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創聲明 |本文解讀部分作者為金融監管研究院院長孫海波。歡迎個人轉發。未經授權,其他媒體、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不得轉載。

報名其他在線課也可添加以上二維碼

首先談談關於這些年理財的總心得。

筆者從2012年開始接觸銀行理財產品的合規審查,關注監管信息,廣泛同業交流和政策解讀,包括和監管人員的交流學習。總體來看,我們對政策導致的市場反饋往往存在誤判,尤其是在愈加深入地研究政策之後,愈加容易高估政策的影響力。從微觀上和具體業務心態上的角度來看,具有生殺予奪之大權的監管政策確實貌似來勢洶洶;但是從整個理財行業發展的角度而言,一系列監管政策的落地則反而使行業逐步具備了更強更堅韌的生命力。

2021年底,銀行理財規模29萬億的體量,持續保持增長,增幅同比大約12%。

資管新規生效3年半,理財子誕生也2年多,回顧筆者過往在諸多場合對未來理財的展望,尤其是在2018-2019年這個時期,對理財產品的市場前景有些過於悲觀。遇到重大政策轉變,總是習慣性地基於原先產品規模和現有政策壓制力度,來預測未來理財可能收縮多少。

回頭看3年來理財成績,還是遠超當初的預期。除了有現金管理產品和攤余成本法加持外,最重要的原因,是頭部銀行從戰略上更加重視財富管理板塊,而理財子則無一例外是財富管理板塊中核心的一環。

從各類型銀行理財產品2021年底存續規模來看,母行理財產品大幅度萎縮。其中,大型銀行母行理財萎縮幅度最大,主要是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最早,主要業務基本已經轉移到理財子公司了。

農村金融機構和城商行的理財子公司只有少數幾家,而且成立時間較晚,大多數仍然母行在發行理財產品。2022年1月1日開始已經成立理財子公司的母行其實理論上不能再發行新產品,最多是現金管理類產品(未完成整改無法轉移到理財子公司)或者是一些無法整改的遺留產品。

一、核心數據搶先看及金融監管研究院 院長 孫海波點評


1、2021年全年理財市場規模總體實現平穩上升,4萬億保本理財實現清零。
截至 2021 年底,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到 29 萬億元,同比增長 12.14%。也是資管新規以來連續兩年保持穩定增長。
資管新規實施以前,保本型理財產品規模近4萬億元,截至 2021年6 月底,保本型產品存續餘額 0.15 萬億元,目前,本理財產品規模已實現清零。
但在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數量上,從2020年下半年便開始減少,這也表明部分不設立理財子的銀行已經無力開展理財業務,開始往代銷業務等方向轉型。從資管新規實施前的410多家減少到限制310家。

2、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和單只產品規模

2021 年,全國共有319家銀行機構(6月底為325家)和21家理財公司累計新發理財產品4.76 萬隻,同比減少 2.14 萬隻。

同時,單只產品平均規模在上升,2021年底達到7.99億,同比增長19.25%,股份制銀行單只產品平均規模達到20.81億,位居各類型銀行(包括理財子)之首。

但是公募基金比,理財產品仍然發行數量偏多,單只產品存續期太短。這也是和理財產品宣傳渠道、發行審核、內部管理制度相關。公募基金依靠第三方渠道,主打基金經理管理團隊,通過渠道的宣傳推廣成本高昂,不論是權益、混合還是固收,產品一旦成立很少自己主動設置到期日清倉。銀行理財目前而言仍然是母行代銷為主,渠道成本核算仍然未完全市場化,此外產品收益特徵上也不注重管理團隊過往業績和產品自身業績表現,更注重整體銀行理財表現和銀行品牌,所以到期產品清倉重新再發新產品成本較低。從母行AUM角度考慮,理財到期資金回流母行賬戶只要不離開銀行體系,並不影響銷售渠道分支行的業績。

還有從管理模式上,過往到期產品,底層資產並不需要真正清倉,只需要新發產品接續即可,也進一步降低理財產品清倉的操作成本。

這是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過多最主要的幾個原因,但是未來2年筆者預測銀行單個產品存續期會大幅度拉長,開放式產品占比也會逐步提高。原因主要體現在銀行第三方代銷渠道占比在上升,以及產品到期後底層資產的交易越來越受監管約束。具體參見此前文章《起底理財產品之間交易!》。

