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方向感差的人

可太難了

打個車,最怕司機

張口就問東西南北

那沒個 10 分鐘是掰扯不清了



去火車站接人

人沒接着,還把自己整丟了



即便是拿個快遞……


更要命的是

家裡還有個永遠把東西南北

掛在嘴邊老父親

你要分不清,還嫌你笨



此言差矣,方向感差的人

平時腦子其實也挺靈光的

倒是特別想問問

那些隨便扔在什麼地方

都能辨認東西南北的人——

你們是有哪門子超能力嗎??

是指南針成精了?

還是司南天王下凡來了?


再不然就是出生之前

大腦被植入了一套

高級顯卡和 GPS 系統

不信你看——



能對走過的地方實時建模

還能旋轉縮放……

開掛了吧??

這絕對是開掛了!


不過說正經的

科學家們的確發現

那些方向感很好的人

能在大腦中建造出非常高級的地圖

而且可以在腦海中任意翻轉

想從那個角度看就從那個角度看

具體是怎麼實現的呢?

舉個例子:

當你走過一條馬路的時候

從頭到尾的一些位置

會被不同的「位置細胞」

各自打卡記錄


走着走着,你轉了個彎

「方向細胞」就會盡職地記錄下來


而「速度細胞」會記錄

你走路時的實時速度


「邊界細胞」則會在

你走到路邊或者牆邊的時候記錄



以上 4 種細胞獲取的信息

都會匯總到「網格細胞」那裡

網格細胞,網網格格的

它們會把這條路編碼成

大腦中的「認知地圖」


認知地圖建立起來後

每走到一個地方

對應的網格細胞就會被激活

告訴你所處的方位

未來再來到這裡

大腦導航系統也會自動把路線規劃好

相當高級!

以上這套「內置 GPS 導航系統」

就位於大腦的海馬和內嗅皮層


其實,方向感差的人

也有這套導航系統

就是……不怎麼好使

5 種細胞裡面總有那麼幾種

工作不上心

別人的認知地圖都建起來了

自己的位置細胞還在

飯店門口興奮地打卡呢

別人的大腦 :很完整的 3D 街景


你的大腦:只記得附近有家麥噹噹


當然了,方向感也跟

後天的訓練也關

在城市街道比較規則的地方

方向感強的人就多

比如在四四方方的北京

人們就特別愛用東西南北形容位置

圖片來源:某地圖 APP


買個烤紅薯


睡個覺



但到了重慶

千萬別用東西南北問路




「8D 魔幻城市」可不是蓋的

道路那叫一個縱橫交錯、上下翻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樓中間突然伸出來一條路

或者乾脆跑個火車

都是正常現象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擱這種地方你跟我講東西南北??


話說回來,既然跟後天養成有關

那方向感不好的人

就不能依靠一些小技巧

看太陽星星、植物建築學會分方向嗎?

分是可以分

但這些小技巧可能對

本身方向感強的人更有用

畢竟他們只要認出了一個方向

就能迅速對其他幾個進行校準

但對於方向感不好的人

即使認出了哪裡是南

也依然不知道東西北在哪



就算通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在心裡掰扯明白了

一旦拐個彎,就完全亂了

坐標系根本不能同步

每個路口都是一個新世界……



方向感的養成

跟生活環境和工作需要有關

需要一定時間的耳濡目染和刻意練習

比如出租車司機開車的時間越長

他們的「內置導航系統」就會越發達

但是如果平時確實用不着

那還是多在手機上下兩個導航 APP

內置不夠,外置來湊

從我們的微博投票來看

不能分辨方向的人占了多數


那麼,還請「超能力者」們多多包涵

少用東西南北

多用前後左右

ღ( ´・ᴗ・` ) 比心


本文合作專家



本文審核專家



參考文獻


[1]Poulter, S., Hartley, T. and Lever, C. (2018). The Neurobiology of Mammalian Navigation. Current Biology, [online] 28(17), pp.R1023–R1042.

[2]Annual Reviews. (2019). Ten Years of Grid Cells.

[3]Hafting, T., Fyhn, M., Molden, S., Moser, M.-B. and Moser, E.I. (2005). Microstructure of a spatial map in the entorhinal cortex. Nature, [online] 436(7052), pp.801–806.

[4]Chrastil, E.R. (2012). Neural evidence supports a novel framework for spatial naviga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online] 20(2), pp.208–227.

[5]Epstein, R.A. (2008). Parahippocampal and retrosplenial contributions to human spatial naviga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online] 12(10), pp.388–396.

[6]Bicanski, A. and Burgess, N. (2020). Neuronal vector coding in spatial cogni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online] 21(9), pp.453–470.


策劃製作


策劃:Deanna | 監製:Feidi

插畫:蘇 | 封面圖來源:蘇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丁香醫生 Ap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