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的科技優勢是一系列無意撞大運的結果,只需將美國納入中華民族熟悉的歷史進程,讓歷史必然性戰勝歷史偶然性,即可讓美國科技優勢化為烏有。

簡單說,就是盡一切可能把我們熟悉的東西塞給美國。

【1】

第一策,教育。兄弟我有個好朋友名叫朴昌漢,在人間留過一句名言:科學發源於希臘人的好奇心,發展於歐洲人的好奇心,集大成於美國人的好奇心。

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個人興趣,是大範圍/長時段內科學和技術創新的終極源泉和持續推動力。不要拿個體反例來抬槓,適用於群體或社會的結論總會有個體反例。美國社會的超強創新能力,與下面這個事實很難分開:絕大多數美國大學在前兩年沒有任何專業要求,旨在鼓勵學生用這兩年的時間探索自己的學術興趣,直至大三才確定專業方向。在不少學校,甚至整個本科階段都沒有專業一說。例如知名的常春藤學府布朗大學,學生甚至可以自己設計課程結構。再如絕大多數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s),只有學術領域分布的要求,學生只需要在幾個主要學術領域(如人文/科學/社會/藝術)均修滿學分即可畢業。具體學術領域之內的課程選擇毫無限制,想偏向什麼專業方向更是悉聽尊便。此外,美國大學選專業/轉專業之自由,全球各國無出其右者。這一切制度都基於兩個詞:興趣和自由。尊重個體的興趣和自由,這個社會才有資格獲得創新能力上的回報。

因此,在學習和教育方面,要想方設法讓美國學生及其家庭消滅個人興趣至上的惡習。要讓美國人民建立一種正確觀念,即學習是為了報效國家、人民利益、美利堅崛起、階層躍升等等。要設法讓美國大學建立嚴格制度,強迫學生在報考時就確定專業方向,入校後必須嚴格按照統一計劃進行學習。要禁止學生任意轉換專業方向,更不能藉口興趣而忽視國家需要。歷史已經預示,一旦美國社會將學習和教育綁定在實用動機或政治目標上,創新就會變得無比艱難。若是再追加各種限制性舉措和對個人興趣的各種無視,就更能將美國社會的創新能力消滅於萌芽狀態。

【2】

第二策,力爭在美國大學錄取環節建立高難度的入學考試標準。高難度的反面是低難度,案例就是現在的美國。眾所周知,美國SAT或ACT考試難度之低讓人發笑,從來都是做題家群體的嘲諷對象。不過這種低難度有可能是美國創新能力的秘密之一。考試難度較低,令普通學生也有很多機會拿到A,這會讓天才們在申請大學時無法凸顯,他們就會在考試之外去尋求解決方案。例如,志在學術的天才少年會提前多年開始從事校外學術研究或發明創造。同時,低難度的考試意味着天才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就能拿到甲等成績,也就確保了擁有足夠時間去從事真正有價值的學術研究。

要想摧毀美國的創新能力和科技優勢,只需要設法讓美國將現有做法顛倒過來即可。首先,放棄多元化的選拔標準,改為一考定終身。藉口很容易找到,諸如有助於底層民眾改變命運等等。這樣就會讓美國高中生失去從事校外活動和高端學術研究的動力。其次,要大幅度提高考試難度,這種難度必須高到能迫使天才們不得不花費幾乎全部精力備考,以圖在高考中勝出,因此不再有精力和興趣去探索未知領域。

如此雙管齊下,必能實現我們的目標:讓美國高中生最好的年華被用於重複做題,強化肌肉記憶,僅僅為了提高限時解題技巧。當美國中學生做題能力提高到中國中學生的同一水平時,美國的創新能力就可能被拉平到我們的同一水準。


【3】

第三策,用各種方式誘使美國放棄個人主義傳統,轉變為集體主義社會,接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維和觀念,並建立高度集中的決策體制。

美國社會的創新能力來源於個人主義文化以及分散決策傳統和制度。每個州,每個城市,每個組織,乃至每個人,都是獨立決策主體。一次決策意味着一次試錯,分散決策意味着無數試錯機會。去數一數愛迪生為尋找合適的燈絲原料試了多少次,錯了多少次。雖然最終失敗的數量肯定遠遠超過成功案例,但只要其中一次成功,海量資金將立即跟進以圖分羹,新行業從無到有拔地而起,進而整個國家實現彎道超車,競爭國家立即傻眼:兄弟你不講武德……百年來,愛迪生、福特、萊特兄弟、貝爾、比爾-蓋茲、喬布斯、馬斯克……無一不是照着這個劇本演出。

