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華社上海10月7日電(記者王辰陽)蘇州河被稱作上海的「母親河」。近年來,曾經黑臭的蘇州河面貌煥然一新,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全線貫通,成為人們休憩遊玩的好去處。這條見證了上海城市變遷的河流背後有哪些故事?國慶期間,《蘇州河地名故事》新書亮相,記者專訪了本書主要編纂人、上海城市考古團隊的3位「80後」主創——徐明、陳寒松、張淵源。

國慶假期,市民遊客在蘇州河遊覽觀光。新華社記者 王辰陽 攝

近幾年來,每到周末會有一些城市歷史文化的愛好者,成群結隊在上海走街串巷探尋歷史的痕跡。徐明和陳寒松因為熱愛上海歷史文化相識,基於考現學的概念提出了「城市考古」,後來他們把愛好發展為事業,張淵源也加入其中,共同開啟了城市考古的創業之路。

談起創作這本書的緣由,徐明表示,城市考古工作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2019年團隊收到了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邀約,開啟了《蘇州河地名故事》的編纂工作。

陳寒松(左)、徐明(中)、張淵源(右)在簽售《蘇州河地名故事》。新華社記者 王辰陽 攝

雖然是「命題作文」,但是在主創團隊看來,蘇州河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記憶,運用城市考古的方法創作,要體現歷史縱深感。

徐明介紹,本書從《水經注》等古籍中梳理了蘇州河的水文地理和歷史演變。他們梳理了122個蘇州河沿線的地名遺蹟,用600多張歷史照片、插圖和古地圖,近20萬字的篇幅全面展現了蘇州河的歷史脈絡。書中很多內容都經過了專家學者和有關單位的反覆討論。

「我們已經開發了與蘇州河相關的4條城市考古行走線路。現在這本書里提到的122個點位,其實都可以再排列組合,根據工業或者金融等不同的主題,開闢新的線路。」陳寒松表示,圍繞蘇州河的活動可以不斷延伸擴展,要讓蘇州河成為城市的IP品牌,吸引更多的人來探索。

「城市變遷很快,通過城市考古,我們可以把很多記憶留下來。在我們『80後』的記憶中,小時候在蘇州河岸邊玩耍,看到往來的航運船舶。現在蘇州河的物流功能少了,景觀功能提升了,我們希望能夠利用書籍和城市考古活動還原歷史,讓蘇州河的故事流傳下去。這也是我們對蘇州河和這座城市的感情。」張淵源說。

(來源:新華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