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見習記者 王佳霖
每次周四都遭遇大跌,9月15日也不例外,市場又跌「麻」了。
數據顯示,9月15日上證綜指再度跌破3200點,下跌1.16%至3199.92點,創業板跌幅更加顯著,收跌3.18%至2424.19點,而國證2000、中證1000等中小盤指數單日跌幅均超3%。
9月15日A股市場整體風險偏好出現明顯回落,成交額放大至9196.6億。北上資金有所流出,單日達41.33億元。
WIND數據顯示,9月15日申萬31個一級行業中僅6個呈現上漲,地產、銀行、食品飲料、建材等穩增長板塊及金融、消費方向表現相對出彩;電力設備、汽車、有色、軍工等中游製造及成長方向等偏賽道品種跌幅較為明顯。全市場4800多隻股票中,僅有677隻個股上漲,賺錢效應較弱。
市場為何下跌?後續應該如何布局?基金君集結博時、南方基金、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興業基金、金信基金、相聚資本、中歐基金、華夏基金、華泰柏瑞基金、萬家基金、海富通、創金合信基金、永贏基金、大成基金、信達澳銀、恒生前海、金鷹基金、長城基金、西部利得基金、東吳基金、民生加銀、國海富蘭克林、諾安基金、浙商基金、國泰基金、嘉合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平安基金、國金基金、中信保城共計30家機構,進行解讀。
綜合這些機構的觀點來看,9月15日整體市場下跌的邏輯在於,外部消息刺激下,A股投資者對於中國的新能源產業鏈出口前景及中國與歐美經貿前景產生了擔憂,導致A股高景氣賽道大跌,並進一步助推了市場整體較大幅度下行。也有基金公司認為,成長賽道下跌資金較為擁擠,本身存在調整需求。
展望未來,基金公司普遍認為,本次市場調整是經濟底部階段的一次風險集中釋放,屬於短期調整範疇,不必過於恐慌。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和流動性都比較友好,儘管國內經濟面臨多重壓力、但延續修復的節奏沒有改變,A股中長期向好的基礎仍在。
至於具體的投資機會,不少基金公司認為,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浪潮下,新能源、先進制造和科技等板塊仍將受益,可適當關注相關板塊中優質龍頭的機會。此外也可適當關注,水泥、工程機械等受益於施工旺季的基建產業鏈;保交樓政策推進下的家電家居、消費建材、房地產等地產竣工產業鏈;銀行等融驅動型行業。
外部刺激、板塊調整導致高景氣賽道領跌
對於高景氣賽道的領跌,基金公司認為,一方面在於外部事件衝擊,一方面在於成長股賽道資金擁擠,本身存在調整需求。
金鷹基金認為,外部事件衝擊引發景氣核心賽道整體承壓。美東時間9月14日,歐盟委員會發布一項立法提案規定,禁止在歐盟市場上銷售和提供用強迫勞動生產的產品。令市場迅速聯想到6月21日起實施的美國《防止強迫維吾爾族人勞動法》(UFLPA)。與此同時,近日獲批通過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規定,受補貼車輛的最終組裝必須在美國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進行,疊加近期「台灣政策法」在美參議院外交委會通過的消息傳出,市場擔憂中美博弈再度加劇。
光伏方面,歐盟一是公布了緊急干預市場以降低能源價格的提案,建議各國減少用電量、限制電力企業收入(明年一季度末到期),歐盟仍面臨能源短缺的風險,能源價格受限但維持高位,光伏和儲能仍具備較高經濟性,需求保持旺盛;二是公布了禁止銷售和提供用強迫勞動生產的產品的提案,與此前美國UFLPA相比,該政策寬鬆許多,我國光伏產品較容易通過。
電動車方面方面,一是外媒報道德國正在制定對華貿易新政策,以減少對中國部分產品的依賴,但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鏈的成本優勢很難被撼動;二是美國IRA法案在新能源車稅收抵免方案強調了供應鏈限制,要求車輛、電池及原料有一定比例在北美生產,中國很多電池及原料企業此前已規劃在美建廠,而且1輛車的稅收抵免不一定能彌補中美之間的成本差距。
華夏基金也認為,外部政策導致了市場風險偏好變化,轉而引發對於新能源出口產業鏈影響。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有諸多理解誤區。
