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知道30年前,國內最火的電視節目是什麼嗎?

打開記憶之門,你會發現——

那些年,你知道的很多歌曲都是因為這個節目被我們熟知的。

比如《十七歲的雨季》,比如《我的1997》。

比如前段時間引起爭議的《星星點燈》。


那些年,你知道的很多社會新聞都是被這個節目曝光的。

比如黑心產業,比如官員受賄。

比如大量未能被關注到的保護傘的揭露。


更重要的是,它為後來的央視輸入了大量的人才。

比如白岩松,比如水均益,比如崔永元。

比如柴靜、敬一丹、康輝、張泉靈等等等等。

1993年的某一份報紙這麼形容這個節目:

中國人早上最熟悉的音樂,可能要屬東方紅和第五套廣播體操。中央電視台的早間節目《東方時空》使一些人早上起床要伴着電視裡的晨曲洗漱了。

沒錯。

《東方時空》。

那些年,它曾火爆整個中國。

當年,它的宗旨還是——

講故事、說真話、曝光社會問題……


當然,任何一個節目做大做強了之後,必然會伴隨着各方面意見的調和,30年後,現在的《東方時空》依舊存在,但早已不是剛開始的樣子了。

所幸,歷史總有記錄。

我們今年要聊的這個紀錄片,恰是那個草創初期理想主義的證明。

《點燃理想的日子》,記錄了一群30來歲的體制外年輕人,熱血沸騰,試圖改變這個世界的故事。

可是,對觀眾來說。

那段日子。

沸騰的,又豈止是一檔節目。

01
好看為上

胡維捷第一次見到《東方時空》的製片人時間的時候是在電梯間。

他是來面試的。

那個時候《東方時空》已經全國聞名,被稱為電視媒體人的「革命聖地」,於是在電梯間裡,胡維捷不免有些忐忑。

只是突然間,他看到了時間帶着的一張播出表。

6月的某一天,他們要播張元。

而那個時候,張元等人剛剛因為「私自參賽」而被嚴厲批評,按常理來說,央視這樣的平台是不會特地採訪他的。

他於是小心地問了一句。

時間一笑,一副「你懂的」的樣子。

胡維捷這才意識到。

原來這麼龐大的央視,還存在這麼一個「小空間」。

是的,空間。這也是Sir對早年《東方時空》的第一印象。


它就像一個無畏的少年,在電視這樣的平台上劃出了一刀,留下了一道縫隙。

那些年的電視是什麼樣的?

主持人必須帶播音腔。

節目本身需要正能量。

假大空套官,電視承擔的任務,大部分時候只是教育與宣傳。


但《東方時空》,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石破天驚」。

比如播出的第四天。

節目追蹤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

非但直接走到現場,揭示遇難者的苦痛。

還追問了事故的產生原因。

更明顯的是另一期節目,追查糧食歉收。

節目組去追訪市長。

工作日,從早上等到下午,市長一直沒有出現。

主持人最後說:

從上午八點二十
我們就來到張家口市政府
要求採訪市長
可到中午十二點
市政府辦公室負責人還不知道市長去哪兒了
說因為地市合併工作很忙
但我們以為
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也是很重要的


圍觀的群眾爆發出一片掌聲。

為什麼?

因為這才是老百姓最關心的事。

社會熱點,哪怕是社會負面,都要第一時間追蹤。

媒體應當承擔起輿論監督的責任。


非但如此。

他們還擯棄了傳統電視節目的「一本正經」。

把「好看」放在了第一位置。


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

而是以平等的姿態來面對觀眾。

什麼是「好看」?

看看後來《東方時空》播出的第一期節目。

由四個欄目構成:人物欄目《東方之子》,生活服務欄目《生活空間》,音樂電視《東方時空金曲榜》,社會新聞《焦點時刻》。

生活節目《生活空間》第一期,就定了一個這樣的選題。

《夫妻關係大家談》。

夫妻坐在一起,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心平氣和地把相處中各自那點花花腸子和小把戲全都抖摟出來。

第一期話題更勁爆:私房錢。

-主持人:到底為什麼要存私房錢?那你們存了沒有?
-男士:這是逼出來的 這純是逼出來的

△央視干起了今天娛樂綜藝的活兒

好看吧?

