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僅梳理公司和行業的最新基本面,並非在當前時間點推薦買賣公司,本公眾號不具備個股操作指導功能,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五大首席聯合講話
通信首席:
1、8個樞紐結點和10大集群中心,這些樞紐基地範圍內還需要一些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尤其是中西部。因為我們看到現在國家數據中心結構中西部是偏少。
2、東部沿海地區土地、財稅、能耗指標會進一步縮減。為了引導向「東數西算」偏移,東部沿海地區可能對於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土地、財稅、能耗指標會進一步縮減,但是邊緣數據中心仍然有機會。
3、綠色和低能耗企業會有更大增長機會。因為PUE底標越評越高,所以綠色和低能耗一些企業會有更大增長機會。
策略首席:
1、「東數西算」不是短期主題炒作。梳理下來最早是2020年3月份開始,工信部包括發改委就已經開始印發了這樣文件,要推進這樣行動。其實到今年1月份時候它上升到了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到現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了相關文件,推動18個節點「東數西算」工程起動。對標這樣高規格政策,從歷史上可能只有南水北調、西氣東送、西電東輸這幾個工程是跟這次政策規格高度是一樣。
2、兩條主要投資線索,第一條偏科技,包括整個硬件端,然後對於整個5G,包括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通信基建、設備商、IDC以及運營商這一塊我們覺得都會有比較直接機會,從應用端來講包括元宇宙,他可能也是在應用端比較有潛力方向。
3、另外方面就是「雙碳」投資主線,因為數據中心它也具有高能耗屬性,後面也會帶來節能減排需求,這一塊還是關注一些新能源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設施這一塊。
計算機首席:
1、下游需求角度,東部數據中心利好,西部格局還不清楚。對東部而言,下游需求主要像互聯網公司、金融等等一些企業,對於創新公司本身數據中心需求還是非常剛性,那麼這是對於東部數據中心利好。對於西部來說,可能目前格局看還不是很清楚。因為遷移還需要過程,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布局公司,我覺得從長遠來看還是會有一些產生機會公司。從中期角度來講,數據中心整個產業鏈從東部向西部遷移是比較確定趨勢。
2、上游角度,利好上游服務器產業鏈。像服務器相關一些產業鏈,我們覺得它在遷移過程中也會產生利好,因為整個過程會伴隨着計算成本下降,會促進整個上游和下游充分需求,所以從長遠來看也是終利好服務器產業鏈。
半導體首席:
1、PCB受益於增量服務器需求。我們這邊主要涉及是服務器產業鏈上游一些電子零部件,包括PCB以及芯片,這兩個環節都有相對比較多標。PCB這邊看國內服務器應用占比比較高,包括滬電股份、景旺電子這些都會有受益新增增量服務器需求另外其實服務器PCB相對於其它PCB現在還處於升級換代周期,未來會有一些更高速服務器PCB需求,因為從通信連接角度來講,會由現在PCIE4.0升級到PCIE5.0,所以對於服務器PCB版材料會有一些升級要求,主要上游CCR產業量會有更高要求,所以說這一塊PCB上游CCR也會受益於整個產業鏈需求回暖。
2、芯片:關注服務器占比較大公司。第二塊就是芯片這塊,芯片這一塊服務器芯片占比較大包括瀾起科技、寒武紀等,基本上一大半業務來自於服務器業務,所以這些公司隨着服務器回暖對於他們需求相對來說會有比較大增長。另外這些公司本身自身也處於產品升級換代2-3年大周期,所以我覺得「東數西算」工程本身會帶來整個行業增量,同時在PCB以及服務器領域各自都有一些產品升級換代邏輯,所以在方面我覺得這兩個子行業比較受益。
