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Kika Fuenzalida
本文共有 43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我想先分享一個最新的研究。
在過去幾十年裡,學術界一直認為:我們的智力會隨着時間推移逐步下降,對絕大多數人來說,25歲左右是一個高峰,到了25歲以後,智力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這裡的智力包含什麼呢?主要是流體智力,也就是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比如:思維速度,反應速度,理解能力,記憶力,等等。
這也非常符合我們的認知。畢竟,隨着年歲增大,我們很容易覺得:大腦轉動的速度越來越不如從前,記憶力和反應速度都沒有年輕時那麼敏捷了……
但是,最新的一個研究給了我們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這篇研究發在 2022 年 2 月的《自然》上。它分析了超過 120 萬名年齡在 10 歲到 80 歲的參與者數據,發現:我們智力下降的速度,可能沒有我們過往想象的那麼多。(von Krause等, 2022)
簡單來說,如果保養得當的話,我們的思維速度,可以維持一個較為平穩的水準,一直持續到 60 歲左右。直到 60 歲以後,思維速度才會出現明顯的下降。
不過,這項研究只分析了思維速度,沒有分析其他跟認知和智力相關的能力。並且這項研究由於顛覆性較強,尚需更多的驗證和支撐,現在還無法直接下定論。
但不可否認,這給了我們更大的勇氣,去面對自己一步步的成長和變老。它讓我們知道:只要自己願意,生命中的每一個節點都可以是「開始」。無論你想在哪個節點開始探索新的興趣、新的事業,都不算遲。
那麼,如何更好地讓自己能夠長期保持良好的狀態,在生命中的每個節點,都能像20多歲一樣充滿活力呢?
之前,在舊文 如何讓大腦保持年輕與健康?之中,我已經系統闡述了對「腦力」的保護。簡單來說就是:
隨着年齡增長,大腦神經元會逐步積累損傷,這些損傷會導致神經元工作效率下降,影響我們的腦力。
如何避免腦力下降?最核心的做法,是去積累「認知儲備」,也就是提高神經元的效率,從而抵消掉損傷所帶來的效率下降。
這篇文章對於腦力的部分,已經講了很多,無須再贅述了。
因此,在今天文章里,我想進一步跟大家聊聊:
除了腦力之外,如何讓心靈永遠保持年輕,保持活力、激情和衝勁。
每一期的智識營,學員年紀都以30-40歲這個區間居多,但也會有不少40歲以上的同學。其中,不少同學都會有這樣的顧慮:
我年紀已經不小了,也沒有基礎,現在來學這麼複雜的東西,真的能學得會嗎?會不會遠遠比不上同期的年輕人?
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困惑。似乎我們一旦到了某個特定的年紀,再去接觸新東西,就會自動產生下意識的排斥和畏難心理:
我真的學得會嗎?
我會不會被年輕人拋在後面?
我是不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才能從零開始?
學一門課程,或者接觸一個新領域、培養一門新興趣、掌握一門新手藝,都似乎成了需要花費巨大的勇氣,才能夠去做的事情。
但實際上,看過如何讓大腦保持年輕與健康?這篇文章的朋友會知道:學習新東西,並不是「行不行」的問題,而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為什麼呢?因為隨着年齡推移,我們的神經元損傷都會無可避免地積累,從而影響我們的腦力,甚至提高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 而能最有效降低風險、對沖損傷的,就是「學習新事物」這個方式。
換句話說:你不學,你的腦力就會無可避免地下降;但你學了,這種下降的趨勢還可以慢一些,甚至可以不下降。
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對新事物產生排斥情緒呢?
