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2010年人口普查,徐州沒有對得上「小花梅」身份信息的記錄。
2021年,徐州以8117億元的GDP排名中國內地第28位,在它身後,還有三百多個地級行政區。
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徐州屬於二線城市,是僅次於4座一線城市和15座新一線城市的第三檔,不是什麼蠻荒落後的法外之地。
豐縣之於徐州,看起來並不特殊。徐州之於全國,看起來也不特殊。但是眼下,把這塊拼圖放進我們對於21世紀中國的認知地圖裡,就會產生巨大的不協調。
豐縣,究竟是異常值,還是平均值?是房間裡一件忘記清掃的陳年家具,還是一扇我們從未打開過的門?
帶着這樣的疑問,我們翻開了《江蘇省徐州市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想看看那片土地的整體面貌。

2. 「六普」標準時點為2010年11月1日零時,如無特別說明,文中描述的都是那一時點的豐縣或徐州。
3. 普查數據會按照城市、鎮、鄉村進行匯總,所以同一指標會有四張表:整體、城市、鎮、鄉村。由此,我們可以分別看到徐州市區、鎮上、鄉村的不同情況——這一點頗為重要。
4. 本文只列數據,提問題,不做推斷。
按性別分的省外人口
人口普查不會記錄每一個人在哪裡出生長大,它探查人口遷移的方式,是通過統計常住在一地而戶口在另一地的那部分人(「流動人口」)。
2010年,共有123364人常住徐州但戶籍在江蘇省外(「跨省流動人口」),其中61878名男性,61486名女性——男女數量基本平衡。
這很不正常。
當年,全國共有跨省流動人口8587.6萬人,其中男性4835.7萬人,女性3751.9萬人,男性比女性高出近三成。
當年,江蘇共有省外戶籍人口737.9萬人,其中男性405.6人,女性332.4萬人,男性比女性高出兩成多。(數據來源: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1-4表)

因為跨省流動多為外出務工,向來以男性居多。
在徐州的市區和鎮上(務工主要地點),省外戶籍人口也是男多女少。問題出在鄉村。
例如豐縣,共有7774名省外戶籍人口,其中男性3372人,女性4402人,男女比例43∶57。
豐縣可以分為鎮和鄉村,鎮上有2862名省外戶籍男性,2032名女性;鄉村有510名省外戶籍男性,2370名女性,男女比例18∶82。

豐縣鄉村的情況,在徐州各縣、縣級市中並不特殊。
徐州鄉村的情況,在蘇北各縣、縣級市乃至城區中也不特殊,而且更有甚者。例如宿遷市沭陽縣的鄉村,有省外戶籍男性293人,女性3527人,相差12倍。(數據來源:江蘇省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1-4c表)

通過圖表,我們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壓倒性的比例:

但是,如果你就此以為這是全國的普遍情況——城鎮裡的跨省流動人口男多女少,而鄉村女多男少——那就猜錯了。江蘇乃至全國的鄉村並非如此。
全江蘇的鄉村地區,有省外戶籍男性108.9萬人,女性94.5萬人,硬是把蘇北的比例扳了回來。
全國所有的鄉村地區,居住着戶口不在本省(區市)的男性818.8萬人,女性609.9萬人,男女比例57∶43。(數據來源: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1-4c表)
那為什麼徐州乃至蘇北的鄉村,省外戶籍女性如此之多?是當地有什麼格外適合女性勞動者的鄉鎮企業,還是有大量的婚姻遷移?不必猜測,人口普查統計了遷移原因。
豐縣鄉村的2370名省外戶籍女性中,2013人(85%)的遷移原因是「婚姻嫁娶」。其餘「務工經商」「工作調動」「學習培訓」「投靠親友」等各種原因加在一起只占15%。
類似的比例出現在徐州各縣、縣級市,以及蘇北另外幾座城市的鄉村地區,但是與其他江蘇城市截然不同。

江蘇民間有「蘇北五虎」「蘇中三傑」「蘇南四少」的說法,在這張圖表上體現得格外清楚。
背後原因也很容易理解,蘇北的鄉村湧入了大量婚姻遷移的女性,她們拉高了上一張圖表里的女性比例,也拉高了這一張圖表里「婚姻嫁娶」的比例。
至於她們的婚姻遷移是出於自願還是人口拐賣,這不是人口普查能夠回答的問題。
一般來說,婚姻嫁娶是長期的,往往對應着「常住且已落戶」的情況。「常住卻未落戶」對應的才是短期原因,工作或學習——從全江蘇(包括城市、鎮和鄉村)來看,75%的省外戶籍女性都是因「務工經商」而來。
蘇北為何顛倒?為何那麼多女性因婚姻來到蘇北,戶口卻沒有隨之遷移?我們不得而知。
無論如何,請記得,以上數據只體現了截至2010年11月1日尚未在當地落戶的那一部分人。
還有另外四張長表(整體、城市、鎮、鄉村各一張),跨越幾十頁,將省外戶籍人口按照戶口登記地進行區分,告訴了我們,人從何處來。篇幅所限,我們只看徐州鄉村的數據。

徐州位於江蘇、山東、安徽三省交界,與河南也只隔着一個碭山縣,來自鄰省的人多,尚屬自然。至於來自雲貴川的人這麼多,而且男女比例在1∶7—1∶9之間,實際反映出了另一條更重要的婚姻嫁娶流向。
看完來處,再看去處。
當時常住徐州的雲南戶籍人口只有1946人,其中1576名是女性,這些女性中,166人住在城市,309人住在鎮上,1101人(70%)住在鄉村。
這一點,與貴州、四川來的女性情況一致,而與安徽、山東、河南來人很不相同。

