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訂閱報告▲收聽音頻
冬奧帶動萬億冰雪經濟,普通人有何機會?
商務部:去年我國使用外資首破萬億


1月25日,商務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首次突破萬億元,達到1.1萬億元,增長14.9%,新設外資企業4.8萬家,增長23.5%,實現引資規模和質量「雙提升」。

另一方面,修訂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充分發揮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效應,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現代服務、高新技術、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領域和中西部地區。(綜合第一財經)

|點評|外資投資總額的提升充分說明了中國市場對國外資本的吸引力。這份吸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國審慎的貨幣政策推高了國家信用度,再加上穩定的政商環境帶給外國投資者極大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是中國雖然整體GDP增速放緩,但是互聯網、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外資投入這些行業往往能收穫豐厚的收益。

而外資投入中國市場,本身也可以看做是中國市場的資源。引導外資更好地與中國的發展方向同頻共振,可能需要國家政策引導、地方政府支持、各地企業協作來共同實現。


部分國家刺激政策退出或削弱需求


1月25日,商務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商務運行情況時表示,部分國家刺激政策過快退出,可能會引發需求萎縮、價格波動,進而影響到我國相關行業的出口。

從供給角度來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兩大不穩定因素:一是國際供應鏈加速重構,發達經濟體片面追求產業回歸,正在分化市場,降低全球資源配置效率;二是全球供應鏈紊亂和瓶頸效應短期內難以徹底緩解。(澎湃新聞)

|點評|這裡說的刺激政策,主要指的是部分國家為了刺激民眾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所實施的發放現金補助、商品消費券等經濟刺激手段。而近兩年中國的出口業績,部分正是得益於這些「刺激政策」所激發出來的消費需求。而隨着全球疫情的逐步控制,這些「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也就成了必然結果。

商務部將這個情況重點強調出來,是提醒各大外貿企業做好應對國外需求下滑的準備,將供給水平提前調整到合適的位置。當然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保持不變,這對於中國這個製造業強國來說仍然有不少機會。


去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5萬億


1月2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2021年全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了2021年全年財政收支的六方面情況。其中,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5萬億元,與2012年的11.73萬億元相比,接近翻一番。

具體看,2021年收入比上年增長10.7%,與2019年相比增長6.4%,完成收入預算。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1.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9%。中央和地方均有一定超收,主要是經濟恢復性增長,再加上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漲幅較高等因素拉動。(澎湃新聞)

|點評|雖然財政收入的增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過根本原因還在於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態勢。去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增長,與去年我國GDP實現同比增長8.1%密切相關。

要注意的是,去年我國受經濟恢復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上游企業的營收和利潤均實現較大幅度的增長,但這種增長很難持續。綜合2021和2020兩年的財政收入來看,兩年平均增長3.1%,其實是低於GDP增幅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財政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壓力仍然較大。


韓國去年GDP增長4%創近11年新高


1月25日,韓國央行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實際GDP增長1.1%,全年GDP增長4%,創近11年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韓國經濟2020年出現負增長為-0.9%,2021年反彈至4%,為2010年後近11年來新高。分季度看,202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出現負增長,增速分別為-1.3%、-3.2%,第三季度增速為2.2%由負轉正,並連續6個季度保持正增長。

韓國央行預計今年GDP將增長3%,受益於芯片出口的強勁勢頭和公共支出的增加,儘管本周創紀錄的新冠病例對消費構成了威脅。數據顯示,韓國第四季度GDP環比增長了1.1%,同比增長4.1%,均超過市場預期。(中新經緯)

|點評|韓國GDP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歷了一輪高速增長期後,逐漸趨於平穩並在2010年後保持在3%左右的漲幅。受疫情影響,韓國2020年GDP出現-0.9%左右的負增長,隨着韓國國內及全球經濟逐漸從疫情中復甦,2021年韓國GDP增長4%雖說創近11年新高,其實綜合來看只是恢復到疫情前的增長水平。

雖然全球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但是接下來全球經濟的發展仍面臨着諸多不確定因素,韓國自然也不能獨善其身。不過基於韓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地位,半導體及相關大宗消費工業品的出口或許會成為韓國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


世茂集團拋售近800億核心資產


1月25日消息,世茂集團在加快處置資產。該公司將能交易的36個項目做成推介資料進行推廣,以推進銷售,合計報價超過771億元,剔除通過抵押等已經用掉的融資額度,最多可回款236億元。

據悉出售項目中,不乏上海核心位置的商辦、廣州已經處於利潤分配階段的住宅項目、深圳地標項目世茂龍崗國際中心等核心資源。同時多地地標建築也在售出,其中包括被稱為「深坑酒店」的上海佘山世茂洲際酒店。(綜合澎湃新聞)

|點評|世茂集團公布的資料顯示,該公司至少擁有30座超200米的地標建築。在世茂集團總裁許世壇的戰略中,世茂集團將用世茂廣場占領一二線城市、世茂購物中心進入三四線城市,世茂摩天城拓展遠郊文旅大盤。而目前在售的核心資產在這個戰略中占據着領頭羊的地位,隨着這些資產的陸續拋售,世茂堅持了十幾年的戰略也被打得七零八落。

