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疫情侵擾,許多人對未來的收入開始失去信心。為了等待未來明朗,一些年輕人收起放肆花錢的習慣,開始鑽研靠「薅羊毛」節省生活開銷。在這樣的環境下,「薅族」隊伍逐漸壯大。


文 |大栗張富貴

「薅羊毛」,一種生活方式

2022年5月中旬,深圳市龍崗區,李青青從微信上「薅」到了兩張深圳市坪山區政府提供的消費券。可兌換類目包括本地餐飲、生活服務、文娛等,但美中不足,兩張消費券的使用期限只有一周。李青青立刻到一家大型超市,把消費券兌換成了購物卡。這樣一來,消費期限的問題就解決了,而且購物卡用不完,還能轉手賣掉。

把有限優惠轉換成更大可能的優惠——李青青宣稱,這是「薅族」的必修功課之一。這時,二十多歲的李青青已經成為「薅族」一年多。

2021年3月,李青青供職的跨境電商公司倒閉。一開始,她打算回老家,但很快發現老家工作機會少,加上捨棄不下大城市的便利生活,她決定在深圳多「苟」一陣子。

失業後,李青青海投了200多份簡歷,過了一個多月才找到工作。沒有工作那段時間,李青青的月固定支出近4600元,包括1600元房租、2000多元生活費和1000多元需要自己繳納的社保費用。但當時,她的存款不到1萬元,李青青不知道自己能在深圳堅持多久。

《淺田家!》劇照

無法開源,只能節流。一次偶然的機會,李青青被朋友拉進了一個400多人的羊毛群,開始學着「做個精明的消費者」。所謂羊毛群,就是大家交流薅羊毛經驗的群。在群里,群友們會分享資源——一些公眾號會定期更新各種不同的消費券、立減金、大額優惠券發放乃至app拉新現金紅包的資訊。同時,因為許多優惠券需要邀請更多用戶才能拿到,大家也會互相 「助力」。有時候,有人想買什麼東西,也常有群友提供「最便宜」的購買方案。

據李青青的觀察,她所在的羊毛群里,有背着高額房貸的程序員,有二孩媽媽,有獨身在北上廣打拼的畢業生。總之,大多是一二線城市20到40歲的白領,男女比例相當。群友們的目標大致相同,就是以薅成攢,甚至有人宣稱要薅出「兩室一廳」。

成為「薅族」的頭一個月,李青青的日常開銷,從以往的每月2000元,降到了900元左右。因此,她後來重新找到工作後,薪資雖然上漲了幾千元,但仍自然而然地延續了「薅羊毛」的生活方式。

如今,每天睡前,如同形成了肌肉記憶般,李青青會花10分鐘左右,把手機里所有能「簽到」的軟件都簽一遍。簽到的平台包括銀行APP、點評類APP、商超APP、品牌會員微信小程序等。這些平台往往會設置簽到攢積分抽獎的活動,李青青抽中的獎品里,小到銀行的5元10元立減金,網紅餐廳的「霸王餐」,大到機票、茅台酒,都有。

李青青的出租屋裡,許多小包裝,雜牌子的紙巾、米、面、糧、油也是這麼來的。在所有的「羊毛」里,李青青尤為重視銀行提供的「羊毛」,因為相對穩定。採訪前一周,她在某銀行平台領到了三四次微信支付立減金,加起來近40塊。

為了登記「薅」來的代金券、優惠券,李青青還專門做了一個電子表格,實時更新。李青青說,自己每個月從各個渠道「薅」來的免費紙巾價值僅20多元,但 「每個月薅20塊的紙巾,一年就能省下240元」。

李青青抽中的「小龍蝦霸王餐」

省錢=掙錢

正式成為加入 「薅族」前,李青青常常在一個叫「真摳女」的豆瓣小組潛水。平常,組員們除了分享優惠券資訊,還會分享五花八門的「摳門」秘籍,比如把洗潔精當洗頭水用,如何把穿破的拖鞋縫起來等等。今年,李青青覺得小組的討論熱度遠比往年高:「明顯感覺網友們都窮了,攢錢的人越來越多。」