3、投資標的結構變化:非標占比降低,債券類資產規模占比上升
首先在下表之前有一個概念,就是產品規模和資產規模不一致。因為理財產品也有少量槓桿,大概是110%,所以29萬億的理財,大致對應32萬億元的底層資產。

此前在2020年上半年,非標債權資產的占比反而上升了2.3個百分點,主要是因為2020年底前理財登對非標統計口徑與新規則認定不一,2020年底後非標口徑改變後,非標占比明顯呈下降趨勢。

(1)債券占比持續上升,目前占比高達68.4%;不過需要注意這裡統計口徑應該是把同業存單納入進去了(去同業存單債券占比是54.5%)。較去年同期增加4.13個百分點。其中信用債15.17萬億,利率債1.83萬億。

從產品構成看,同業存單的投資者產主要集中在現金管理類產品中,現金管理類產品持有同業存單的規模高達3萬億左右。

(2)非標轉標趨勢仍然在持續,非標資產規模進一步下滑到8.4%,大約規模只有不到2.8萬億左右,高峰期接近6萬億(注意當前是按照最嚴格最寬泛口徑認定非標,也只有2.8萬億)。非標壓縮非常明顯,主要是風險偏好變化、嚴格期限匹配要求、以及非標資產通道方缺乏三重壓力下的結果。

(3)現金及存款占比11.4,較前兩年比重有所上升2個百分點。

(4)拆放同業及債券買入返售,3.9%,2020年底占比6.62%,下滑2.7個百分點,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2020年下半年央行的標準化債權資產新規,把同業借款納入非標,從而2021年徹底將此類產品擠出,導致占比大幅度下降。

(5)權益類資產占比較去年同期減少1.48個百分點,只占3.3%;主要是目前多數銀行機構仍不具備權益類投資的能力。

但是如果仔細看資管新規前的數據,2018年初權益類占比12.3%,主要是之前老產品普遍存在合規性問題。權益類投資大多數存在資金端沒有嚴格控制為高淨值個人客戶和私人銀行客戶和機構客戶的問題,即違規面向一般個人銷售。去年和前年銀保監會公布對郵儲銀行、工行銀行、廣發銀行、南京銀行等處罰都有類似處罰案由。從資產端角度,此前理財參與了很多產業基金和部分明股實債投資也計入了權益類投資裡面(不占用非標額度)。這些產品的逐步清理,但是真正的權益類投資尚未啟動,導致權益類占比一路下滑。但是隨着理財子公司普遍開始重視權益類投研體系建設,筆者預計2022年權益類投資可能會持牌,2023年權益類產品占比很可能開始反彈。

(6)從產品類別的角度來看,現金管理類產品配置現金及銀 行存款、同業存單資產合計占比 47.02%;固定收益類產品配置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最多,占比8.81%,並以此來提高產品收益,混合類產品配置公募基金、 權益類資產占比相對偏高,分別為 23.71%、14.94%。


