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因為長期的污名化和認知不足,人們將更年期和更年期綜合徵混為一談,使得很多女性既無法坦然面對更年期,也沒能正確認識更年期綜合徵。

而在醫學界,一個當前境況的悖論是,一方面,不少醫生認為,更年期為什麼需要治,過兩年不就好了?另一方面,患者雖然普遍存在,但就醫意願低下,一些地方如果真的開設更年期門診,可能也沒有多少病人。

記者 | 彭麗

編輯|王海燕

更年期綜合徵:一種身心疾病

張和是在停經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身上的變化的。2020年底,她49歲,月經斷了三個月後,估計自己應該是更年期到了,於是去醫院做了常規的全套婦科檢查。最後,醫生確認,張和確實進入了更年期。
大家都說,進入更年期,情緒起伏會更大,於是張和開始留心,自己也會這樣嗎?觀察了很久,她發現,一開始,自己情緒倒沒什麼變化,失眠卻變得很嚴重,比如11點睡覺,凌晨3、4點醒來是常有的事,最誇張的一次,11點睡,12點就醒了,一直睜眼到天亮。

《金婚》劇照

過了大半年,傳說中的脾氣暴躁也來了。張和是一名高中語文老師,以前是學生眼裡脾氣很好的那類老師,說話溫柔和善,課堂上有人講小話,打瞌睡,她一般只是盯一盯,還不行才說一頓,最嚴厲也就是揪人起來站一站。
但這兩年,哪怕只是看到學生在課堂上左顧右盼,張和的火也會一下躥上來,恨不得把手裡的書砸過去。情緒問題她還會盡力控制,更糟糕的是健忘。去年張和帶的是高三,班上的學生都帶了兩年多,卻常常在叫學生起來回答完問題後,指着學生想不起名字,「好像斷電一樣,腦中一片空白,然後突然一下又好了」。教了21年書,以前從未出現過這種情況,張和感到很慌張。
因為高三每周固定要上16節課,加上補習,可能會有20~22節,去年張和感到壓力格外大,再遇上身體頻頻報錯,她甚至偷偷想過,再這樣下去,以後還能教書嗎?
張和的恐慌還來自身體其他部分的緩慢變化,比如膝蓋,她家住5樓,以前輕輕鬆鬆就爬上去,現在稍微爬快一點,膝蓋就開始痛。而且即使在夏天,她也總感覺小腿涼,走路偶爾還發軟,所以已經兩年沒有穿過露腿的裙子了。此外,張和這兩年的汗還格外多,並且是透濕衣服,打濕頭髮那種,氣溫低時也會出,也出一下又立馬褪下去,再出,再褪下去。有時半夜張和突然驚醒,發現自己又出了一身汗。
在此之前,張和對更年期的認知只有兩個:停經和愛生氣,直到經歷身體發生變化,她才去網上查資料,線下問醫生,發現自己這些症狀,全是典型的更年期綜合徵。
所謂更年期綜合徵,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陳蓉教授對本刊解釋,指的是女性卵巢功能自然衰退,分泌的性激素水平波動性下降後,在女性全身各主要系統中出現一系列的症狀。
醫學上,另有一個概念與更年期相近,即圍絕經期,分為絕經過渡期和絕經後一年。但因為更年期症狀,有時會先於月經改變出現,有時又在絕經後數年才開始,因此相比概念複雜,但指標相對明確的圍絕經期,更年期的意涵又更豐富一些。
與大眾印象里簡單的情緒暴躁不同,現代醫學已經發現了一百多種與更年期綜合徵相關的症狀,如張和經歷的睡眠障礙,記憶力下降,脾氣暴躁,潮熱出汗,骨關節疼痛,甚至包括陰道乾澀、高血壓、假性心絞痛等等,都是其中代表。用陳蓉的話說,「更年期綜合徵是一種典型的身心疾病。」

《倫敦生活》劇照

雖然並非所有經歷過更年期的人都會出現上述症狀,但陳蓉說,超過80%的更年期女性,的確會出現一種或多種更年期症狀,其中近一半的女性達到中度、重度。有的人更年期可能只需要一兩年,有的人則持續長達十年。
而與廣泛的發病程度相對的是,人們對女性更年期的生理過程認知極為不足,出現相關症狀的女性就醫率相當低下。比如2020年,上海婦幼保健中心杜莉等人對上海某社區3147名40-60歲的女性就更年期症狀的就醫行為進行調查,數據顯示,只有大概四分之一的女性會走進醫院看病,剩下的女性都在沉默中忍耐。在這個比例背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處於45-54歲的婦女有9800多萬人。

