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幾年來,隨着智能手機和5G網絡的普及,移動互聯網內容視聽方式不斷翻新,幾分鐘一集的微短劇已經成為諸多視頻平台的「流量新貴」。尤其是2021年,國內微短劇市場呈爆發態勢,主要短視頻平台、視頻網站、影視公司等多方勢力紛紛加入微短劇沙場,深刻體現了國內影視行業、網絡平台之間的「內卷」現狀。

海量網絡內容「城頭變幻」,微短劇為何會「頗得恩寵」?一開始就與商業變現緊密掛鈎的微短劇在內容製作或價值傳播方面存在哪些突出問題?「加速社會」中的網絡產品將快、短、新奉為圭臬,應如何看待微短劇在個體與網絡間構建的新關係?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微短劇進入「翱翔」狀態

據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短視頻平台的行業地位首次超過綜合視頻平台,到2021年6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8.88億。網民短視頻平台使用率持續走高,接近90%。更值一提的是,短視頻對用戶注意力的搶占相當有力: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兩小時,用戶忠誠度高於其他內容。在資本與用戶的協力作用下,微短劇逐漸從眾多短視頻內容中浮現出來,一躍成為「頭部」存在,同時躋身短視頻平台未來發展的重點培育對象。

其實,微短劇並不是近兩年才出現的新形態。早在視頻網站發展初期,微短劇就已經存在了。2009年的《嘻哈四重奏》、2013年的《萬萬沒想到》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小型系列劇,即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微短劇。上述作品可圈可點,但身處長系列劇流行的年代,未能形成風潮。隨着手機用戶短視頻平台觀看習慣的養成,微短劇市場開始生根發芽。2018年,幾部爆款豎屏劇的出現,證明了微短劇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煥發的生機。2020年,有關部門明確「網絡微短劇」的制式標準,並將其定義為:具有影視劇節目形態特點和劇情、表演等元素;有相對明確的主題,用較專業的手法攝製的系列網絡原創試聽節目等。政策的指導和市場的追捧為微短劇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微短劇迅速「展翅」,經過一番試水,於2021年進入「翱翔」狀態。

大部分早期微短劇是由普通內容提供者製作的,不過隨着短視頻平台分賬機制的不斷升級和「龍頭」平台大規模的投資博弈,微短劇已形成多平台強勢角力的發展格局。在如此趨勢推動下,微短劇形態的發展日新月異,從一開始搞笑段子的簡單演繹,到今天類型化的相對多元、成熟、精緻。在移動互聯網存量時代,微短劇不僅是短視頻平台用戶黏性的新增長點,而且是未來短視頻行業的風口。

微短劇的特徵使其成為情緒出口

英國學者茱蒂·威吉曼在著作《縮時社會》中深刻地指出,人類對速度的追求永不停歇,「現代人簡直像是在兩分半鐘內快轉壓進二十四小時那樣的緊張忙碌,我們處在加速度的『縮時社會』,幾乎是失速狂奔着」。德國學者羅薩則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以時間維度為理論切口,診斷出現代社會日益顯著的「加速」特徵,並總結出社會加速的三個維度:科學技術的加速、社會變遷的加速、生活節奏的加速。時間資源的稀缺與不可複製,以及由此而來的生活節奏加速,呼喚着科技的加速,而科技加速的直接後果是社會變化的加速,社會變化的加快反過來又刺激了時間匱乏下生活節奏的加速。可見,現代社會的加速是一個自我促動的過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種加速感同身受,並被它的強力裹挾,從「按部就班」的時代進入「星奔電邁」的時代。

微短劇的出現和流行,正是現代社會加速的縮影,視聽內容生產、消費的加速既是時間焦慮的結果,也是其緣起。隨着智能手機和5G網絡的普及,城市生活調劑媒介的更迭呈現為「電視—電腦—手機」,有些鄉村地區則直接完成了「電視—手機」的過渡。豎屏播放、上下滑屏等數字化時代的媒介形態,無不是科技加速塑造當代時間體驗的具體細節。微短劇「短、平、快」等屬性,恰好契合「縮時社會」網絡受眾的文化心理需求,成了「數字鹹菜」。