但又不是純娛樂,而是希望把夫妻相處的小事掰開了揉碎了,開誠布公大大方方認認真真地談,促進了解。

人物訪談類《東方之子》,則採訪了濟南鋼鐵廠廠長馬俊才。

省勞動模範,濟鋼發展的重要領路人,使濟鋼從全國同類型企業的中下游水平躍居前列。

——真刀真槍的實幹家,行業「能人」。

音樂電視第一期,選了大熱歌手楊鈺瑩的《誰也不知道》。

《焦點時刻》則發揮了新聞瞭望塔信號燈的作用,敏銳捕捉了當時社會的動向——

影星下海。


當時經濟市場化的浪潮下,明星做生意不再是新鮮事兒。

可它反映了社會發展下人們思想觀念發生的轉變。

要給我機會我也願意去 這有什麼
我就怕我不會做就是了
一輩子沒做過這個 怕做不好

△ 接受採訪的馬精武 多麼誠懇溫和的回答

關注個體,也着眼社會,兼具娛樂性和社會觀察性。

拒絕仰視,也警惕俯視。

以通俗貼近的方式,傳遞濃濃的人文關懷。

於是,1993年5月1日。

推遲了兩個月的《東方時空》第一期節目播出。

時長40分鐘。

當天就有大量觀眾打電話到台里。

張口就問,是天天播出嗎?這節目好看。

他說這個節目挺好
以前怎麼沒見着

當時還有一句流行話:吃方便麵,打面的(打出租),看《東方時空》。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今天的電子榨菜。

言外之意,已經成了生活一部分,離不開了。


可在Sir看來。

最大的肯定來自這一句:

看完《東方時空》
就像剛從南方的早市上
拎回一條撲騰着的活魚
一捆綠油油的青菜


生動、親近、鮮活、接地氣。

冒着熱騰騰的人氣兒。

這是群眾的生活。

也是「好看」的本質。

02
激情為先

當然,《東方時空》會打出這樣的「口子」,最關鍵的因素,還是背後的人。

是一群30來歲的年輕人,創造了歷史——

當年,創立《東方時空》的七人,孫玉勝、童寧、時間、梁曉濤、王堅平、張海潮、孫克文,平均年齡只有33歲。

他們被稱為「東方時空七君子」。

事實上當年放在他們面前的有兩條路。

一條舒適寬廣的大道——

用央視已有的內容做一個新節目。

但首先,就被否決。

當時我們也都是三十歲上下的熱血青年啊
怎麼甘心說把你原來做的東西
我們編編就開始播出呢?


另一條是荊棘叢生的窄路——

做一個完全不同的原創節目。

根據孫玉勝的回憶。
我們的想法是,不要做一個替代別人的欄目,而要做一個別人無法替代的欄目。

孫玉勝《十年》

無法替代。

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台里的要求很簡單,當年CNN24小時不間斷播出新聞追蹤熱點,ABC、CBS從早上6點就開始播放,憑藉商業化運作及強大傳媒網絡,深入美國尋常家庭。

而當時的中央電視台,沒有早間節目。

這檔新創的節目,只要培養觀眾早上看電視的習慣即可。

但七君子們所想的,卻是藉由央視這樣一個舞台,做一個開創性的事業出來。

就像早期節目的名稱:《新太陽60分》。

試圖打造出一個新的傳媒世紀。


早期的草創人員都有着一種創業精神。

他們睡在辦公室里。

拿着極低的待遇。

但是可以不顧身份,為一件小事吵得面紅耳赤。

白岩松曾經說過一件事。

那是節目開播的前一夜,本來製作人時間說好了要一起開個會,誰知道因為過於興奮,和人喝酒喝得不亦樂乎,把開會什麼的早拋到了腦後。

白岩松怒了。

於是你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策劃對着製作人破口大罵,完全不顧及面子。


結果呢?

時間只好「乖乖」地開會去了。

但吵歸吵,罵歸罵,團結起來,也是沒有二心。

比如那次暴雨,直接把節目組住的地下室給淹了。

他們怎麼做呢?

