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塞斯(1881年9月29日-1973年10月10日)代表作品:《人的行為》 《貨幣與信用原理》 《社會主義》第十八章 時間推移中的行動
18-1 時段評值時間遠近的透視作用
①只有在罕見的場合,某一簡單不可細分不用重複的行動,就足以實現目的。②通常情況下,行動人達到其目的,總不止一個步驟,而是多個步驟;Ⅰ每推進一步,都要重新審視:要不要向既定目標繼續前進。③全部必須的時間,也即「工作時間」加上「熟化時間」,可以稱為「生產期」;②行為所產生的成果,功用只持續一段有限期間;我們可以稱此為功用持續期。①有些產品的功用持續期比較短,另有些產品的功用持續期則比較長;後者通常稱為耐久財。Ⅰ行動人在評估考慮中的行動項目會產生哪些負效用時,不僅關心所需花費的材料和勞動,也關心所需的生產期;Ⅱ在評估預期產品的功用時,行動人會關心功用持續期的長短。n個單位的功用是否在同一天可用,或者在連續n天的期間內,每天只可使用1個單位,對於功用的評值是有影響的。6.生產期和功用持續期,都是人的行動所隱含的考慮元素,①行動人對目前各種手段的評值,完全看在他努力使未來情況變得更滿意的過程中,它們能分別提供什麼功用。②對他來說,生產期和功用持續期是計劃未來行為時必然要考慮的元素,不是什麼學術回顧或歷史研究所使用的概念。③只要行動人必須選擇長一點或短一點的生產期,以及只要他必須選擇生產比較耐用或比較不耐用的產品,生產期和功用持續期這兩個行為考慮元素就會發生作用。
1.行動人不關心一般的未來,只關心未來某一有限的時段:Ⅱ另有些人則極為深謀遠慮,所關心的未來時段遠超過自己的預期壽命。2.照應期:行動人在某一特定行為中希望以某一方式、在某一程度內、給予照應的未來時段。②同樣地,他也在較近的和較遠的未來需求滿足之間做選擇。行動人在決定怎樣使用各種現有手段以去除不適感時,也暗地裡決定了照應期。
行動人以單純累積消費財庫存來延長照應期,是行動人渴望為某一較長時段的消費預作準備的結果。Ⅰ生產一些比較耐久的產品,其耐久度增加的比例大於所需增加的生產要素花費,也是同一種渴望的結果。Ⅱ功用持續期較長的財貨,比功用持續期較短的財貨,更有價值。Ⅰ如果行為旨在達成一些時程上比較遙遠的目標,則生產期的延長便是這種行為的一個必然的結果;④選擇一些比較費時的生產方法,生產一些生產期較短的過程也能夠生產出來的財貨。Ⅰ延後某一消費行為,意味行動人認為後來消費預期提供的滿足,大於立即消費所能提供的滿足。Ⅱ選擇某一較長生產期,意味行動人認為,這個後來才能有成果的過程所提供的產品,價值高於費時比較短的過程所提供的那些產品。①生產期最短的那些過程不會完全去除不適感;仍有需求尚待滿足,需要進一步行動。②在其它情況相同下,行動人偏愛在最短期間內能生產出產品的過程;因此進一步的行動只能採取費時比較長的生產過程。③只有在預期增加的滿足,價值高於等待成果時間較長的犧牲時,行動人才會採用較耗時的生產過程;①數量更多:同等數量的生產要素,可以生產出較多數量的產品;②質量更優:可以生產出一些短期內無法生產的(功用持續期較長的)產品。①人們並不這樣做:投入增加,如果導致產品的功用持續期超比例增加,將無條件被視為有利。②這就證明:人們對「一段同樣長的時期」所作的評值,是就其與行動者作決定的時刻距離的遠近而分輕重的。③「等待是負效用」:其它情況相同下,人們偏愛比較近期的未來滿足,會大於比較遙遠的未來滿足。①較近和較遠的「同樣長的未來時段」,絕不可能得到相等的評值。②行動人關心成功的早與晚,時間因素必然包含於評值過程中。