第一,關於「全面禁止產自中國的電池組件」。實際通脹消減法案近期並無邊際變化。原文的意思是,「受中國政府控制的實體」生產的電池,不能享受補貼,而非「禁用」,中國民營企業企業未被定位為敏感實體、並沒有任何剔除中國供應鏈的意思。實際執行起來難度也較大,對企業而言為了滿足補貼標準而重塑供應鏈,反而得不償失。
第二,關於「歐洲光伏產業鏈脫鈎。「此次歐委會沒有列出涉及的國家、地區,相較美國的相關法案力度明顯小,且該提案將在生效後24個月後才正式執行。歐洲一直都有光伏供應鏈自主訴求,但其本土產業鏈發展還需要很長時間,一刀切脫鈎完全不符合其能源危機的現實,因此中短期幾乎沒有實質影響。
在相聚資本投資總監、基金經理王建東看來,今天的大跌便是風格極致演繹後的一次釋放:此前,高景氣的新能源、光伏、半導體等賽道股板塊,大量籌碼擁擠,成長風格高度集中並形成擠壓。
金信深圳成長基金經理黃飆則認為,部分成長賽道資金較為擁擠,且部分個股前期累積了較大漲幅,本身存在調整需求。
浙商基金持有類似看法,認為近期新能源板塊波動加劇、新能源車和新能源發電出現不同程度回調的主要原因為在於,板塊近年來發展較快,板塊股價也積累了一定漲幅,市場擔心成長空間不足和估值泡沫,震盪加劇。
避險效應加劇引發全市場下跌
新能源等高景氣賽道領跌,是9月15日A股整體下行的推手,但也反映出資金避險效應加劇。實際上,9月以來的10個交易日中,有7個交易日的成交額低於8000億元,市場情緒整體偏低迷。
對於近期及9月15日的市場調整,金信深圳成長基金經理黃飆認為,一方面是國內疫情反覆導致經濟前景一直處於不明朗狀態,風險偏好回落,另一方面是歐美市場由於通脹惡化而大幅波動,加劇了市場擔憂。
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對流動性進行了點評,認為央行縮量續作MLF或引發流動性擔憂。9月15日,央行進行4000億元1年期MLF操作,本月有6000億元到期,縮量2000億元,操作利率2.75%,與前次持平,略低於此前的市場預期。
同時,隨着美國8月CPI同比上漲8.3%超市場預期,海外加息預期再度升溫,美元指數進一步走強,人民幣匯率再次面臨壓力,引發市場對於國內貨幣政策擔憂。由於當前時點臨近國慶長假,市場情緒偏向謹慎,成交量仍有進一步收縮壓力,對於流動性較為敏感的高估值板塊波動相對放大。
此外,中歐基金認為,近期地緣衝突格局的不斷變化,世界爆發的極端天氣現象都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一定不穩定因素。
南方基金表示,短期調整難改A股中期修復趨勢,「新一輪穩增長政策推進,保交樓落地,融資結構改善等都對A股形成正面支撐。」
展望未來,東吳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偉斌認為,A股機會仍然可能大於挑戰。
具體而言,在全國各地出台地產政策推動下,短期市場風格可能會繼續偏向價值並演繹一段時間。消費板塊在疫情逐漸控制的背景下也有望得到階段性修復。
但展望中長期,以清潔能源板塊為代表的成長股中長期邏輯仍順暢,新能源發電成本平價繼續推動風光儲發展,電動車對燃油車的替代空間仍然有望較大,主要龍頭股當前對應明年估值普遍可能在20-30x之間,我們繼續關注中長期邏輯順暢且當前估值相對合理的清潔能源等板塊。
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婧發表了類似看法。「而隨着穩增長政策在下半年逐步落地,內需企穩預期上升,宏觀經濟相關板塊有望估值修復,成為A股市場的穩定器。從當前A股估值水平跟歷史類似時期對比來看,中長期市場潛在回報率和勝率均在較高水平,短期非理性下跌,釋放了部分風險,因此我們不認為A股市場有較大系統性風險,」
博時基金也認為,儘管途中難免會有較多波折,A股中長期向好的基礎仍在。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和流動性都比較友好,儘管國內經濟面臨多重壓力、但延續修復的節奏沒有改變。
8月國內經濟出現了一些回暖向好的信號,對其後續走勢可不必太過悲觀。我國最新發布的經濟和金融數據顯示,8月國內製造業景氣水平有所回升,非製造業維持恢復性增長;社融數據也有所回暖,通脹水平整體溫和可控。
國泰基金同樣認為,目前資本市場向好的大方向沒有改變,在穩增長政策有序推進的背景下,A股市場仍存在結構性機會。
國海富蘭克林基金也對後市保持相對樂觀。「重要會議召開臨近,市場對穩增長的預期升溫,可能存在一定機會;同時,新能源板塊仍然是中長期主線之一,長期看好。」