電新首席:
1、電費成本考慮,關注進口替代主線。電費成本它差不多要占整個數據中心運營成本60%,所以供電系統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目前來看,如果從設備供應來講話,就是說你供配電系統安全可靠高效和先進運行方式,其實對整個數據中心整體穩定運行會提出一定支撐。舉例來講像變壓電氣這一塊,目前隨着數據中心要求提升,他們對變壓電氣這一塊整體要求相對更高,之前其實在數據中心這一塊很多變壓電氣採購還是來自於海外一些,比如說向施耐德這樣一些供應商採購,當然我們覺得未來這一塊會受益於進口替代影響,目前國內也有一些像良信股份、正泰電器等比較有競爭力企業。
2、供電大功率及長期穩定性考慮,關注UPS電源。除此之外,就是說保證供電系統穩定性像UPS電源這一塊,也是未來在數據中心裡邊相對來講比較有競爭力,就是比較有可能上量一些產品,因為尤其隨着算力增長話,可能數據中心密度提升,其實對UPS大功率以及長期穩定供應等等都提出來更高要求。
3、輔助類設施,包括這種製冷和節能設備,我們覺得未來可能也是數據中心比較重要配置一些設備。因為數據中心畢竟運行能耗較高,它能耗裡面有25%—40%是用於製冷,那數據中心建設如果未來持續增大話,可能機房空調這一塊會追求更高能效指標,在去年發改委發布關於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指導意見中也對數據中心能耗提出了更高要求。
專家講話
去年工信部就發了明確指標。西部機架利用率大概只有30%—40%,所以政策希望在三年內,將樞紐節點機架利用率提升到60%。
數據中心實際是五個方案:數網(密切協同)、數紐、數鏈、數腦、數洞。關於相關「東數西算」不僅僅是在數據中心,其實相關政策裡面不僅僅是有數據中心,它實際上是談到五個方案:數網、數紐、數鏈、數腦、數洞,而且這些是早就公開了一些政策文件。1)數網是指數據中心跟網絡之間協同發展問題,目前網絡連接數據中心整體來說還是單點比較多,發布政策重要目的就是要形成數據中心和網絡發展之間有協同效應,不能說做網絡做網絡,做數據中心做數據中心,這兩個之間原來確實是兩家,但現在越來越必須走更加密切協同。2)數紐,實際上是雲問題、算力供給問題,這裡面明確表示是涉及到雲。3)數鏈,涉及到數據流通和治理問題,實際上是涉及大數據,所以這一塊是非常明顯。4)數腦,大數據在各行各業智能化應用,你可以說是技術在各行各業應用,也可以說是人工智能等就包括這一塊,這樣理解我覺得也沒什麼大問題。5)數據洞察就是提供安全問題,提供安全相關一些保障,所以這一塊實際上是非常明確。
「東數西算」戰略目標就是東部和西部之間是要有適當分工。我們東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和成渝等重點地區,叫「以算為主」,尤其是支持實時計算類為主,還有以非實時計算類為輔,就是這4個國家級數據節點。另外4個實際上典型特徵就是能源富足、氣候適宜,這一類主要側重點是發展支持非實時性一些計算,還有一些實時計算等等,是以存為主,可以說前4個是以算為主,尤其是以實時計算為主,後四個是以存為主,大規模承接一些全國範圍內其它非實時計算。圈定這四個重要目,就是我們國家將重點在這四個資源富足地方,扶持推動我們國家數據中心產業發展,對其它省原則上來說,比如說省一級,至少不是國家級一些東西,所以國家重點扶持會在這四個,就是剛才提到寧夏、內蒙、貴陽,還有甘肅這幾個地方來做這方面工作,這是比較明確戰略依託。所以這裡面整體來說是戰略性布局,核心目之一就是加強區域協同,就是區域之間協同,全國要一體化,標題裡面實際上就反覆出現全國一體化,不是說就只需要搞「東數西算」,要求全國一體化,其實名字裡面就是全國一體化數據中心什麼什麼,是很長一段名字。
