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俄烏戰爭已進行了快一周,現在進入了焦灼的拉鋸階段,這個結果可以說是出乎了所有關注者的預料,一開始大多數人都以為俄羅斯憑藉強大軍力可以在第一天摧枯拉朽,以迅雷之勢逼迫烏克蘭軍隊投降總統逃亡,但這些天過去,包括基輔、哈爾耶夫、敖德薩在內的烏克蘭主要大城市全都還在烏克蘭的掌握之中,守軍擊退了對方的一波又一波攻勢,烏克蘭西部接收歐洲軍事援助的國土和通道也毫髮無損,如果俄國不主動撤軍,那麼這場戰爭恐怕短期內難以結束。

截至北京時間2022年3月1日上午9時的烏克蘭戰局

有力難使

從普京密集放出核威脅就可以看出,他有點着急。俄軍的進展不及預期,原因是多方面的,烏克蘭的頑強抵抗和俄軍在後勤、戰術、士氣各方面存在的問題當然都是重要因素,但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另一個因素:移動互聯網,特別是以短視頻為載體的即時信息傳播給了入侵一方非常大的壓力。

包括短視頻在內,新的傳播方式讓全世界普通網民能夠比政客還快地看到非常具體的戰爭細節,加上社交網絡時代超快的傳播效率,這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掀起強烈的民意反彈,這種反彈是可以跨越國界的,意味着全球絕大多數人會很快產生共識,這比核武器的威力大多了。

在眾目睽睽之下,軍事力量的介入要麼是施壓,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要麼就是精準殺敵,不得破壞民用設施、不得傷害無辜百姓。如果有人敢用焦土戰術轟平一座城市甚至屠城,結果一定是上絞刑架。所以進攻方如果還在使用二戰模式的軍事思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行動,那在作戰過程中必然是縛手縛腳的,講武德打不贏、不講武德又等於作死。

多說一句,如果二戰前的世界有推特和TikTok,那麼二戰就不會發生,因為德國和日本會在行動剛開始時就被強力阻止。

美國的失敗教訓

我們都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新傳播方式對民意的巨大影響顯然在政治上的作用比用兵更加有效。軍事行動在民意的眾目睽睽下進退失據這並不是第一次,它的第一次出現大概是越戰(1959-1975)。

美國深陷越戰泥潭,最終不得不退兵,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當時正值美國的彩色電視機普及率大發展期間,美國電視媒體也空前繁榮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來自電視節目的更加真實的戰爭記錄衝擊了人們對戰爭敏感的神經,這相當於是一種監督,監督美軍在越南的行動無法再沿用二戰時那種打擊模式了,所以進退兩難,最終狼狽回國。

我們甚至可以說,當時美國政府在越戰中最大的敵人與其說是北越,不如說是包括媒體在內的美國國內反戰勢力。

越戰讓自認為天下無敵的美國感受到了在當時的新媒體背景下反戰力量強大的政治影響力。在吸取沉痛教訓後,美國開始發展信息化戰爭,以1991年人類歷史上第一場信息化戰爭-海灣戰爭為標誌,美國軍事行動的精確度整體是不斷提高的,因為只要有人曝光了任何平民乃至囚犯死於美國的軍事行動,美國政府就會被全美民眾乃至全球各國批判,這個道德譴責給國家形象和政治利益帶來的實際損害是他們承受不起的。到了最近五年,美國每次行動都會向國會和公眾報告是否帶來了平民傷亡,2020年斬首蘇萊曼尼時,敵方普通士兵也不需要成為炮灰了,「頭上三尺無人機」開始成了一種有效的作戰方式,也標誌着戰爭的精準度達到極致。更重要的是,當斬首變得不再困難,有侵略動機的人就不敢貿然行動了。

斬首蘇萊曼尼的刀片化AGM-114地獄火導彈

這是一件好事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原本要幾個月的戰爭動員所換取的民意,現在只需一兩天。2月24日戰爭開始以來,世界絕大多數地方的民眾都在積極表達反戰情緒。我還從沒看過國際社會這樣團結過,在歷史書上也沒看到過,畢竟二戰時面對希特勒都中立的瑞士現在居然放棄中立地位,這個現象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應用的發展使得流媒體隨處可及,也讓信息技術的頭部公司在戰爭中有了巨大的影響力。最典型的例子是星鏈(Starlink)的入局,這一天基網絡的構建將很快使得全世界互聯網沒有死角。最近馬斯克也加入俄烏戰爭,並向烏克蘭送去大量星鏈的接收器,同時免費為烏克蘭提供網絡服務,也就是說,就算烏克蘭的網絡光纜被破壞,現在也不可能斷網了...不只是SpaceX,谷歌、臉書、推特等公司也加入了戰爭,在這個信息時代,任何一家科網巨頭在戰爭中的影響力都不亞於一個大國。

SpaceX的網絡接收器運抵烏克蘭 實測可以提供超過百兆的網速

最後做一些結論:

(1)移動互聯網的傳播力成了普京的一個大敵;

(2)隨着信息技術的繼續發展,未來戰爭的規模會趨於縮小;(3)未來戰場上的士兵會越來越像特警,必須精準完成任務,不得犯錯;

(4)政客開戰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總的來說,基於互聯網的新傳播方式給戰爭帶來的改變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