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大敗局》中寫道:在任何一個商業社會中,成功永遠是偶然和幸運的……對企業家來說,失敗是職業生涯的一部分。即便如此,創業者依舊前赴後繼,這是因為,無論在哪個時代,創業者始終是勇敢者的代言人。我們當然不希望創業者徒勞無功,然而創業成功依舊是小概率事件,所有的創業者都面臨着很多問題,困惑不是個人的,是有共性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更好地認知現實,供給外部生態資源為其所用。
創業者是勇敢者,但並不是孤勇者。9月15日,以「預見創業者的力量」之名,華為雲宣布全面建設全球初創生態,回應了創業企業對時代與產業的呼聲。
精英創業時代,缺什麼?一場疫情突如其來,創業從過去象徵財富自由的船票,變為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如果說疫情尚且屬於黑天鵝事件,那麼近年來創業基本盤也發生了底層邏輯變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模式創新見頂,創業者已經很難找到Copy to China的創業捷徑,產業互聯網創新時代對創業者的要求水漲船高。
「科學家」、「技術大牛」、「海歸」、「名校」、「國際化」,如果你看過這一波創業路演的創始人背景,大多能看到這樣的標籤,精英創業時代已經到來。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有精英創業的趨勢,互聯網的典型代表「BAT」,移動互聯網的典型代表「TMD」,其創始人背景大多有學歷加成,只不過當時並不引人注意。
隨着產業趨勢的加速演進,創業者們才發現,當前,我們正站在兩個時代的交匯點——信息產業革命已近尾聲,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在兩個時代更迭交織的節點,一大批深耕基礎創新的創業者湧現,但創業環境正處於舊力已衰新力未生的時候,許多創業者十分迷茫。

華為高級副總裁、華為雲CEO張平安在主題演講中表示,隨着全球數字化轉型的持續深耕,華為雲堅定地相信初創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改變世界的潛力。面向全球初創企業,華為雲願分享華為30多年來創新創業的技術與經驗積累,依託遍布全球的雲基礎設施、技術及服務的能力,構建生態價值網絡,賦能初創企業在雲上釋放創新潛力,加速創業成長。
雲上創業既定趨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數字基礎決定企業建築。外界對互聯網總有一種飄在天上的刻板印象,實際上,產業互聯網時代更強調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數字基礎設施正在發生轉變,不論是創業公司還是巨頭公司,逐漸成為雲上創業的一代。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創業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適度超前建設,譬如3G到4G的過渡,家家入戶的光纖等,沒有這些基礎設施,就不會有PC電腦的廣泛普及,移動短視頻的流量爆發,很多商業模式都建立在這些大前提之上。相比於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要複雜得多,新創業公司是完全生於雲、長於雲的一代,公有雲出現以後,大幅降低了創業的門檻,提高了創新的效率,創業公司更容易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雲計算成為創新創業的先進生產力。」張平安說:「雲與初創企業,天然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就像今天爬喜馬拉雅山,不必從成都出發,可以直接從珠峰第三大本營出發——雲技術已經幫初創企業搭好了平台。」換句話來說,未來,創業團隊只要有點子,不需要從零到1構建基礎設施,不用從零到1構建軟件的底座,只需採用雲技術就能快速搭建起來。一方面,數字基礎設施正在全面向雲上遷移,大大縮短了企業數字化的建設周期和資源投入;另一方面,企業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在雲上隨時獲取最領先的技術,包括AI、大數據、區塊鏈、AR/VR、IoT等等,依託雲平台來部署自己的核心業務。全球獨角獸企業Databricks聯合創始人Reynold Xin在會上表示,「成立公司之前幾個創始人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辯論,後期我們堅定SaaS模式,因為從長期角度看,公有雲一定會占據絕大部分企業市場」。