如何理解微短劇這盤「數字鹹菜」呢?首先是「時間短」。微短劇一般單集只有一兩分鐘,體小量輕、情節簡單、內容緊湊,適合手機用戶利用通勤、吃飯等碎片化時間觀看。被各種傳播媒介全面、深入參與的時間,是碎片化、原子化的點狀時間:一部30集的微短劇,時長還不及一場電影。吃個飯可以刷上好幾集,一晚上可以看完一整部。對於患有「時間焦慮症」的觀眾來說,看微短劇不會有那麼大的精神壓力,它正在分取傳統電視連續劇的注意力領地,讓大眾「咂」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

其次是「內容爽」。看微短劇之所以容易「上頭」,在於講故事酣暢淋漓、令人慾罷不能。微短劇要在最短時間內碼出視聽「下飯菜」,就得不斷調入「作料」,力求戳中觀眾「味蕾」。因此,其劇情少有鋪墊、醞釀,情節反轉突然、「爽點」密集,感覺每一集都是敘事高潮,而且結尾還不忘把「鈎子」(懸念)掛緊,吸引觀眾繼續刷。微短劇將網文、網劇的爽點策略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充分運用爽感的投射和觸達,清爽可口、直達人心。

再是「故事又土又甜」。微短劇廣泛覆蓋古裝、青春、偶像、勵志、職場、懸疑、女性、奇幻、二次元等類型,但在人物故事模式上,這些題材其實可以歸為「霸總」「逆襲」「重生」幾種。它們大多製作簡陋、土味濃烈,人們看劇時並未抱着仰視藝術的朝聖心態,反而感到優越、輕鬆。無須費腦又讓情緒找到出口的微短劇咸中帶甜、令人回味無窮。

完善網絡時代「數字菜單」,
培育廣大受眾更為豐富的「文化味覺」

眾所周知,鹹菜是蔬菜加鹽醃漬而成,多搭配粥類、主食食用,味道或咸或辣,比較下飯。但鹹菜一般含有亞硝酸鹽,不宜多吃,否則會成為健康負擔。「數字鹹菜」也是如此,它會讓觀眾對微短劇的「口味依賴」居高不下,也讓生產者敢於「下料」,結果妨礙微短劇真正成為「用較專業的手法攝製的系列網絡原創視聽節目」。

微短劇既然是目前短視頻行業一個重要的流量閘口,就必然會迎合都市男女「加速生活」的行為和心理,而且為了維持用戶黏性,它將中青年用戶的普遍情感需求視為最大公約數。因此,「爽字當頭」「甜寵逆襲」的內容製作策略一躍成為行業的風向。

必須警覺的是,微短劇作為「數字鹹菜」,在某種意義上是新媒體產業為用戶營造的一系列加入了太多「工業糖精」的饕餮幻境。觀眾在其中可以短暫地逃離日常生活,獲得片刻的自我放逐,滿足超越現實的美夢。微短劇在人物設計、劇情發展和視聽元素上,表現出高度的同質性。它利用這種模式化的內容結構,在人們的日程中炮製出「空閒時間被我充分利用」的「高效」錯覺。殊不知,人們經由一種時間使用的壓縮導致了某種心靈空間的壓縮。流程化、單一化的微短劇,簡化了真實生活的複雜性,壓縮了人們豐富的體驗和大膽的想象。它坦言人類普遍的被愛或被認可的情感需要,卻縱容人們沉溺於簡單粗暴的即時滿足。究其原因,在於當下社會人們不斷陷入對延遲滿足的恐慌。而這恐慌背後,包括了情感占有欲、資源占有欲的激增與擴張,這個過程不僅表現在時間維度的效率論上,還表現在心理維度的即時性上。

「數字鹹菜」能否代替「文化主餐」,成為一種有效而穩妥的「飽腹」方式?我們是否有能力對這種代償性選擇提出合理的質疑和更好的「菜單」?必須認識到,「數字鹹菜」有着難以避免的有害物質。微短劇的「微」也好「短」也好,都不能成為劇情破碎、缺乏邏輯的說辭,也不能成為思維淺薄、內涵逼仄的藉口。我們不能就着既省事又開胃的「數字鹹菜」先吃飽,更有營養的視聽娛樂則有空再說。必須將藝術的建設性、創造性價值納入製作標準,追求文藝的審美品位和思想價值。

來源:光明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