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新疆,想要斷掉碳水是絕無可能的事。

新疆麵食的一番和二番早已經名聲在外,非拉條子和饢(按首字母排序)莫屬。但是,還有一些麵食界的「在逃頂流」還不被人們了解,咱就是說,沒有鏈接,看看哪個符合自己口味,快在附近找個新疆館子嘗嘗吧。

新疆的各種饢|吃饢小分隊 拍攝


新疆拉條子 |flickrAlpha

面點篇:油塔子、烤包子、饊子

■ 油塔子
Local吃法:油塔子+丸子湯

油塔子看起來形狀尖尖貌似小塔,會被很多人誤以為是花卷。其實,這種油亮的點心內里薄似紙,層次分明。一個好的油塔子需要具備以下素質:油但不膩,拉起不斷,蓬鬆棉軟,入湯即化。

長得很像花卷的油塔子 |flickryuttiyutti

製作油塔子的原料非常簡單,以精白麵粉為主,同時配以煉過的羊油、清油、鹽、胡椒粉等。而要想使軟糯的麵團成為塔狀,需要利用麵團良好的延展性和韌性,將其拉得非常薄,然後在薄如紙的面上抹一層羊油,塗油是靈魂步驟,之後把面片盤捲成塔狀,隨後如此往復,使之成為一個多層包裹的面塔。

如今油塔子是新疆各族人民都非常喜愛的美食,除了將羊油、清油和進白面的固定做法外,人們還把黃蘿蔔切成細絲摻入面中做成一種叫做「賽維孜」的油塔子,這種油塔子又甜又香。

光看賣相就讓人咽口水|圖蟲創意

油塔子多作為早點,會搭配湯類或者奶茶食用,最經典的搭配就是丸子湯或粉湯+油塔子。

油塔子經常搭配丸子湯一起吃| flickrIsabella Hsu

■ 包子
Local吃法:烤包子/薄皮包子+抓飯

新疆的包子裡,名聲最大的就是烤包子。剛出爐的烤包子外皮焦黃脆酥,餡料鮮香滾燙,唇齒留香。

烤包子的皮用的是「死面」,餡料使用肥瘦相間的羊肉/牛肉、羊油和皮牙子(洋蔥),包好捏死四角,有點像枕頭的形狀。烤包子和饢一樣,都是在饢坑裡烤制的。

剛出饢坑的包子油亮發黃,皮脆肉嫩。有的人(沒錯就是我)不喜歡吃肥肉,於是從小吃烤包子都只吃皮不吃餡,但是相信我,烤包子只吃皮味道也和肉包子一樣美味。

除了烤包子,新疆的薄皮包子也不容忽視,薄皮包子的維吾爾語叫「皮提曼塔」,意為死麵包子。

包子蒸熟後,色白油亮,皮薄如紙,晶瑩剔透,吃的時候一般會在薄皮包子上撒點黑胡椒,這樣可以提味,增加食慾。薄皮包子通常搭配素抓飯一起吃,是的,這種碳水+碳水的組合,雖然罪惡,但是讓人加倍滿足。

