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假期第一天,有些地區的抗疫工作還在緊張進行。從今天上午公布的病例情況來看,上海、吉林兩地形勢依然嚴峻。
面對近期的病例通報,大家會有相同的疑問。為什麼無症狀感染者越來越多?為什麼各地無症狀感染者占比有着較大差異?

圖片來源:微博@人民日報
今日熱議,就來聊聊新冠病毒感染無症狀感染者的話題。我們認為在今天的疫情之下,可以考慮取消對無症狀感染者的數據通報了。
新冠病毒感染的確有可能無症狀
新冠病毒跟其他的呼吸道病毒一樣,感染人體之後並不一定都引起不適症狀。這跟病毒本身及被感染者的身體狀況都有關係。
疫情持續了兩年多,新冠病毒也在發生變化,從原始毒株到現在的奧密克戎 BA.2 變異株為主,致病性有所減弱。感染人體後無症狀的情況有所增加。
根據目前的統計,大約有 1/3 的感染不引起症狀,以年輕感染者為主。
但不引起症狀並不等於更低的傳染性。有多項研究說明,檢測出的病毒載量(決定了傳染性高低)與症狀嚴重程度之間沒有定量相關性,即使在無症狀感染者中病毒載量也很高。另外,還有些人只是在診斷感染當時沒有症狀,不一定後續不出現症狀。
新冠病毒感染後可以沒有症狀,尤其是近期無症狀的情況在增加,但無症狀不等於就沒有傳播病毒風險。
無症狀感染者存在,但由於同樣具有傳染性,所以並不會改變針對無症狀感染者的防疫措施,那統計的意義在哪裡呢?
首先,對感染者症狀進行分級判斷是國際慣例,目的主要是為了分級處置。不同病情狀況需要採用的措施不同。
類似於無症狀、症狀很輕的情況,通行的處置方法就是觀察、對症改善症狀為主,預期恢復較快,不需要強醫療干預。
其次,公布無症狀感染者的數字,也是疫情大流行期間,向公眾傳遞感染真實威力的做法。大眾可以通過感染者的住院率、重症率、病死率、無症狀感染率直觀了解到病毒的危險程度。
統計無症狀感染者具有臨床意義,幫助區分治療方式。具有讓公眾了解疾病的意義。但因為無症狀感染同樣有傳染性,沒有影響具體防疫執行的意義。
我們在疫情初期不完全了解病毒的時候,建立了無症狀感染者的分級,並且作為疫情通報和評價風險區劃定的重要指標,在今天看來已經有些不適宜了。過於主觀的「無症狀感染者」評價標準導致了各地數據出現重大差別,不能很好體現出疫情情況。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中,無症狀感染者是這麼定義的: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無相關臨床表現,如發熱、乾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且 CT 影像學無新冠肺炎影像學特徵者。
到底怎麼判斷有沒有相關臨床表現,醫生的問診引導非常關鍵,完全可以被人為因素影響。不同地區的醫生用什麼樣的態度去診斷,影響了感染者到底被分到確診還是無症狀感染。
你可以感受一下,醫生問「你有什麼不舒服嗎」和「你是不是有嗓子疼啊,好好想想真的沒有嗎」,是不是可能給出不太一樣的回答。
考慮千萬不要放過一個確診,還是儘量不要增加確診以免影響風險分級,肯定會導致完全的無症狀感染者數量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各地的無症狀感染者相差巨大原因,也間接導致了現在的無症狀感染者數字越來越大。
太多主觀的因素可以影響無症狀感染者的判斷,如果無症狀感染者數字非常重要,一定會被人為因素所左右而出現偏差。
為了更好地體現無症狀感染者統計的價值,不讓大眾混淆放鬆警惕。我們希望未來可以更好地使用統計數字。
不需要在即時的疫情通報中分開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統一通報所有的感染者,直觀體現完整疫情。在局部疫情結束之後,匯總統計該階段的無症狀感染者、重症感染等情況,給予大眾更準確的感染致病能力信息。
不再把無症狀感染者的即時統計視為重要指標,減少一線醫務人員進行診斷時的壓力,把統計變成純粹的臨床科學話題,讓數字更為精準。也利於疾控人員統一安排管理。是集中力量用最小代價換取抗疫勝利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