另外是引導區域內範圍內數據中心集聚,因為數據中心現在相對來說比較散,要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在政策文件裡面非常明確。那麼對其它省、自治區、直轄市不是就沒事幹,我剛才講了其它省現在是省一級,不是我們國家級層面要重點關注和扶持,其它省是可以充分整合利用現有這些資源,以當地包括市場需求為主,這裡也是有明確一些工作。
互聯網公司現在整體是處於觀望態度。如果網絡打通話他們是願意去,因為這是雞和蛋、蛋和雞問題。因為現在做數據中心的運營者說,你因為「東數西算」網絡不行,所以我沒辦法去西部。那麼電信公司反過來話,就是說因為你沒有明確「東數西算」需求,所以我在東西部之間網絡提升,那麼你有需求我肯定提升、我肯定改,但他說你沒有網絡我怎麼投放?所以政策出台目之一也是要打破或者加快過程進展,就是說東西部之間網絡和數據中心之間協同,能夠通過國家一些政策領導、扶持工程落地,各地共同來推動。這裡面是有一定市場推動力,比如說我們已經開拓一些互聯網大公司,比如騰訊在貴陽,包括在寧夏等等好多地方,大家已經看到實際上市場行為已經在這些地方去做一些數據中心,他們一邊在做,這邊把網絡也要通上,所以這兩塊也是個協同問題,所以核心問題確實要解決協同問題。剛才你也提到,目前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節點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三批有杭州、貴陽、福州,所以在樞紐節點和對我們今天互聯網骨幹節點之間你做個對照你會發現,這四個裡面話貴陽已經是國家級網絡交換中心了,現在批覆是國家級數據中心樞紐,這兩個之間就完全配合了,因為意味着還有甘肅、寧夏他們幾家是沒有,他們幾家目前交換中心不在他們那了,所以下一步要推進這三個省份國家級網絡交換中心建設,以提升樞紐節點之間互聯互通問題。
能效還會引發新議題,就是在國家級八個節點中電力網絡和數據網絡、互聯網之間聯動,因為我們消耗核心資源就是電力,我們搞「西電東送」現在是「東數西算」,那麼問題原來我自己也研究和思考過,因為我們現在搞「東數西算」很重要原因,其實跟西電東送也有關係,就是我們把電力輸送到東邊來之後,你會發現越來越多電被東部數據中心所消耗掉,被數字經濟所消耗掉了,那我們提出能不能在能源富足地方直接消耗電力呢?為什麼要把電遠距離傳到東部發達地區來消耗這些電力呢?所以我個人判斷這一塊將來會出現電網和算力網之間協同問題,遠距離傳送電划算還是遠距離傳送算力划算?這慢慢會變成經濟問題,所以通過國家政策慢慢疏導,整個國家會逐漸平衡起來。
關於規模問題,發改委正式數據是每年可以帶動大概4000億量級,我們國家數據中心市場體量,根據我們數據,2020年大概是在1,500億量級,今年大概是在2000多億量級,就是2000—2500億,我覺得這是沒有問題。那麼我們國家數據中心市場增速現在大概每年平均是在30%左右,速度是非常驚人,所以這一塊4000億下來話,我個人覺得數據是比較靠譜數據,但是更細投資我也搞不清,因為我不是專門研究投資。
Q&A
Q:數據中心地域分布,未來國家要求比例?現在是東部,包括華北、華東、華南,可能它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占比要占到70%以上,未來話國家認為比例在什麼比例會比較均衡?
我認為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說法。目前是沒有特別明確關於東西部數據中心怎樣布局比例比較均衡,因為在當時第一次提到布局是2013年時候,我們西部幾乎是沒有什麼數據中心,這幾年我印象中,東部數據中心增速是每年大概30%,西部數據中心增速在40-50%,過去幾年西部數據中心或者能源數據數據中心增速是明顯高於東部。但它什麼時候實現動態平衡,我覺得這目前還沒有統一說法。
Q: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把數據中心匯聚到幾個樞紐節點,其實對於整個需求來講,其實並沒有很大增量,只不過是結構性變化,這就造成了可能對於數據中心整體建設增量不是那麼明顯,只是網絡會因為結構性變化以後,導致網絡傳輸有比較大需求,不知道您對看法是什麼樣觀點?
