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

有多久沒出現高質量國產史劇了?

上一部是《琅琊榜》。

2015年播出,七年前,且它實為架空權謀劇。

不算。

再想。

好像......真的沒了。

古裝劇仍在拍,或玄幻或架空,敢打歷史tag者寥寥,寥寥中還無及格者。

5分算不錯,4分是常態,還有3分的。


全軍覆沒。

明明我們有過全盛期:

1999年的《雍正王朝》,2001年的《康熙王朝》,2002年的《孝莊秘史》,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5年的《漢武大帝》;2006年的《貞觀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2009年的《大秦帝國之裂變》......

其中《大明王朝》與《走向共和》並稱國劇雙雄。

一部9.7分,一部9.6分。

然後斷裂。

等到2013年,才出現《大秦帝國之縱橫》。

再到2017年,出現《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質量遠不如之前。


最後息聲,五年已過。

歷史收縮陣線,政治退讓腳步。

古裝大張旗鼓,降智蔚然成風。

一個令人心驚的事實,國產史劇正在被創造性地毀滅。

它以更畸形的面目走到了觀眾面前,不忍看,不堪看。

>>>>相

最直觀的,熒幕上太久沒見到一張合格的「帝王相」。

何為「帝王相」?

同是秦朝,這是嬴政。

面白唇紅,雙須留髮,一身白衣,眼神無力。。。


這也是嬴政。

12歲的翁斐然只是打了個暑假工,在《秦始皇》中飾少年嬴政。

眼神陰鬱霸氣,確實有「千古一帝」內味,讓人見之難忘。


誰贏?

只說倆字:碾壓。

下圖,同是唐朝,同為帝王。

《夢醒長安》唐武宗李炎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一張我假裝,一張我就是。

誰輸誰贏,僅憑劇照瞭然。

再如《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的嬴駟。

富大龍開場就將人震住:

「列位,我大秦世居西隅,歷代先祖從無龜縮自保之意。大爭之世,列國伐交頻頻,強則強,弱則亡......」


眼裡有光,嘴角有勁,鬍梢有戲,這叫「帝王相」。

不是高P磨皮後的端着,不是故意凹姿勢的扭捏。

包袱越重,演技更捉襟見肘。

要審美脫俗,才能形象再塑。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的臉部從不打平光。

不耍帥,不為美。

是為凸顯他骷髏似的深眼窩與大鼻子,面目陰鷙乖戾,才能讓千百年帝王的鬼影在他一人之身。


陳寶國的帝王一絕。

這個「絕」不是天生的。

為拍《漢武大帝》,他曾在秦王殿後的小屋呆了21天,獨處斗室,每日讀書看劇本,體味帝王的孤傲,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捕捉漢武帝的魂。

一雙眼,是神經質的光芒。


衰老時,又一切盡在不言中。


反觀《大宋宮詞》中的宋真宗。

自責、無奈、憤怒、沉思,全靠抿嘴眯眼皺眉,看不出任何區別。


常說演員對角色的掌握有三個層次:

「氣在胸口,就是還沒入戲;氣在丹田,就有點意思了;氣到腳後跟,就已經人戲合一了。」

陳道明,僅憑台詞便撼動人心讓人起雞皮疙瘩。


富大龍,連鏡頭虛焦都掩不住的豺狼之勢。


「帝王相」要氣在腳後跟。

沉下這口氣,需拼心力。

可如今的古裝劇還需拼心力嗎?

它成了低智的培養皿,拋售着廉價幼稚的史觀。

>>>>透

史劇是對歷史的透視。

它的門檻很高,不是人人都能寫,不是人人都會拍。

最典型,如《走向共和》的開篇。

原設計是李鴻章穿文官服跨槍出場。

導演張黎(也是《大明王朝1566》的導演)將其改成:

李鴻章在家吃他最愛的清蒸鱸魚,其間來人報北洋水師催要銀子、日本軍事策略攻占國土......