18-2時間偏好是行動的一個根本元素
①時間對於人,不是一種同質的、只有長度可計的東西。②時間的稀缺不僅在於「長」與「短」,更在於「早」與「晚」。③其他情況相同時,人們總是偏好「較近的未來滿足」甚於「較遠的未來滿足」。④「欲望」本身意涵着:「目前滿足」重於「未來滿足」;「現在品」價值高於「未來品」。⑤如果某人偏好「未來滿足」甚於「目前滿足」,他將總是積累商品,永不消費。③欲望a的滿足後,行動人將在欲望b和「未來欲望」c之間作選擇;①資本與所得,在行動學概念上的區別:行動人對未來各期間的需求滿足評值不同。②均轉經濟中,未來是不變的,因而沒有「資本」和「所得」的概念區分。⑤如何適用增加的所得,人們必然在權衡各未來期間的需求滿足的利弊;①一個人持有100元,將其投資一年後可得104元;②選擇今天消費100元的人,偏好「今天的100元」甚於「一年後的104元」;③選擇今天投資100元的人,偏好「一年後的104元」甚於「今天的100元」。
人們是在「即刻消費某一數量的商品」與「以後消費這相同數量的商品」之間選擇。人們是在「即刻消費某一數量的商品」與「今後消費較大數量的商品」或「今後消費那些適於提供評價較高的滿足的商品」之間作選擇。2.行動學的時間偏好問題,無須藉助心理學、生理學解釋;①心理學、生理學解釋行動的動機,行動學只關注行動本身;②行動學必須想象(conceive),而不只是理解(understand)。③我們必須想象:一個人如果不偏好較近的未來滿足、甚於較遠的未來滿足,那麼,他將永遠實踐不了任何消費和享樂。②一定數量充足的現在財,可用以渡過「啟動準備工作」和「產品收穫」之間,平均加長的間隔時間。②此外,該物資儲存必須大到足以滿足那些「被認為比那更費時的生產過程可得到的豐富收穫,更為迫切的一切欲望」。③假象一個「生活必需品」永恆滿足的世界裡:時間偏好,仍然指導人的行動。①古典經濟學家的客觀價值論,導致其無法認識到時間因素的重要性。②傑文斯提出了時間偏好理論,龐巴維克詳細闡述了該理論。Ⅰ建立在心理因素上,沒能認識到時間偏好是行動範疇;Ⅱ誤解了「生產期」概念,沒有充分認識到生產期是行動範疇,提出了「平均生產期」這個空洞的概念。④維克賽爾、費特、費雪,在時間偏好理論上的成就,均在建立在龐巴維克理論基礎上。
①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欣賞兩場歌劇,他必須選擇一場A;②他拒絕的另一場B,只是「此刻不喜歡」、「假如它是以後的就好了」;③但這不能說明「未來財比現在財好」,這是每個取捨,都會面臨的局面;④今天他舍B取A,明天他可能舍A取B。(行動的單次主義原則)①冬天的冰塊和夏天的冰塊,不是現在財和未來財之區別;②冬天的冰塊,需要冷凍才能保存至夏天,兩者不是同種商品。①守財奴支出少許錢以維持勉強生活時,仍適用時間偏好:偏好某些現在財甚於未來財。②極端守財奴,如同怕吃到細菌而絕食、怕遇到危險而自殺、怕睡着遇刺而失眠的人一樣,都是一種病態的生命力流逝。18-3資本財
1.當所有「比未來需求更為迫切」的現在需求,都被完全滿足;①促成「生產期較長」的生產活動,提高了生產力(單位投入的產出量);②延長生產期的必要條件是儲蓄,也即,現在的生產超過現在的消費。
②行動人認為比「延長生產過程得來的福利增加」更為迫切的欲望。(1)如果只用於未來的消費,就僅僅是財富;游離於生產的軌道之外。(2)只有當它們用於生活物資、付給工人從事比較費時的生產過程時,才整合到生產中。①某些人延遲滿足,省下的消費財,在物理意義上,被消費了;③它們首先變成較長生產過程的中間產品;然後又轉變成這些生產過程的最終產品(消費財)。
