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眾號的思想和執着
點擊上方藍字『幸福的味道』關注
大家都很忙,花時間看書已經成為一種奢侈的事情,決定和大家一起看書,一本書的主要看點,分章節記錄下來,供大家參考。
爭取一個月寫完一本書的看點。一年看十二本書,不少了。當然我看的一定比這個數字要多,別和我比,我看書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今天看的是蘭小歡的《置身事內》一書的第六章 第四節:
化解債務風險
1、任何國家的債務問題,解決方案都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償還已有債務;二是遏制新增債務,改革滋生債務的政治、經濟環境。
償還已有債務
1、增發貨幣的方式大概有三類。
(1)第一類是以增發貨幣來降低利率,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的主流做法。
(2)第二類方式是「量化寬鬆」,即央行增發貨幣來買入各類資產,把貨幣注入經濟,這是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的主流做法。「量化寬鬆」的主要問題是難以把增發的貨幣轉到窮人手中,因此難以刺激消費支出,還會拉大貧富差距。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美國「零利率」和「量化寬鬆」維持了好些年,股市大漲,房價也反彈回危機前的水平,但底層百姓並沒得到什麼實惠,房子在危機中已經沒了,手裡也沒多少股票,眼睜睜看着富人財富屢創新高,非常不滿
(3)第三類增加貨幣供給的做法是把債務貨幣化。政府加大財政支出去刺激經濟,由財政部發債融資,央行直接印錢買過來,無需其他金融機構參與也無需支付利息,這便是所謂「赤字貨幣化」。
「赤字貨幣化」的核心,是用無利率的貨幣替代有利率的債務,以政府預算收支的數量代替金融市場的價格(即利率)來調節經濟資源配置。
2、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比較謹慎,國務院和央行都數次明確表態不搞「大水漫灌」,「不搞競爭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寬鬆政策」。主要原因可能有二
(1)第一,政府不願看到寬鬆的貨幣政策再次推高房價,「房住不炒」是個底線原則
(2)第二,貨幣政策治標不治本,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債務負擔背後的經濟增速放緩問題,因為這是結構性的問題,是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問題。
遏制新增債務
1、但困難在於,就算搞清楚了原因,也不一定就能處理好後果,因為「因」畢竟是過去的「因」,但「果」卻是現在的「果」,時過境遷,很多東西都變了。
2、反過來看,當年種下的「因」,也有當年的道理,或乾脆就是不得已而為之。
3、我國的債務問題是以出口和投資驅動的經濟體系的產物。
4、限制債務增長的另一項根本性措施是資本市場改革,改變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體系,拓展直接融資渠道,既降低債務負擔,也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5、融資體系和投資體系是一體兩面:誰來做投資決策,誰就該承擔投資風險,融資體系也就應該把資源和風險向誰集中。
6、總的來看,我國債務風險的本質不是金融投機的風險,而是財政和資源分配機制的風險。
結語
1、債務問題不是簡單的貨幣和金融問題,其根源在於我國經濟發展的模式和結構,所以在降債務的過程中伴隨着一系列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
2、產能過剩可以從三個角度去理解。
(1)第一是生產效率下降。
(2)第二個角度是國際失衡。地方政府重視投資、生產和企業稅收,相對忽視消費、民生和居民收入,造成經濟結構失衡,分配體制偏向資本,勞動收入偏低,所以消費不足,必須向國外輸出剩餘產能。
(3)第三個角度是產業升級。因為產能過剩,我國製造業競爭激烈,價格和成本不斷降低,不僅衝擊了外國的中低端製造業,也衝擊了本國同行。
電子版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提取碼:k4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