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是有趣,高中二年級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上課的第一天我就隱隱約約有種預感,自己未來想要報心理學。說不出具體的原因,或許是冥冥之中天註定,也或許是身上的某個特質與心理學科相吸引。後來讀大學時,我也的確選擇了心理系,並且目前也從事着心理專業相關工作。但對於心理諮詢這件事,我的潛意識卻仍舊順應着,普羅大眾對於心理諮詢的常見觀點:「有病的人才要去做心理諮詢」、「學心理的自己就應該要會調節自己」·····以至於身邊每每有人談到找諮詢師做諮詢,一方面我會覺得心裡痒痒的,但另一方面也會問自己:「真的有必要嗎?真的需要到這一步嗎?」兜兜轉轉一直到2020年,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嘗到了墜入深淵的感覺。我想2020年對很多人來說,應該是難忘的,甚至是創傷的。因為疫情,我可以名正言順地天天和家人待在一起,享受他們的照顧;我也有一段正在發展的親密關係,也在自己的城市購買了一小套房子。從送他到醫院到葬禮結束,我只把自己關在房門裡偷偷哭過一次,更多時候都是強迫自己表現得既冷靜又理智。有的時候回想起一句話:「親人離世哭不出來的背後,有時候藏在內疚」。而我的內疚,不單單只是對爺爺,也有對這個家庭的內疚。然而禍不單行,處理完爺爺的葬禮不久後,我又再次經歷了親密關係的斷聯。我原以為自己的內心能足夠堅強,跨過這些悲痛。但當我想着開始建立下一段關係時,卻發現一切是何其困難。家人往生、關係破裂,接踵而至的悲痛給我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加上外貌頻頻受打擊,隨之而來的,便是外貌、年齡焦慮和自我懷疑。就像跌入無盡的深海,看着海平面離我越來越遠的同時,還能感受到被狠狠摁住咽喉般的強烈窒息感。也不是沒有嘗試過和朋友傾訴,但聊得多了總感覺收效甚微。加上也不是所有人每天都有空,最後只能日復一日躲在工位獨自哭泣上,哭到要做事情了,再草草收拾一番,迎接新一天的工作。那段時間,恐懼、絕望、悲傷、抑鬱...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縈繞在我的心頭。一方面,我覺得自己的未來可能就是這樣,不會再有任何變化了;但另一方面,我又害怕自己的未來真的是這樣,害怕看到第二天的太陽。獨自漂流在悲傷河流中,直到大半年後,我才遇到了一塊浮木。那時,我所在城市的某家機構推出了一個活動,只要每天在網上留下自己想說的話,第二天就會得到諮詢師的回覆。現在回想,那段經歷就像「解憂雜貨鋪」一樣,讓我緊縛着的內心短暫鬆了一口氣。但在結束之後,卻總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畢竟關於為何總是難過,我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從何說起。坦白說,剛進入一對一心理諮詢時,我的感受並不是很舒適。一方面,心理諮詢總會帶領你覺察到一些自己難以面對的、無能為力的部分;而這些部分隨着諮詢深入展現得越多,就越容易讓人感到挫敗、茫然,很不知所措;另一方面,畢竟自己是心理系畢業的人,也曾參加了格式塔工作坊的學習、覺察工作坊等一系列帶有體驗又有些授課性質的課程。所以內心總會有個聲音在發出疑問:諮詢師到底能不能幫到我?這導致每次諮詢師提問時,我的大腦中就會「分裂」出另一個諮詢師對自己說:我的內心也曾經默默呼喊過:「不要再對我用什麼CBT技術、敘事療法、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詢了好嗎?那些對我一點用都沒有!」直面自己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否則我也不會出身心理專業,卻讓自己深陷泥潭中這麼久。真正讓我看到改變的發生,或者說到目前為止諮詢給我最大的改變,反而是在我的工作中。以前的我,在面對領導布置的任務時,總是一邊認真地做着,一邊又到處抱怨,總想着得到領導、同行的認可;但在諮詢師的引導下,我第一次看到了,正是過分執着於從他人處得到認可的想法,成了限制我的枷鎖,讓我遇到一點挫折就總是頓感無力,停在原地無法向前。我終於意識到,其實無論我做得好與壞,工作本身根本不能完全展現我的價值從那以後,我開始學着我的諮詢師的問話,去和我輔導的當事人會談。開始把對領導、公司的期待放回自己身上,不再用工作中的事務當作評判、彰顯我價值的標準。在最近一次的諮詢里,我也和我的諮詢師開玩笑說:「本來想着要處理自己的人際、生活,沒想到反而在工作上轉變很多。」而在人際上,最先讓我感受到變化的,則是當有人再對我的外貌挑三揀四時。我不再像從前一樣覺得那是自己的問題,然後苛責為什麼父母沒有給我一個姣好的容貌和皮囊,為什麼自己總是這麼懶不去健身房運動。