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
容誠行業研究

由於現行會計準則中對於研發試製品的經濟活動沒有明確規定,這間接導致研發支出中高額試製品費用的會計處理一直存在爭議。
隨着國際會計準則第 16 號的修訂和我國相關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的陸續公布,為進一步完善研發支出會計處理口徑的制度設計提供了指引。
本文基於研發試製品的會計處理現狀和有關準則指引文件,從理論和實務上分析並提出了有關研發試製品的會計處理思路。

2019年4月,財政部印發《關於修訂印發2019年度一般企業財務報表格式的通知》,研發費用首次作為財務報表項目單獨列報;同年7月科創板正式開市,標誌着研發投入作為科創屬性,獨立開創資本市場板塊。隨着財務報表使用者對企業研發投入的逐漸重視,其核算的合規性、歸集的準確性往往為其關注的事項,其中研發過程中產出的產品或副產品對外銷售(以下統稱「試運行銷售」,即研發試製品銷售)的會計處理是目前實務界和理論界較為關注的熱點之一。
遺憾的是,我國研發投入存在多元化核算口徑情況(包括會計核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企業所得稅加計扣除),加上實務中監管審核的差異性,這大大提高了企業編制財務報表和理解政策的難度。參考2019年以來我國相關監管機構對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反饋問答,目前實務中存在多種會計處理方式,按照是否確認資產、是否確認營業收入、是否沖減研發費用的口徑,主要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01
研發試製品確認為存貨,沖減研發費用,待實現銷售時確認收入並結轉成本。
(確認資產、確認收入、沖減研發費用)
02
研發試製品僅入庫備查登記,待實現銷售時確認收入、沖減研發費用並結轉成本。
(不確認資產、確認收入、沖減研發費用)
03
研發試製品僅入庫備查登記,待實現銷售時不確認收入,直接沖減研發費用。
(不確認資產、不確認收入、沖減研發費用)
04
研發試製品實現銷售時僅確認收入,不沖減研發費用。
(不確認資產、確認收入、不沖減研發費用)
可見,實務中多傾向於沖減研發費用,這可能主要系基於如下方面的考慮:
01
《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附錄的科目說明:
「1604在建工程」指出:對在建工程進行負荷聯合試車形成的產品或副產品對外銷售或轉為庫存商品的,借記「銀行存款」、「庫存商品」等科目,貸記「在建工程」。目前會計實務中,主要類比上述在建工程負荷聯合試車的處理做法,將研發活動中產生的試製品沖減研發費用。
02
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規定:
國家稅務總局2015年第97號公告規定:企業在計算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時,應扣減已按財稅[2015]119號文件規定歸集計入研發費用,但在當期取得的研發過程中形成的下腳料、殘次品、中間試製品等特殊收入;不足扣減的,允許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按零計算。
為進一步規範研發活動的會計處理,2021年12月31日,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15號》(財會[2021]35號(以下簡稱「解釋15號」),明確指出了研發過程中產出的產品或副產品對外銷售的有關會計處理。
遺憾的是,解釋15號頒布後,仍存在較多研發支出的核算差異,尤其部分上市公司年度報告或IPO企業招股書披露的研發投入與研發費用存在一致和不一致兩種情形,存在不一致的論證理由主要為核算依據不同,但這種「一致和不一致」往往會誤導財務報表使用者對企業真實研發支出的理解和判斷。