去不去醫院看病

陳蓉的另一個身份是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絕經學組副組長,專攻婦科內分泌領域已經19年了。她曾經遇到一位患者,52歲,已絕經兩年,因為早上起來手關節有點僵,到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就診,醫生做完檢查後,確認她不是器質性的疾病,並按經驗判斷,與更年期綜合徵有關,建議她轉診婦科內分泌科,並且幫這位病人掛了當天上午同一診療時段內陳蓉的號。
陳蓉說,她明顯能感覺到,病人走進診室時,因為等待了一個多小時,已經有些不耐煩,被告知自己可能是更年期綜合徵後,不耐煩更是變成了抗拒,一直到離開都沒有接受陳蓉的診療建議。
作為絕經醫學領域的頂尖專家,陳蓉對這種情況並不陌生。「在踏入我的診室前,哪怕只是對更年期有一丁點了解,都會更容易接受我的診療建議。如果她壓根沒有心理預期,我突然跟她說她到了更年期,她往往很難接受」,陳蓉說。
在陳蓉看來,這是因為在大眾眼裡,更年期往往代表着歇斯底里和衰老,是一個罵人的詞語,因此很多女本能地抗拒這一說法。但實際上,陳蓉希望強調,作為一個自然而然的生命階段,絕大多數女性都會在45-55歲之間經歷更年期,部分女性可能早在40歲出頭,就進入更年期了。而進入更年期的女性,其情緒變化,也不止有暴躁、抑鬱一類的負面情緒,還可能有更加平和的正向變化。
陳蓉希望人們認識到,和人要長大,就要經過青春期一樣,人要長壽,也必然經歷更年期,因此更年期應該是一個中性詞,而需要治療的,只是更年期綜合症。不過正因為人們將更年期和更年期綜合徵混為一談,使得很多女性既無法坦然面對更年期,也沒能正確認識更年期綜合徵。
在陳蓉多年的接診經驗里,有更年期綜合徵的女性就診,第一原因是睡眠障礙,這並非因為睡眠問題最普遍,而是睡不着覺,尤其使人忍無可忍。她遇到的最嚴重的病人,曾三天三夜無法睡覺,請求使用麻醉藥緩解痛苦。
根據陳蓉的臨床經驗,一些人的睡眠狀態並非一開始就如此嚴重,而是「睡眠不好可能引起潮熱出汗,一潮熱出汗,更睡不着,更難受,看哪都不舒服。包括記憶力下降,情緒也會受影響,這些症狀交織在一起,互為因果,才形成了惡性循環」。而這種惡性循環的起點,往往來自人們對更年期綜合徵認知的一個常見誤區:忍忍就過去了,不選擇就醫。
《了解的不多也無妨,是一家人》劇照
陳蓉接診的患者中,有人因為沒有注意到鈣的流失,患上較為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有人因為陰道乾澀長期不適,夫妻生活產生嫌隙;還有人因為長期的嚴重失眠和情緒障礙陷入極度抑鬱狀態的。正是在見到如此多的嚴重病例後,陳蓉建議,「只要你有不舒服的地方,並且這個不舒服影響了日常生活或工作,你就應該來看病」。
而看病的一個難題是,更年期綜合徵的根本原因在於,女性體內雌激素減少,進而通過幾乎遍布患者全身所有組織和器官的受體,引發多種症狀。因此要對更年期綜合徵進行系統診療,目前最合適的科室是掛號內分泌科。
但正因為雌激素的影響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更年期症狀也複雜多樣,可能是頭痛、關節痛,也可能是失眠、情緒起伏大,很難有患者一開始就意識到,應該到內分泌科室掛號。上文提到的上海某社區調查數據顯示,選擇對更年期綜合徵進行就醫治療的女性中,39.43%去了內科,22.17%去了婦產科,還有42.93%去了其他科室。
陳蓉說,她接手的病人中,從其他科室或醫院轉診過來的比例占10%~15%,其中心血管科、骨科,甚至變態反應科(過敏科)等臨床經驗較為豐富的醫生,經常會向她轉診病人。也就是說其他專科醫生擁有一定的更年期綜合徵知識極為重要,但因為這個學科在中國發展時間短,屬於新興學科,有相關經驗的醫生實際並不多。
陳蓉曾接診過一位病人,至今印象深刻。她記得,這位病人有嚴重的常見更年期綜合徵症狀,包括乏力虛弱,體重減輕、潮熱出汗,睡眠質量差,記憶力減退等。生病之前,她靠體力勞動為生,生病之後沒辦法幹活,和丈夫關係變得很差。來到陳蓉的診室之前,這名患者已經看了很多醫生,吃了很多藥,但始終沒有找到疾病根源,都不見效果。