④有些生產過程,比較接近特定目標之實現,有些則距離較遠。④從一個工廠轉移至另一工廠,直至支撐消費財,流向消費者。①前人的儲蓄累積了資本財,被我們所繼承,使我們的處境比前人更好;
(這種膚淺的見解,嚴重錯誤:把「資本財」獨立分類)①「利用資本財的人」比「不使用資本財的人」,唯一優勢在於:②「資本財的價格」和「該資本財的再生產所必需的原始要素的總價格」:3.在所有財貨價格的形成過程中,時間價值都發揮了作用。18-4生產期、等待期和照應期
①行動人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善於利用現有財貨供給,滿足最迫切的需求;②生產期,即實現目標的等待期;行動人考慮各種目標的等待期分別有多長。③對於所有財貨,行動人完全根據它們能分別給未來需求的滿足,提供什麼服務來評定價值。④現有財貨在過去的生產過程中所作的犧牲和花費的時間都是不相干的,這些事情屬於死一般的過去。①所有的經濟學概念都指涉人的行動,和事物的物理性質沒有任何直接關係。③行動學中的時間概念,指涉行動人在做價值判斷時,發揮作用的「早一點或晚一點」的時間差。④資本財和消費財之間的區別,不是基於財貨的物理或生理性質的區別,而取決於行動人的立場和選擇;Ⅱ如果被當做等待期內維持自己和工人的生活之資的話,可以直接消費的財貨,就被當做了資本財。
①每單位投入產出數量比較多的生產方法,要求延長生產期(採用較費時的生產過程);②之前採用單位產出較少的生產過程,完全是因為它生產期較短。2.但另一方面:若利用新增儲蓄所累積起來的資本財,而選擇的生產程序,並不一定生產期更長。①因為在滿足了比較迫切的需求後,人們現在需求的是些能在較短時間內生產出的財貨;②先前之所以沒有生產這些財貨,不是只因為所需生產期太長,而是因為所需生產要素另有更迫切的用途。3.「資本財供給量之每一增加,都會導致生產期和等待期的相應延長。」②因為要生產a和b,人們不僅必須取得生產a的資本財,還必須取得生產b的資本財。用於生產的技術總是一成不變的取決於技術知識的現狀。在諸多已知的生產技術當中,採用哪種方法,取決於當時的資本財供給量。①落後國家如果僅獲得先進技術,則須從頭開始儲蓄,累積資本財;從而讓現有的一些工人和原料,能挪去執行一些比較費時的生產過程。②而事實上,先進國家借給了落後國家大量資本財,使落後國家大大縮短了追趕時間。落後國家居民可以很快享受現代技術帶來的好處,宛如他們在很早以前便開始儲蓄和累積資本財了。②資本財的增加,讓行動人能夠追求較遠的目標,而毋須在此過程中被迫縮減消費。③資本財的損失,迫使行動人或者放棄較遠目標,或者縮減消費。
2.於是,A採用的生產過程,單位產出數量大於B的;①B中資本財相對稀缺,人們不能考慮單位產出較高的生產過程,因為那樣要求縮減消費;③A中生產更多耐久財,B中必須放棄耐久財,即使耐久性延長並不要求同比例增加投入;④A中生產效率、因而工資率和工人的工資水平,均高於B。四、延長照應期,超過行動人的生命期①在「較近的未來滿足」和「較遠的未來滿足」之間取捨的價值判斷,體現的是現在的評價,而不是未來的評價;②行動人權衡自己「現在」對「較近的未來滿足」和「較遠的未來滿足」賦予的重要性。①行動人想儘可能去除的那個不適感,永遠是現在(行動當時)的不適感,而且永遠指涉未來的情況;②行動人現在對未來各期間的預期事態感到不滿意,因此嘗試透過有意的作為改變預期的事態。①如果行動的目的主要是想改善他人的處境(通常稱為利他的),則行動人想要去除的那個不適感,便是他自己現在對於他人在未來各期間的預期情況感到的不滿意。②對行動人來說,照顧他人,就是在緩解行動人自己感到的不滿意。③所以,行動人常常想把準備期延長到超過他自己的生命期,這是不足為怪的。
