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期對自己的輸入有個反思:概念性的知識較多,事實性知識較少。概念性是指比如「創作者經濟意味着什麼」;事實性的是指「某人為何放棄了運營付費社群」。

這個體感是在開始經營「小報童」後意識到的,究其原因,是因為做 flomo 時,可以身體力行的每日實踐,且能覆蓋到大多數場景;而個人在小報童的實踐比較個性化,不具有代表性,所以其他類型創作者的需求和困難,很難有具身體會,之前產品設計上也因為不了解翻車好幾次。

由於小報童現在已經不是在選擇方向和判斷未來走勢的階段,那些概念性的東西無法指導具體的實踐,所以看再多「創作者經濟」的分析文章,也無法回答為何「發布時間儘量不要精確到小時」。而弔詭的是,許多從業者(包括我)總想從前者的文章中找到通往未來的關鍵鑰匙,但實際上北極星不會天天變,而溪水的走向卻總是蜿蜒。

本文節選自2022年產品沉思錄郵件組,主要分享事實性知識-隱性知識的概念和提高能力的方法,也歡迎大家掃碼獲取最新訂閱

其實上述用「事實性知識」並不嚴謹,更準確的說法是邁克爾·波蘭尼在1958年從哲學領域提出的概念 ——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我們日常能獲取的知識往往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兩類:

顯性知識:所有人都能獲取到的信息,非常豐富。

•顯性 - 公開:大多數顯性知識都是公開的,但其解釋非常複雜,無法指導具體的執行,比如魚肝油的作用,能看到非常多論文的辯護,但對你自己要不要吃,沒有特別具體的幫助。•顯性 - 私有:由於各種限制的原因或動機缺失,需要花費點時間才能獲取到,比如報價單等。

隱性知識:僅靠言語無法捕捉到的知識。

•隱性 - 集體:不是存儲在單個節點中,而是存儲在網絡中,無法脫離社會網絡學習。比如字節的 OKR 文化、得到的上級給下級寫周報等。•隱性 - 軀體:與人體有關的具體操作性知識,比如學習騎自行車,做紅燒肉等。•隱性 - 關係:由於人們彼此之間的關係而成為隱性的知識,只能通過言傳身教的師徒制來傳授,很難從外界獲取,比如冥想,某種藝術風格。

在實踐中,我們所做的許多事情都涉及所有三種類型的隱性知識:例如,汽車駕駛涉及隱性 - 關係知識,因為它是一種必須從他人那裡獲得的技能;它涉及隱性 - 軀體知識,因為它是我們用身體做的事情,最後它涉及隱性 - 集體知識,因為我們每當開車時,無論我們在世界的哪個地方,都需要遵守交規和一些風俗。

隱性知識根植於環境、經驗、實踐和價值觀中,難以溝通 - 它存在於實踐者的頭腦中,是長期競爭優勢和創新的最佳來源,通過社會化、指導等方式傳遞 - IT部門不能很好地處理這個問題

通過上述分類能看到,越能決定個人具體價值的,越是偏隱性的,而這種知識往往很難獲得。比如有兩種學習方式:

•通過大量閱讀書籍、資料和數據來獲取某個領域的知識。•找到在該領域的浸泡了許久的「專家」進行諮詢。

你會發現,第二種方式能獲得更多的「隱性知識」。因為我們在遇到某些具體的問題時,想要解決往往需要閱讀大量的內容才能找到問題,而後者則能根據自己的經驗甚至直覺,很快給出反饋。並且能根據互動不斷地進行修正反饋 —— 這是閱讀文獻所無法比擬的。

比如前些日子部署本地開發環境,我很好奇為啥許多命令不需要輸入 ip 地址或者網址就能下載各種軟件,比如 Brew,是先從 Brew 的起源開始,還是 Linux 的命令行開始?後來 Lightory 一句話就解釋清楚了:把 Brew / VUE 這種東西當作 Appstore 就好,安裝完之後只需要去搜索想要的應用就行。

當然專家也固有其問題,如個人的偏好,自己的錯誤等。所以最好的方法應該是:上網搜索了十分鐘還沒有答案,就找個專家問問—— 既能保證自己有一些基礎的背景信息,又能快速地找到答案。

在搜索引擎普及之後,顯性知識的索引價值直線下降,因為大部分的知識都被公開;而一個人越接近執行(與抽象的知識相比),公開的知識就越少,正是這些通過探索獲得的隱性知識,才形成了我們的知識護城河。

我們如何提高獲取隱性知識的能力呢?

