏
圖源:動脈影

再看這兩張的人物造型:

《武媚娘傳奇》劇照

《我叫劉金鳳》官方宣傳照

拋開後者衣服上明晃晃的日式車輪紋樣,兩者的髮型似乎……也有那麼一絲眼熟?

勝山髻,圖自《日本歷史風俗圖錄》

這種髮型是日本藝伎的髮型,有好幾種梳法和不同的名稱,《武媚娘傳奇》和《我叫劉金鳳》中的人物所梳的近似於「勝山髻」,相傳是吉原的人氣藝伎勝山太夫愛梳的髮型。

而中國曆朝歷代的女子髮髻,多種多樣,各有特色,之前我們也寫過文章介紹了(唐代女俑髮型識別指南)

中國古代的傳統服裝、紋樣、首飾,每一件都帶着文明古國所特有的端寧祥和、雍容大氣。和服、韓服、細工簪、花魁髻,雖然不是中國服飾,但其實也包含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麗。

然而,在擁有着山海一般龐大廣闊的文化寶藏的前提下,展現中國古代情景的電視劇,對中國傳統服飾視而不見,偷換概念選用日韓服飾或在服飾中加入日韓元素,就可謂數典忘祖了。

古裝劇中讓觀眾印象深刻的不止是穿着古裝的人物,還有各種古色古香的器物和場景。有些時候,細心的觀眾甚至能在劇中找到博物館裡那些眼熟的藏品:長信宮燈、博山爐、曾侯乙編鐘、千里江山圖……等等等等,這些彩蛋總是能讓人眼前一亮,仿佛和遙不可及的國寶一下子拉近了距離。

但近年來的部分古裝劇中,卻總是會出現一些不屬於中國的東西。

物 品


日式燈籠算是古裝劇中的重災區了,作為古代的主要照明工具之一,只要是涉及夜景,都不乏燈籠的存在。也許有人會覺得:不過一個燈籠而已,能出什麼問題?問題就是,帶上放大鏡一看,幾乎在如今80%的古裝劇中,使用的都是日式燈籠:

《風起洛陽》劇照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再看這張圖:

日式燈籠,圖源網絡

應該不難看出,劇中滿街懸掛的燈籠與日式燈籠是一樣的結構。它們的特點是橫向骨架,排列細密,結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易於收納。

而中式燈籠本應該是什麼樣呢?應該還有人記得,童年神劇《寶蓮燈》中,沉香家裡就是做燈籠的吧?下面是沉香被父親罰制燈籠的片段:

《寶蓮燈》劇照

中式燈籠很少有橫向骨架,多為縱向骨架、網狀骨架(沉香家的這種),還有紮成各式花鳥人物形狀的花燈(又叫燈彩),即使有橫骨,也是用以加固整個燈籠骨架的,與日式的細密橫骨有很大差別。


左:故宮博物院藏《乾隆帝歲朝行樂圖軸》局部,燈籠內部的縱向骨架清晰可見
右:故宮博物院藏《乾隆帝元宵行樂圖軸》局部,孩童手中提着的荷花燈

圖源中國彩燈博物館官網

燈籠的歷史在我國源遠流長,早就演變出了獨特的中式藝術文化,西漢時期便有元宵賞燈的習俗,至唐宋時期已然十分成熟。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觀燈樂行》一詩中描述道:「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滿城花燈如山,這是何等繁華綺麗之景象!


明 吳彬 歲華紀勝圖冊之元夜 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也曾記載宋代燈會盛況:「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這樣熱鬧喧譁的場景,豈是結構簡單的橫骨燈籠所能展現的呢?

而今我們並不強求有古裝劇能還原昔時情形,卻也無法接受滿街都是日式燈籠的場景。

近年來隨着日本動畫事業的全球化發展,日式面具也開始出現在了中國的古裝劇中:

《三千鴉殺》劇照

這張劇照里男女主所戴的狐狸面具,名為「狐のお面」,也可簡稱為「狐面(きつねめん)」,常常出現在日本戲劇及歌舞表演中。狐狸在日本被視為稻荷大神的神使,而稻荷大神主司豐產,所以狐狸會在神使降臨或人們祈求五穀豐收的祭舞中登場。

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小道具,中國有這麼多面具可供選擇,卻偏偏選了日本的傳統狐面,總是叫人有些遺憾。

左:北朝 陶彩繪武士面具 故宮博物院藏
右:明 計盛《貨郎圖軸》局部,故宮博物院藏,貨架上有幾種面具

除了臉上戴的,還有頭上戴的——

大概有些關注漢服的朋友對前一陣外網的韓國黑笠和明代大帽之爭還有些印象。

《捕快姐姐郝可愛》劇照

我們對外網指鹿為馬的行為感到不忿,然而有些古裝劇中,卻也的確是以韓代明了。

這部網劇中女主所戴的帽子並非明代大帽,倒是和韓國的「黑笠」頗為相似。

古畫中的韓國黑笠

韓國黑笠和明代大帽有些近似,但不無區別。魯荒王墓中曾經出土過相關文物,使得明代大帽的實物和畫像得以對應。

明代大帽 魯荒王朱檀墓出土 山東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明代大帽早期飾有帽珠,但在明中期向後,則以繫繩代替(且佩戴時都是系上的)。即使是有帽珠的時期,從畫像上也可以看出來,帽珠並不長,最多也就到頜下一拳左右的距離,像上面那部網劇中長至胸口的帽珠,絕非明代大帽。