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我們覺得「腦力不行」,而是我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對此有一段非常精闢的描述:
1)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3)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忙着為世界建模,忙着去探索世界,這個時候,一切新鮮事物對我們來說,都是補充我們認知框架的養分。我們孜孜不倦地吸收這些養分,希望每天都有新鮮刺激,無法忍受枯燥和無聊。
但隨着年齡增長,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框架愈發固定、完善。這個時候,一切在這個框架之外的新鮮事物,就變成了什麼呢?變成了對我們固有框架的衝擊和威脅。
我們會下意識地覺得:它們的存在,使得我們已經固定的認知框架變得「不那麼牢靠」,甚至有被推翻和摧毀的風險。
而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我們過去幾十年所接收的信息、所相信的事物、所踐行的行動、所收穫的經驗,可能都將不再適用。我們就像一個沒有保護的孩子,突然被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切熟悉的事物都不在身邊。
這是非常可怕的,也是我們的大腦竭力在抵抗和「逃避」的。
因此,隨着年齡增長,我們的心靈都會越來越趨於保守,越來越趨於封閉。
並不是我們沒有能力跟上新的變化,而是我們自己內心深處,不想去面對「新的變化」罷了。
另一個原因,是隨着年齡增長,我們擁有的越來越多,我們的顧慮也就越來越多。
年輕的時候,我們的着眼點更多地放在「未來」。我們會覺得,一切都充滿希望,只要我們努力,似乎沒有什麼是不能得到的。與此同時,由於我們沒有什麼能夠失去,因此,我們會有更強的風險承受能力,願意去探索,也願意去冒險。
但隨着年齡增長,我們積累的東西越來越多,肩上扛着的擔子也越來越重。我們開始會有種種患得患失,開始會有種種顧慮。我們的目光開始從「未來」轉移到「過去」。
我們不再想着「如何去得到我想要的東西」,而是「如何維持我已有的東西」。
這就是損失厭惡的力量。你擁有的越多,對於你前進的阻力,也就越大。
因此,對這時的我們來說,最好的策略,就是把自己局限在熟悉的路徑和模式裡面,用同樣的方法做事,爭取得到同樣的結果。因為我們負擔不起「意外」所帶來的衝擊,無論是對於時間精力的衝擊,還是對於心態和思維的衝擊。
大腦是喜歡穩定和確定的,因為這是一個低耗能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
久而久之,我們的心靈領地,就會越來越小,把我們困在這片熟悉的天地里,難以越雷池一步。
當然,我不是說,你要去冒險,要貿然投身於全新的領域,要去拋棄你目前穩定的、確定的生活 —— 這同樣是沒有必要的。
但是,時代的變化不會完全遂意。我們不希望變化,但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如果無法理解和接受,那麼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被時代遠遠地拋在了身後。
所以,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就講過:
也許,在未來的時代,我們的安全感不應該由「我所擁有的、確切且穩定的事物」來提供,而是應該由我所具備的、能夠隨時理解和順應外部世界變化的靈活性來提供。
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一步步的引導和調整,讓大腦把「最喜歡的狀態」,由穩定狀態下的低耗能,轉移到「靈活應對變化」下的中等耗能。
一旦你習慣並適應了這種中等耗能的狀態,你就不會再覺得它是一種風險和負擔 —— 從而,你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和心力,去打開觀察這個世界的雙眼。
因此,我在2022 年,我的一些小建議 中提到:2022 年,我給自己設下的年度關鍵詞,是「靈活」。
只有把自己的心態,從「穩定不變」轉變為「靈活」,才能為你創造更適應時代的、更不容易被破壞的安全感。
所以,我想對每一位朋友 —— 無論你是年輕人,還是已經到了某個特定年紀 —— 說:
打開心扉,邁出腳步。
用英語來說,就叫做「Think open, do big」—— 用自己的力量,去對抗外部世界對我們心靈的傾軋,對抗我們心靈逐步固化、萎縮的自然規律。
《稀缺》中提到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概念,叫做「心智帶寬」。作者認為:我們每天能夠考慮問題的精力是有限的,貧窮的人之所以難以脫離貧窮,正是因為他們不得不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在「如何維持生存」上面,從而沒有多餘的帶寬去思考發展的問題。
這個理論用在這裡也是非常合適的:
許多人之所以會慢慢喪失銳氣,失去對生活的激情和衝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把太多的帶寬,用在「如何維持我現有的生活」「如何避免失去我已有的東西」上面,從而缺乏資源去考慮「如何探索新的領域」。
所以,我想說的是什麼呢?