4、淨值型比例繼續大幅度提升,已完成90%以上的淨值化轉型。
整體來看,資管新規後,2018年和2019年理財轉型仍然非常慢,但2020年淨值型產品比例提升幅度超過20個百分點,規模達到17.4萬億,總的淨值型比例達到67.3%;2021年6月底淨值型產品規模20.39萬億,占比79%;2021年底,淨值型產品餘額達到26.96萬億,占比92.97%,與筆者6月底預計的一樣,2021年底淨值化轉型基本完成九成。
這意味着剩餘的7%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面臨較大難度;都是硬骨頭。
此外目前的93%淨值化理財的成色如何,隨着財政部和銀保監會對淨值估值的更嚴格的新要求,其實未來1年多時間銀行理財仍然面臨淨值化產品的二次整改,或者叫成色提升。
公允估值本來是資管新規最重要的內核,但是在最原始的資管新規和後來的7月20號補充文件中,卻給予資管產品——尤其是銀行理財——太多攤余成本法估值漏洞:
開放周期半年期及以上的定開產品,或者;
對估值不可靠或者無活躍交易場所的標準化產品;
以及2020年以前的現金管理類產品;
這分別從產品形態(半年定開和現金類產品)和資產形態(無活躍交易場所或估值不可靠)兩個維度對公允估值撕開一個大口子。
銀保監會從2021年9月開始封堵這個口子,財政部2021年9月底發布徵求意見稿準備徹底將資管產品納入企業會計準則範疇,嚴格執行SPPI測試要求。
1、理財產品等資產管理產品通過自主投資和委外投資方式持有的相同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估值結果應當一致。徹底杜絕之前理財普遍的體外資產池的做法。
2、對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和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以預期信用損失為基礎進行減值會計處理並確認損失準備。
3、以最嚴口徑執行攤余成本法計量。
4、貨幣基金和現金管理類產品攤余成本法也會受約束。
在所有的淨值化理財產品中,其中銀行機構(包括銀行發行的新老產品)淨值型規模9.77萬億,理財子公司17.19萬億(全部為淨值型)。
淨值化轉型背後有兩個要點,一是估值規則的明確和第三方估值機構(中債估值中心)助力,二是投資者接受程度較高。
總體而言,過去2年多銀行的淨值化轉型還是成果明顯,雖然並沒有一步到位,但在淨值化方向上算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5、現金管理類產品仍然高達9.3萬億
整個銀行理財現金管理類產品餘額9.3萬億,2021年6月底的半年報規模7.78萬億,現金類產品的新規是2021年5月底發布,也就是從新規發布之後,商業銀行一遍整改,但是總規模仍然在擴張,整改的這半年規模竟然增長了2.5萬億體量。
2021年12月底其中已經轉移到理財子公司的規模5.46萬億,仍然有3.8萬億現金管理類產品保留在母行。主要是監管認為理財子公司需要潔淨起步,轉移的產品必須整改到位。導致部分銀行的現金管理類產品無法轉移,但部分銀行或者轉移較早或者因為監管口徑不一稍微寬鬆實現了轉移。
現金管理類產品因為同質化較嚴重,主要是拼渠道,總體大型銀行和大型股份制銀行占比較高。
《關於規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正式稿落地後,要求2022年底必須整改完成,尤其是平均剩餘期限,投資標的和集中度方面,大部分現金管理類產品整改任重道遠。而且母行發行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必須整改到位完全合規才能正式公告轉移到理財子公司,這裡最大的問題就是規模控制問題。
為加快整改,2021年10月,監管又加大壓降力度,給出具體的壓降指標。根據財聯社,銀保監會召集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會,擬要求部分公司逐步壓降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規模及占比。包括「相關銀行理財子公司在今年年底前將攤余成本法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占總規模的比例下降至40%,明年底下降到30%;而規模上,明年底要降至其風險準備金月末餘額的200倍以下或自有資金規模30倍以下。」
但是監管規定裡面的200倍風險準備金要求(這也和貨幣基金要求一致),才最要命。
主要原因是,風險準備金一般是從管理費裡面計提,是管理費收入的10%。普遍面臨風險準備金嚴重不足的情況。
同時,現金管理類的投資資產面臨大幅度縮減。此前部分銀行大量配置私募債、二級資本債、永續債或長期國債國開債的操作基本無法再繼續——會導致收益率逐步下滑。

6、理財產品期限延長、收益率下滑後回穩

2021年9月,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走低,主要受市場影響。截至2021年12月,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3.55%,較去年同期減少34BP,高出10年期國債收益率 72BP,全年來看整體表現較為平穩。

同時,理財產品期限不斷拉長,資管新規發布時,全市場新發封閉式理財產品平均期限為138 天,2021年12 月則大幅增長至 481 天,同比增長93.91%。需要注意的是,其中90 天以內封閉式不合規理財產品規模壓降已至零。

7、公募理財仍為理財產品的絕對主力
截至 2021 年底,公募理財產品存續余 額 27.84 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 額的 96%,和去年相比變化不大,而私募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 1.16 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 4%,占比略微下降。從募集金額上看,2021年下半年募集金額比上半年翻一倍。


8、固定收益類產品仍是理財產品的主流
截至2021年底,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26.78萬億元, 同比增長 22.80%,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92.34%。
(1)固定收益類產品中,按照投資標的劃分,可包含現金管理類產品、純固收、固收+等類型,固收+可再細分為固收+權益、固收+非標、固收+策略等;
(2)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2.14萬億元,同比下降46.13%,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7.38%;
(3)權益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809億元,同比增長1.09%,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0.28%;
(4)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規模可以忽略,為18億元。但是實際上理財產品通過衍生品做量化,或者做風險對沖已經較為普遍,只是沒有專門作為一類產品,大多數都是嵌入在固定收益類產品裡面。
9、開放式產品占比保持平穩上升