把節目器材搬到了一間房裡。

然後關起門。

把水攔在自己住的臥室里。


是的。

他們艱難,但團結。

記者睡在走廊里,吃泡麵,熬夜編片子,辦公生活不分家。

《焦點時刻》記者陳耀文1994年一年,攢了59張登機牌。


製片人之一張海潮有段時間每天晚上都在辦公室,不回家。

梁曉濤大部分時間兩三點睡,六七點起,確確實實是廢寢忘食。

但,樂此不疲。

最恰當的,莫過於倪俊這句話。

「來了就像單身一樣,除了鑽研節目,天天弄節目天天出差,就沒有別的了。」


正因如此,所以Sir總覺得這個「七君子」的稱號給得很準。

從他們身上。

你不但可以看到傳統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看到身為文人的骨氣擔當。

更重要的是。

他們還有着被滌盪淘洗出的赤誠熱血。

有着以激情破舊煥新的幹勁。

於是,在這樣的銳氣與理念的影響下。

一批滿懷理想的青年從五湖四海而來,地方台、部隊、事業單位……辭去公職,毅然投奔。

像慢慢聚攏的火星。

你的戶口
你的穩定的工作
你的待遇收入一切可能都沒有想
就覺得我要來這裡
就懷揣着一顆蹦蹦跳的心


比如周兵,《東方時空》編導之一。

進入欄目前在蘭州電視台工作,父母甚至為他安排好了退休後的生活。

但接到同學邀請的消息之後,他辭去鐵飯碗隻身北上。

和父母坦白這個「痛苦」的想法時,他說了自己的心裡話。

我一定要做中國最好的導演之一
這是我的理想


倪俊,來自蘇州電視台。

同樣被心中的熱火點燃。

彼時他的大學同班同學鄢蔓已經入職《東方時空》,應陳氓的要求向倪俊遞出橄欖枝。

但倪俊,在地方台不但待遇好,還被當成金子,日子過得十分滋潤。

什麼能讓他改變自己想法?

後來,倪俊回憶,同學的一段話對他刺激很大。

我們叫中央戲劇學院
那咱們應該在什麼舞台上做事


看起來是傲氣,實際上是心氣。

這也是《東方時空》與生俱來的底色與氣質。

隨着節目越來越受歡迎,《東方時空》的隊伍不斷壯大。

1994年,《焦點時刻》欄目分離出另一個調查類的節目,放在晚間播出,這就是我們熟悉的《焦點訪談》。

1996年,《東方時空》設立了中國第一個談話類的節目,由崔永元主持,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實話實說》。

其他諸如《面對面》《中國音樂電視》等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節目,都是由《東方時空》演變而來。

大量從節目中走出的年輕人,變成了電視行業的生力軍。
△ 圖源百度

激情和理想,澆灌了《東方時空》。

而縱觀《東方時空》取得的成就和口碑,莫不來源於這群年輕人。

二者互相成就,留下了那個時代獨有的強音和蓬勃銳氣。

以至於今天我們仍在懷念它的新聞專業主義、說真話的精神、前衛的態度、溫和的表達和強烈的人文關懷。

總負責人孫玉勝後來這樣寫道:
他們僅憑一種理想,就落腳在了這個陌生的臨時機構里,成了我的同事和部下,他們的勇氣和所付出的代價令我感動。

孫玉勝《十年》

它就像那時中國社會的晨鐘暮鼓。

站在最高處和最前沿,以瞭望之姿,守望着一個朝氣蓬勃的中國。

03
理想退潮

當然,現在再說起三十年前的這場變革,激動之餘,也不免傷感。

感傷於理想主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媒體盛世的日子,也消亡許久了。

從很多年前開始,我們熟悉的那些談話類節目、調查類節目,甚至於一些剛剛興起沒幾年的歷史類、醫療類、社論類的網絡媒體,都一一關閉了。

我們在流量與枷鎖中苦苦掙扎。

以至於前些天記者節,年輕一點的記者在狂歡,而老一輩的媒體人,總有些往事不能回首的尷尬。

而《東方時空》呢?

它的確是越做越大了,但如果你問年輕人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它永遠不會排上號。

傳奇拋棄了精神,只剩下肉體在滋潤。

沒錯。

時代的確變了。

回望《東方時空》,Sir也常常覺得當年的那些理念看起來很簡單,都已經變成了我們失傳許久的常識。

比如平等。

《東方之子》是怎麼確定採訪人選的?

