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萬小刀奉旨降臨人間的時候,一位31歲的女知青大膽向中央上書,最終解決了知青農齡變工齡的問題。那封信也被譽為「知青福音書」。
這位女知青叫蕭芸,後來又幫助過無數人,其中就有當初還是農民工的萬小刀。
如今,蕭芸71歲了,那個農民工萬小刀陰錯陽差地在自媒體江湖裡闖出一片天地,他覺得蕭芸的感人故事應該被更多人知道,於是就有了今天這篇文章。
一、
1951年9月,蕭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
那個時候湘中地區正在土改。母親意外摔跤導致蕭芸早產,出生時連皮膚都沒發育好,再加上蕭芸爺爺同一天枉死在縣監獄裡,蕭芸的出生竟被家人視為不祥。
因此,出生後的第12天,蕭芸就被扔到了荒山野嶺,差點兒被狐狸吃掉……
好在蕭芸命不該絕,被一家好心人撿到,帶回家中養到8歲。
蕭芸之所以童年一言難盡,其實與她的家庭背景有很大關係。
蕭芸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曾是大家閨秀,外祖父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地主,在城裡擁有一整條街的商鋪。父親曾是藍田國立師範學院(湖南師範大學前身)的數學系主任,與文學大家錢鍾書曾是同僚。
但良好的家世並沒有給蕭芸帶來美好的童年,反而帶給她的是一場災難。
1965年,蕭芸初中畢業。因為家庭社會關係複雜(外祖父是地主),導致蕭芸和姐姐的高中、大學申請書上都只有一個長方形、紅彤彤的大印,寫着「不予錄取」。
求學之路被攔腰斬斷,隨之而來的是一張白紙黑字的宣告書,名字是《給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青年的一封信》。
正是這張宣告書,使14歲的蕭芸成了數千萬知青中的一員,被派遣到湘潭縣姜畲茶場。
一開始,蕭芸作為知青,去毛主席家鄉參加綠化任務是光榮且自豪的。她還加入了宣傳隊,擔任宣傳隊副隊長,並負責隊員的日常生活。
可緊鑼密鼓訓練了幾個月後,一紙文件卻讓蕭芸的人生發生了劇變。
二、
1965年12月份,毛主席發表演講,鼓勵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歷練……
第二天早上,宣傳隊接到命令,演出取消、原地解散,所有知青轉入對應生產大隊,蕭芸成了五七大隊易家山生產隊的一員。
在生產隊的日子一言難盡。不僅每天都有干不完的農活兒,水田裡還有數不盡的螞蟥。當時蕭芸最怕螞蟥,給它們起名叫「魔鬼的手指」。每天從水田裡出來,蕭芸的腿都慘不忍睹,後來對螞蟥的恐懼伴隨了蕭芸一生。
後來好不容易轉去了奇頭大隊的老虎岩生產隊。那裡雖然沒有那麼多「魔鬼的手指」,但一次意外卻差點要了蕭芸的命。
一場秋雨衝垮了老虎岩的穀倉,三化螟泛濫成災,生產隊不得不採用含有「1605有機磷」的劇毒農藥來殺蟲滅災。
這本是男人的工作,但蕭芸卻自告奮勇,加入了「滅蟲小隊」。
可當時蕭芸腿上有傷,一塊沒有徹底癒合的潰瘍長時間在高溫的水田裡浸泡,導致蕭芸有機磷中毒。
含有劇毒的農藥差點兒要了蕭芸的命。送到醫院時,蕭芸的瞳孔都已放大。幸虧老虎岩的房東大姐用土方「安魂茶」替蕭芸爭取了搶救時間,這才撿了一條命。
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當時老虎岩有一位知青教師休產假,蕭芸去代班。後來因為蕭芸課講得好,成功轉正,這才讓漂泊無依的她過上了一段安生日子。
1979年7月,政策調整,28歲的蕭芸結束了14年半的知青生活返城,開始了新的人生。
三、
蕭芸返城後,通過社會招工,進入南方航空動力機械製造公司,然後被分配到南華幼兒園工作。
她從保育員開始做起,一步步穩紮穩打,從幼師做到副園長,又從副園長升職為園長,最後帶領南華幼兒園成為「湖南省示範幼兒園」。