深圳市在2021年就發過消費券。李青青記得,那時候她和身邊的幾個朋友進入指定頁面,都輕鬆抽到了消費券。而今年,她再參加深圳各區政府抽獎、發券活動時,頁面明顯卡頓,她也抽了好幾輪才抽中。對此,她的理解是,「大概是抽的人太多了。沒想到,連薅羊毛都卷了。」

事實上,越來越多此前對「羊毛」「優惠券」滿不在乎的年輕人,開始在朋友圈曬出「羊毛」截圖。社交媒體熱門話題榜上,「反消費主義」和「消費降級」也逐漸取代了「安利」「種草」。今年「520」,成都市政府發布了66萬張消費券,5分鐘就被一搶而空。

《歡樂頌》劇照

和李青青同在一個羊毛群的熊明,就是在今年初加入「薅族」的。熊明是一名程序員,2022年年初,他供職的公司開始降薪、裁員。熊明的薪水也受到影響,每個月扣完1萬餘元房貸,可支配收入只剩下5000元,「超過300元的消費,是真消費不起了」。

由此,熊明開始了自己的薅羊毛生活。採訪時,熊明展示了他五月某一周的羊毛歷程:周一,上某銀行小程序領取5元外賣券;周二,用另一家銀行抽來的數字人民幣支付外賣,實付0元;周三,用深圳書城抽得的券買書;周四,吃9.9元的KFC;周五,用第三家銀行的積分,兌換價值30元的麥當勞套餐;周六,用第四家銀行APP薅來的10元火車券,抵扣部分高鐵費用……每一筆消費熊明都提前規劃,用「羊毛」安排得明明白白。

熊明兌換的麥當勞套餐

在一些「薅族」人看來,只要懂得「薅」,併合理規劃,在大城市裡的生活成本,甚至可以比四五線縣城還低。比如很多縣城很多商店裡用不了信用卡,所以信用卡的羊毛就薅不上。

在熟練掌握「薅羊毛」技巧後,一些年輕「薅族」會曬出自己「年入十萬年存八萬」之類的經驗分享。還有薅族人這麼描述自己——「我薅羊毛,是希望有一天可以不薅羊毛。」

李青青則算過一筆賬,除了簽到領積分,她還要看攻略,記賬,平均每天花在「薅羊毛」上的時間約半小時,一個月就是15個小時,換下的則是每月省下近1000元。李青青覺得這個時間花得值。

她承認:「薅羊毛,能夠帶來我對金錢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得知李青青喜歡在互聯網上「薅羊毛」省錢後,她的一位小學同學有過質疑:「有那麼多時間,拿去提升自己不好嗎?做點副業不香?」李青青的反駁則是:「哪有這麼多副業可做?省錢就是賺錢。再說了,真有副業你會介紹給我嗎?」

《錢斷情始》劇照

在李青青看來,在過去工作穩定時,時間的價值是「時薪」,大家自然願意把時間留給工作、掙錢。但如今,對許多漂泊在大都市,未來收入預期變得不再確定的年輕人來說,「省錢就是賺錢」。捂住口袋,攢下來的不光是錢,還是長足的安全感。

事實上,這些薅羊毛活動可能也的確是為年輕人而準備的。李青青曾讓母親也試試去一些銀行APP裡面簽到領積分、抽獎,結果,她的母親花了30分鐘,仍未找到活動界面,只能和女兒說:「頁面內容太繁雜了,根本找不到地方」。

「薅商」,新的生存技

當然,即使是熟稔互聯網規則的年輕人,要做一個合格的「薅族」,也要提升自己的「薅商」。

提高「薅商」,首先得在繁雜資訊里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券。其次,得有精細的時間規劃能力,能在各類平台發放消費券的時候精準「蹲點」。還要有穩定心態,確保自己銀行APP頻繁閃退時不砸手機。最關鍵的是湊單,從複雜的電商規則裡面「抽絲剝繭」,找出總價最低的優惠路徑。