2021年,開放式產品累計募集資金115.09萬億元,占理財產品募集總金額的94.19%,存續餘額為23.78萬億元,同比增長16.63%。

筆者前面也分析過理財產品數量和單個產品規模的問題,未來的趨勢一定是開放式成為主流,最終開放式產品應該會占比超過90%。

其中現金管理類產品在2021年面臨整改,截至 2021 年底,全市場存續有現金管 理類理財產品 316 只,存續餘額達到 9.29 萬億元,同比增長22.89%。

10、產品結構變化:同業理財和多層嵌套大幅度減少
截至2021年底,同業理財降至541億元,較資管新規發布前下降 97.52%(資管新規發布時同業理財規模為2.13萬億)。
此外同業理財基本上清零,不過關於同業理財能否繼續新增業務,筆者認為監管需要重新審視。2017年三三四檢查,主要認為同業理財屬於空轉,那個時代理財子公司未成立,信息披露一團糟,本質上同業理財無異於同業借款。
但是當前如果理財子公司的產品且不包含非標,信息披露如果比較透明的情況下,應該放開同業理財。而且很多銀行實際上通過機構理財也摻雜了很多同業的資金在裡面,表面上同業專屬理財接近清零並不代表同業理財真的銷聲匿跡。
截至 2021 年底,理財產品持有各類資管產品規模11.40萬億元,占總投資資產比例的36.55%,占比較資管新規發布時減少10.63個百分點。
其中FOF產品以投資公募基金為主(占比 47.18%),其中,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規模合計占投資公募基金規模的 36.07%。可以看出目前理財產品仍然需要藉助公募基金配置權益類資產的能力來進行權益投資。
但目前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以及券商另外一種合作模式投顧,也需要更深入的規範。

11、理財子的代銷江湖
關於理財子交叉代銷部分可具體參考本院文章《來了!理財子「新賽道」!》。關於代銷的渠道分析,筆者將3月份專門開闢專欄做行業分析,以及代銷渠道分析。
2020年12月,銀保監頒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的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直接或變相代理銷售理財產品,互聯網代銷和「引流」均被叫停,銀行之間交叉代銷完全打通,但仍以母行渠道為主。
從2021年開始,各家理財子的代銷產品和代銷渠道逐漸豐富,銀保監於2021年5月頒布的《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
截至2021年12月,共21家理財公司開業,其中18家已拓展非母行(第三方)代銷渠道。理財公司總理財餘額17.2萬億,目前第三方代銷餘額大約1.6萬億,母行代銷15.5萬億,理財共公司自己直銷規模幾乎為零。
當前代銷仍然面臨幾個約束,一個是信息披露和公募基金比仍然不夠透明,代銷方對管理人的信任度有待提高。部分銀行要求提供底層清單一一過審。
另一個是系統對接和公募基金比,產品發行機構和產品代銷機構之間缺乏統一的行業規範。目前代銷模式主要還是一對一直連,但是需要雙方的科技人員或者代銷/TA系統服務商做調整,往往周期較長,過程繁瑣。類似農商行代銷雖然走省聯社對接,但是名義上省聯社沒有代銷資質(不屬於存款類金融機構),接入成本無法集成。所以直連更適合大行、股份制和大型城商。中小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代銷幾乎可以忽略。

12、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人數量創下歷史新高
截至 2021 年底,存續銀行理 財產品 3.63 萬隻;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 數量4達到了 8130 萬個,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 95.31%。理財投資者數量從2020年6月份開始明細加快增速,主要是因為理財子公司2020年開始紛紛設立,理財子公司的投資起售金額可以是1元,所以大部分理財子為了獲客把起售金額降低到最低標準,外加可以不臨櫃風險評估。預計未來2年投資人數仍然可以保持4000萬/年增速。

13、合資理財和養老理財均受鼓勵發展
(1)截至2021年12月末,有2家合資理財子公司正式開業:匯華理財與貝萊德建信理財。合資理財總體開業/獲批籌情況如下:
就已開業的兩家合資理財公司而言,其在客群選擇、運作模式、產品設計思路都有所不同。其中,匯華理財主要針對中低風險客戶、產品以封閉式運作為主,發力點為固收或固收+產品;而截至2021年12月29日,貝萊德建信理財僅發售了兩支產品,均為權益類,其中:第一支主要針對建設銀行財富管理級及以上的激進型投資者,開放運作(有360天最低持有期要求);第二支針對建設銀行的激進型個人投資者,開放運作(有720天最低持有期要求)。
(2)養老理財市場的產品布局對於培養理財子的長期投資非常重要。目前,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範圍由「四地四機構」擴展為「十地十機構」。養老理財具備投資起點均為1元,理財費率比普通理財產品「優惠」、運作均採用封閉式,封閉期均為5年期,在滿足一定條件下可提前贖回等特點。首批養老理財產品的具體情況可參考本院文章《剛剛!養老理財正式起飛!》


21天《資管業務全體系訓練營》來啦!