業餘時間,蕭芸還堅持文學創作,在《湖南文學》《株洲日報》《湖南日報》等報刊雜誌發表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當初在老虎岩有機磷中毒的事情,也被她改編成散文《安魂茶》,發表在報刊上,還拿了獎。
雖然蕭芸工作幹得風生水起,但她其實並不開心。
也並不只是她一個人不開心,大部分知青返城後都不開心。原因很簡單,工資低。
那個年代,每個人的工資與工齡直接掛鈎。工齡越長,工資越高。看起來是一個合情合理的規定,卻讓千萬知青頭疼不已。
因為他們只有農齡,沒有工齡。
返城後的知青進廠後,工齡都要從頭開始計算。這就導致當時一個30多歲的知青每個月只能拿28元的基本工資。而早在二十多年前,蕭芸母親在擔任教師時,每個月就能拿到將近30元工資。
還不僅僅是工資低,知青們還面對一個分不到房子的問題。
當時單位雖然都給分房,但分房的資格也與工齡直接掛鈎。工齡越長,資格越靠前。而那些返城的知青們分房是遙遙無期,大多數只能一家人擠在一個不到10平米的干打壘房間裡。孩子們別說自由活動的空間,就連日常生活都是磕磕碰碰。
知青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向上級反映這個情況,希望能把知青群體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對待,在工資晉級和分房待遇上應該有所優待。
蕭芸同意這個看法。眾人還在稀稀疏疏討論時,蕭芸語不驚人死不休地說了一句話,讓所有人都愣在原地。
四、
蕭芸說:「如果能把農齡換成工齡,問題就能解決了。」
這句話看似合情合理,但在當時看來,無異於天方夜譚。因為全國知青幾千萬,要想解決涉及面這麼廣的重大事項,除了中央,沒人有這個權力。
所以,雖然大家都認為蕭芸說的在理,卻都覺得這件事兒實在太大,不可能實現。
但蕭芸偏偏是個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主。
早在此之前,蕭芸就曾仗義執筆寫報告為知青們爭取過利益。這一次她依然自告奮勇,表示報告可以自己寫,但需要大家簽名。
一開始,知青們都同意簽字。但沒想到,蕭芸熬夜奮戰寫出報告後,大家卻像商量好一樣,給出了同樣的答覆:
「讓他們先簽吧,我最後簽。」
原本鬥志高昂的蕭芸不免失落起來。但同時她又能理解,畢竟這樣大的事如果搞砸了,上面簽的每一個名字都可能成為「追責證據」。
日子雖然有點苦,但知青們更不想失去未來。
但蕭芸卻並不願意放棄,她硬着頭皮敲開一個個知青的門。
終於,在敲開幸福幼兒園何秋愛老師的門時,蕭芸得到了第一個簽名。
不僅是第一個簽名,何秋愛還幫蕭芸解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
五、
當時信是寫了,但怎麼交給中央,一直是蕭芸沒有解決的問題。
蕭芸沒想到,何秋愛自告奮勇,說自己堂姐和姐夫都在新聞出版單位,可以幫忙把報告遞上去。
這份突如其來的意外收穫,讓蕭芸十分驚喜。
何秋愛不僅幫忙遞稿件,還十分細心地抄寫了兩份稿件,給蕭芸留了一份底。
這份稿件在上交後很快得到了相關領導的重視,加蓋了科技出版社黨委會的印章之後,作為一封民情附件被送進了中共中央辦公廳。
這個消息傳到蕭芸的耳朵里,蕭芸既高興又緊張。
因為她知道,接下來收到的一定是個大消息。要麼一勞永逸解決知青問題,要麼是自己鋃鐺入獄。
1983年,32歲的蕭芸得到了口頭答覆,信件已經被中央採納了。
兩年之後,國家勞動人事部正式發布了《關於解決原下鄉知識青年插隊期間工齡計算問題的通知》,此後企業事業單位工資晉級、分配住房,全體知青都獲得了公平競爭的起點。
消息傳開,全國的知青們都沸騰了。蕭芸成為知青眼中的英雄,她那封書信也被稱為「知青福音書」。
作為知青中的一員,蕭芸自己的命運也開始峰迴路轉。