Reynold Xin畢業院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Databricks不僅是精英創業的的代表,也是雲上創業成功的實證,起到了立竿見影的示範效果,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選擇在雲上創業。究其根本,雲計算是數字基礎設施的一次系統性變革,如今所有企業都是數字化企業,依賴於數字基礎設施,新時代的企業大多篤信雲計算是新的生產力,生產力落後,只能產生落後的生產關係,當生產力先進,生產關係也會隨之變成先進的生產關係。千行百業加速雲上創業,初創企業都迫切需要新的生產關係,但目前仍然存在三道「天塹」:首先是低成本的上雲扶持,很多初創企業在人員、資金和開發者等方面缺乏,需要雲廠商能夠幫助其低成本、敏捷上雲。其次是缺少鏈接到外部的資源和機會,初創企業沒有太多企業孵化和管理的經驗,需要有可複製的模式助力企業進一步發展。最後是需要融入產業生態,通過生態中的產業鏈去給初創企業自身的商業發展帶來增長。華為雲也發現了初創企業的訴求,宣布了全面建設初創生態,秉承「以技術驅動創新,以生態加速創業」理念,持續加強資源投入,未來3年,將在全球範圍內賦能10000家高潛初創企業,幫助其在華為雲平台和生態體系中創新創業。
加速技術和生態創新的三大秘訣
儘管很多雲廠商甚至IT廠商都有幫助企業上雲的類似舉措,但部分廠商淺嘗輒止,部分廠商流於形式,創業廠商沒有得到實實在在的價值。而這次華為雲拿出了足夠的誠意。會上,華為雲全球生態部總裁康寧介紹,初創企業可以從創新雲平台、創業賦能、商業資源三大維度,得到華為雲全方位的支持。在創新雲平台維度,華為雲除了提供領先的雲原生基礎設施、豐富的工具、專業的團隊,還將提供高達100萬元雲服務代金券,幫助初創企業敏捷上雲。初創企業通過華為雲可以直接使用華為持續高研發投入的最新技術成果,不必重複造輪子,實現高效率低成本的創新。目前,華為雲在全球擁有27個Region、70個可用區,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遍布全球的雲基礎設施,讓世界各地的初創企業,可以在雲端輕鬆將業務拓展到全球市場,在沒有本地團隊和硬件投入的情況下,就能響應當地市場需求,為身處不同地域的客戶提供同樣的雲上服務。其次是創業賦能,華為雲聯合7位業界資深投資人正式啟動了華為雲加速器,全發展周期賦能初創企業。「我們希望通過華為雲加速器可以幫助大家加速區域的擴展,加速增長。」張平安說。
華為雲加速器作為華為雲發掘和賦能高潛力初創企業的載體,將從企業服務/SaaS、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智慧能源/碳中和、工業數字化六大領域起步,後續將進一步覆蓋更廣泛的行業和領域。針對初創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和需求,打造了初創加速營和產業加速營,為初創企業提供針對性的賦能支持。在華為雲加速器,不僅有華為的技術、產品、銷售、管理和產業等各領域專家講授實戰經驗,還有資深的投資人、成功的創業者、頂尖的專家來授課和交流。最後是商業資源,華為雲會推薦和支持有意願的優秀初創企業,加入華為雲新夥伴體系的GoCloud和GrowCloud合作框架,從而得到產品方案構建、聯合營銷等多方面的支持,推薦其產品服務上架華為云云商店KooGallery,觸達300多萬的華為雲用戶和開發者,幫助初創企業拓寬銷售通路。同時,華為雲還將發揮華為ICT基礎設施、企業、消費者等多產業資源的優勢,基於鯤鵬、昇騰、鴻蒙、HMS等生態,協同150多個賦能雲基地,豐富華為雲初創生態服務。華為雲還將鏈接大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的需求,在真實場景下,與初創企業進行能力共建、商機共享、協同創新。總結一下,華為雲通過創新雲平台,助力初創企業在雲上實現技術和產品創新;通過華為雲加速器提供創業賦能;以及協同華為雲的生態資源及華為的多產業資源,並鏈接外部大企業協同創新商機,為初創企業提供豐富的商業資源。
以上舉措大大彌補了初創企業在資本支持、商業知識、組織管理、商業資源等領域的短板。相對應的,初創企業代表着創新與未來,他們對前沿技術和市場需求具有敏銳的嗅覺和把控力…可以反向啟發和促進雲廠商對雲服務產品的創新,雲廠商也可以從初創企業客戶高速的增長中獲益,創業企業與雲廠商形成穩定的合作關係,有助於產業進步。
高樹靡陰,獨木不林。數字經濟時代,創業者對外部生態資源的利用效率,往往是從0到1的關鍵,創業者不應局限於偏安一隅,而是置於更大的天地兌現價值,理解並汲取產業生態體系的力量,與做自己擅長的事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