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月28日,「2022和光同晨」正和島年會在清華科技園創新大廈舉行。

正和島副總裁、總編輯陳為在年會上作了主題為《抓本質,打勝仗》的分享。本文為演講內容整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口 述:陳為 正和島副總裁、總編輯
編輯:花先聲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去年年會的時候,我說我們今年要做一本書,爭取超過我們之前出的《本質》。

當時可能有同學覺得是不是在吹牛,因為《本質》當時賣得很好,3年銷量過了10萬冊。但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不是吹牛,是謙虛,不是超過,是秒殺——《打勝仗》5個月銷量就過了10萬冊。

《本質》和《打勝仗》兩本書形成了正和島的「紅與黑」,也構成了一種深刻的內在邏輯,分別是因果關係和條件關係:

因為抓住了本質,所以打了勝仗;只有抓住本質,才能打勝仗。

《教父》里說:半秒鐘看清事物本質的人和一輩子都看不清本質的人,命運註定會是不同的。我個人很喜歡本質這個主題,所以今天分享3個和本質相關的思考。

人脈的本質

大家都在關注人脈、經營人脈,有沒有人想過:人脈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來看這4位老師:

第一位,田濤老師,華為高級顧問。

第二位,宋志平,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非常厲害,做出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國企的夾縫中做成了大事,而且不出事,非常了不起。

第三位,王志綱,著名的策劃大家、戰略諮詢專家。以前媒體喜歡造神的年代把王老師稱為「地產教父」,碧桂園就是靠他的策劃一炮打響,國內規模大一點的地產公司基本都請他做過策劃。

第四位,金惟純,暢銷書《人生只有一件事》作者。金老師被稱為「台灣新聞界第一才子」,是馬英九跟李敖都十分欣賞的人物。

這4位老師有什麼特點?都很厲害,水平很高。但還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我們的作者和好朋友,甚至在酒局飯桌上都對在下以老弟相稱。一開始我也很惶恐,人家都是大家前輩,咱是一介晚輩,憑啥和人家成為好友、知音、忘年交呢?

冷靜地想了一下,根本原因可能還是我們創造了價值,打造了一個高品質的廣受認可的嚴肅媒體,為人家提供了一個理想中的言論陣地與思想舞台。

比如王志綱老師,剛認識、接觸的時候,他老人家已經計劃金盆洗手、退隱江湖了。我們請他來寫公號專欄,寫了兩年,反響很好,很多高層領導都來找他。後來又幫王老師出書,介紹王老師認識俞敏洪老師,等等。當然,王老師也給我們貢獻了很多流傳一時的10萬+爆款文章,從沒提過稿費的事兒。

這就是互相加持,相得益彰。

由此我們對人脈有一個思考:原來我們覺得人脈是到處去尋覓貴人,是誰能幫我們,但真正的人脈其實是你能幫到的人。

劉潤的這句話我覺得講得很到位,「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價值是根本,人脈只是結果。

媒體的本質

對我們內容團隊而言,核心就是扎紮實實地做好內容品質,創造媒體價值。那麼,媒體的本質是什麼呢?

這4位大家都知道,是革命家、解放者,但他們的第一標籤其實並不是這個,是媒體人。

他們分別是《萊茵報》《火星報》《湘江評論》《新青年》的主編。

學新聞的同學基本都知道,馬克思有很多論述新聞自由的觀點;列寧早期在填寫個人資料時,職務里寫的就是新聞工作者;毛澤東非常善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陳獨秀深諳舊學,卻致力於以新媒體為旗,引領新青年,塑造新文化。

媒體在他們手裡是非常厲害的武器。毛澤東稱魯迅的雜文是「匕首與投槍」,評丁玲的小說是「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可以理解為,在革命年代,一篇10萬+的文章要頂3000挺AK47。

理性年代,媒體的作用又是什麼呢?我非常認可的傳播學大家麥克盧漢有幾個核心觀點,值得思考。

第一個,「地球村」的理念,大家知道是他提出來的。

第二個,人體的延伸。今天我們覺得手機基本成了半個人體器官,麥克盧漢在幾十年前就提出來媒介是人體的延伸。

包括熱媒介、冷媒介,媒介即信息等,回過頭來看,極具洞見性。其實信息這個詞我們可以展開來看,從詞源學的意義上什麼是「信」?誠信、相信、信義、信譽,這些詞彙里的「信」都跟可靠、確定性有關。「息」呢,安息、休息、停息、生生不息,也跟穩定、確定性有關。

在不確定的時代,信息具有撫慰人心的功能。

所以,我們會發現,媒體具有兩種功效:

在革命年代,它能鼓動人心,摧枯拉朽;

在理性年代,它能安定人心,導人向善。

馬克思有句名言:哲學家們只顧解釋世界,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改變世界!我們把這句話稍加改造,就可以得出媒體的本質——通過解釋世界來改造世界。

媒體從來都不只是現實社會的映射和鏡像,而是具有強大的改造現實社會的功效。我們一直有一個追求,要在商界建立一種新風尚、樹立一種新文明。它是口號嗎?是高調嗎?我覺得不是,它就落實在我們非常具體的新媒體產品中。

比如前一段時間我們寫了一篇納微公司江必旺的文章《一個最窮農村娃,如今公司300多億!這個福建人,全憑6個字》,江總看到這篇文章之後說:「我看到你們寫的這個文章,比公司上市時候還要高興。」這是他的原話。包括我們對豪邁集團的報道(《中國「最低調公司」:老闆欠債96萬創業,全員不打卡,卻拿下全球第一》),也得到其創始人張恭運極高的評價。

這些文章發出去後很快就10萬+了,為什麼?我覺得主要是因為他們非常契合社會大眾對企業家的預期,他們都是專精特新企業,真正的企業家就是扎紮實實做產品、做服務、搞研發、搞技術的。如果我們今年能挖掘出幾十個江必旺、張恭運這樣的企業家案例,社會大眾對企業家的形象認知就會為之一新。

企業家的本質

我們天天跟企業家打交道、天天研究企業家,有沒有認真想過企業家的本質是什麼?

