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周雪光斯坦福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老師的大作《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從應對風險的主線,重新梳理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這個角度非常新穎,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不同的階段,以及所產生的相應的制度安排。而且這本書正逢其時,因為當代社會就是一個複雜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經常會因一些表面上看來無足輕重的一些舉動,而導致一些巨大的這個社會風險,比如或者是交通事故,或者是政策的失誤,或者是病毒的傳播等等。我們這個單元強調的主題是國家與風險應對,這在陳老師書里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陳老師指出,應對風險的很多努力,使得國家把很多的資源集中到自己手裡,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其他的治理機制,比如說財政,比如金融手段等等,這非常有啟發。


我想討論的一方面是我讀了有關章節後的一些感想,還有就是這個大的主題的下引起的一些思想。我想講的主線,就是國家的來龍去脈,國家的前身是什麼樣子的,現在是什麼樣子的,國家的未來又是什麼樣,從不同角度討論國家與風險治理之間的關係。還有一個相關的主題,就是國家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和其他的制度安排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這也是在陳老師在書中反覆討論的一個問題。

下面先講第一個問題,就從國家的前身、現在和它的未來,來看它與風險治理的關係。這本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就是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應對風險而產生的。在所謂的國家建構的文獻中就討論到了,從過去的狩獵採集的歷史演變過程,到後來走向農業化,然後走向城市化、工業時代。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農業社會高度密集的勞動和居住產生了很多的治理要求,國家便應運而生了。陳老師這本書也引用了Jared Diamond非常有名的書Guns,Germs,and Steel,這本書的討論中心也是國家和風險治理之間的關係。就國家因為應對風險而產生或發揮了應對風險的這種功能的這種說法,在已有研究中確實已經有很多認同。

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2021年,有本英文書籍The Dawn Of Everything,這本書的一個主要argument 就是人類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走向國家這種形式,是一種偶然事件,也就是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也可能會走向另外的不同的組織形式。他們的觀點認為如果我們在面對新的環境變化的時候,我們可以做新選擇的時候,應該考察是不是有其他的可能性。這本書有很大爭議性,但是也引起非常大的轟動。
如果我們來看一下近代國家的興起,主要的觀點認為現在的國家形式是來源於國際競爭和動員資源的需要,所以才會產生一個自上而下的等級制度、組織制度。但塑造這個國家取向,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途徑依賴、比如既得利益集團、比如經濟學通常討論的利益最大化。那麼這些因素和風險治理到底有什麼關係,還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

我們再看一下國家現在的狀態。社會學家Charles Tilly寫過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叫做Big Structures, Large Processes, Huge comparisons。這本書裡面作者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察,說20世紀末主要的社會組織形式都是19世紀的歷史遺產。什麼意思?就是說在19世紀以前,歐洲國家大多數是作坊經濟,但是進入19世紀後整個的社會組織方式受到了大工業組織的影響,出現集中生產、集中生活、集中治理。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社會層面,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室,它的行動非常相似的,包括軍隊,所有組織形式都非常相似,顯示出了大工業組織的一些特點,這在歷史上是沒有過的。那麼國家的組織形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是我們通常在文獻里討論到的韋伯式的科層組織。

在20世紀初期,我們又有了另外一種權力集中更為制度化列寧式的政黨組織。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發展演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當時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推動的,而這些和所謂的應對風險之間關係是什麼樣子,是一個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那麼在多大程度上,國家是因為應對風險而產生的?陳老師在他的書中,舉了一系列例子,我們看到在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時候,政府的干預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從這些角度來講,我覺得陳老師確實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說服力的證據和一些支持他的命題。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歷史上的很多災難、所謂的風險也是在國家體制中產生的。國家在戰爭和群體之間的衝突產生的緊張和風險,還有來自政策失誤的或者政治管制而產生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國家可能是應對風險,但是國家本身也可能是產生風險、製造風險。那麼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看,國家和風險治理之間的關係,還值得進一步的推敲。

舉例來說,書中提到王安石的青苗法。青苗法通過國家向農民提供金融資源,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幫助農民降低風險;但是這個政策的目的不是解決農民的風險問題,而是要有效地攫取資源,所以這一政策是不是針對治理風險而產生還值得討論。我們再來看歐洲的過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後來的公民社會,再到後來的福利國家,這個過程本身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是在國家和民眾之間的關係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走到了福利國家。換句話說,不是說國家要應對治理風險才產生了所謂的福利國家,而是因為國家和人民的關係在發生變化,而這個變化的過程逐漸推動國家走向了福利國家。