2020年5月14日,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發布了《對〈國際會計準則第 16 號——不動產、廠場和設備〉的修訂》(以下簡稱「國際會計準則第 16 號的修訂」),該修訂改變了原有資產試運行的相關收入沖減固定資產成本的做法,明確要求按相關準則確認資產試運行的相關收入和成本。
我國解釋15號與國際會計準則第 16 號的修訂相關內容如下:
文件
主要修訂/內容
國際會計準則第 16 號的修訂
不動產、廠場和設備在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可能生產出項目(如在測試該資產功能是否正常過程中生產的樣品),主體應根據所適用的準則確認出售任何此類項目的收入,以及這些項目的成本,並單獨計入當期損益,不再抵減資產建造成本。
解釋15號
企業將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或者研發過程中產出的產品或副產品對外銷售(以下統稱試運行銷售)的,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等規定,對試運行銷售相關的收入和成本分別進行會計處理,計入當期損益,不應將試運行銷售相關收入抵銷相關成本後的淨額沖減固定資產成本或者研發支出。
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披露草案看,IASB認為修訂原準則有關規定的理由主要包括如下:
01
資產在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產生的收入及其相關成本,滿足《財務報告概念框架》中收益和費用的定義。它們反映了主體的當期業績,因此,應當將其計入損益表中。
02
原準則規定降低了財務報表的有用性,如將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產生的收入抵減資產成本,虛減了主體的期間收入(或收益)和不動產、廠場和設備的賬面價值。
可見,對試運行銷售的會計處理,解釋15號和國際會計準則第 16 號的修訂趨同,但解釋15號將試運行銷售的定義範圍進一步擴大到了研發過程中產出的產品或副產品。
換言之,解釋15號將研發試製品類似為不動產、廠場和設備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產出的產品或副產品,明確其銷售所產生的收入和成本反映了主體的當期業績,應當將其計入損益表中。
本文認為解釋15號填充了現行企業會計準則對試運行銷售的會計處理的空白,不僅利於更準確地反映研發活動所發生的合理支出,改進了財務報告所提供信息的有用性,還促進了不同研發費用歸集口徑的一致性,是對國際會計準則第16號的修訂的有效延伸。
接下來,本文將闡述如何正確理解解釋15號的有關規定,並予以應用。