前年的廬山之行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在山上,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我,廬山在疫情之前每年有6000萬人次去廬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去?

說白了還是因為李白給廬山寫的軟文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引人聯想,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這個奇觀。真去現場看了之後又會大失所望,因為只有很小一股水,所以當時大家就明白了有一種修辭手法叫「誇張」,只是這誇張也太過誇張了。

為什麼李白1000多年前寫的詩到現在還能創造這麼大的價值?為什麼2000多年前「軸心時代」的著作,現代人還在反覆品讀?當時我就思考,

什麼樣的人能夠穿越時間之河,把自己的價值一直往下傳遞呢?最後發現,無非4類人:

第一類,藝術家。

藝術家是我們很羨慕的,因為他以天才行世,有兩大自由:

第一,人格自由。只要他有好作品,其實別人並不在意他是什麼樣的人格和人品。很多藝術家作品好,但人格其實是在作品流傳過程中被合理化、美化以至神化了。如果我們真去翻看歷史,很多藝術家都是渣男渣女。

李白對廬山瀑布的描述只是誇張,對自然界的評價其實無傷大雅,何況這個瀑布在歷史長河裡也會有變化,只是他對人的評價也不太靠譜。比如說「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一聽這句詩,你會覺得韓荊州這個人得多了不起啊,才能給出這麼高的評價。

但史學家告訴我們,韓荊州其實是一個很無聊、甚至無能的官僚,李白為了能讓他舉薦自己做官,真是阿諛至極。所以藝術家有很多不靠譜的地方,但是他有人格自由,他有作品,所以我們沒那麼介意。

第二,人性自由。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發乎人性的。人性有什麼特點呢?說穿了人的行為都跟生存、繁衍有關,但藝術是一個例外。聽到一首動聽的歌曲、看到一幅美妙的繪畫,它其實跟生存、跟繁衍沒有任何關係,但你就是會很開心。

藝術家突破了人性上的禁錮,為我們帶來了自由,所以,一副梵高的畫,能頂上好多人好幾輩子的收入。

第二類是思想家。

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今天張瑞敏還在反覆閱讀,柏拉圖的《理想國》仍然是歐美大學生的熱門讀物。我們今天的科技成果日新月異,但人類的很多思想成果,其實沒有超越「軸心時代」的一些認知。

大家看《覺醒年代》也會發現,當時對於中西文化的認識,在一些方面是比當今社會還要深刻的。

第三類是專門家。

就是科學家、歷史學家,等等,霍金、愛因斯坦、湯因比肯定是能一直流傳後世的。

第四類是實務家,主要就是企業家跟政治家。

那麼回到企業家本身,企業家精神到底是什麼?有很多觀點、很多論述,前些年大家比較多地說到冒險,但是很多人也會想到,冒險不只是企業家的特質,海盜也會冒險啊。然後有人說到創新,但政治人物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創新,比如說,鄧小平就有很多創新。所以,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張維迎說他研究了30多年還是沒搞清楚,企業家精神到底是什麼。

我們覺得熊彼特說的是比較可靠的,「企業家不是一種階層,而是一種狀態」。

這就解釋了很多人的疑問,比如說陸正耀算不算企業家?如果用熊彼特這個理論就能解釋,他認真做神州租車的時候就是企業家,當他瑞幸造假的時候他就不是企業家。包括退休的企業家算不算企業家?按這個觀點,退休以後可能就不是企業家了,因為他已經不在創新的狀態了。

但這個可能還不夠深入,說了企業家精神是什麼,沒有說它從何而來。企業家一生奔忙,把自己的心血、時間與健康都投諸於事業的熔爐,也只有少數人能取得成功,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其實是不划算的。那麼,為什麼有少數人願意吃很多苦,去舔刀尖上的一點蜜?為什麼他們甘願殞身不恤,去成為火山口上的一隻飛鳥?

如果我們不是在商言商、就企業家論企業家,而是把企業家作為人類優秀分子的一部分來研究他的精神結構,就會發現,企業家和政治家、科學家、思想家的精神內核其實有很強的一致性。

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幾句話。

第一句是丘吉爾說的,大家都是蟲子,但是有的蟲子會飛翔、會發光。然後宋志平會長上次在我們年會上講的,但丁的《神曲》裡面的這句話,「你看那犁地的農民,死神一直跟着他」。還有,英國詩人托馬斯寫給自己垂危之際的父親,「不要溫和地走進那良夜」。

從中我們能看到很強的一致性,都是對於死亡和黑暗的反抗,對於自由和光明的探尋。

所以,如果斗膽給企業家精神下一個結論的話,我覺得企業家精神的本質是——讓自己發光,將別人照亮。

8分鐘的時間可能也差不多了,最後這句汪國真的話送給大家:

「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點擊觀看視頻

了解企業家的想法、干法、活法與玩法!


好文推薦:

《誰在力挺俄羅斯?》《人大教授翟東升:對俄烏問題的8點思考,中國人一定要有定力》《華杉:「橫掃」中國市場20年,我領悟出100條不敗心法》《「金融核武器」SWIFT,到底有多恐怖?》《張麗俊:中國的商業邏輯變了》


排版| 余心豐
審校| 一 一輪值主編| 徐悅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