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30年前,國內最火的電視節目是什麼嗎?
打開記憶之門,你會發現——
那些年,你知道的很多歌曲都是因為這個節目被我們熟知的。
比如《十七歲的雨季》,比如《我的1997》。
比如前段時間引起爭議的《星星點燈》。
那些年,你知道的很多社會新聞都是被這個節目曝光的。中國人早上最熟悉的音樂,可能要屬東方紅和第五套廣播體操。中央電視台的早間節目《東方時空》使一些人早上起床要伴着電視裡的晨曲洗漱了。當然,任何一個節目做大做強了之後,必然會伴隨着各方面意見的調和,30年後,現在的《東方時空》依舊存在,但早已不是剛開始的樣子了。我們今年要聊的這個紀錄片,恰是那個草創初期理想主義的證明。《點燃理想的日子》,記錄了一群30來歲的體制外年輕人,熱血沸騰,試圖改變這個世界的故事。胡維捷第一次見到《東方時空》的製片人時間的時候是在電梯間。那個時候《東方時空》已經全國聞名,被稱為電視媒體人的「革命聖地」,於是在電梯間裡,胡維捷不免有些忐忑。而那個時候,張元等人剛剛因為「私自參賽」而被嚴厲批評,按常理來說,央視這樣的平台是不會特地採訪他的。
是的,空間。這也是Sir對早年《東方時空》的第一印象。
它就像一個無畏的少年,在電視這樣的平台上劃出了一刀,留下了一道縫隙。假大空套官,電視承擔的任務,大部分時候只是教育與宣傳。但《東方時空》,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石破天驚」。

由四個欄目構成:人物欄目《東方之子》,生活服務欄目《生活空間》,音樂電視《東方時空金曲榜》,社會新聞《焦點時刻》。生活節目《生活空間》第一期,就定了一個這樣的選題。夫妻坐在一起,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心平氣和地把相處中各自那點花花腸子和小把戲全都抖摟出來。但又不是純娛樂,而是希望把夫妻相處的小事掰開了揉碎了,開誠布公大大方方認認真真地談,促進了解。人物訪談類《東方之子》,則採訪了濟南鋼鐵廠廠長馬俊才。省勞動模範,濟鋼發展的重要領路人,使濟鋼從全國同類型企業的中下游水平躍居前列。音樂電視第一期,選了大熱歌手楊鈺瑩的《誰也不知道》。《焦點時刻》則發揮了新聞瞭望塔信號燈的作用,敏銳捕捉了當時社會的動向——當時經濟市場化的浪潮下,明星做生意不再是新鮮事兒。

當時還有一句流行話:吃方便麵,打面的(打出租),看《東方時空》。
當然,《東方時空》會打出這樣的「口子」,最關鍵的因素,還是背後的人。當年,創立《東方時空》的七人,孫玉勝、童寧、時間、梁曉濤、王堅平、張海潮、孫克文,平均年齡只有33歲。我們的想法是,不要做一個替代別人的欄目,而要做一個別人無法替代的欄目。台里的要求很簡單,當年CNN24小時不間斷播出新聞追蹤熱點,ABC、CBS從早上6點就開始播放,憑藉商業化運作及強大傳媒網絡,深入美國尋常家庭。這檔新創的節目,只要培養觀眾早上看電視的習慣即可。但七君子們所想的,卻是藉由央視這樣一個舞台,做一個開創性的事業出來。那是節目開播的前一夜,本來製作人時間說好了要一起開個會,誰知道因為過於興奮,和人喝酒喝得不亦樂乎,把開會什麼的早拋到了腦後。於是你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策劃對着製作人破口大罵,完全不顧及面子。記者睡在走廊里,吃泡麵,熬夜編片子,辦公生活不分家。《焦點時刻》記者陳耀文1994年一年,攢了59張登機牌。製片人之一張海潮有段時間每天晚上都在辦公室,不回家。梁曉濤大部分時間兩三點睡,六七點起,確確實實是廢寢忘食。「來了就像單身一樣,除了鑽研節目,天天弄節目天天出差,就沒有別的了。」正因如此,所以Sir總覺得這個「七君子」的稱號給得很準。你不但可以看到傳統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看到身為文人的骨氣擔當。一批滿懷理想的青年從五湖四海而來,地方台、部隊、事業單位……辭去公職,毅然投奔。進入欄目前在蘭州電視台工作,父母甚至為他安排好了退休後的生活。和父母坦白這個「痛苦」的想法時,他說了自己的心裡話。彼時他的大學同班同學鄢蔓已經入職《東方時空》,應陳氓的要求向倪俊遞出橄欖枝。但倪俊,在地方台不但待遇好,還被當成金子,日子過得十分滋潤。隨着節目越來越受歡迎,《東方時空》的隊伍不斷壯大。1994年,《焦點時刻》欄目分離出另一個調查類的節目,放在晚間播出,這就是我們熟悉的《焦點訪談》。1996年,《東方時空》設立了中國第一個談話類的節目,由崔永元主持,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實話實說》。其他諸如《面對面》《中國音樂電視》等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節目,都是由《東方時空》演變而來。大量從節目中走出的年輕人,變成了電視行業的生力軍。而縱觀《東方時空》取得的成就和口碑,莫不來源於這群年輕人。二者互相成就,留下了那個時代獨有的強音和蓬勃銳氣。以至於今天我們仍在懷念它的新聞專業主義、說真話的精神、前衛的態度、溫和的表達和強烈的人文關懷。他們僅憑一種理想,就落腳在了這個陌生的臨時機構里,成了我的同事和部下,他們的勇氣和所付出的代價令我感動。
站在最高處和最前沿,以瞭望之姿,守望着一個朝氣蓬勃的中國。當然,現在再說起三十年前的這場變革,激動之餘,也不免傷感。從很多年前開始,我們熟悉的那些談話類節目、調查類節目,甚至於一些剛剛興起沒幾年的歷史類、醫療類、社論類的網絡媒體,都一一關閉了。以至於前些天記者節,年輕一點的記者在狂歡,而老一輩的媒體人,總有些往事不能回首的尷尬。它的確是越做越大了,但如果你問年輕人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它永遠不會排上號。回望《東方時空》,Sir也常常覺得當年的那些理念看起來很簡單,都已經變成了我們失傳許久的常識。不是看誰有話題,也不是看誰紅,而是把每個人都放到同一緯度上,再決定人選。它需要主持人夠「狠」,以及有足夠的應變性,能夠隨時改變提問策略以得到更深入的答案。為了和採訪對象保持平等的姿態,他們甚至堅決杜絕叫對方「老師」的做法。所謂理念,當它不能帶來金錢的時候,便被人們束之高閣。
於是直到節目開播前一個月,孫玉勝再次上交一份緊急報告。就像水均益說的那樣,他們做成了一件「開天闢地」的事。那時沒有人知道這是一場電視革命的事情,所有我們做過的事情都是沒有人幹過,但是又沒人告訴你怎麼幹。潮退了,我們才得以走出原地觀其全貌,復盤所謂變革的萌芽發生。幾乎在《東方時空》第一期播出後的20年,這檔完整記錄了欄目誕生過程的紀錄片上線。這部紀錄片獲得豆瓣9.0的高分,可看過的僅僅兩百來人。▲土豆呂嚴:非常「痛苦」
▲迪士尼的血與童話
▲阿瑟紅了,是這圈裡最不稀奇的事
▲今天才懂「色,戒」最殘忍的戲不在床上
▲輪到「家有兒女」了?
▲比「美國性病」更髒的是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