《實習醫生格蕾》劇照

最後,患者的高齡父親掏了2萬塊錢,幫女兒北上看病,掛了陳蓉的特需號。在陳蓉的診療下,這個病人身體慢慢恢復更年期之前的水平,每月醫藥費不過一百多元。陳蓉說,了解情況後,她特別替患者心疼錢,也忍不住設想,如果當地就有好的專科醫生,這位患者也許不必被折磨兩年,更不必年邁父親掏錢就醫。
在陳蓉看來,這可能是一個當前境況的悖論,一方面,不少醫生認為,更年期為什麼要治,過兩年就好了;另一方面,患者雖然普遍存在,但就醫意願低,一些地方如果真的開設更年期門診,可能也沒有多少病人。

更年期綜合徵的治療難題

因為膝蓋不適、小腿發軟,張和曾去骨科門診看過病,一系列檢查後,醫生並未發現任何症狀,只能向她解釋,年齡到了,身體機能下降,不需要特別治療,連片子都沒讓她拍。但日常生活中,爬樓、走路、吹風時,張和還是感覺痛,除了按時吃鈣片,沒有別的辦法。
今年夏天,因為出汗實在太多,造成臉、脖子部位的皮膚變得非常粗糙,一碰水就痛,張和在朋友的建議下去看了中醫,被診斷為氣血兩虛,拿了幾劑中藥。喝藥以後,張和的出汗症狀並沒有緩解,她在心裡也接受這一現實,「可能這個東西就是治不好,畢竟我身邊很多朋友也是這樣的。」
受限於醫生的認知與水平以及病人的接受程度,陳蓉說,針對更年期綜合徵,目前在中國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中藥療理,甚至正念、冥想等。星狀神經節阻滯也是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即通過局部注射麻醉藥,阻斷所支配區域的交感活動,從而改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起的循環障礙、痛覺過敏、異常出汗等。
而在國際上,目前針對更年期綜合徵的主流治療方法還包括絕經激素治療,即以補充雌激素為核心的綜合療法。這一療法起源於上世紀40年代,因效果顯著,在當時就迎來第一個應用高潮,但到了上世紀70年代,數據表明,激素療法使得子宮內膜癌發病率上升,絕經激素治療隨即迎來低潮。隨後醫學界發現,在補充雌激素的同時相應添加孕激素,既能保留激素治療的益處,又能規避新的健康風險,激素療法才又迎來第二個應用高潮。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美國一項基於27347名健康絕經後女性的大型研究發現,雌孕激素浸潤性乳腺癌的發病率超過了預定標準,絕經激素治療再次陷入低谷。這項調查的隨診時間後來被延長至20年,截止2020年的隨診結果顯示,雌孕激素治療從數值上增加了乳腺癌發生率,但沒有明顯增加乳腺癌死亡率;對於切除了子宮,僅使用雌激素治療的患者,則降低了乳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
絕經激素療法在本世紀初傳入中國,陳蓉也是在這個節點進入婦科內分泌領域的。在陳蓉看來,針對絕經綜合徵,絕經激素治療屬於系統性的針對病因治療,也就是大眾理解的「治根」治療。但直到目前,中國的絕經激素治療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使用的醫生和病人都不多,在各項數據中,都不足接受更年期綜合徵治療所有患者的5%。陳蓉說,一方面,這是因為大部分人聽到「激素」一詞,都有畏懼心理,很難接受;另一方面,絕經激素治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風險之一正是來自於對乳腺癌的擔心。中國女性的乳腺癌發病比歐美女性要早,40多歲發病率就開始升高了,正好與更年期重合。但陳蓉強調,絕經激素治療造成乳腺癌的風險並不如人們想象中大。比如美國2022年關於絕經激素治療的最新指南上就提到,以葡萄酒來類比,激素治療引發乳腺癌的風險會略高於每天喝一杯葡萄酒,但低於每天喝兩杯葡萄酒。
關於乳腺癌,陳蓉提到,「體重過胖,抽煙喝酒,甚至長期的情緒不好,這些都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因此需要首先提醒女性,到這個年齡了要注意篩查乳腺癌;其次,我們要優化藥物,降低風險,而不是簡單拒絕這種治療方式。這種簡單拒絕可以理解為因噎廢食。」
《小歡喜》劇照
陳蓉提到的優化藥物和治療,實際上涉及人們對絕經激素治療的另一重現實擔憂,即激素治療的治療時機、用量都很重要,也並非適用於所有人,必須得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醫生水平極為關鍵。「專科醫生也要去專門培訓,不能想當然。一個普通的婦產科醫生,如果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也很難完成絕經激素治療具體的操作」,陳蓉表示。
中國目前能用好絕經激素治療的醫生並不多,陳蓉認為,培訓學習的過程本身並不難,難在絕經激素治療的發展歷程很複雜,很多醫生還停留在歷史上負面的研究結果中。「我們這個領域發展很快,後面很多證明絕經激素治療益處的研究不能被大家及時發現、跟進,也容易形成認識誤區。」
最後,陳蓉也強調,「絕經激素治療是治療更年期綜合徵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治療更年期綜合徵需要綜合措施,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醫生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特殊的人生階段