薄皮包子上通常會撒上黑胡椒|圖蟲創意

素抓飯就是沒有羊肉,只有胡蘿蔔和黃蘿蔔的抓飯 | flickrkitty @新疆

■ 饊子
Local吃法:饊子+奶茶

不僅在新疆,饊子這種炸物在西北乃至全國範圍都不陌生。過古爾邦節時,會把饊子放在漂亮的盤子裡擺在茶几上,一定要一圈一圈盤得老高。

堆得很高的盤饊|圖蟲創意

饊子以白面為原料,和面時加進雞蛋和清油,揉好後擀成麵餅狀,然後切成條,再搓成長條,一根根扭結成環釧形狀的細條,放進油鍋中煎炸而成。

搓出的細條繞圈疊加起來,一層層盤起來呈塔狀,被稱為「盤饊」;搓成短條並緊擰在一起的饊子,叫做酥饊。饊子配奶茶,誰吃誰知道~

油炸的酥饊|圖蟲創意

麵食篇之干拌:黃面、面肺子、納仁


■ 黃面
就像它的名字一樣,黃面是黃色的,其實就是新疆涼麵,經手工拉出來,涼拌着吃,因顏色油亮金黃而得名。

黃面比拉條子細,和蘭州牛肉麵差不多,它用土鹼水、蓬灰水和面,嚼着軟而筋道。黃面的滷汁還要看各家老闆的神通,不過一般都會搭配烤肉一起吃。

黃面一般搭配烤肉吃|圖蟲創意

■ 面肺子
用羊的內臟做原料烹製出的小吃,米腸子與面肺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面肺子的製作其實頗為費神,選一個完好無損的羊肺洗淨,然後將洗好的麵筋放進去,入沸水煮熟,再從羊肺中取出切成塊,即是面肺子。羊腸洗乾淨,羊肝、羊心和少量腸油切成小粒,加適量胡椒粉、孜然粉、精鹽與洗淨的大米拌和均勻作餡,填入羊腸,就是米腸子,一般會爆炒或者涼拌。

新疆市場上的米腸子和面肺子|圖蟲創意

把煮好的米腸子、面肺子、肺子、羊小肚和麵筋切成片或塊,澆上用醋、辣子油、蒜汁、香菜和其他佐料調製而成的調味汁拌好,就是一盤新疆夜市著名的「五大件」。

拌好的面肺子和米腸子們| 作者 拍攝

■ 納仁
新疆有句俗語:哈薩克的納仁,維吾爾的饢,庫車的卡瓦甫半米長。其中,納仁就是指在肉湯內煮的薄面片,是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和蒙古族等民族的特色美食,卡瓦甫則是維吾爾語的烤羊肉串。

納仁做起來不難,把面片直接在煮過手抓肉的湯里煮熟,撈入大托盤裡,把馬肉放在面上,然後以羊肉湯和切絲的生洋蔥作為澆汁。聽起來比較簡單粗暴,但是納仁完美保留了牧區特色。這種面好吃的訣竅有兩個,一是和面時用適量鹽水,使面有硬度更筋道,二是肉湯要濃,完美保留食材最初的鮮美。

一盤納仁|作者 拍攝

麵食篇之湯湯水水:

揪片子、扁豆面旗子、炮仗子


這部分其實和北方很多地兒的麵食都異曲同工,而且名字也很相似,估計很多北方小夥伴都會湧現出很親切的感覺。☛北方人的麵條暗號:搓魚子、炮仗子、跐耳子……

■ 揪片子
從名字上便可知,這是用手揪出的片狀麵食。揪片子也稱揪面片,吃着筋道順滑,它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名字——湯飯。揪片子做法簡單,但所需配菜卻不少,通常要配羊肉、西紅柿、土豆、豆腐、菠菜、蔥花、蒜、香菜等,每種所需不多,但品種卻不能少。

揪片子雖是麵食,做法卻猶如做菜。

先用熱油爆炒羊肉,然後加入繁多的配菜,加水之後,配菜便隨着沸騰的湯翻滾出五顏六色,為了讓揪片子的味道鮮美可口,會在湯中加香油、番茄汁、胡椒粉等,出鍋前再加入少量的醋,灑上香菜。很多人在聚餐喝大酒後,都習慣來一碗酸湯揪片子,腸胃便被熨帖不少。

■ 扁豆面旗子
扁豆面旗子是新疆回族的傳統佳肴,又稱作「雀舌頭飯」。以前,窮苦人家缺少食物,就拿一小把面揉和擀成薄薄的麵皮,用菜刀切成細小菱形的薄片,放進開水鍋里,撒上鹽,再放一些蔥花和扁豆,煮熟後就湯而吃,後來逐漸成為了一種家庭主食。

■ 撥魚子
新疆並不是撥魚子的發明地,和西北其他地兒的「剔尖」、「搓魚子」很像。

「撥」是它的主要工序,經過這一動作形成的麵條形狀好像一條條魚飄在鍋里,故又稱為「撥魚子」。待煮一會兒撈出,配以炒好的菜和鹵,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 炮仗子
關於炮仗子,新疆有一句順口溜:炮仗子,炮仗子,解饞養胃的棍棍子,吃到嘴裡香舌頭,咽進肚裡美腸子,賽過神仙的好日子!

炮仗子是一種形象化比喻,其實這類湯水麵食的差別就在面的形態上。比如,撥魚子像魚,而炮仗子不強調外觀像什麼,卻一定要細,長短也要適度,形狀如炮仗,有彈性,一截一截揪進鍋里,融進湯中,吃起來才有獨特的口感。


你已選中了添加鏈接的內容

網易文創簽約中國冰雪,成為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中國冰雪文創合作夥伴,更多項目歡迎諮詢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噠噠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台回復「招聘」即可查看。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