原本蕭芸的工齡也沒有多久,但加上了14年農齡後,她一下子成了單位的老資格。再加上1985年她獲得了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證書,使得她成功拿下了中級職稱。
後來,蕭芸就被調到集團子公司黨委辦,負責新聞宣傳。
整天都與文字打交道,讓蕭芸的文學夢更加蠢蠢欲動。在思考再三之後,蕭芸決定辭掉鑲了金邊的鐵飯碗,下海體驗生活。
蕭芸離職後,曾在民營廣告公司擔任總經理。她還曾嘗試自己開公司,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谷。加上婚姻不順,讓蕭芸不太舒心,終於有一天,她做了個決定。
六、
1999年,48歲的蕭芸決定為了文學夢想去流浪。
她辭了職,用抓鬮的方式給自己選擇了下一站目的地:合肥。
安徽合肥,對於湖南人蕭芸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
初到合肥,蕭芸身上只有500元現金和一個背包。為了節省生活費,她等到菜市場快要關門時才去買菜,這時的剩菜,5毛錢就能買回來一小堆……
那段時間,蕭芸日子過得苦,但她卻很快樂。
無數生活的艱辛都成為她筆下的故事,她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換成了穩定的稿費來貼補生活。她的散文《賣蕨菜的小女孩》後來還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多次成為語文試卷的考題資料。
除了穩定的稿費,蕭芸還獲得了一個意外的機會:在給《合肥晚報》投了幾個月稿後,她接到邀請,讓她去做副刊編輯。
幾個月前,蕭芸還是一個流浪者,為了節約生活費要去市場買剩菜。而如今,她卻成了《合肥晚報》的副刊編輯。這個勵志的故事被刊登在《江淮晚報》上,影響了很多人。
已是《合肥晚報》「心靈航線」欄目編輯的蕭芸,接到了很多人打來的電話,她的熱線也成了求助熱線。
其中有兩個電話,讓蕭芸做了一個影響後半生的決定。
七、
第一個電話,是一個叫葉銘(化名)的小女孩打的。
葉銘一生下來父母就離了婚,大概一歲多的時候,父親就到北京打工,把她扔給了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奶奶經常吵架,給女孩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
第二個電話也來自於一名小女孩,叫肖燁(化名)。
肖燁高二的時候,媽媽患了癌症。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她無法面對現實,從那之後,她變得自閉,甚至有了失語症的傾向。
這兩個女孩的經歷,深深刺痛了蕭芸的心。
在與丈夫商量過後,蕭芸決定開設一個網站,組織一個虛擬夏令營。讓孩子們通過玩一個名叫「萬里長江漂流」的遊戲,一邊教會孩子寫作,一邊讓他們吐露心聲。
網站的名字叫「火把部落」,寓意為:「只要火把燃燒起來,就永遠不會熄滅。」
第一次開營,蕭芸一共招募了6個有抑鬱傾向的青春期孩子。
在部落期間,丈夫擔任酋長,給孩子們講美麗動人的故事。蕭芸擔任嚮導,負責具體教孩子如何寫作。
結營後,蕭芸和丈夫真的創造了奇蹟:
6個有抑鬱傾向的青春期孩子各自完成了6萬字的寫作。這6部文字作品被整理成冊,出版成《火把2004:因為背叛所以愛》和《火把2004:逃離》。
後來,這些孩子不僅沒受到抑鬱症的侵襲,還在各自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當初的失語少年面對央視鏡頭能夠侃侃而談,患有高考恐懼症的少年考上醫學院本碩連讀,還有一人成了廣告公司策劃人,一人成了《新民晚報》記者……
「火把部落」的故事在當時引起極大反響,很多媒體爭相報道,蕭芸夫婦成了社會紅人,有很多人找到兩人希望他們能幫忙教育孩子。
可就在這時,蕭芸夫婦卻決定關閉「火把部落」。
