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於普通重疾險,多次重疾險還有兩個細節應該注意。
第一個細節是,多次賠付是否分組?
比如以前市面上常有兩類多次賠付重疾險:
可以 6 次賠付,但要分組的;
可以 2 次賠付,但不分組的。
雖然看上去 6 次賠付保障更長久,但如果我們仔細看保險條款會發現,相似疾病常會被分在同組,而同組疾病只賠付一次,不能多次賠付。
比如心肌梗塞和冠脈搭橋常被分在同一「心肺疾病組」。即便得過心肌梗塞再需要冠脈搭橋的概率會更高,但因為他們在同組裡,還是只能賠付一次,多次賠付的效果就沒那麼理想了。
相比之下,不分組的多次賠付重疾險的就沒有這個限制了,只要是其他重疾就可以(👈 注意,雖然不分組,但也只能是「其他重疾」)
所以我會優先考慮「不分組」的多次重疾險,不分組,比賠付次數重要。
……
第二個細節是,多次賠付中間的間隔期多久?
多次賠付重疾險除了要注意多次賠付的分組限制,還要注意時間要求——在下次賠付之前,需要中間有個間隔期,在這個間隔期之後罹患其他重疾才能賠付。
所以我會優先考慮間隔期短的,間隔期越短才越符合我們對多次重疾賠付的預期。
以上是多次重疾險需要額外注意的兩個細節,需要的小夥伴們要注意一下,不能一看「多次賠付」幾個字就覺得任何情況都能賠,還是要了解清楚。
怎麼選單次還是多次?以前,這個問題可能還有點糾結。
一方面,單次重疾險賠付一次合同就結束了,而比較麻煩的是,當我們病癒回歸生活時會發現再想買新保險就很難了…… 所以從長期保障的角度看,我們確實需要多次重疾這個長期保障。
但是另一方面,多次重疾比單次重疾確實貴了不少,雖然多次重疾的這個保障很實用,但考慮到預算、未來和當下的平衡,多次重疾又顯得有點奢侈。
不過這個問題現在倒是容易了不少,因為一些單次重疾險現在也開始增加多次賠付的保障。
比如達爾文 6 號,在賠付一次後,60 歲前保額還可以每年恢復 20%。這樣一來,中間如果罹患其他重疾不至於裸奔,等五年就「又是一條好漢」了。
所以如果預算有限的話,我覺得可以先考慮這樣附帶多次賠付的單次重疾險。所以像這次更新清單,我依然還是把達爾文 6 號放在推薦的位置。保險不能盲目追求高保障,還是要在保障未來和享受當下中間找個平衡點。
如果預算比較充足,再來考慮像守衛者 5 號這樣的多次重疾險(通常保費會高出 20%)。我會把 ta 列為可選項,關於守衛者 5 號的看法,我會在下面「重疾險」這段專門說。
然後就是這一期的推薦清單了。守衛者 5 號我放在了「可選」的位置上,所以這期主要推薦沒變化,還和上一期推薦一樣 👇

我比較喜歡的、給不同群體的配置順序:
給自己:醫療險 → 重疾險 → 定期壽險 → 意外險。
給父母:醫療險 → 意外險(→ 定期壽險)。父母一般不需要投保定期壽險,如果依然在償還貸款等負債,可以酌情考慮。年齡超過 50 歲,配置重疾險通常就不太划算了。
給孩子:醫療險 → 意外險 → 重疾險。
下面是具體說明。
醫療險醫療險的定位是醫保的補充,用來補充醫保覆蓋不到的部分,比如更高額的醫療開支和更好的治療手段。我一向建議所有小夥伴都優先考慮醫療險,因為着實想不到什麼可以不需要醫療險的情況。
挑選的時候建議大家優先注意這幾個要素:保證多少年續保、是否涵蓋外購藥和質子重離子,先確定保障足夠然後才是考慮免賠額和具體保費。我比較看好這幾個 👇

往期討論過的相關話題:
百萬醫療險很好,但有幾個不能保障到的地方應該注意
為什麼我更喜歡 20 年保證續保醫療險
到底啥叫「(真)保證續保」
重疾險醫療險可以保證醫療開支,讓我們有錢治病。但罹患重疾治療期間我們很可能無法繼續工作,收入會因此中斷,但生活開支像住房、餐飲卻還要維持。重疾險的典型場景就是補償中斷的家庭收入,主要保障收入風險,而不是開支風險,這是重疾險和醫療險最大的區別。
有的小夥伴會問,那孩子沒有工作收入,沒有收入風險,還需要投保重疾險嗎?實際上買給孩子的重疾險保障的是家長的工作收入,因為孩子如果生病需要照顧還是會影響家長的工作能力。
重疾險是罹患重疾直接賠付,所以挑選重疾險主要看保險的保額和保費,保額儘量高、保費儘量低。我比較看好這幾個 👇

達爾文 6 號依然還在推薦的位置,ta 有個很棒的責任——第二次重大疾病保險金(原名:重疾復原金)——如果在 60 歲前賠付過一次,重疾的合同不會終止,而是會每年恢復 20% 保額,五年後就能恢復到最初的賠付水平了。如果第二次重疾還是發生在 60 歲以前(👈注意個前提限制),相當於可以賠付兩次,而保費卻還是普通單次重疾的水平。
以前達爾文 5 號的靈活性,可以保到 70 歲、可以不選額外賠付、可以不選身故這些也都繼承下來了。
……
然後說說這期加入的守衛者 5 號。
這次守衛者 5 號依然是不分組的,但不再只是重疾賠付 2 次了,而是把輕、中、重症打包在一起,累積賠付 6 次,哪個先出現就賠付哪個。
所以理論上來講,重疾累積賠付 6 次也是可能的,而且每次賠付重疾時保額會不斷增長,每次增加 20% 👇