回血是現在的第一要務,這幾乎是目前所有房地產開發商的共識。房地產巨震之下,所有房地產商都意識到穩定現金流所帶來的安全感。在這個思路指引下,很多頭部房地產公司也注意到了物業服務的閃光點。據悉,世茂集團將加大力度支持物業服務板塊,力爭未來三年再度實現五倍增長。


格力:未來三年分紅超年淨利一半


1月25日消息,格力電器周一發布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2022年—2024年),未來三年每年進行兩次利潤分配,且每年累計現金分紅總額不低於當年淨利潤的50%。

統計數據顯示,自1996年上市以來,截至2020年度,格力電器已實施現金分紅22次,累計分紅額高達843億元;其間累計實現淨利潤1907.52億元,分紅率高達44.2%。而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格力電器的營業收入為470.83億元,同比下降16.5%;淨利潤約61.88億元,同比下降15.66%。(綜合澎湃新聞)

|點評|將淨利潤50%以上拿出來給分紅,對於廣大股東來說確實是難得的「良心之舉」。同時這也體現出格力手上現金流充裕,公司整體財務狀況良好。當然這些則要歸功于格力在空調銷售方面的紮實積累,無論是傳統渠道還是電商渠道,格力都能做到行業標杆的程度。

不過自2021年以來,格力的股價似乎進入下行通道,市值也一路下滑。此時宣布股東回報規劃,也可能有穩定股東信心的意思。目前格力在董明珠的帶領下,最受矚目的變革莫過於新能源車方向,市場普遍期待2021年收購的銀隆新能源何時將爆發出亮眼成績。

基金經理稱丈母娘已經被迫長期投資


1月25日消息,此前,西部利得量化投資總監盛豐衍發微博坦言「把丈母娘一年退休金虧沒了」,引發市場熱議。近日,盛豐衍管理的西部利得中證500指數增強基金宣布增聘基金經理,有網友評論道:「這怕是要跑路了,因為丈母娘都虧慘了。」盛豐衍回應道:「我丈母娘已經被迫『長期投資』了,拉長看收益不會差的。」

他表示,從歷史經驗看,只要做到長期投資,無論底層邏輯是啥(相信國家政府也好,相信經濟規律也好,賬戶密碼忘了也好,相信女婿也好),效果都會比短期波段好很多。(上海證券報)

|點評|A股開年持續的調整,不僅讓一眾散戶投資者「關燈吃麵」,就連管理成百上千億資金的公募基金經理也束手無策。盛豐衍一句「丈母娘已經被迫長期投資」雖是自我調侃式的戲謔,但其實也是目前眾多A股股民和基民現狀的真實寫照。

投資某種意義而言就是一場「戰爭」,而且是「持久戰」。在投資中如果想要獲得可觀的收益,不僅要「戰勝」市場上的對手,也要「戰勝」自身貪婪、恐懼的人性。目前A股市場的回調更多是來自外部的恐慌情緒蔓延所致,越是在這種極端行情之下,投資者更應該保持冷靜,不要被恐懼所「擊敗」,與時間交朋友,做好長期投資的準備。


周二三大指數集體跌逾2%


1月25日,指數早間震盪走低,三大股指盤中集體跌超1%,隨後小幅回升,滬指失守3500點整數關口,數字貨幣、雲遊戲、廣電等板塊跌幅居前,旅遊板塊逆市拉升。午後兩市繼續下挫,三大指數先後跌逾2%,創業板失守3000點關口,為去年5月14日以來首次,遊戲、數字貨幣、煤炭、中藥等跌幅居前。

截至收盤,滬指跌2.58%,報3433.06點,成交額3837億元;深成指跌2.83%,報13683.89點,成交額達5531億元;創指跌2.67%,報2974.96點,成交額達2153億元。(新浪財經)

|點評|周二市場的「慘烈」,很大程度上沖淡了上億股民基民迎接春節假期的喜悅。兩市約4400股飄綠,這個打擊面之大,相信很少有還在市場中的投資者能逃得過。隔夜美股開盤雖大跌但卻上演V型反轉,但美股期指盤後卻又開始下挫,這也直接影響到了亞太股市,不只是A股,港股及日韓股市也出現不小幅度的下跌。

目前全球股市不僅面臨着美聯儲加息縮表的利空,局部戰爭爆發的可能同樣也是一個重大的不確定因素,A股雖然有國內經濟基本面的支撐,但是面臨着影響全球的不確定因素,自然也無法獨善其身。但是投資者需要看到國內經濟呈現的韌性,如果外部真的出現危機,人民幣資產或許會成為全球資金的避風港。



文中股市、期貨內容僅供參考

不構成投資建議

欄目主編|魏英傑

責任編輯|何夢飛|主編|鄭媛眉


如何抓住2022年的機會?鎖定這52份精華報告
點擊下圖▼訂閱報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