•親自臨摹一些事情並獲得反饋:你無法通過看自行車教學視頻就學會騎車;同樣無法看創業指南而學會創業。巴菲特也有很長的時間在格雷厄姆手下學習投資。最好找到一個好的教練,然後照着他的樣子模仿,並讓他指出問題在哪裡,繼續改進。一般來說,有大量隱性知識的人在指導中會提出各種具體的警告,反之則說明此人並不具備對應的能力。•讓自己浸泡在環境之中:這和之前經常提到的要「去現場」「到一線」強相關,因為看似瑣碎具體,但是在那個環境中充斥着上下文,可以觀察到許多忽略的信息。比如小報童大多數人都是兼職來運營,而宣傳會通過朋友圈,那麼如果有具體的發布時間,被人看到反而會得出「上班摸魚」的結論,這種觀察如果不是親歷其中,是無法捕捉到的。•獲得原始資料自己推演:之前 Lightory 問我,如果帶着今天的知識回到 14 年的那時候重新看食色這個項目,我會怎麼做呢?如果是 3 年前我大抵會說出一些補救方案,而前些日子突然下意識的回答,我會直接停掉這個項目,因為這個模型從出發的時候就有巨大的缺陷。這種推演的過程是別人無法替代和傳授的,但前提是需要有大量的原始資料,投資中經常用到的「策略回測」也是如此。•搞明白自己學習的目的:學習每個領域都並不是只有一套方法,比如我學習知識管理,是為了更好地幫助更多人使用 flomo,以及明白 flomo 自身的局限性;而有些人則是為了做出系列課程,指導更多人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大家的出發點不同,捕捉到的隱性知識自然不同。並沒有統一的「專家」標準 —— 畢竟 Musk 自己也不會設計火箭發動機。•與足夠多的專家交談:可以讓你獲得足夠的知識,以快速驗證一個想法,回答一個問題,並對一個領域有足夠好的感覺。另一方面也不要忽略「閒聊」的價值,因為沒有人能迅速將自己的知識展示出來,在不經意的溝通中,某些新事實會刺激那部分尚未展示的部分暴露出來。•多去研究案例和故事:故事和案例的價值在於,其中雖然有許多戲劇性的成分,但是只有數據表格無法讓我們捕捉到那部分丟失的隱性信息。這也是我們做人物誌的原因,只有我們知道了這些人背後發生過什麼故事,才能理解他們為何會做出某些判斷,而這些東西在數據表格上所沒有的。

另外刻意練習和隱性知識並不是一回事,刻意練習只有在具有悠久的教學法歷史的領域才有可能被定義為可能的。換句話說,刻意練習只能存在於音樂,數學和國際象棋等領域。

所以如果你不在上述領域,那麼學習隱性知識更好的過程是:找到一個大師,在他們手下工作幾年,你通過模仿、反饋和理解來學習—— 而不是通過刻意練習。(比如庵野秀明在吉卜力打工的日子,宮崎駿在東映打工的日子)

關於這個話題後續還會繼續展開,英文好的同學可以去看看推薦閱讀部分。

推薦閱讀

Scaling tacit knowledge by Nintil:https://nintil.com/scaling-tacit-knowledge#/

Why Tacit Knowledg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Deliberate Practice:https://commoncog.com/blog/tacit-knowledge-is-a-real-thing/

一個Twitter Thread 關於隱性知識網絡的討論:https://twitter.com/krishnanrohit/status/1452954528806998019

關於隱性知識的兩個故事(en):https://www.strangeloopcanon.com/p/two-stories-about-tacit-knowledge

The YouTube Revolution in Knowledge Transfer:https://medium.com/@samo.burja/the-youtube-revolution-in-knowledge-transfer-cb701f82096a

什麼是暗知識 :https://pmthinking.notion.site/2e0e6eb147b44bd28b89decd33093df3

什麼是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https://pmthinking.notion.site/9467320e167842349c0cfa9057133634

圖片由 Midjourney 生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