因此,必須盡力幫助美國脫離個人主義文化,為美利堅建立一個高度集權的決策體制,在這種體制下,決策權遲早會集中於總統一人之手,這個總統往往不太謙虛,到處下達指示,召開座談會,告訴農民如何種田,教導作家如何寫書,並指明未來百年的科學研究方向。既然是唯一決策者,就別指望他每件事都有一百次試錯機會。不知為何,這位美國總統大概率存在時不我待的心情,為了用足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他絕不可能點滴投入,而是會all-in,只爭朝夕。失敗?怕個錘子,宣傳系統早備有文案:必要代價,多難興邦,苦難行軍,偉大探索,鳳凰涅槃……若是嘴炮實在騙不了人咋辦?老佛爺在庚子年間就為後人演練過:

鎮壓拳匪,嚴打文盲

總而言之,我們有過的,美國也得有。一定要讓美國不斷遭遇集中決策體制的難題,即聰明人的數量優勢總是無法體現在創新領域——如果決策權只集中於金字塔尖,無論聰明人數量再多,決策的還不是只有那一顆腦袋?概率貌似從來不是集權體制的朋友。根據我國歷史經驗,只要決策權集中於美國總統,該國創新能力一定會穩步下降。

【4】

第四策,重中之重是在美國社會普及辯證法。兄弟我一直沒搞明白的就是,辯證法這種寶貝本應拿來忽悠別人,為啥在我們這裡卻忽悠了自己……Anyway,現在為時不晚,畢竟知道了可以用來毒害美國。

眾所周知,辯證法的特徵是:事前模稜兩可,事後振振有詞。這個特徵天然有利於掌權者推卸責任。可以想見,若美國總統精通了辯證法,在指明科研方向時,必將對科研工作者提出要求:既要大膽創新,又要謹慎穩定;既要雄心壯志,又要腳踏實地;既要嚴肅,又要活潑;既要考慮眼前利益,又要兼顧未來發展;既不能冒險犯錯,又不能保守求穩;既不能閒置貨幣,又不能亂花資金......唔,總統先生,你把正反話都說盡了,下面同志該怎麼活?做對了全歸功於你的既要,做錯了全是因為違反了你的又要。

美國科研人員朴昌漢聽了美國總統的系列精闢指示,氣得回復了一句:

你先人板板

瞧,科研人員都是這種消極態度,美國社會怎麼可能持續創新?更可喜的是,辯證法還有一個深層次優點,擅長用一系列口頭禪和超短語替代深度思考,幫助人民養成不求甚解的習慣,看到任何現象都本能地用對立統一、全面看待、質量互變、內因外因之類大而無當的言辭來解釋,而且能解釋得你挑不出毛病,其實等於啥都沒說。當對方吞吞吐吐說要辯證看待某某問題時,其實他表達的是反對或抬槓。鑑於本文是為美國社會支招,兄弟我試着翻譯成英文:We should view this question dialecticly或 Weshould view this question from a dialectic perspective.

願上帝保佑英語世界的讀者認識到這句話是在表示反對或異議。

沒有深度思考能力,哪兒來的創造力?故此,一定要促成美國師生全體學辯證,等到整個美國社會都學會了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什麼對立統一,質量互變,螺旋上升,透過現象看本質,否定之否定,內因決定外因……則可斷定美國人的思考能力已被消滅得差不多,其創新能力就可能被拉平到我們的同一水準。

*********

為什麼新美國培養不出舊美國那樣多的大師?若干年後,美國科學家錢德勒焦急地詢問。

科學家同志,你應該問問自己的祖國做了啥。在新美國,學生的個人興趣被無視,天才學生們的精力和智力全都用於準備高難度入學考試,集中決策體制讓聰明人的數量優勢化為烏有,辯證法讓民眾變成不喜思考。占了其中任何一樣就已經夠嗆,貴國五樣俱全,你還能指望什麼結果?

創新能力?醒醒,現在是美利堅人民共和國。


鄭重聲明:本文來自如上公眾號,文章不代表本號的立場,敬請中美讀者批判性閱讀和反思性理解,正確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