後來,隨着諮詢的次數增加,我對情緒的掌控能力也慢慢變強了。以前我遇到不好的事情時,總是習慣把自己沉浸在某個情緒里,一直反覆咀嚼;但現在我可以快速調整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儘快恢復過來。情緒調適的變化,也讓我在工作中真正具有了深層的同理心,能夠和當事人在身體和情緒感受上保持同頻和連接。而我也終於明白,一個非自殺性自傷的當事人,為什麼會受困和受困於何處。我開始更努力地去傾聽和陪伴當事人,就像我的諮詢師那樣,適時地做一些情感、內容表達和情感、內容反應,發自內心地去敬佩每一個當事人,敬佩他們在苟且的日子裡,依然能朝着自己期待的生活向前邁進。人之所以會走向成熟,並非刻意去遺忘那些失落與悲痛,而是學會了療愈。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心理諮詢,作為走出困境的方法。現在的我,仍舊在保持着定期進行心理諮詢,但我始終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合格」的來訪者。畢竟我也只有在累積到了一些東西,或者一定程度時,才會預約心理諮詢。這個間隔可能是幾個月,也可能是半年,這種感覺就像有一句話說的:「沒有病入膏肓就不要去醫院」。因此,心理諮詢對我個人而言,最大的幫助其實是情緒緩衝。在過去,我的行為、我的模式、我的語言也許會很多人不理解,覺得這個不該那個不行,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挫敗感。但在心理諮詢室里,在心理諮詢師面前,我卻可以放開自己,安心做自己。因為他會告訴我,這些行為、模式、語言都是「存在皆合理」。心理諮詢總能讓我看到自己無意識逃避的內心,讓我看到自己做出這些行為、說出這些話背後的動機,以及我想從中獲得的什麼東西。從最開始的諮詢師帶着我覺察,到現在,我能開始有意識地覺察自己。這種「覺察」,讓我每一次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時,不再抱有那麼強烈的罪責感和內疚感,不再感覺自己從百米高空狠狠摔進萬丈深淵。回想起我的諮詢師曾經問我:「我很高興看到你的這些改變,你覺得你的這些改變是因為什麼?」諮詢師引導我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力量,讓我自己面對所有困難、解決它或者心安理得地跑掉,最終不管怎樣的問題都是我自己解決的。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內心一遍遍成長、加固,我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敢於面對未知的將來。而這些答案,我也會在下一次的心理諮詢中,親自告訴我的諮詢師。
如果你的內心深處,也有未曾面對的創傷;如果也遭受過打擊,不知如何是好;如果你也經常情緒不穩定,一次次自我開解又一次次重蹈覆轍;或者你也對職業和事業感到迷茫和混亂……也許說明是時候走進諮詢室,向內探索,去認識自己,了解內心深處的需求和渴望,重新獲取對外的智慧和力量。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選擇諮詢師,可以了解這兩位擅長修復創傷和個人成長議題的諮詢師↓
蔣紅梅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業已經9年,累積服務時長1278小時+,理論和多年實踐相輔相成,鑄造出豐富而實用的心理諮詢經驗。
蔣紅梅擅長以自體心理學、心理動力取向、情緒聚焦療法幫助來訪者解決個人成長、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等議題,諮詢風格溫暖而堅定。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擾,可以掃碼和蔣紅梅老師聊聊。為了鼓勵求助意願,蔣紅梅老師特地開始3個半價諮詢名額,原價500元/次的諮詢,現價僅250元。舒曉容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註冊系統心理諮詢師,從業超6年,服務時長4673+小時,在面對不同來訪者時,能夠根據來訪者情況,靈活使用不同方法,幫助來訪者成長。舒老師擅長基於人本主義取向和客體關係取向,通過理性情緒療法、精神分析療法等,解決個人成長、情緒管理、婚姻家庭,尤其擅長高效地處理抑鬱焦慮、內心衝突、自我探索等議題。如果你也有這些方面的困惑,可以勇敢試一試,他將盡力幫助你。為了鼓勵更多人求助,舒老師特意開通5個半價諮詢名額,讓你的求助第一步,邁得更輕鬆一些。原價600/次的諮詢,現立省300元,僅需300元/次。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