你不需要放棄當下的穩定,但一定要勻出更多的心智資源,分配給未知的事物和全新的領域。你可以過着每天熟悉的生活,但一定要撥出一點時間和精力,接觸一些不了解的事物,跟不同的人對話溝通,做一些有長期回報的事情,嘗試一些不同的生活方式。
這就叫「打開心扉,邁出腳步」。不要對未知和新鮮事物關上心門,要時刻保留改變自己認知和思維的可能性。
比如說,在觀點和立場上:
永遠不排除對自己的懷疑:要是我錯了,會怎麼樣?
當面臨跟自己不同的意見時,想一想有沒有可能從更高的層級得到共識;
當我形成一個立場時,不妨多了解對立立場的觀點,看看有什麼是我所不知道的。
在生活方式上:
每天、每周、每月,一定要給自己設一個簡單的目標,探索一些沒做過的事情;
當我覺得自己開始重複過去的做法時,也許就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管理好自己的信息輸入,拒絕無聊的、庸俗的信息,多想一想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
在認知和思維上:
多去了解別人做事的方式、考慮問題的方式、應對挑戰的方式,擴充自己的數據庫;
及時把面臨的新問題提煉、梳理成方法論,讓一切經歷都變成能夠指導行動的經驗;
不放過任何提升自己思維的機會,每一次新鮮知識的注入,都是一種打破舊枷鎖的機會。
這些是我給自己設下的信條和原則,在這裡也分享給大家,與你共勉。
總而言之:
不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出擊,像獵人尋求獵物一樣,去挖掘這個世界上每個角落在發生的變化。
不是停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里,而是想辦法改變這個生活模式,不斷引入外力來刺激它、衝擊它。
不要滿足於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而是多想想,有什麼事情,是我希望在走到終點之前一定要去做的?
不被自己所改變,終將被迫被這個世界所改變。
分享幾點小小的思路,希望能給你一些方向。
1)更開放而不是更封閉
當我們說「一個人老了」的時候,我們指的是什麼?往往不是說他的反應變慢,行動遲緩,身體衰弱,而是說:他變得更加固執了。
當一個人執着於自己已經建立的框架,不希望它受到一絲一毫的撼動,從而選擇對外界的信息一律無視時,他的心靈其實就已經走到暮年了。
所以,一個建議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勻出一點心智資源和精力,預留給「可能破壞我們認知框架」的信息,不拒絕這些可能性。
生命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圓滿的點,而是一個過程。它一旦停下來,也就相當於走到終點了。
2)更陌生而不是更熟悉
我們可以把生活大致分成「運營」和「項目」。你遵循慣性、按照既定方式去做的重複性工作,就叫運營。它是一種填充性的行為,不會為你的回憶留下印記。
而一次性的,帶有特定目的的,有開始和結束,需要動腦動手去探索,可以產出特定成果的一系列事項,打包在一起,就是一個「項目」。
打個比方:我每天都會寫一個日誌,對這一天進行復盤,這是一個運營,因為它是一種日常的重複性事務;但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非常棒,於是我花半小時寫了一個簡單的影評,分析它好在哪裡,為什麼棒,那麼這就是一個小小的項目 —— 因為它使得這一天有了不同。
一個建議是:為自己的生命,去尋找和創造「項目」。它可能是一個新技能,一個新活動,一個新的興趣愛好……總而言之,是跟日常生活相區分開的事物。通過這種方式,為生活注入新鮮感。
3)更有激情而不是更平穩
隨着我們年齡增長,我們慢慢需要去培養和加強的能力是什麼?不是理性思考的能力,而是對某種事物、某種目標,去投入激情的能力。
願意不考慮成本、不計較得失、單純享受過程中的樂趣,用這樣的心態去做一件事情,是一種幸福。
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事情,請去找一找。
這會成為你對抗「衰老」最好的方式。
4)更多的聯繫而不是更少
試着去交更多的朋友,延伸自己跟這個世界的交流。
試着去發出自己的聲音,發表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見解,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試着去參加更多的活動,發揮自己的才華,讓自己被更多的人看到。
當我們用延展的姿態把生命展開時,我們的生命才是最絢麗的。
—— 閒聊時刻 ——
從現在就開始行動,找出一件新鮮的事情,去試着做一做吧。
可以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跟其他人一起分享。
也歡迎給我在看、留言、分享,給我一點反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