詳情如下:
01
合理區分研發活動與研發試製品的生產、銷售活動
依據解釋15號,對試運行銷售相關的收入和成本應按適用準則分別進行會計處理,計入當期損益,不再將試運行銷售相關收入抵銷相關成本後的淨額沖減研發支出。其實在實務中基本已按上述規定操作,解釋15號僅在原則上予以明確和統一,但是研發支出的核算在實際執行中往往仍面臨着較大的操作困難,這主要體現於研發活動與研發試製品的生產、銷售活動之間的邊界劃分。
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披露草案的有關內容分析得出,與研發活動的本質不同,研發試製品的生產、銷售活動應作為獨立可分割的項目,該項目旨在反映研發試製品相關活動的財務業績評價,並非是對研發活動的技術測試,其相關成本和收入應與研發活動合理區分。
然而,研發活動和研發試製品的生產、銷售活動之間的區分與主體的業務特點緊密相關,尤其達到一定階段的研發活動以試生產需求為導向,可能導致這兩項活動的投入、過程、用途等缺乏明確的區分界限。
因此,本文認為應先合理區分研發活動和研發試製品的生產、銷售活動,才能按適用會計準則對相關活動的成本和收入進行會計處理。
若無法合理區分研發活動與研發試製品的生產、銷售活動,在處理如下問題時,可能面臨較大的困難:
研發試製品的相關成本如何可靠計量;
研發試製品銷售是否屬於「日常活動」,滿足收入確認條件;
研發費用是否被試運行銷售產生的收入、成本或損益淨額抵減;
基於上述分析,本文提供了區分研發活動與研發試製品的生產、銷售活動的可參考思路,具體如下:
是否有充分的證據支持相關活動具有實質性,如不具有商業性生產經濟規模的試生產工藝的研發活動;
相關活動的實質性程序能否按空間、時間、資源消耗或其他方式合理區分;實質性程序指該程序對相關活動至關重要,一旦缺失,會嚴重影響相關活動的執行;
若相關活動的實質性程序難以合理區分,按相關投入的測試用途區分;
關注研發試製品的產出情況,若其數量、物理形態、性能與正式產品接近,且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這可能預示研發試製的過程包含了生產活動。
案例分享
關於化工品合成配方的改進活動
關於化工品合成配方的改進活動,該化工品的工藝流程為三步驟合成,具體假設如下:
假設1
其合成配方應用於第一步化學反應,可通過第一步化學反應的檢測結果,就能對該合成配方進行有效評價;
假設2
第一步化學反應的材料投入、人工投入及其他投入占比為5:3:2;
假設3
該合成配方最終達到了預期,第一步反應形成的產品預計未來很可能帶來經濟流入。
具體分析思路如下:
合成配方的改進活動是否具有實質性,需判斷與已正式生產的其他合成配方相比,該合成配方是否具有重大改進,即相關配方的變化預期會顯著提高相關產出數量或質量,或保持現有產出但顯著降低未來的生產成本;
從案例本身看,在相關產品形成前,第一步化學反應難以按照時間、空間或資源消耗等方式合理區分;但相關產品形成後,相關實質性程序能夠合理區分,如相關產品的後續化學反應;
從空間、時間和資源消耗方面看,研發活動的過程與相關產品的形成可能形式上是一致的;但從相關活動的經濟本質看,相關投入的經濟意圖是為了合成配方的改進測試,並不是相關產品的生產,故第一步化學反應的相關活動屬於研發活動。
02
研發試製品的成本計量
依據解釋15號,試運行銷售成本應當按存貨等相關準則進行會計處理,計入當期損益,這就要求應確定研發試製品有關的成本,並與研發支出的其他成本合理區分。可是,現行企業會計準則並未對研發活動的歸集口徑作出明確規定,在實務中往往以其他規範性文件作為一致性評價參照,如科技部、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印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財政部《關於企業加強研發費用財務管理的若干意見》以及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有關問題的公告》等。
研發支出更多的是獲取知識產權、工藝、技術等重要的無形資源,研發試製品往往僅是一定研發階段的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產品或副產品。與標準生產作業不同,研發試製品的投入產出率和性能成熟度往往存在較大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此外,部分企業因其研發投入按照項目歸集,形成的試製品難以準確分配料工費,無法按照產品單獨歸集和核算成本,造成研發試製品的相關成本與研發支出的其他成本往往高度關聯,難以通過常見的分配方法合理拆分。
因此,在計量研發試製品的相關成本時,除了現行適用準則的判斷要求外,應在合理區分研發活動與研發試製品的生產、銷售活動的基礎上,關注下述事項,綜合判斷發生的成本是試運行銷售相關成本還是研發支出的其他成本。
本文認為同時滿足如下條件的成本支出,一般可歸屬研發試製品有關的成本,具體如下:
該項成本支出主要用於試運行銷售的財務業績評價,並非用於研發項目的試驗性測試;
該項成本支出與試運行銷售活動直接相關,或屬於使研發試製品達到目前位置或狀況所需的合理費用;
若該項成本支出劃分為研發試製品的有關成本,一般不超過研發試製品所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的總流入,且符合研發活動資源耗損的合理預期;
針對研發試製品的成本計量,在解釋15號發布前,實務中一般存在研發投入料工費成本、研發領料(不含工費)、預計可變現淨值三種處理方法,且較多採用前兩種方法。解釋15號要求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 1 號——存貨》的規定,核算試運行銷售成本,意味着需要比照產品成本核算涵蓋相關的料工費成本。
03
試運行銷售收入的確認
試運行銷售是否滿足營業收入確認條件,首先應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及其應用指南,判斷是否屬於「日常活動」,日常活動是指企業為完成其經營目標所從事的經常性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活動。
本文認為,企業生產經營通常以核心技術為基礎,將核心技術成果轉化形成核心技術產品並產生銷售收入,研發活動為其重要的經常性活動,故研發活動可認定為「日常活動」。
然而,與研發活動不同,研發試製品的生產及銷售活動是否仍認定為「日常活動」,可能需要結合企業的研發模式及特點、研發試製品的形成數量、銷量及用途等綜合判斷,不能僅憑研發活動本身是經常性活動就自動認定試運行銷售就是「日常活動」。
若研發試製品的生產及銷售活動屬於「日常活動」,那麼其相關收入和成本不應予以抵減列報,也不應將試運行銷售收入直接抵減研發費用。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應用指南,非日常活動產生的利得和損失,以同一交易形成的收益扣減相關費用後的淨額列示更能反映交易實質的,不屬於抵銷。
因此,作為日常活動的試運行銷售所產生的收入和成本應分別計入當期損益,不以淨額列示,也不能將相關收入抵銷相關成本後的淨額沖減研發支出。

免責及版權聲明
本文內容僅供一般參考,不可視為容誠審計、稅務、諮詢及其他專業建議或服務,更不形成投資建議。容誠及各相關機構不對任何主體因使用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文章版權歸容誠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所有,如需轉載及在轉載時對內容進行任何修改,請務必在發布前獲得容誠書面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