為了避免 6 次全都是輕症、中症,重疾險變成「中疾險」,條款裡面也約定,重疾至少會賠付一次。所以當輕、中症累積賠付達到 5 次就不會再賠了,保證最後重疾時一定可以用得到。
這樣的設計還有個好處,以往重疾險賠付過一次重疾,後續再有輕症和中症就不再賠付了。而在守衛者 5 號這裡,只要不是重症的同類輕症還是可以正常賠付的。
我也從齊欣小夥伴那裡要到了賠付過重症不再賠付的同類中輕症的對應說明 👇有計劃投保的小夥伴們可以先了解一下

註:這個分組僅限於重症和中輕症的對應關係,考慮到重症都賠付過了,同種中輕症不再賠也挺合理的。至於重症、中症、輕症本身還是不分組的。
關於賠付間隔這個細節,重疾之間的賠付間隔是 1 年,重疾到中輕症的間隔是 90 天。據我所知,已經是目前最短的了。
我的感覺,守衛者 5 號未來一段時間應該可以作為多次重疾險的新標杆了,很能打。符合條件的小夥伴們可以考慮一下。
……
然後是我的重疾險具體配置思路總結,供大夥參考:
身故責任,不建議選,差價配定期壽險更實在;
繳費期限,選最長的,減少現金流壓力;
建議選上 60 歲前額外賠付,正是重疾險最重要的年齡段;
癌症額外賠付,有條件可以選,畢竟成年男生 50%、女生 80% 以上的重疾都是癌症;
心血管二次,可選。這個不算普遍適用,但很適合高強度工作的夥伴們。
保到 70 歲這個選項我很喜歡,年輕又有投資經驗的小夥伴們可以考慮一下我之前分享的這個思路。
往期討論過的相關話題:
整理匯總關於重疾險的各種問題
定期壽險定期壽險保障的風險和重疾險一樣,也是保障收入風險。
典型場景,比如一個家庭有孩子、有房貸,如果一方意外離世,家庭收入會因此少了一大半,很難再維持正常家庭生活。再或者我們年輕人意外離世,那父母的養老應該怎麼辦?定期壽險解決的就是這個擔憂。
定期壽險也屬於一次性給付,同樣重點關注保額和保費,通常保到退休年齡就夠了。

平時出差坐飛機較多的小夥伴可以留意下大麥 2022 版本附加的航空意外責任,性價比還不錯:以 30 歲為例,每年加價 24 元可以額外獲得 500 萬的航空意外保額(具體保額自己選,投保年齡越大越便宜)
往期討論過的相關話題:
假如夫妻倆一方遭遇不測,我們應該把共同攢下的財產分多少給這方的父母?
意外險雖然意外險名義是賠付意外身故和傷殘,但用上意外險的場景卻更多是這兩個:
意外醫療,意外險通常有 1~2 萬的意外醫療報銷額度,剛好補充醫療險 1 萬以下的免賠額;
用來取代飛機、火車出行的單次旅行意外險,性價比明顯更高。
我個人會優先從這兩個角度來考慮意外險,尤其是給孩子和老人。

每次都要重複一下:看重身故責任的小夥伴建議優先考慮定壽而不是意外險,統計數據來看意外身故大約只占身故的 20%,反而是定壽性價比更高。意外險更重要的關注點在於意外醫療、傷殘賠付以及代替旅行中的交通意外。
儲蓄型最後說說儲蓄險。2 月的時候跟大夥說過,經過這一輪的互聯網保險新規調整,之前幾期我有給大夥推薦過的儲蓄險都轉為只能下線銷售了。在投保流程上最大的調整是:
不能自己在頁面直接投保了,要麼是通過線上預約顧問,要麼找線下的代理人;
會限制投保人的地區,如果自己的所在地沒有對應的保險分支機構,就不能投保了,會有一些限制。
我比較看了幾款目前符合線上銷售的儲蓄險,但對 IRR 收益率不太滿意,這裡就暫時還是推薦之前的幾款儲蓄險吧,需要的小夥伴們可以戳鏈接看看 👉光明慧選年金險或者金滿意足臻享版增額終身壽,需要通過頁面中的「預約顧問」來投保了。
(金滿意足有可能會在 6 月 30 日前後做出調整,需要的小夥伴們注意安排好時間)
如果自己的所在地剛好不在其中,可以看看當地代理人那裡有沒有性價比比較高的儲蓄險在賣,或者也可以找齊欣的顧問老師們問問有沒有推薦。在篩選儲蓄險時主要關注真實的 IRR 收益率,之前我也給大家寫過科普,希望能幫到大家。提醒一下,選擇儲蓄險的時候一定要親自算一算 IRR 收益率,不要只看保險宣傳的名義收益率,兩者的區別可能會很大。
……
以上就是這個月的值得買梳理,最後幾個例行提醒:
小程序裡面有整理匯總各個推薦保險(和上面二維碼鏈接相同),可以查看具體的保險詳情和投保入口,投保前一定要認真看健康告知;
小程序裡面也有保單管理和協助理賠的鏈接,可以收藏下,以備不時之需;
每次文章下面都會有小夥伴留言問身體有恙,不符合投保條件怎麼辦。7 月的那一期我有給大家分享完整的思路,希望能幫到大夥。
有不懂的或者比較私人的問題可以戳這裡預約顧問,讀健康告知時的問題也可以問。齊欣的顧問小夥伴們都非常靠譜,可以給大家詳細解答(預約完記得接陌生號碼電話哈)。我給大夥研究保險時的很多對比資料和保費數據也是齊欣小夥伴幫忙提供的,一起謝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