我基本上認同這樣觀點。首先它是結構性變化。尤其是像寧夏、內蒙、甘肅和貴陽,相對集中確實非常明顯,不能說沒有增量變化,因為,不管它結構性調不調,數據中心市場每年都有大概30%左右市場增速,但政策結構性調整可能會產生新一波更新換代。
此外8個節點要求高質量數據中心,要求提高自然會增加市場規模。所謂高質量就包括對先進技術一些使用,高算力就是要大規模、超大規模,還有高密度等等這方面,要是這種高算力、高能效,我們節能減材和雙碳這塊都有要求,另外還要是高安全,對這一塊是有政策性一些要求,要求提高自然而然會增加市場規模。
Q:其實像貴陽其實已經具備了網絡條件,現在是不是像互聯網公司或者雲計算公司,已經樂於把一些存儲類備份或者存儲類非持續性與持續性業務轉移過去,這樣業務轉移現在有沒有什麼一些阻力?
互聯網公司從東部往西部調數據時出現時間延遲、成本管理等問題,還是有一些這方面障礙。阻力方面我覺得核心之一就是雞和蛋問題。目前來說您說像貴陽走得比較靠前,騰訊等多家互聯網公司已經在那邊建設運行數據中心了。至於網絡條件,我們不能說網絡條件已經具備了,只能說網絡條件有所改善。如果要把網絡做成直連,或者說從東部到貴陽,對於電信運營商來說成本很高,如果客戶足夠多,我肯定干,但目前問題是客戶不夠多。但是又變成了因為你沒有這麼好網絡帶寬,所以貴陽這幾個地方客戶就不去,那就會造成情況。目前為止東部數據在西部計算有,但還不多。
Q:現在運營商態度會不會有所變化?您之前也說了,原先是覺得新建網可能沒有需求,現在既然發改委已經有政策,它是不是接下來會先啟動大規模網絡建設?
有了政策導向,個人判斷會明顯有積極性。如果有政策扶持,比如說資金一些扶持,運營商本來是想動,但是不划算,有政策導向等,運營商至少比原來積極性高很多。而且已經明確了,西部就是那4個,原來每個省都要通,我也不知道給誰連,也不知道你去哪兒。現在相對聚集了,這事反而就好辦了。我們西部地方就往那4個地方跑,修光纖、修網絡就好辦了,要不然你不能到處跑,我也不知道怎麼辦,每個省都管我要網,就成了排列組合。
Q:東數西算數據延遲帶來經濟代價有哪些?
第一因為網絡距離長,所以網絡成本會增加。第二因為網絡時間延遲增加是不可避免,時間延遲帶來間接經濟損失不可避免。所以那些實時性要求不高數據往西部走,實時要求很高還在東部一些地方,其實我們越來越多數據是非實時,通信類數據還有一些歷史存檔數據比例,你可以把數據都存下來。現在面臨困境是大數據發展這麼多年之後,我們存了一大堆數據又不敢扔,又不敢刪,這些數據怎麼分析、怎麼處理?肯定要找個便宜地方,送過去慢慢分析、慢慢處理。非實時運作數據分析、備份、存儲等等這一類業務比例會穩步上升,雖然沒有統計數據,但可以肯定實時業務比例占比會慢慢下降,非實時東西很多,大概是這麼情況。但是網絡帶寬成本增加是不可避免,好處是換來了西部土地、供電,又因為成本都很低,最終還是個經濟問題。
Q:接下來東數西算它是不是有一些示範性工程?工程大致有沒有什麼節奏或者進展?第二個因為是國家級節點,它投資到底是牽引社會投資來投資,還是說國家大部分來投資?