從上圖不難看出,從安徽、山東、河南這三個臨近省份來的女性雖多,但她們大多數去向城鎮地區,而雲貴川來人,卻扎堆(50%—70%)去往徐州鄉村。
蘇北其他城市情況相似,不再逐一列舉。
我們不知道這數以千計(整個蘇北則是數以萬計)女性是否自主決定了自己的婚姻,如果是的話,不嫁在蘇南更發達的城市而嫁在蘇北,不嫁在蘇北城鎮而嫁在蘇北鄉村,實在是一種神奇的巧合。
而如果她們的婚姻並非自願,甚至她們的遷移、生育都並非自願,那麼需要詳查的,就遠不止一位八孩母親。
按性別、民族區分的人口
根據公眾號「阜成門六號院」引述的《徐州市志》,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徐州市只有18個少數民族。
而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徐州已有47個少數民族。考慮到不同少數民族在我國的不均勻分布,這同樣是一個觀察徐州人口流入情況的好視角。
2010年,徐州市常住人口8583106人,其中漢族8570793人,少數民族12313人(這一數字相比「五普」時期減少四成,原因不詳)。
1.2萬少數民族人口中,6939人在城市區域,3390人在鎮上,1984人在鄉村。
我們直接看鄉村這近兩千人,其中535名少數民族男性,1449名少數民族女性。
至於豐縣鄉村,有111名少數民族男性,222名少數民族女性,恰為1∶2——這一比例放在徐州各縣、縣級市中仍然毫不特別。(數據來源:江蘇省徐州市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1-6c表)
再來看看,哪些少數民族的男女比例格外懸殊。

只列出了在徐州鄉村人數>10
且男女比例<1∶3的少數民族
徐州鄉村裡的另外幾大少數民族——回族、滿族、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也都是女多男少,只是比例不算過分誇張。比例明顯異常的,還是那些聚居地在雲貴川的少數民族。
這一數據和上一節的「80%以上的省外戶籍女性因婚姻遷移」「從雲貴川流入的女性比例畸高」等結論相呼應。
至於少數民族女性流入是出於自願還是人口拐賣,同樣不是人口普查能回答的問題。盼望相關部門調查。
可供參考的是,學者陳業強在《怒江傈僳族婦女跨省婚姻遷移研究》一書中記錄:
筆者從福貢縣公安局進一步了解到,福貢縣從1988年到2009年共有4005名婦女外流,被拐賣外流的婦女有1750人。
(2010年福貢縣常住人口98616人,其中女性48075人)
超過四成的婦女外流是「被拐賣」,還沒有包含書中提到了另一種「被(外地人憑藉一份彩禮)討走」的情況,這兩種情況之外,才是鳳毛麟角的「自由戀愛」。
傈僳族在徐州只有27人,2男25女,全部居住在鄉村地區。

豐縣沒有傈僳族人。
而怒族,全徐州共有31人,16男15女,鄉村地區1男5女。其中豐縣鄉村有1名怒族女性。

徐州發布的調查進展中寫道:「楊某俠原名為小花梅(父母已故),雲南省福貢縣亞谷村人。」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子里甲鄉亞古村是一個傈僳族村落,很多人由此認為小花梅是傈僳族人。
但亞古村也有怒族和漢族居民。根據丁香醫生《偶爾治癒》對亞古村的走訪:「亞谷村多位村民回憶,小花梅和媽媽都是怒族。」
那麼,「八孩母親」就是2010年人口普查記錄的唯一一名豐縣怒族女性嗎?
還有另一張表格可以驗證。
前調查記者鄧飛公布了「小花梅」的結婚證照片,上面顯示:揚慶俠,出生日期1969年6月6日。據此推算,在2010年11月1日人口普查標準時點,她應該是41歲。
以及,發證日期1998年8月2日,那麼她應該在此之前就已來到豐縣。

但是根據《江蘇省徐州市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2-1 全市各民族分年齡、性別的人口」,31名在徐州的怒族人里,40—44歲年齡段無人。

也就是說,至少2010年人口普查里,徐州市沒有對得上小花梅身份信息的記錄。
互斥的信息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人口普查在此處出現了漏報瞞報,要麼是徐州的現有調查結果有待江蘇省進一步核實。
按性別分的5—14歲人口
2010年,徐州市常住人口性別比為101.2(女性=100)。
不過,女性的長壽影響了老年人口性別比,頻繁的跨區域流動又影響了青壯年人口性別比,使得整體性別比的參考價值不大。
更值得留意的是少年兒童的性別比,受人口流動和自然死亡的影響較小,既能反映出過去數年的新生兒性別比,又預示着未來數年適婚年齡男女的性別比。
考慮到0—4歲的嬰幼兒漏報瞞報的情況相對多發,我們重點觀察當年5—14歲的人群,大約就是1995年—2005年生人。
2010年,徐州市5—14歲人口性別比為132.3,相當於每7個孩子中,4男3女。各區縣的性別比在這一數字上下浮動,豐縣最高,5—14歲人口性別比達到146.8,近乎於每5個孩子中,3男2女。
這個數字放在蘇北各區縣裡,也算極高的。

但是放到全國來看,排不進前十名。

到2022年,當年的孩子就17—26歲了,他們又將如何婚戀、滿足長輩重男輕女的觀念繼續「傳宗接代」呢?人口普查回答不了。
人口普查只能告訴我們已經發生的現實。例如2010年,徐州15歲以上未婚人口,男性比女性多出26%,連雲港多出23%,淮安多出24%,鹽城多出43%,宿遷多出20%。(數據來源:江蘇省徐州市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5-1表)
這還是存在着許多的小花梅「被遷來此地」「被婚配」之後的景象。
作者|木有藥師|當值編輯|范程遠
責任編輯|何夢飛|主編|鄭媛眉|圖源|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