萬家基金同樣認為,「股市流動性有望維持合理充裕,長期繼續看好A股優質資產投資價值。」
海富通基金表示,「往後看,隨着國內穩增長政策發力,中國繼續保持流動性寬鬆並先於海外經濟體復甦仍是大概率事件,A股相比美股更有韌性。在經濟弱復甦背景下,A股仍將以結構性機會為主。」
永贏基金表示,市場調整很大程度來自成長-價值板塊估值與持倉分化較大,但A股整體估值仍在較低水平,仍有較大長期投資價值,仍可從估值與景氣度兩個維度挖掘關注方向。
平安基金認為,後續市場不會繼續大跌,「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緩慢復甦的關鍵時期,資金流動性和宏觀流動性仍然充裕,支撐市場風險偏好修復。」
「此次市場調整是經濟底部階段的一次風險集中釋放,屬於短期調整範疇,不必過於恐慌,」黃飆如是總結。
「過往經驗表明,風格切換發生之時往往會帶來局部的慘烈殺跌,因此,需高度警惕風格切換所帶來的風險」,相聚資本投資總監、基金經理王建東做出提示。
興業基金指出,目前A股市場情緒整體偏弱,缺乏增量資金,這意味着風格切換會以較為極端的一漲一跌的形式出現。「在前期市場關注和持倉極端集中於新能源及小盤股之時,風格切換一直是部分資金擔憂的問題,而地產寬鬆正成為加速這種切換的可能。」
西部利得基金也認為,短期來看,市場結構在成長和價值之間有所調整,階段性偏向均衡。
大成基金認為,短期A股市場橫盤震盪的概率較大,但沒有系統性的下行風險。首先,A股逐漸迎來盈利底,8月以來穩增長政策再次加碼,預計能起到較好的托底效果;其次,國內貨幣政策保持獨立性,流動性將將保持相對寬鬆;最後,在風險溢價方面,從股債性價比的角度,非金融A股處於-2X標準差,市場大幅下跌的風險可控。
中信保誠基金也認為,A股整體可能仍將維持震盪格局。「短期來看,國內通脹壓力不明顯,社融數據保持穩定,股市的剩餘流動性充裕,向下有支撐,但向上動能依然不足。」
諾安基金直言,後續市場或延續高波動狀態。9月各項穩經濟政策陸續落地,市場將明確經濟弱復甦趨勢。當前仍處於縮量狀態,資金存量博弈下市場熱點切換較快,各方觀望情緒明顯。因此當前窗口下,三季度增長壓力猶存,政策落地的刺激政策是否進一步加碼,以及政策效果均有待考量。
中歐基金指出,打破市場持續震盪的關鍵要素將來自刺激政策未來的邊際變化,也就是超預期刺激政策的出台。在以上因素難以出現變化的前提下,預計市場短期震盪仍將持續。
此外,中信保誠提示,中期來看,海外需要密切關注美國和歐洲經濟的衰退風險、俄烏戰爭走向和能源價格走勢(歐洲冬季情況)。
華泰柏瑞認為,後續市場將維持「增長頂」與「流動性底」區間震盪的格局。
後續布局關注「銀房電建」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存款利率迎來調降,有助於疏通寬信用通道。
華泰柏瑞認為,年內MLF及LPR利率已經先行調降,但地產交付風險導致居民部門呈現「多存少貸」現象,本次下調存款利率有助於緩和商業銀行淨息差壓力,同時推動政策利率向市場利率靠攏。「住建部 「保交樓」工作有序進行,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一城一策指導下各地推動地產銷售改善。」
民生加銀認為,後續布局行業關注「銀房電建」:
思路一:「施工鏈」。今年上半年基建項目大量投放,上半年3.65萬億專項債發行完畢,基建同比新開工增速明顯回升。今年4-6月受到疫情影響,7-8月受到高溫影響,施工進度沒有明顯回升,參考歷史,如果前期有新開工增速明顯回升,基建投放放量的情況,到了該年的9-12月往往可能會迎來一輪施工旺季。施工增速可能有望回升,關注【建築】【電網】板塊。
思路二:「地產竣工鏈」。隨着前期因城施策的支持剛需和改善需求的政策推出,以及下調LPR利率,近期地產銷量在去年低基數背景下有所改善,保交樓在未來幾個月可能會成為一個新的變化,以上或都有助於地產竣工和地產後周期消費的邊際改善,加上大宗商品價格明顯回落,成本端改善,地產竣工鏈的業績或有望邊際改善,關注【地產】板塊。
思路三:「社融驅動」。當下社融增速明顯改善有利的或是【銀行】板塊。
思路四:電力板塊。隨着大宗商品價格見頂,一次能源價格進入下降通道,電力企業的成本端壓力明顯緩解。同時,全國高溫天氣背景下,用電需求量明顯提升。長期看,隨着電力市場改革的推進,電價逐漸實現市場化,火電周期性或會弱化、回歸公用事業屬性。
西部利得基金也表示,應持續關注穩增長主線下地產及地產鏈,持續高景氣的軍工、新能源、半導體等高端製造硬領域,以及疫後復甦消費板塊。