後續肯定會有相應配套一些示範工程。
關於投資,肯定是多方。不能僅依靠國家這些經費,肯定是要帶動地方政府這幾個點和地方政府投資,帶動電信運營商投資,還有一些其他投資,肯定要大家一起搞,因為量級還是非常大,政策和政府投資,更多我覺得是起了槓桿和示範作用。
Q:從您理解來看,除了網絡瓶頸以外,因為非實時數據其實對網絡要求本來就不高,所以非實時數據往西部遷還會有其他一些阻力嗎?比如說可能優惠措施不夠,還是說有一些其他方面顧慮?
我們現在除了網絡之外,一些機制還需要研究和建立。比如說東西部協調機制,要在過程中不斷去探索,相當於南水北調要建立一套協調機制,也要有一套結算機制一套管理機制,但是在建之前好多時候搞不清楚這是啥。但是我覺得問題隨着推過程中,肯定就慢慢就落地了,但問題確實是存在。
Q:因為我以前在華為時候也搞過一些政務雲之類,為了拉動自己本地經濟,然後提出數據不出省、不出市這樣政策,後面國家會不會在這方面想辦法會去改變它?如果有這樣政策,數據不能出省、出市話,確實很難去改變。
我覺得第一肯定會有相應一些政策和要求,但思維做調整和變化需要點時間。另外是怎麼去理解數據不出省問題。原來我們說數據不出省是指我數據拿去被別人用了,如果你數據拿到外省以後,還是你自己在用,沒有失去控制的話,我覺得這是兩個概念,相當於有點叫離岸或者非地性質,其實並沒有影響到當地政府這方面數據政策或者利益。其實本質上就是把數據拿到西部去存了一下、算了一下。與原來說出省是兩個概念,是數據出去了、失控了,別人拿着我數據又不行,這是兩個概念。
Q:相當於數據安全這方面如果能做好話,把瓶頸打破其實也是可以,對吧?
當然是可以。你想通過機制和技術手段,這實際上沒出省,還是你,它擔心不是我了,會發生失控。
Q:東數西算對邊緣計算影響有哪些?
明確會拉動邊緣計算市場發展。東數西算主要指是大規模、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相關一些布局。邊緣計算毫無疑問是配套,因為比如說東部地區對很多的時間要求比較高,肯定要在東部地區搞邊緣計算,有些西部或者不在這八個節點裡面的一些省邊緣計算,那肯定是在本地,因為需要實時要求比較高,但是剩下可能就跑到這八個節點那邊去做了,所以對邊緣節點是正向,有多大規模大規模超大數據中心,就需要配套更多一些邊緣計算。
Q:整個數據經濟產業鏈收益板塊有哪些?服務器光模塊網絡延時解決主要涉及到哪些板塊?整個產業鏈收益最大有哪幾個?
最大第受益方肯定是網絡,網絡相關上下游,包括整機、芯片、半導體等等,這是毫無疑問事情。
另外是面向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專用數據軟件等等。
還有就是配電智能。因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對配電智能影響會非常大。還有我特別提一下,關於智能裡面要特別關注是叫液能技術,技術正在發展成熟,技術上來說在我看來已經成熟了,只是說它生態不成熟,價格還沒有完全降下來,所以液能針對大型、超大運輸中心,尤其是高性能、高算力數據中心來說是非常好空間。
供配電也需要很多。另外就是供配電越來越多走向智能化,供配電本身也要數字化,這也要走向智能化等等,這塊也是非常大空間。
今日分享調研有:萬東醫療、邁瑞醫療、銀泰黃金、愛瑪科技、均勝電子、科翔股份、東尼電子、天通股份、君亭酒店、華秦科技、藍曉科技、永興材料、藥明康德、海康威視、以嶺藥業、愛嬰室、美錦能源、科思股份、樂歌股份、羅萊生活、美凱龍、堅朗五金、晶科科技、中國電力、晶科能源、常熟汽飾、如何看待新冠口服小分子藥物帶來的投資機會、十四五新型儲能政策解讀、中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重點內容解讀等
======
感興趣的掃描二維碼加入,有更多投資策略、投研工具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