①較早就在政治和法制方面創立了有利於大規模儲蓄、資本累積和投資的環境;②較早以「牟利的資本主義觀念」取代了「掠奪的黷武主義觀念」。③人類文明:從「支配型鏈接」轉向「契約型連接」為主的社會合作形態。④眾多民眾、種族,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有些停滯不前、有些則繼續前進,導致文明程度的差異。①十八世紀全球化過程中,西方不僅輸出生產技術和醫學知識,也輸出相應的資本財;②落後地區接受了先進國家的資本財和技術的輸入,從而提前獲得現代工業的成果。③但對相應的現代工業制度的意識形態,遲遲不願接受,僅在表面上融入了西方生活方式。①「反殖民」的革命,以「歧視性課稅、拒付欠款、赤裸裸的沒收、外匯限制等等」等手段,剝奪外國人的財產,中斷了經濟的全球化,摧毀了國際資本市場。②如果沒有對外投資自由,戰爭就是唯一選項;自然資源和資本財不能跨越國界,軍隊就會跨越國界。4.政府之間的借貸,不可能取代國際資本市場的功能:①如果政府間借款,是以商業條件而成立的,那就無異於私人借款,必須以尊重財產權為基礎;②事實上,大部分國際借款是不計本息的贈與,是對債務國未來提供軍事援助等,所支付的價格。
18-5資本財的可變性
一、生產目的改變後,已有資本財轉換用途的四種狀況:但如果一開始就針對新目標進行生產,便可能省下改造所需的成本。但如果當初在生產這些資本財時,知道它們將供新計劃使用,便可能以較低成本製造其它一些有相同功能的資本財。
①資本的「可變性」和「特殊性」,只是程度上的差異,不是本質上的差異;②所有資本都有「特殊性」:都是專門的生產過程中使用的中間品。①生產過程越接近目標,中間品與最終目標之間的聯繫就越緊密:①只有通過行動,使消費落後於生產,才能產生新增資本財;(3)以貨幣和貨幣要求權為資本,仍不是「自由資本」;
1.資本財的可變性,取代固定資本、流動資本的劃分:③資本財的可變性,給該資本財得以適應生產情形以調整用途的機會。①資本財可變性,必須以已發生或預期將發生的具體變化,為基礎;②情況的重大變化,會使原先「易於轉變」的資本財,變得「很難轉變」或「完全不可轉變」。3.在「用途轉換可能性」問題上,「耐久財」比「易消耗財」更重要:①工廠產能、運輸設備、耐久裝置的閒置,比衣物、易變質物品的丟棄,更重要;②「用途轉換可能性」在資本財和消費財方面,同樣存在;但資本會計使「用途轉換可能性」在資本財方面,特別顯著;4.資本家和企業家,作為資本的擁有者,並不是完全自由的;①他們的資本不是停留在社會生產過程之外,而是投資在一些特定的生產途徑上。Ⅰ資本家和企業家,購買生產要素時,支付的價格中,包含了對未來市場的預期;Ⅱ他們只關注所購買生產要素(資本財)的未來,不關注其過去情況,因而是「自由」的。
18-6過去事實對行為的影響
①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後代人不可避免在各方面繼承前輩的努力;②人類文明是長期演化的產物,不可能一下子全盤改造。③所有物質類財富都是過去活動的遺留,具體化為一些特定的資本財,轉換用途的可能性相當有限。①如果過去的人們能夠更為準確的預料未來,從而按照現在的科技和知識,安排生產創造;②我們將會以最優方式在地表安置人口、生產組合;因而不存在不必要的交通運輸問題。