50歲這年對張和來說並不好過,除了自己進入更年期外,她的母親也患上了梨狀肌綜合徵,右腳不能下地。張和的母親在醫院治療了兩個多月後,腿已經可以走路,但還是經常無來由發麻,加上腰椎不太好,只能接受張和父親的照顧。張和如今每個星期去看看父母,「老人身體不太好,情緒也就不好,看着挺可憐,但我也沒有辦法」。
父母以外,家庭生活也讓她感到疲憊,比如經常和丈夫吵架,需要照顧讀高三的女兒。女兒和她吵架時,女兒總抱怨張和「更年期」到了,對她發泄情緒。張和感到冤枉,「其實不是的,是我說太多次她不聽,我生氣了。」
張和還發現,以前哪怕手頭錢不多,也不覺得有負擔,因為反正上班有工資,但現在,她忍不住會想,再幹不了幾年了,要考慮養老,錢也不敢花了。最重要的是,她常常對一些事感到無能為力,覺得沒有改變的機會了。「這兩年,一下就覺得自己老了。一算,已經50了,後頭的日子不好過了。」張和輕輕地說。
在陳蓉看來,張和的這種狀態很普遍,「很多女性一直受的都是比較傳統的利他教育,要去幫助家庭、幫助丈夫、幫助孩子,為他們付出。也就是說,更多的時候,我們是按照別人的期望和社會的期望在往前走。」但到了這個年齡段,陳蓉覺得,更年期帶來變化,恰恰是在提醒女性,要把目光轉回自己身上,怎樣把現有的生活變得更好,才有能量去輻射他人。

《請回答1988》劇照

以更年期綜合徵的治療為例, 「治療是一個綜合措施,女性自己積極地應對也很重要,甚至你對更年期這個問題的認知,都會影響療效。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健康飲食、多運動、保持體重,找到調節心情的辦法。如果能活到80歲,其實後面還有30年的人生要繼續。」
(文中張和為化名。感謝上海長海醫院顧仲毅醫生對本文提供的幫助。)
參考資料:

《更好更年期》,陳蓉,2022

Menopausal Symptoms and Perimenopausal Healthcare-Seeking Behavior in Women Aged 40–60 Years: A Community-Based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Shanghai, China,Li Du , Biao Xu , Cheng Huang , Liping Zhu , and Na He , 2020




排版、審核:小風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讚、在看三連!轉載請聯繫後台。

大家都在看



▼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下單本期新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