不是看誰有話題,也不是看誰紅,而是把每個人都放到同一緯度上,再決定人選。

不是追逐流量,而是創造價值。

《東方之子》是怎麼選擇主持人的?

它需要主持人夠「狠」,以及有足夠的應變性,能夠隨時改變提問策略以得到更深入的答案。

主持人不是念稿子,而是如何提問。

甚至於。

為了和採訪對象保持平等的姿態,他們甚至堅決杜絕叫對方「老師」的做法。


為什麼?

人只有平等對話,才能說真話。

當然。

我們現在的採訪,更多的是變成一種宣傳工具了。

當連採訪提綱也不能更改的時候。

記者,也就成了傳話筒。

所謂理念,當它不能帶來金錢的時候,便被人們束之高閣。

所謂回望,更多地就變成了嗟嘆,與艷羨。

但。

即便如此又怎樣?

歷史切切實實地發生了,又實實在在地被記錄了下來。

無論你看不看,它都始終存在。

尤其是在這部紀錄片裡。

Sir感受最深的其實是一種狀態——

那些年,我們無所畏懼,對未來還充滿着希望。

是的。

希望。

這是創新的資本。

更是破釜沉舟的勇氣源泉。

比如第一次,孫玉勝寫報告申請1000萬承包經費。

遲遲未獲批怎麼辦?

他將當時最嚴厲的懲罰條款寫進報告:

如果未能完成承包指標
除了行政方面的處分外
經濟上要扣除每人工資的50% 扣除期為一年


但。

1992年,一千萬,不是小數目。

台領導也在反覆權衡,慎之又慎。


於是直到節目開播前一個月,孫玉勝再次上交一份緊急報告。

這回,是暫借20萬啟動經費,之後如數歸還。

並且。

掙多少花多少,自負盈虧。

唯一的營收,只能靠廣告。

為什麼這麼嚴苛還會往前沖?

因為他們相信。

沒有壯士斷腕,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

便沒有勇立潮頭的幹勁和魄力。

他們更相信。

沒有完全把控和自負盈虧。

便很難有真正的創作自由。

一個人在自由的狀態中
他出來的 他迸發的那種靈感或者那種靈氣
是禁錮之下出不來的


那個時候,他們懷抱着我們今天不敢想象的希望。

而最終。

就像楊偉光台長說的那樣:

以前對於創新不是說得那麼響
但是作為中央電視台來說
真正的創新是從《東方時空》開始


就像水均益說的那樣,他們做成了一件「開天闢地」的事。
那時沒有人知道這是一場電視革命的事情,所有我們做過的事情都是沒有人幹過,但是又沒人告訴你怎麼幹。
但同時,你每干一點,你就馬上能得到認可。
你說這是一件什麼樣的事,完全就是開天闢地的事。」

歷史變革如潮水,迅速而勇猛。

潮退了,我們才得以走出原地觀其全貌,復盤所謂變革的萌芽發生。

但,隨着理想年代的消失。

我們不知道。

人們對理想的熱情是否也逐漸消失了。

2013年。

幾乎在《東方時空》第一期播出後的20年,這檔完整記錄了欄目誕生過程的紀錄片上線。

距今,幾乎又是十年。

這部紀錄片獲得豆瓣9.0的高分,可看過的僅僅兩百來人。


討論區躺着一條孤零零的來自2018年的疑問:

為什麼這麼好的紀錄片只有77人看過?


底下,是一條孤零零的回答。


回首當年,所有的所有。

其實來源於當年中宣部部長的一句話。

新聞媒體應該抓熱點問題
腐敗啦 官僚主義啦
一些不合理的現象


這句話在今天,已成為常識,沒什麼稀奇。

但時間流逝。

能做到的,還剩下幾個?

往者不可諫。

這未來,又會走向哪裡?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藝謀不emo

還不過癮?試試它們



▲土豆呂嚴:非常「痛苦」

▲迪士尼的血與童話

▲阿瑟紅了,是這圈裡最不稀奇的事

▲今天才懂「色,戒」最殘忍的戲不在床上

▲輪到「家有兒女」了?

▲比「美國性病」更髒的是_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