③所有企業將配備最有效率的機器和工具;因而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①現有的資本財,是祖先和我們自己在過去生產出來的;②無論生產目的或科技程序的選擇,都是當時流行的觀念的產物。②或者必須捨棄大部分現有資本財,從頭開始生產現代設備;③或者必須調整生產過程,儘可能適應現有資本財的特殊性。5.消費者的買與不買,決定是否捨棄舊的生產財和生產過程:②新機器生產的單位產出成本b,舊機器生產單位產出成本a;②僅當z(a-b)>p-q時,生產者才會用新機器取代舊機器;①新科技設備或更有利的生產地區所提供的優勢,相較於改造或遷移舊有設備所需的額外花費,決定這個新舊取捨的問題。②其間比較的結果,取決於相關資本財轉換用途的可能性。
③該國家的自然條件,更有利於(或不遜於)其他國家的該工業;④保護本國該工業,付出的昂貴代價,可以從未來獲得的利益中得到補償。①只有當新地區的優勢產生的利益,大於老牌工廠那些不能轉換用途、不能遷移的資本財遭到廢棄所招致的損失時,在新地區建立幼稚工業才是有利的。②否則,保護該幼稚工業則是一種浪費。相當於強迫消費者支付一項津貼,用以補貼某些稀缺生產要素撤離某些用途;③在這些用途上,這些被撤離生產要素原本提供的服務,消費者認為比較有價值;④消費者被剝奪了滿足某些需求的機會,因為滿足這些需求所需的資本財,被用來製造在沒有保護性關稅時已經可以取得的財貨。(2)對「舊有資本財用途的不可轉換」的考慮,有利於消費者:①所有產業,都普遍傾向移往最有利於發揮生產潛能的地區。②這種傾向,在未受干擾的市場經濟里,由於必須考慮稀缺的資本財用途的不可轉換,而相應地減緩下來。③然而,這個歷史性因素(舊有資本財用途不能轉換)不會讓舊產業享有長久優勢;Ⅰ一方面,防止新投資導致仍然可用的生產設施被棄之不用所造成的浪費。Ⅱ另一方面,防止資本財供給縮減,以免某些尚未滿足的需求得不到滿足。④沒有關稅干擾,產業遷徙的適當機會延後,直至老廠的資本財:
三、反駁「大企業搶占專利權、扣之不用,損害民眾」論:①賦予發明人,在一定時間內、擁有一個合法的壟斷的權利;②當局不審查新發明的經濟上的重要性,僅關注科技上的新穎性;③導致一大堆毫無價值的發明,受到專利保護;其發明者高估自己發明的經濟意義;④他們未能得到物質利益,於是抱怨經濟制度,剝奪民眾享受科技進步的利益。②若z(a-b)<p-q,則新設備取代舊設備,會逐步進行:Ⅱ舊工廠的舊設備不會立即丟棄,仍在一定時期內可與新設備生產者競爭。①取得專利權的企業,已經付出金錢;該企業不採用新專利,只是因為新方法不划算。Ⅱ且產品質量的提升,也不足以讓消費者支付較高的價格。③一旦z(a-b)>p-q,則不論專利權被老牌大企業搶占,還是被潛在競爭者搶占,該專利都會立刻被使用。(3)大企業不阻止科技進步,事實上付出巨額研發費用:①市場經濟中,人們普遍傾向高估新發明的經濟意義,並常常因此招致損失;②該項新發明顯然沒用,但該企業認為能以某一方式加以發展,使之變成有用。③該項新發明立即應用不划算,但該企業打算未來(舊設備耗盡時)應用。⑤安撫「訟棍」發明人,避免官司帶來的時間與金錢損耗,及神經緊張。Ⅱ這些人是某些廠商或機構的官吏、工程師或其他有影響力的人士;
1.人們普遍傾向於遷徙至最有利於生產的地方,但受制於:2.人們考慮按照現代科學知識,配置生產生活帶來的利益:①真正延緩科技進步的因素,也不是資本財轉換用途的可能性不完美,而是資本財供應的缺稀。②過去人們的決策產生的不可轉換的資本財,影響着現在和未來的生產;這是個事實,而並非市場經濟的缺陷。18-7資本的累積、保持和消費