風雨飄搖的晚清,件件都是要緊事,他照舊悠閒吃魚。

直到有人說慈禧的鸚鵡拉的屎顏色不對,他神色大變。

「啊」了一聲。


治世時上面要有人,亂世時手裡要有兵。

舍「兵」逐「人」。

一聲「啊」,剖開清廷內政外交的積弊。

這是導演的功底。

而《大明王朝1566》的開篇。

朝堂上,論及國庫虧空,派系間暗流涌動,站位是暗示,台詞是明示。

各位官員,或脾氣急,或城府深,或隱忍,或老辣......話與話間全在借力打力,一問一答皆是埋伏。

這也是功底。


史劇複雜。

立儲、河工、漕銀、黨爭、軍事,權力分配,官僚體系,君臣關係......需對政體運行了如指掌。

牽一髮而動全身。

可今日古裝劇,仍停留在對權力的粗淺意淫、對人性的狹隘妄想。

權謀成了撕逼。

智斗全靠開掛。


於是歷史成了皮套。

演的依舊是霸總的文本,風流帝王與痴情寵妃那一套。

後來又摻點逆襲、加點黑化的調料,其實換湯不換藥。

而對歷史的刻畫僅限於借用名號。


「現在還有電視劇拍雍正,但是已經不理國事了,進入後宮,在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中周旋。」

《雍正王朝》播出近二十年後,主演唐國強如是吐槽。

後來者如《宮》《步步驚心》,乃至《甄嬛傳》都套用了它的殼,卻未得其「核」,始終以「愛」的邏輯推測所有因果。

它的視角是怨懟的。


但是。

歷史,絕不是一目了然的暢快,而是負笈獨行的辛苦。

需要反思、判斷,甚至更嚴苛的,要考察它所站立場。

好的史劇皆具備的品質:

精心地搭建,以及決絕地轟塌。

這一層,百分之九十的古裝劇觸不到、摸不着、辦不了。

>>>>孤

你看《大秦帝國之縱橫》。

嬴駟一生邦交征伐,好戰威猛。

平內亂,退外患,征巴蜀,定義渠,橫掃六合。

野心勃勃:

「於後世千秋萬代,每一戶人家的窗台,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可最後,卻還是因心魔失了心智。

死時白髮滿頭,悲愴蒼涼,令人大慟。


你看《雍正王朝》。

雍正在贏得九子奪嫡、新政變革、覆滅反對派的勝利後,卻絲毫不覺暢快喜悅。

即位後勤政為民、事必躬親,也克服不了內心的敏感自卑。

大褒大貶、乖張無常已替他露怯。

直到晚年,他遇見一個老人告訴他民間對雍正即位種種不光彩的傳說。

簡直令人唏噓。

「一心想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他的父皇康熙亦是如此。

大批官員貪腐的奏摺,康熙帝卻難發一言,回到深宮後,頹然倒下,念叨着:「這怎麼得了,怎麼得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當你擁有了全部,那全部就站在你的對立面。

所以康熙喃喃着四字:

「孤家寡人。」


《大明王朝1566》最後,嘉靖幾乎是被海瑞的「天下第一疏」擊垮。

海瑞評嘉靖:

「設百官如家奴,視國庫如私產,以一人之心奪萬民之心,無一舉與民休養生息。」


嘉靖傳位於裕王時。

裕王哭着問他的父皇:「我大明朝,哪些是真正的賢臣?」

無助至極。


嘉靖指了三人,裕王再問:「這三人以後,還有何人?」

嘉靖面色悽愴,惶惶含淚:「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三花聚頂本是幻,腳下騰雲亦非真。

牛X的史劇不僅書寫征伐的高潮快感,還要書寫高歌猛進後的疲憊虛偽。

是對欲望的精準透視,是對權力的狠辣掌摑。

編劇劉和平講:「帝王是歷史最大的奴隸。」

而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好的史劇,是會讓人心驚的。句句台詞,都在時間中迴響。「有些事不上秤沒四兩,上了秤一千斤打不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壞就壞在這裡。」

「苦一苦百姓,罵名我來擔」。


歷史與現實的交映,尺度與審查的試探。

需要創作者的擔當、智慧、以及勇毅。

如果每一個人都迎合和規避風險,文化創新就談不上了,文化建設也談不上了,建設一定是在原有的成就上出現新的東西,這是我們的責任,總要有人來干。


當老百姓不是構成一部歷史劇的重要因素,

當普通人僅淪為男女主戀愛的人肉背景板。

「歷史」的缺失,意味着「人」的缺失。

當百姓以流民、饑民、災民出現。

他們不發一言,史劇已為他們發言。


曾經。

我們有不拘一格的怪才導演,有寫劇本寫到只剩一把骨頭的編劇,有閉關自修幾十天的演員,有勇於拓寬審查之路的資方......敢不討巧,不討好。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歷史其實是為未來而書寫。

未來已經迫在眼前。

可下一部國產史劇,還要等多久呢?

看更多精彩影評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

三花聚頂本是幻,
腳下騰雲亦非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