古畫中的明代大帽

古畫放大

庭 院


古人歷來重視住處的布置,蘇軾曾雲「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一斑。文人往往愛在庭院中種上喜愛的植物來表達自己的氣節:陶淵明愛菊,周敦儒愛蓮,蜀相祠堂里有松柏,洗硯池旁有墨梅。江南的高官富賈還會以高價購得太湖石在院中堆砌成假山。

而古裝劇中,導演也樂於用大量的鏡頭來展示不同人物居住的庭院(布景)。

《夢華錄》劇照

《斛珠夫人》劇照

不知從何時起,白砂鋪地、石檯燈籠成了古裝劇中庭院的標配元素,好生奇怪。中式庭院分明講究的是天人和諧、移步易景,草木葳蕤、生機盎然,何時流行過枯山水的審美?

我並非不能欣賞日式的侘寂物哀之美,可那不屬於中國,不該出現在中國的古裝劇中。

從前讀《於園》,張岱描述園中奇石花木:「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藥,人不得上,以實奇。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臥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寥寥數句,描繪出一個富含生趣的小世界,令人不由心生嚮往。

但看這幾部劇中的庭院,花從何來?鳥從何來?春夏秋冬,變化何在?

再看87版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紅樓夢》劇照

哪怕是模糊的背景,也依稀可見遠處的亭台樓閣和不同季節的花草樹木,夏有綠荷,冬有紅梅,若是少了這些花花草草,何來「瀟湘妃子」、「蕉下客」的雅號,又何來湘雲醉臥芍藥裀、寶玉雪中乞紅梅的美談呢?

建 築


日式建築亦是古裝劇重災區之一。

《夢華錄》劇照

除了日式枯山水之外,這兩張劇照中的建築上,圈出來的部分名叫「唐破風(からはふ)」,在日本傳統建築中,常見於城堡等建築的正門或者側窗上方,兩側凹陷,中央凸出成弓形,有些像遮雨棚的形狀。

宋代雖有類似的抱廈,但從產生的原理來看,它是建築主體的附屬空間,與主體建築的屋頂呈丁字形相交,或以「勾連搭」的方式與主體建築相連,起到擴大建築內部空間、增加採光、豐富建築輪廓線條等多重作用。抱廈內部可以讓人活動,與唐破風完全是兩種東西。所以,凡是出現唐破風造型的建築,幾乎可以認定為日式建築。

還有一個可以判斷為日式建築的特點便是金鴟吻。日式的鴟吻呈金色,造型近似靴子,閃閃發光:

《夢華錄》劇照

日本四天王寺五重塔及金鴟吻建築

而中國的傳統建築,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鴟吻。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鴟吻是龍的兒子,喜歡噴水,能夠主導降雨,安置在建築上,有防火的美好祝願。中國的鴟吻造型精美,多做成形象的獸狀,為琉璃瓦製作,裝飾繁複。參考永樂宮三清殿的琉璃鴟吻:

筆者自攝

房屋建築上的裝飾也有典型的日本元素,日式工霞紋似乎無處不在:

《夢華錄》劇照

《陳情令》劇照

中國的雲紋通常更為寫實、飽滿,還有勾雲紋、如意雲紋等多種變體,很少有這種線條較為平直、簡單的勾勒形式:

清 盤金彩繡團龍補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漢 白玉勾雲紋龍首帶鈎 天津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元 剔犀如意雲紋盞托 浙江省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相較於人物的衣服、首飾而言,我們對於生活用品、房屋建築的樣式可能更為陌生,如果不是歷史文化愛好者,對於這方面的古裝劇亂象幾乎無從分辨,甚至於連中國的一些風景區、博物館的仿古布景都出現了錯誤的陳設。

某景點的日式五重塔和金鴟吻
圖源江蘇新聞

某博物館特展的日式橫骨燈籠
筆者自攝

筆者最擔心的莫過於此。

對於不了解中國歷史文物知識的普通觀眾來說,古裝電視劇是他們直觀感受古代文化、獲取文物知識的重要途徑,若是古裝劇的以倭代唐/宋、以韓代明現象如此繼續下去,反會令真實的中華文化明珠蒙塵。

令人欣喜的是,在大家的關注下,廣電總局最近也剛剛下發了「古裝劇不得跟風模仿外國風格樣式」、「古裝劇美術要真實還原所涉歷史時期」的指令,這說明我們帶上放大鏡觀看古裝劇的行為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日韓文化受到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他們的文化早就因地制宜,發展出了屬於他們的特色,文化風格已經與中華文化剝離。日本和韓國絕不是「中華文化的電冰箱」。本文無意於吹毛求疵,只望盡己所能指出古裝劇中的謬誤之處,為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發聲。

查看往期精選內容

胡煥庸線丨誰會「叛清」|歷史系社交指南|學術名利場|抗日神劇|免費用知網|白帝城託孤陰謀|消失的西康|到底東幾省|」綠帽子「|歷史題能有多難|苦逼帝王|蒙古族發跡史|帝王怕什麼|劉備敗在哪|歷史書單

來關注試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