1.停滯或緩慢進步的經濟里,要保持資本財供給大致不變,兩種方式:②將來生產資本財用以補充損耗;但為此累積一筆消費財,避免(生產資本財時)縮減消費。①行動人不能片刻沒有經濟計算,及其基本概念:資本和所得。Ⅰ目的:現在的生產和消費安排,會怎樣影響未來需求的滿足;Ⅱ回答:某一行動過程,對我們未來的努力可能獲得的成果,是增加還是減少。①「資本」實際存在,獨立於「資本」所具體化成的資本財之外;②資本再產生資本,因而它自己維持自己;資本孵化出利潤。①「資本」從來不是什麼「實在」的東西,「它在物質世界裡沒有相對應的具體事物」;③資本是一個審視行動問題的模式,是從某一計劃觀點評估行動適當與否的方式。
①總收入的分配,用於保持舊資本、消費或累積新資本,永遠是企業家和資本家有意行動的結果。②資本獲得保持,不是「自動的」,而是刻意行動的結果。③保持資本的計劃,因疏忽、錯誤、或對未來判斷錯誤而失效,該計劃就會失敗。①某個企業家運用生產要素的方式,使得「產品的貨幣當量」≥「生產要素貨幣當量」;②該企業家能以貨幣當量相等的新資本財,更新或置換用掉的資本財。(2)儲蓄可能來自消費緊縮,但也可能純粹因淨產量增加所致:戰爭、革命、罷工、怠工和蓄意破壞等惡性造成的損失減少。①如果被用來增加投資、而非立即消費,就會更進一步增加將來的的淨收入;②那時,人們就可以擴大消費、而不致減損資本財供給和勞動生產力。
①有時候,一些行動人在累積新增資本,同時,另一些行動人在消費以前累積的資本;②如果這兩個過程在金額上相等,則市場中資本總額不變,仿佛資本財總量未變。Ⅰ來自某些人的額外資本的累積,只是消除了「某些生產過程原本必須進行的生產期縮短調整」。①資本財轉讓,即資本財買賣、企業貸款的發放,本身並非資本移轉,而是財產權轉讓。②資本財轉讓,是企業家生產計劃的一部分,這些轉讓的綜合作用,決定整個生產的成敗。③但是,無論利得和損失,都不直接引起資本累積或資本消耗。④使資本數額發生變動的,是財富有了增減的那些人,對他們的消費所作的安排。某個人在消費資本,而另一個人恰好在累積數額相等的資本;Ⅱ而買者則是從淨收入大於消費的餘額中,挪出一筆儲蓄的金額,支付該件資本財的價格。
Ⅰ或者物理(實質功能)耗盡:變成最終產品,並隨着使用、消費、耗損而歸於消滅;①「財富不變」的觀念,指涉資本會計所應用的「資本」概念;不是指資本財本身。②能夠以適當的消費安排保存下來的,只是資本金的價值,從來不是具體的資本財。③資本財被嚴重毀壞,以至於任何可能的消費緊縮,都無法在短期內將資本金補充到原來水平。④原因也只是「當下的生產淨收入中,用來保持資本不變的部分不夠大」這個事實。
18-8投資人的可移動性
②他們根據自己的預期,選擇將要上漲的投資,躲避將要下跌的投資。②「穩健投資」和「純粹投機」之間的差別,只是程度不同。①股票投機,對不看好的產業,不能撤銷過去的投資,只能阻止進一步投資。②市場經濟的一般趨勢,傾向擴張那些有利的生產而縮減不利的。③股票投機將強了這個趨勢,給這個趨勢指出一個具體方向。④於是,股票市場是市場經濟的焦點:使預期中的消費者需求在商場成為主權的終極手段。①股市投機,只是給股市之外的貿易和製造活動所產生的利潤或虧損,來個最終結算:②這些利潤和虧損,是消費大眾對過去執行的投資贊同或不贊同結果,經由股票市場公諸於世。Ⅰ反倒是大眾對投資人所安排的生產模式的反應,決定證券市場的價格結構。Ⅱ最終是消費者的態度,讓某些股票價格上漲,而讓其它股票價格下跌。④證券市場的交易只決定投資者中誰賺得利潤、誰承受損失。凡是不從事儲蓄投資的人們,既不因證券市場的價格波動而收益,也不因之而受損。