信達澳銀基金認為,後續投資應堅守成長價值,大幅波動給予了股市更高的配置價值。「我們認為7月以後市場均處於4月上海疫情最嚴重後的二次探底階段,四季度或將出現良機,積極配置風電/軍工/半導體/稀缺資源等攻守兼備品種。」
新能源仍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恒生前海基金認為,新能源產業的下跌只是暫時的,深度回調之後或迎來較好的布局良機。整個新能源產業未來依然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而中國在新能源產業鏈的布局也是全球較為完善的,各環節相關公司即便放在全球也具備頂尖的競爭力,用長期眼光來看,中國新能源產業依然具備頑強的生命力、巨大的發展空間,長期成長邏輯依舊非常強勁,上行趨勢大概率並沒有改變。
嘉合基金也認為,新能源板塊的調整是中國與西方世界對抗升級的結果。其導致短期風險偏好承壓,情緒擾動加劇,但對新能源產業鏈的實際衝擊相對有限。
短期來看,美國新能源車的產業鏈要實現「去中國化」的難度較大。一方面,國內鋰電產業鏈在北美車企供應鏈中的占比較高,若重新導入新供應商或在北美建新廠的周期均較長,實際操作難度大。若該法案落地執行,則大部分車企將無法享受補貼,將不利於美國發展新能源車的大方向。另一方面,該法案於今年 8 月中旬已頒布,時間上已過去一個多月,純粹屬於舊事重提。
歐洲方面,「強迫勞動」法案短期影響有限,立法草案需要在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討論並批准後才能生效,生效後的 24 個月方可開始實施,因此對近兩年歐洲組件出口影響有限。回顧光伏行業的發展史,經歷過種種困難,但仍保持較強的生命力,底層邏輯是光伏作為能源品,其經濟性是推動滲透率不斷提高的核心。未來隨着原材料價格的下降,光伏在全球能源中的經濟性優勢將進一步凸顯,無需因短期擾動而擔心長期需求。
國泰基金徐志彪堅定看好新能源車。「機器人從0-1是未來非常確定的大賽道,新能源車是個巨大行業,在經濟差的背景下,汽車是重要的經濟依賴型行業,新能源車依然處於滲透率快速提升階段。新能源車跟電子不一樣,產業鏈我們自己可以閉環。終極能源問題方面,別忘了我們並不缺煤,火力發電是底線,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車也是在中國,不會因為歐美的遏制而停止發展、停止滲透。」
CXO或將繼續維持高景氣
泰達宏利基金表示,近期CXO板塊的大幅調整,主要由於9月12日美國宣布啟動《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計劃》,推動加大對生物製造業的資源部署和研發投入,降低美國對外依賴。引發市場對於依賴於海外市場的CXO板塊的擔憂。
但整體來看,一方面CXO行業對人才需求量極大,短期內中國工程師紅利以及人力成本優勢難以逆轉。另一方面,生物藥資金投入大、建設周期長且監管嚴,同時國內企業也已在推動海外產能布局。因此,整體來看該行政命令對行業短期影響有限。往後看,在一級市場醫藥投資依舊火爆,企業人員招聘和CAPEX持續增加的背景下,CXO很可能依舊會維持較高的景氣度。
長城基金的分析結果與此類似。
「日前對CXO板塊擾動的拜登行政命令細則已經落地,情況遠遠好於市場預期。據白宮消息,白宮將舉辦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計劃峰會,參會人員將共同採取措施推進提供超過20億美元的資金,以推進拜登周一提出的啟動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計劃的行政命令。
從資金投入規模角度,20億美元投入對於中美生物技術與製造產業發展的影響力均比較有限,這一政策力度遠低於市場預期。美國目前的首要難題仍然是平抑高通脹,在此背景下,基本不可能立刻摒棄對外包研發生產的成本依賴。此前美國生物製造產業鏈下游已有很大一部分轉移到中國,CXO的穩定性受到的衝擊有限。」
編輯:艦長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台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繫人:於先生(電話:0755-82468670)
突發跳水!超4000個股下跌,光伏新能源集體重挫!一則大消息,銀行地產猛拉!三亞解除臨時靜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