八、
蕭芸夫婦關閉部落並不是放任那些孩子不管,而是他們決定干一次大的。
當時在互聯網上舉辦虛擬夏令營,只能影響幾個孩子。蕭芸夫婦這次決定到現實中辦講座,這樣可以影響更多的孩子。
他們給公益活動取名「成長110」。寓意也很簡單,就是他們打算走遍110個城市。
因為活動性質是公益,所以沒有任何收入。所有的費用,兩人只能自掏腰包。唯一接受的贊助,就是下面這輛越野車。
靠着這輛越野車,蕭芸夫婦走遍了大江南北,拯救了無數「問題少年」。他們不僅針對孩子的問題對症下藥,面對家長的問題,同樣一針見血地指出。
兩年時間,蕭芸花掉了所有的積蓄,就連買房備用金都花得一乾二淨。到了最後,就連那輛陪他們東奔西跑的越野車都不得不提前退還給廠家,因為他們負擔不起養車的費用。
當他們再回到那個起點合肥時,雖然兩袖空空,只能租住在每月750元租金的公寓裡,但他們的精神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即便是「一貧如洗」,蕭芸也沒有放棄拯救那些「問題少年」。不能辦講演,他們就繼續通過電話、電子郵件這種「笨方法」,能拯救一個是一個。同時他們也在攢錢,有了錢就繼續辦講座……
「成長110」總共持續了8年,在這8年裡蕭芸為「別人家的孩子」付出了全部,花光了自己74萬存款,走了150多個城市,成功舉辦了139場公益講座。
有數千個孩子因蕭芸帶領走出了青春期沼澤,重新回到人生正道或者走上了更好的路。
其中就有農民工萬小刀。
當初我為了文學夢想在租住的民房裡寫書,飢不果腹。蕭芸老師偶然得知後,聯繫到我,問我需不需要幫助。
一開始,我是拒絕的。因為我頭腦發達四肢健全,混口飯吃還是很容易的,比如去工廠工地干我的老本行。
但那時正值我寫書的關鍵時期,如果再去打工,書稿又完不成了,無奈之下我接受了蕭芸老師2000元的資助,最終成功出版了首部作品集《一個民工的江湖》。
除了我這個農民工之外,還有20餘名孩子自主創業,30餘名孩子進了部隊,其中還有一名叫做「小楓」的少年,自告奮勇參加了2020年的抗疫救援,結果不幸犧牲,成為國家表彰的33位烈士之一。
在這期間,蕭芸老師還為天津《每日新報》和深圳《青少年報》寫過專欄,為一些新四軍老兵寫傳記,並把稿酬和版權全部捐給老區旌德縣新四軍研究會。
2012年,61歲的蕭芸老師又創立了「寧馨成長護航工作室」,力圖為更多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問題家庭」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
2016年,蕭芸被媒體譽為「大陸成長之母」。第二年,她又榮獲中國家庭教育學會頒發的「中國家庭教育公益百佳」榮譽稱號。
為了讓更多孩子得到照顧,蕭芸一直全年無休,每天堅持7點起床,第一時間回復護航家庭的郵件。
「寧馨成長護航工作室」曾在深圳、合肥等城市設立過分部,但最後因為蕭芸精力有限,搬回了湖南長沙。
當初為了數千萬知青,蕭芸仗義執言。如今為了更多中國新青年,蕭芸決定要繼續拼搏向前。
面對無數前來求助的家庭,蕭芸對他們承諾:「我把你們的孩子都當自己的親骨肉看待,我會竭盡全力,讓你們的孩子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樣,比過去更優秀。」
無數「問題少年」經過「寧馨成長護航工作室」的學習後,都順利完成了青春蛻變,開始了新的人生,蕭芸為此付出了無數心血,感動了無數人。
如今,已經71歲的蕭芸老師,仍然在致力於拯救那些囿於泥沼的青春期少年,她造福社會、回饋社會的腳步,始終都沒停下來。
寫明星、寫八卦,有憑有據;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關注萬小刀公眾號,閱讀幾百篇10w+爆文!
點下方名片→點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