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學習了一下昨天公布的《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相比於年度經濟數據,《公報》的細節會更加豐富,本文旨在挑選其中的亮點、細節和大家分享下新想法。
··· ···
2021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同比9.1%),人均消費支出24100元,人均年結餘11028元。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支出同比去年增長了13.6%。
但是我們知道,不包含服務支出的「社零消費總額」去年增長並不理想,所以真正增長的是「服務性消費支出」(同比17.8%)。
在花錢方面,第一大頭是吃飯,人均年花費7178元,每月598元,每天連20塊都不到,考慮到這裡還包含了煙酒消費,實際用於吃飯的錢更少。
基於以上事實,我堅持認為所謂的「消費升級」只是個別細分品類在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參考日美經驗,消費回歸理性才是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更確定的趨勢。
便宜和性價比是王道,因此對於有業績成長性的消費品標的,要多保持一份觀察,因為增速很可能並不長久,尤其是很多網紅賽道。
居民部門的第二大花錢項目是居住支出,包含房租、水電煤氣物業費、裝修、房屋折舊。
我知道你們想問啥。再強調一次:
買房是居民部門最大的投資行為,因此月供也屬於投資範疇,與消費無關。
··· ···
前面的消費數據,如果你們看完覺得不可思議是正常的。
因為本號一半以上的讀者來自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京滬這五個富裕地區——我終於找到大家總在評論區凡爾賽的根源了。
以及,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常駐人口不到1億人,這些人的收入水平不能代表中國,只能代表中等偏上和高收入組。
按全國居民五等份對人均可支配收入來分組:
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
中間偏下收入組18445元
中間收入組29053元
中間偏上收入組44949元
高收入組85836元
p.s. 農民工人均年收入53184元,屬於中間偏上收入組。
··· ···
2021年我國GDP114.4萬億元(17.7萬億美元)≈整個歐盟≈77%美國。
如果經濟增速能穩住的話(目前已經進入5時代了),我們預計2030年前後在GDP總量口徑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但是大家也能明顯感覺到,這條路不好走,因為存量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博弈烈度在提高。
我國經濟發展中長期邏輯也在變,從重效率到重公平、從先富到共富、從速度到質量和安全、從房地產到科技和製造強國。
產業升級在內部來看是調結構。
從外部來看,則是在高科技、高附加值、中高端製造領域和日、韓、西歐、美直接進行產業競爭。
··· ···
截至2021年末,我國65歲以上老人數量超過2億人,養老機構4萬家,養老服務床位813.5萬張。
宏觀經濟指標又分快變量和慢變量——
快變量反映短期經濟情況,慢變量決定中長期經濟發展。
人口就是典型的慢變量,出生率快速下滑和老齡化愈演愈烈就是不太理想的慢變量,它的影響會漸行漸近。
對國家、企業、家庭來說,必須要保持一定的資本支出,這些花費在當下看不到什麼效果,卻在緩慢改善慢變量,從而在未來發揮積極作用。
比如國家的科技投入、社會福利支出;企業的研發費用,員工成本;家庭的教育支出。
··· ···
2021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1000億件,增速常年保持在20%以上。
物流屬於經濟發展的成本項,它的邏輯和能源類似,理應越低越好,這樣利潤環節才有更多釋放。
對應到投資領域,這些行業要麼面臨激烈的價格競爭,要麼被價格管制,太賺錢就是與民爭利,投資者更應該迴避。
醫藥行業是否也是類似定位?大家可以思考下。
這種價值觀導向很有意思,借用望岳投資南添老師的解釋:
屁股坐在大眾這裡,把資本當手段在用;
還是屁股就坐在資本上,把大眾當手段在用。
如果你投資A股、港股、中概股,最好用前一種價值觀。
如果你投資美股,可以用後一種價值觀。
想想煤價政策指導、反壟斷、K12覆滅、醫藥集采、為何國企股和公共資源行業沒有投資價值... 更能體會其中的深意。
⚠️「老錢日日談」只是機械地記錄作者每天的胡思亂想,因此每篇文章可能會同時說好幾個完全不相干的事。所有內容皆僅以交流個人想法和分享知識為目的,完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參考。請讀者注意判斷其中風險,結合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獨立思考,謹慎決策。your money your d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