①投資人為了避免進一步損失,而把預期損失移轉給「對相關資本財的未來價格預期較不準確」的人承擔。②資本外逃,是「資本財所有權的轉讓」,不是「把不可變資本撤離既定投資」。③「資本外逃」的資本家,「逃往本國其他投資部門」,和「逃往外國某一投資部門」,性質相同。②本質是在阻止國內投資者,從預期中的「不安全的」國內投資,換成「安全的」國外投資。①如果全部或部分國內投資,遭到全部或部分沒收威脅:股市就會通過「改變投資標的價格」,將沒收政策的不利後果折現。②反應機敏、提前預料災難的投資人,才能以較少損失換得脫身。②不管是流動資本、還是固定資本,「資本外逃」的過程都是一樣的:①一個英國資本家,如果沒有外國人願意購買他在英國境內的投資,他就不能把他的投資從英國逃出。②資本外逃,絕不可能產生「國際收支惡化」,也不會使外匯匯率上升。③如果英國及外國資本家想賣掉該國證券,英國證券就隨之下跌,但這並不影響英鎊和外幣之間的匯率。①某個持有法郎的人,預期到法國政府的通脹政策的後果;他既可經由購買商品而逃向「實物」,也可以逃向外國貨幣;②但他必須找到願意接受法郎、以商品或外國貨幣和他交換的人;③使商品價格和外匯匯率上漲的,不是拋售法郎者的行動,而是那些「除非按比較低的交換率,否則就拒絕接受法郎」者的行動。7.從國家主義觀點來看,「外匯管制」也是不可取的:①政府宣稱「外匯管制」從而「防止資本外逃」,是基於國家重大利益考量;②但外匯管制的結果,有害於許多國民,從而無益於「國民經濟」這個幻影;③如果法國在通貨膨脹中,「外匯管制」則是讓所有惡果只落在法國人身上;④如果某些法國人能夠出售法郎給外國人,則是把通脹的損失轉嫁一部分給外國人。18-9貨幣與資本;儲蓄與投資
①資本是資本會計的一個元素,在貨幣計算中體現為一定的貨幣數額;②行動人,不僅以消費者的身份,同樣也以資本家和企業家的身份,保持現金握存。①資本會計是個思考工具,適合市場經濟里操作的個人或團體,用來計算、思考行動是否恰當。③資本會計的唯一能達成的任務:給市場經濟里活動的人們顯示出,他們各自運用於牟利行動的資本,它的貨幣當量是否已經改變,以及改變到什麼程度。④「國民經濟」資本量和「社會資本量」,除了指涉「人們各自的牟利資本的綜合」之外,毫無意義。
①儲蓄,即某人生產出的財貨減去消費掉的財貨之餘額;①一個人使用一定數額的貨幣,不是用於消費,而是購買生產要素;
三、貨幣供給不變時,「現金握存增加」對「擴大生產」的影響:①(貨幣供給不變)引發一個趨勢:使物價下降、貨幣購買力上升;②不直接影響資本累積、生產擴張:該儲蓄者的儲蓄,並未因為他握存貨幣而消失。①導致資本財價格,達不到「該儲蓄用於購買資本財、而非現金握存」時將會達到的高度。③(假設也沒被別人消費掉)這些儲蓄的財貨,增加了資本財存量,無論價格高低變動。3.物價下跌,只改變了貨幣計算中各項目的貨幣當量。①其他條件不變時,物價下跌,每個人資本的貨幣當量下降。貨幣供給不變時:「現金握存增加」和「資本累積增加」兩個過程並行不悖。
四、貨幣供給增加時,「現金握存增加」對「擴大生產」的影響:①趨勢一:可用的資本財數量增加,因而生產活動的擴張,導致物價下跌;3.重點是:額外儲蓄產生的資本財,並未因貨幣變動而消滅。①每當某個人將一定量貨幣用於儲蓄,而不用於消費;這儲蓄過程總是和資本累積與投資過程完全一致。4.結論:貨幣供給增加時:「現金握存增加」不會減損「資本累積」。
五、「窖藏貨幣的增加,導致生產的萎縮」的流行謬誤:①貨幣單位購買力上升,導致更多生產要素用於開採金礦;2.但這是人們力圖增加現金握存造成的,不是儲蓄造成的。①個別儲蓄者把儲蓄用於窖藏現金,會影響貨幣購買力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