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掙的到底多不多?2022兩會正在熱議。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教授張其成除了提出「推行全民免費醫療」之外,還提出調整醫務人員的薪酬結構,使其與用藥、檢查等費用徹底脫鈎。
「將結餘的醫保基金大部分應用於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進而提升醫務人員收入水平」,這是張其成的觀點,也代表了一大批關心醫療行業的群體的心聲。
這兩天,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主持疫情發布會的照片在網上流傳,與他在上海市衛健委官網的照片相比,這兩年鄔驚雷消瘦了很多。
疫情以來,衛健、疾控等部門常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一線醫護更是既要完成日常工作,又要隨時應對防疫。「院內感染」早就被國家衛健委定為紅線,醫護壓力可想而知。
社會大眾層面普遍認為,醫護是高薪職業。因此,「提高醫護人員待遇」的話題總會引發激烈討論。為什麼?因為薪酬改革觸及公立醫院靈魂,推行難度一直很大。
這關乎中國800萬醫護人員的生活和未來。

四分之三醫生對收入不滿,期待陽光薪酬
2017年起,全國陸續啟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效果不算好。2021年,北京協和醫院公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全國136家三級公立醫院的2萬餘名醫生中,2020年的實際稅後年收入中位值為15萬元左右,距離期望薪資少了將近10萬元。
「只有26.9%的醫生對當前薪金額酬感到滿意」,這是協和的調查結論。
在不少公眾眼中,醫護有「灰色收入」。其實,近幾年嚴打醫療腐敗,灰色收入空間已經被極大壓縮,相應的「漲薪」問題也就暴露出來了。
如何為醫護「陽光加薪」,是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點,也是2022年醫改工作的重心。
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安徽蕪湖市中醫院急診內科和老年病科主任張榮珍表示:醫生既需要專業的技能知識,還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應鼓勵「終身從醫」,並設置醫齡補貼。
張榮珍給出了具體的想法:以10年為起步單位,按月發放,最高每月可享受200元的醫齡補貼,這一補貼同時要體現在醫生的離退休待遇之中。
2021年,人社部、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已經明確提出「在核定的薪酬總量內,公立醫院可採取多種方式自主分配」,雖然放開了薪酬分配權,但「額定總量」還是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按照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的要求,各地區在以「三明經驗」為藍本的基礎上,以崗位和職責定薪,明確激勵機制,並逐漸提高診療、手術等醫療服務在醫生收入中的比重,徹底擠掉「灰色」空間。
2022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強調,需「建立健全體現醫師職業特點和技術勞動價值的人事、薪酬、職稱、獎勵制度」。今年,醫護人員薪酬制度改革會成為一大看點。

醫療之餘還要搞科研,基層醫生壓力更大
僅在2021年下半年,國家衛健委就處理了150家醫院的300餘名醫生的醫學科研造假行為,有的醫生被取消職稱、有的被降級處理。
學術造假的風氣一度在醫療界盛行,原因也很好理解:醫生花錢發表假論文,說到底還是為了晉升、多點收入。
2021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就建議,沒必要讓所有醫生都去做科研,基層醫院的醫生應該集中精力把病看好。
提出這個建議的背景,是因為醫生績效收入中有一部分,是要以「科研成果」的形式呈現的,就是俗稱的發論文。
3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在談到醫務相關工作人員的薪酬問題時認為,不應該把科研勞務納入到疾控人員績效工資總額中,而且要允許疾控人員獲得「績效工資之外的合理合規的科研勞務報酬」。
科研的確是醫療工作的基礎。但吳凡認為,目前各級主管部門均要求「把科研勞務納入績效工資總額核算」。在很多地區,發表文章或參加教育培訓甚至成為個人職稱晉升的必要條件。醫療系統中,科研成果與晉升和工資直接掛鈎更是普遍存在的「規矩」。
醫護人員收入結構的不平衡,不僅僅體現在「科研績效」上面。
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醫療系統內部的工作壓力不斷增加。僅從一個數據就能看出當前醫護工作的壓力:2020年,全國有34家醫院的年門診量突破400萬人次;但在2016年時,年門診量400萬以上的醫院,只有20家左右。
尤其是在防疫過程中,勞動強度倍增,對應補貼卻沒有完全跟上。吳凡調研發現,疾控系統工作人員需要參與各類應急處突工作,卻「不允許發放任何加班費或勞務費」。事實上,不少醫生護士加班加點參與防疫,獲得的往往只有十幾元一小時的補貼。
醫護人員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不能被忽略。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寧夏區委會主委戴秀英表示,基層村醫不僅待遇差,且沒有基本工資、定額補助和養老保險,只能依靠公衛經費、基藥補助、診療費,甚至務農維持生計。此外,村醫老齡化問題也格外突出。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目前45歲以上的村醫比例超過63%,55歲以上者達到了30%以上。基層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這是亟待解決的難題。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鄉村醫生馬文芳建議:從上崗、執業、職稱考試等方面進行「層層設計」,提高鄉村醫生中的全科執業醫師比例,否則村醫可能後繼無人。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教授張其成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蕪湖市中醫院急診內科和老年病科主任張榮珍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寧夏區委會主委戴秀英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鄉村醫生馬文芳

左右滑動查看兩會代表今年建議

每天兩篇深度稿件,解碼醫藥健康
點擊關注↓↓↓
往期推薦 ·
砍價太多影響創新,沈南鵬、孫飄揚、方來英等熱議創新藥
基藥目錄要更新了!創新藥企擠破頭,想解決「進院難」
新規丨人大代表建議:東北率先全面放開生育
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掃碼加我:進群交流 知情爆料 轉載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