從這個背景看,討論國家和治理風險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的時候,我們還要問更進一步的問題,到底是誰的效率?誰的風險?也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是不是應該從經濟學的這個視野還要推進往前走,到政治經濟學來回答這個國家和風險之間的關係。

我們再來看一下國家的未來。Tilly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提出19世紀遺產的重要性的時候,我們正好處於一個大工業組織形態和新產生的組織方式並行、並且競爭的過程中。20世紀80年代以後,高科技的發展產生非常大的一個推動力。從技術上,包括AI等等方面的發展讓人們有更多不同的方式來建立關係,而不是過去那種等級組織。還有一個方面就是理念上的變化,在勞動力市場上,現在的畢業生到底願意去什麼樣的組織,也和不同的組織形式能夠提供的人和人之間關係等等都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空間和選擇方式。

我想強調一點,這兩年的新冠疫情大大加速了這一進程,大家都是居家隔離,很多的工作都成 remote這種遠程的工作,導致了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大規模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革命。現在這場革命剛開始,它使得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和人們之間的互動的方式發生非常重大的變化,而且這個變化不僅是應對新冠疫情的臨時舉措,在疫情過渡的這麼一個過程裡面,這種組織形式正在逐漸制度化。這一定會對權威關係產生重要的影響。換句話說,當這個社會的組織形式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未來的國家和風險治理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子?我認為,這個本身也可能是一個有着重要的這個變化的趨勢。

現在講一下第二個方面的問題,就是國家作為一種治理風險的制度和其他制度之間的關係。陳老師在他的著作裡面提到了很多治理風險的機制,比如宗教、宗族、市場等組織,他這樣說到「對任何社會而言,理想的安排還是多維度、多角色的,家庭、宗族、宗教、市場和國家福利都齊全,相互競爭,也相互補充。」我覺得這個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我們應該看到,實際上不同的組織機制之間關係並不總是一樣的,有時是相互競爭的,有時是相互補充的,還有時候是相互替代的。

比如宗教和家族之間的關係,在歐洲和中國表現出完全不同的關係。歐洲宗教的發展將家族邊緣化,使得家族衰落。在中國,如果我們把儒學看成是一個帶有所謂宗教特點的一個文化體的話,那儒教和家族制有一個非常好的結合,可以說是互相補充,甚至互相強化的過程。

我們看國家和家族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的,歐洲國家的發展就把家族邊緣化了。而在中國,國家和家族本身是高度統一、相互促進的。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國家與社會組織(NGO)。NGO在西方產生的時候,最早是因為社會越來越複雜,國家無法應對這麼多的風險,故而出現一類叫做NGO的非政府組織來提供一些解決方案,但中國把社會組織納入到國家政治制度內部了。

所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應對風險的組織形式具有很大差異。國家與風險治理之間的關係,還有很多的進一步討論的餘地。

簡單總結一下我的發言。陳老師這本書中指出過去只強調生產率的片面性,他提出風險控制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我覺得這兩點都很重要,特別是後者的意義,這讓我想到史學在討論歷史演變的時候,也提出了類似觀察,即效率與維穩或者政治風險之間的關係,過去的君主就是在這兩者之間不斷權衡,在列文森、黃仁宇的著作中我們都看到了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想強調的是:第一,我們應該問這是誰的風險?誰的效率?第二,我們應該從經濟學的角度,進一步的推廣到政治經濟學來回答國家與風險之間的關係。還有一個我想強調就是比較制度分析。一方面這是一個大的歷史脈絡,特別像陳老師提出來的這個風險應對所帶來的相應的制度。另一方面,我們應該特別關注歷史進程中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產生的多樣性和相互借鑑的可能性,這些多樣性,也正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整體和它的生命力的所在。

—End—

本文來源於「量化歷史研究」。該選文只做推薦作者相關研究的書目參考,不得用於商業用途,版權歸原出版機構所有。特別推薦購買原刊閱讀完整內容。任何商業運營公眾號如轉載此篇,請務必向原出版機構申請許可!

點擊下列標題,延伸閱讀:

陳志武|迷信與秩序:從康熙帝的災政理解國家的起源
陳志武 | 「錢」的多寡:制度資本與國家的貨幣化能力
周雪光| 「有組織的無序」:封閉系統中組織決策的大困境
陳志武 | 儒家排斥市場嗎?——中西金融大分流的歷史根源
周雪光|直隸賑災:18世紀的行政體系與危機應對
陳志武 | 美國教育的強項,正是思辨與表達

----------------------------------

混亂時代 閱讀常識

歡迎讀者點擊關注,出版機構、媒體事宜可留言👇


👇 點閱讀原文查看查看「好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