我們邀請了法詢資管金牌講師團在搭建資管框架的基礎上,覆蓋資管領域最新熱點進行了提煉總結。以組建班群、及時測試、課後答疑等方式帶動學員深入了解實務操作,全面幫助學員學習。望學友們在新的一年get新知技能後,能夠以更專業的知識武裝和提升自己。


課程信息

①開營儀式

暫定2022年2月28日直播開營儀式

介紹本次訓練營的參訓須知及注意事項

②參訓時間

本次訓練營訓練共計21天,節後2月28日開營

③課程安排

訓練營每天課程40~80分鐘,累計時長1000+分鐘

④專屬社群

整個營期從開始時將通過微信建學員班群

專屬助教老師邀請學員入群,督促學習考試,監督鼓勵對抗惰性

營期內還有專家老師集中答疑,及時解答學員疑問

訓練營價格:1299元/人

(PS:個人會員可五折報名哦!)

掃碼預約報名可聯繫助手免費領取資料包一份


微信&手機:15317108230

贈送資料包展示

講師介紹


孫海波:

上海【法詢金融】創辦人

「金融監管研究院」創辦人

長期從事金融監管政策研究,專注跨境、銀行理財、債券市場、資管等監管政策研究。

獨立設計並創辦金融監管政策智能檢索系統,服務於數十家金融機構。

李老師:

曾任職國家主權財富基金 FOF 投資經理,管理規模超 500 億美金,後任 市場化 FOF 資管董事總經理,管理規模過百億,曾獲得金牛獎,目前在某理財子任 資產配置部負責人,管理資金規模 700 億,獲得「金理財」獎。

Z老師:

國內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深耕投資基金/資產管理行業十餘年

W老師:


某頭部信託公司部門高管
H老師:

現任某理財子市場部總經理,近 20 年的銀行理財從業經驗。
孫老師:

融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 私募基金法律研究中心 主任;上海政法學院 客座教授;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研究生 校外導師;主要執業領域:私募基金、併購、公司上市及複雜商事糾紛解決等。
汪老師:

紫荊資本法務總監、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母基金專業委員會秘書處成員、中國保險資產管理協會行業發展專業委員會特聘研究員,清華大學全球私募股權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曾任職於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從事資本市場業務。2014年至今,任紫荊資本法務總監,擅長私募基金及資本市場方面的業務,重點關注基金的合規運營和治理,撰寫私募基金相關法律研究一百餘篇。

Z老師:

某大型券商資管法律合規部執行董事

課程大綱

No.1大資管框架和認識資管產品「3天」
1.1 (節選)大資管框架和財富管理
1.2 資管新規及其配套措施的監管解讀
1.2.1 01資管新規及其細則介紹:銀行公募投非標、長期限封閉期理財退出渠道
1.2.2 (續)資管產品估值、攤余成本法、產品示例
1.2.3 (續)託管:淨值化和獨立運作核心
1.2.4 (續)資本和風險準備金計提、理財投資範圍、資管投資指標限制
1.2.5 (續)分級產品設計及增信措施、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分級產品、結構化槓桿率、產品槓桿比率
1.2.6 02證監會體系下資管細則解讀

