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史無前例!

經過6個月的PD-1藥物治療後,14個直腸癌患者都獲得了100%的臨床完全緩解率,磁共振成像等多種檢查均未發現腫瘤存在,且隨訪半年到2年仍沒有復發。這些患者無需後續接受同步放化療和手術。

這樣的數據,來自美國當地時間6月5日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的一份報告,引發巨大關注。

有專家表示,儘管這並不意味着完全治癒直腸癌,但已給了患者很大的希望。作為對比,K藥在治療相同疾病時的臨床完全緩解率也只達到21%。

腫瘤真正被治癒的時代到來了嗎?

被收購的意外之喜

這款PD-1名為多塔利單抗(Dostarlimab),適用於治療復發性或晚期錯配修復缺陷 (dMMR) 成人患者:子宮內膜癌 ,實體瘤。該藥於2021年4月獲得美國FDA加速批准上市,當年8月17日再次獲批新適應症。

最先發現該藥的是一家名為AnaptysBio的美國生物製藥公司。該公司於2005年成立,主攻免疫治療產品,陸續與百時美施貴寶、葛蘭素史克(GSK)等多個跨國藥企開展合作。

AnaptysBio公司之所以備受青睞,除了必要的研發能力外,其自身特有的抗體發現技術平台可以在體外複製抗體產生的過程,這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基於這個平台,該公司陸續開發了多個抗體產品,其中就包括多塔利單抗。

2014年3月,另一家腫瘤藥研發公司TESARO獲得了多塔利單抗的全球開發和商業化權利。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2018年,重返腫瘤藥業務的GSK宣布以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TESARO公司,同時也把多塔利單抗收入囊中。

業內普遍認為這收購價過高了。2018年12月3日,收購消息公布當天,GSK股價下跌8%,但GSK對這筆交易充滿信心。時任CEO艾瑪·沃姆斯利(Emma Walmsley)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收購完成後,GSK提高了科研實力,會加快腫瘤領域的回歸。

事實上,多塔利單抗並不是那次收購的主角,而是TESARO公司手上治療卵巢癌的的PARP抑制劑尼拉帕尼(niraparib),當時已經為該公司創造了超過1.6億美元的收入。

根據葛蘭素史克2021年年報,尼拉帕尼在2021年貢獻了3.95億英鎊收入,折合4.9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7%。而多塔利單抗僅有500萬英鎊的收入,只是尼拉帕尼的零頭。

時隔一年,默默無聞的小角色竟然逆襲了。

名不見經傳卻叫板K藥

與默沙東的K藥做頭對頭對照試驗,已經成為一種現象。

近年來,君實生物、百濟神州等國內知名藥企,包括跨國藥企阿斯利康,都陸續開展針對K藥的雙盲或不設盲的頭對頭試驗,多塔利單抗自然也不例外。

2021年9月,該藥與K藥針對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頭對頭試驗啟動。與其它PD-1不同的是,多塔利單抗是除了K藥之後,第二個獲批泛癌種適應症的PD-1類藥物。

就在當年1個月之前,葛蘭素史克剛宣布多塔利單抗被FDA批准,用於治療錯配修復缺陷的實體腫瘤。

結果顯示,兩種藥物在治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相似,在總緩解率ORR上,多塔利單抗以41.6%的數據略高於K藥。

但這個數據也並沒有激起特別大的水花,也只能是一個可供選擇的替代方案。K藥已經成為全球的經典療法,也有全球藥王的認可度,地位難以在短時間內被撼動。

此前,在葛蘭素史克財報當中,多塔利單抗也是多數以子宮內膜癌的適應症出現的,適應症也不及非小細胞肺癌大。

但這一次不同,這款藥在小範圍轉移了治療方向,選擇了結直腸癌。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100%臨床完全緩解率,這個數字無疑是令人震驚的。

上海嘉會國際腫瘤中心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蔣京偉發表在《NEJM醫學前沿》的一篇分析中認為,這項由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癌症中心研究人員牽頭的臨床研究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選對了患者人群。

這次的14個患者均為錯配修復基因缺失(dMMR)型,而直腸癌患者中有5%到10%的為該類型。這類患者對化療不敏感,但其體內會產生更多新抗原,從而更容易被免疫細胞識別。也就是說,這類腫瘤是免疫治療的最佳選擇。

在此之前,昂貴的CAR-T療法儘管有完全清除腫瘤的效果,但有專家對健識局表示:目前CAR-T療法仍然有可能造成細胞因子風暴,患者會承受一些風險,而且CAR-T療法目前僅在血液腫瘤的治療中體現了不俗的療效,在實體腫瘤上,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多塔利單抗針對的恰恰是實體瘤。研究人員設想,隨着臨床研究的成熟,希望該藥在其它局部錯配修復缺陷型腫瘤中也能有良好表現。

在當下PD-1藥物扎堆的背景下,有這麼一款能夠脫穎而出,確實不易。

葛蘭素史克是否有望因此重回巔峰?讓子彈再多飛一會兒。


撰稿| 大衛
編輯|江芸孫滔
運營 | 廿十三
圖片|視覺中國

點擊⬇️圖片,了解「輔助生殖創新發展論壇」詳情

健識局

怎麼理解輔助生殖「嚴禁商業化

產業化」的問題?


呂群:其實所有的醫療技術都不應該大規模商業化和產業化。就輔助生殖而言,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技術,而是主要解決特定不孕不育症患者群體生育的問題。一旦商業化和產業化,就可能會被濫用,比如代孕和性別甄別。

另外,因為輔助生殖技術的費用高,也更容易發生過度診療,比如開不必要的藥物和增加檢查項目。相對來說公立醫院監管更嚴格一些,醫生現在的績效也不與患者數量掛鈎,所以不大會出什麼問題。而一旦放開,風險確實太大。

醫事藥聞 點擊健識局公眾號↓



漲點健識 關注健識局視頻號!




—— 往期文章推薦 ——

2022年醫療整風:嚴查醫商合謀,嚴查腫瘤藥企業
美國人不信任mRNA疫苗?FDA可能批准「傳統疫苗」上市
新事 | 追查歷史!北京又有兩家核酸檢測機構被罰

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掃碼加我:進群交流 知情爆料 轉載開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