為了提升「薅商」,我也進入了李青青所在的薅族群,結果在群里,發現不少成員也會聊到自己曾被平台「反薅」的經歷。其中,電商平台的「滿減券」就被群友吐槽「全是坑」。首先是獲取優惠券的方式往往讓人眼花繚亂,要組隊PK,要玩小遊戲領券,要抽卡牌,要蹲直播,要成為店鋪會員……

(圖 | 視覺中國)

其次,一些大促活動名義上說滿減,但在活動之前,已臨時提高商品價格。在我加入的群里,就有群友發現,今年的 「618大促」中,某電商平台某商家號稱某款襪子「滿50減50」。但實際上,襪子在活動前臨時提了價,即使進行了滿減,每雙襪子的價格還是比平時貴了2元。

此外,如何在眾多的「羊毛」里,甄別出質量好的商品,也需要花時間。剛開始薅羊毛時,李青青曾在某電商平台「0.1元沖銷量」活動中薅來的一批紙巾,結果拿到手才發現,這些用於做活動的雜牌紙巾質量堪憂。相比之下,政府的「羊毛」基本都是是實打實的優惠,玩法簡單,省時實惠。因此,群友們對於政府消費券評價很高,「哪怕是蚊子腿,也要薅」。

如今,已成 「薅族」,李青青已經能做到熟練運用各類比價APP,絕不輕易下單,非剛需不買,高溢價不買。恰如她的口頭禪「絕不能被反薅」「強擼灰飛煙滅」。

《凪的新生活》劇照

「薅羊毛」的生活方式逐漸興起,付諸其上的黑灰產也應運而生,這也是如今羊毛越來越難薅的另一個原因。比如,今年深圳發放消費券時,就有生活在外地的技術人員,用虛擬定位抽走大量消費券,然後轉手賣掉掙錢。

還曾有一個叫劉一聰的年輕人來找到李青青,希望她能幫忙代售他開發的「薅羊毛」專用軟件。那款軟件可以通過幫助安卓機用戶把手機偽裝成一個「新設備」,來獲取電商平台的一些新用戶優惠,比如1分錢買一箱紙巾、幾塊錢買一箱牛奶,等等。根據李青青的了解,劉一聰還把從電商平台上用新客低價「薅」來的牛奶,廉價賣給線下小超市變現。

(圖 | 視覺中國)

類似這樣的攪局者正在破壞正常的「薅羊毛」秩序。消費券發放方也為此煩惱。桑迪是做消費券活動策劃的,她的團隊去年和今年都承接了深圳市南山區購物季的系列推廣服務。她記得,去年為了宣傳消費券,他們設計了留言點讚發福利的活動,部署在部分媒體上。讀者可藉此領取相關代金券、消費券和購物卡。

結果,有人通過集贊甚至刷量來提高自己的領券權重,甚至還出現了冒領。後來,桑迪才了解到,網上原來有一群人在專門研究薅羊毛。如今,為了讓更多人領到消費券,實現刺激消費的目的,越來越多的平台開始注重加強風控體系、減少能夠讓人批量薅羊毛的漏洞。

李青青則拒絕了劉一聰,不願意賣灰產軟件賺錢,因為覺得這是在「違法邊緣試探」。她更願意用薅族群主採用的方式賺錢——優惠券返利,即群友們只要用了群主發的特殊優惠券鏈接購買物品,群主就能收到一定佣金。

在「薅族群里」潛伏三個月以來,我發現, 能真正成為「薅族」的,都是極其自律的人。沒有耐心又怕麻煩、怕累的我,雖然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省錢技巧,獲得了難得的體驗,但不知道以後用不用得上。

(部分圖片來源於受訪者,文中人名為化名)


排版:踢踢/審核:同同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讚、在看三連!轉載請聯繫後台。

大家都在看




▼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下單本期新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