No.2銀行理財產品設計、渠道建設「4天」
2.1 理財子公司渠道建設和營銷策略
2.1.1 淨值化時代理財子公司的定位(上)
2.1.2 淨值化時代理財子公司的定位(下)
2.1.3 理財子公司渠道拓展模式探索:海外機構渠道建設的實踐、國內公募基金的實踐、理財公司渠道發展策略及外部對接流程
2.1.4 母行渠道的協同、他行代銷、互聯網代銷、直銷
2.1.5 理財子公司營銷策略探討
2.1.6 熱點問題解答
No.3FOF業務和策略介紹「2天」
3.1 FOF業務與策略介紹
3.1.1 FOF投資簡介:海外、國內FOF發展情況;FOF的收益來源及優勢;FOF投資的基礎設施
3.1.2 FOF投資在銀行理財中的應用
3.1.3 配置型FOF如何實現絕對收益
3.1.4 有效的資產配置
3.1.5 FOF策略投資流程
3.1.6 FOF熱點問題解答
No.4私募基金的監管和法律實務「4天」
4.1 私募基金的監管與法律
4.1.1 基金的監管歷史
4.1.2 私募投資基金的監管格局及理念
4.1.3 私募投資基金的監管主題及運作
4.1.4 LPA核心條款解讀
4.2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法律實務
4.2.1 私募股權基金運作全流程
4.2.2 母基金運作模式
4.2.3 雙gp與委託管理模式
4.2.4 投資方式投資比例投資限制
4.2.5 基金合同核心條款
4.2.6 基金合同的核心條款
4.2.7 合規募集基本流程
4.2.8 產品備案環節注意事項
No.5券商資管私募產品規則介紹「2天」
5.1 券商資管私募產品規則介紹
5.1.1 2020年前三季度監管形勢簡要分析
5.1.2 資管新規體系下的私募資管業務產品重要合規點
5.1.3 資管新規體系下的私募資管業務產品設計要點
5.1.4 常見業務模式的合規要點
5.1.5 券商資管私募產品案例剖析
5.1.6 近期熱點:債券結構化發行、投資者適當性
No.6信託公司業務格局「3天」
6.1 信託公司業務格局
6.1.1 1、信託是什麼
6.1.2 2.1信託公司做什麼
6.1.3 2.2服務信託的業務形態
6.1.4 2.3中台運營業務化
6.1.5 2.4服務信託的幾個案例
6.1.6 2.5投資銀行業務
6.1.7 2.6投資銀行業務的信託化
6.1.8 2.7信託的同業合作——永續債
6.1.9 2.8資產管理、財富管理、投資銀行
6.1.10 3、綜合金融服務
6.1.11 4、面臨的問題與信託公司的戰鬥力

No.7跨境基金和資產管理業務「3天」
7.1 跨境資產管理體系簡介和必要性:

7.1.1 國內跨境業務開展的現狀及主流監管體系;

7.1.2目前境內跨境業務開展現狀介紹;

7.2 QDII業務模式簡介:

7.2.1QDII業務開展的背景和政策發展

7.2.2 開展QDII業務所需的人員和系統儲備;

7.2.3 證券系與銀行系QDII投向與投資限制;

7.2.4 QDII直接投資模式與間接投資模式;

7.3 QDII業務常見投向及結構介紹:

7.3.1中資美元債市場介紹;

7.3.2境外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市場介紹;

7.3.3境外股票的操作模式;

7.3.4境外交易對手介紹及准入;

7.3.5結構化票據介紹

7.3.6結構化票據的實戰和操作;

7.3.7具體QDII專戶產品分享

7.4 RQDII業務介紹和最新監管政策:

7.4.1RQDII簡介的推出背景;

7.4.2RQDII的監管體系和備案制度;

7.4.3RQDII主流的業務模式和投向;

7.5 QDLP最新模式和各地監管政策簡介:

7.5.1QDLP概念簡介;

7.5.2各地QDLP政策概覽;

7.5.3QDLP發展歷程及投向變更;

7.5.6主要QDLP產品介紹

7.6 目前主流跨境產品介紹:

7.6.1資管類—QDII、RQDII;

7.6.2場外衍生品類——跨境收益互換;

7.6.3項目類—QDLP、QDIE

7.6.4幾類產品的特性分析及優劣;

7.7 跨境投資之境外基金:

7.7.1境外公募基金與對沖基金簡介;

7.7.2境外主要基金管理人和風格簡介

7.7.3跨境基金投資的主流模式和策略:

7.7.3.1直投型模式--被動複製性策略介紹及業務模式

7.7.3.2場外期權性模式介紹—掛鈎期權策略

7.7.3.3波動交易型策略—auto call掛鈎票據

7.7.4QDLP與QDII在跨境基金投資中的優劣

Q&A

Q字網絡(侵刪)
訓練營每天有什麼安排?

A:按天學習,每天更新課件語音課程,定期測試。

Q
沒趕上答疑怎麼辦?

A:助教會匯總答疑內容,屆時會發送word版給大家。

Q
課程內容可以回看嗎?有期限嗎?

A:考慮到課程內容較多,為方便大家隨時複習,開放永久回看。

Q
課程如何考核?

A:除了課後測評,還有結業考試,最後以綜合成績以及日常表現進行考察,成績優異者將會頒發優秀學員結業證書。

添加助教報名獲取免費試聽名額

(微信&手機:153171082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