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大眾集團官網公布了其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

簡要來看,這家汽車巨頭一季度的財務數據有喜也有憂。例如汽車銷量方面,大眾的表現就受到了全球供應鏈危機和俄烏戰爭的嚴重影響,這些事件讓它第一季度的業績出現了不小的波動。就財報來看,其一季度汽車交付量下降了21.9%,至189.8萬台。

不過,大眾的銷售收入和營業利潤兩項數據卻在銷量波動中保持着穩定,這點是值得投資者們關注的信息。就財報而言,前者的數據為627億歐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增加了0.6%;營業利潤則為85億歐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5.7%。

大眾解釋道,公司之所以能夠在總銷量下滑的同時還能穩固,乃至創造更多的收入,在於一季度「改善的銷售組合、更好的定價、持續的成本控制以及全球布局帶來的靈活性」。簡而言之,大眾對供應鏈的迅速優化和部分車型的漲價銷售彌補了它在危機中受到的損失。

當然,其他「額外創收渠道」的重要性也不應被忽視——大眾在其財報中提到,一季度收入的部分來源是由於對鎳等原材料的套期保值衍生品的估值達到了35億歐元。

除了整體銷量之外,外界對大眾最大的期望莫過於電動化進程,畢竟這直接關係到傳統車企在新紀元中的生與死。目前來看,至少大眾沒有讓投資者失望——一季度里,它的全電動汽車銷售和交付量提升到了總交付量的5.2%,也就是9.91萬輛電動汽車,同比增加了3.91萬輛。

大眾的電動化歷程早在2016年就已經正式立項。在那一年發布的「TOGETHER – Strategy 2025」戰略中,大眾表示電動化是集團未來10年最核心的戰略基石,並且立下了一個當時看上去頗有些天方夜譚的目標:2025年,大眾純電動車的年銷量將達到200萬-300萬輛。

從已公布的數據來看,大眾的電動車年銷量為45.29萬輛,同比增長了近一倍。不過,這樣的成績離200萬銷量的目標還非常遠,除非大眾能在未來幾年裡每年都將電動車銷量翻上一倍,否則其雄心勃勃的電動車戰略就只能延期完成了。

正因如此,近幾年大眾正在想方設法地提升純電動車在全球市場上的存在感。

一方面,這家百年車企希望將燃油車時代的方法論帶到電車時代,因此它基於此前成功的MQB(橫置發動機模塊化平台)推出了MEB(電動車模塊化平台)。顧名思義,後者圍繞電池組作布局,電池組、電機等核心組件均設定固定位置和模式,具有極強的擴展性,可以根據不同電動車的需求調校出不同的續航里程。如果大眾對MEB的期望成真,那麼它也能夠像MQB一樣減少生產設計成本,進而大幅提升產能。

對於自身較弱勢的軟件方面,大眾同樣做了布局。此前,大眾曾放出消息,稱將在今年打造一個全新的項目「Trinity」,該項目沿用MEB平台,但同時會引入CTC(一體鑄造)技術和豐富的軟件系統。不難看出,大眾在生產上和它的對手特斯拉越來越貼近了。

當然,提升造車能力是一方面,但如何將這些車賣出去,仍然需要大眾花一番功夫思考。

目前,大眾以ID家族為首的電動品牌們能夠保持一定的銷量,很大程度上是依仗着大眾在歐洲市場根深蒂固的影響力,以及當地競爭對手較少這兩點。在中國、北美等市場,大眾的這一套打法就沒那麼吃香了——造車新勢力和特斯拉都在爭相搶奪消費者心智。但不同於燃油車時代的品牌光環和專利壁壘,在電車時代里,大眾並沒有顯示出自身獨有的優勢。

或許是考慮到了這一點,大眾近些年也在考慮提升B端銷量。

去年7月,大眾牽頭的財團Green Mobility Holding計劃對租車公司Europcar Mobility Group進行收購,而這家公司正是大眾2006年親手賣出的子公司之一。此次大眾重新對Europcar伸出併購之手,可以被視為其在出行領域的一次新嘗試。

簡要來說,Europcar的租車、共享出行業務能夠有效地幫助大眾消化庫存、提升銷量,同時也能幫助大眾將自家的新車型推向市場。這一操作在國內的車企中已經被玩得爐火純青,例如吉利帝豪EV,其在2018年60%的銷量幾乎都是由吉利旗下曹操出行所貢獻。

無論如何,留給大眾的時間都不會太多了——在它的大本營,特斯拉正靠着柏林超級工廠這個據點進行擴張,中國造車新勢力也紛紛落地北歐諸國,準備以此為跳板向南方進軍;與此同時,大眾在中國和北美市場的擴張卻極度緩慢,對於供應鏈問題的解決,以及對技術的發力的確能給大眾帶來一定優勢,但這些優勢又能為它帶來多少增量,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圖片來自Yande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