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drbanana.ml/img/68747470733a2f2f6d6d62697a2e717069632e636e2f6d6d62697a5f6769662f706d426f497469633042796758645579486d71573136394a584846533376556f616b475379447a696365336665686153395035715930454671716d57777a526841745430744b4750744d70794e5472784956664b47304d672f3634303f77785f666d743d67696626616d703b777866726f6d3d3526616d703b77785f6c617a793d31.webp)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drbanana.ml/img/68747470733a2f2f6d6d62697a2e717069632e636e2f6d6d62697a5f706e672f706d426f497469633042796771484e5657614532595156796c636649704f3763414474696239795a59553377617447766d69616469634a6962394f4f466750706e57546b614559526373634d594231626a536f74473469634b6839772f3634303f77785f666d743d706e6726616d703b777866726f6d3d3526616d703b77785f6c617a793d3126616d703b77785f636f3d31.webp)
人們發現了想要解決的問題,當你為這個問題想出對策、評估這個對策的時候,才是創新出現的時候。
——物聯網之父凱文·阿什頓
學界有一個術語——「人工智能效應」,又名「十年之後又十年」效應。
自1941年「發展人工智能」被科學家們提上日程後,人們似乎永遠都在說「真正的人工智能時代會在十年後到來」,但截至目前已經是第七個十年了,都算是個古稀老人了,但這個時代的到達時刻依然不太明確。
未來可期但又可遇而不可求,這種磨人的狀態也在「物聯網」身上發生着。
1991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凱文·阿什頓教授第一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開啟了第一個十年。
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物聯網」的概念,走入第二個十年。
2013—2015年,互聯網大公司紛紛入局物聯網賽道,智能家居產品興起,工業互聯蓬勃發展,這是第三個十年。
如今,第四個十年開始了。
學界認為,當下的人工智能浪潮第一次大規模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預示着這次「是真的要來了」。與此同時,物聯網世界也頻傳好消息。
專門研究物聯網的市場觀察公司IoT Analytics,這兩年給出的數據就挺振奮人心的:
① 2020年的兩個「首次」。
2020年,物聯網(指聯網汽車、智能家居設備、聯網工業設備)數量首次超過非物聯網(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電腦);而全球217億個活躍連接設備中,有54%(117億)的物聯網(IoT)設備連接,這在業界尚屬首次。
補充一下,2021年,這個括弧里的數字已經是122億台,預計2025年會到270億台。作為對比,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的用戶數量,是39億(來自Newzoo)。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drbanana.ml/img/68747470733a2f2f6d6d62697a2e717069632e636e2f6d6d62697a5f706e672f706d426f49746963304279676f624730536c70306c6769633469625943316a61764c743351657661424c6d696353584f4c56566f744130475951646d34534d5932514a5a427646393864745a52755630567869635137484d454e512f3634303f77785f666d743d706e67.webp)
圖源:IoT Analytics
② 然後是有很多錢湧入。
2022年第一季度,為物聯網公司提供的全球風險投資資金增至創紀錄的12億美元,而2021年第一季度僅為2.66億美元。
而思科的表述最賽博朋克:到2023年,地球上的連網設備數量將是人類數量的三倍多,全球約有一半的連接將是機器對機器(M2M)連接。
QuestMobile數據統計,2022年1季度,國內移動互聯網用戶已接近12億,人均擁有5台智能設備。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drbanana.ml/img/68747470733a2f2f6d6d62697a2e717069632e636e2f6d6d62697a5f706e672f706d426f49746963304279676f624730536c70306c6769633469625943316a61764c743661434b4f4846324a4d30637137306249585a7a58637a6153546f4d6277585534476f41596a36576e5a4657704967475233354647672f3634303f77785f666d743d706e67.webp)
儘管如此,我們環顧四周,看着手裡的5台智能設備,感覺手邊它們似乎依然很「孤單」。即使有連接,智能設備也只是連成了一個個「線段」,與被描繪的那個像毛線球一樣綿延千里的「萬物互聯」世界,還有很大很大的差距。
問題出在哪裡?第四個十年,我們又可以關注哪些機會?
消費猶豫
類似的疑問在「物聯網的第三個十年」已經出現。
2014年,人們被告知——給日常物品加上傳感器和互聯網功能的「物聯網」將像手機普及一樣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
不信你看,像谷歌、亞馬遜、蘋果、小米,以及大家電公司,都斥巨資往這個賽道里投放籌碼。
國內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3年誕生的樂視超級電視。一時間,電視機被當做智能家居的入口,擔負起振興消費級物聯網的重任。
2014年,小米和美的聯姻做智能家居,小米生態鏈開始成為行業鲶魚。
在國外,谷歌2014年最大一筆收購意向給了智能溫控器廠商Nest;亞馬遜搞的智能音響Echo成為硅谷談資,並開啟了人類與機器對話的「新紀元」。
然而,2016年《經濟學人》發表文章《智能所在》卻指出,與企業的熱烈相比,消費者的表現則實在「冷淡」:2015年,全球消費者在智能家居硬件和服務上總共花費了600億美元,只占到家居用品總開支的一小部分。
文章認為形成「冰與火」的原因,主要在於:
① 企業有動力去擁抱物聯網——通過在設備和工廠嵌入傳感器,分析由此產生的數據並提高效率以節約開支。相比之下,很多家用智能設備仍然只是「好玩但並非必需」。
② 智能手機已經讓用戶習慣於期待較好的質量且使用順暢便捷的設備,而智能家居設備很難達到這個水平。
③ 價格依然過於昂貴。擁有一台5000美元的冰箱的人,或許不需要機器來提醒去買菜。
④ 不同公司的設備之間無法連接。
⑤ 家居產品中有不少是耐用品,這延緩了消費者對新產品的接受步伐。
而這幾點,放到現在依然適用,科技觀察家卓克分享的一個情況就挺實際:
一般花七八千塊錢買的電視,用上個6—10年都是很正常的,它不會像手機那樣兩三年就換掉。(設備周期不同)
於是智能電視就會產生一個矛盾,哪怕那台電視剛剛上市的時候使用的是當前較好的硬件配置,但三年後,性能其實就已經淪落到中端機的水平了,再過三年,不管運行什麼軟件都很吃力了。(無法做到智能手機般便捷)
也就是說,六年後,這台智能電視的智能部分就算是癱瘓了,只適合當一個傳統電視屏幕用。
把這些痛點再合併同類項,能得出兩點:
1. 設備,尤其是不同公司的設備不能連起來,怎麼辦?
2. 設備連起來以後,又該怎麼辦?
按照硅谷教父傑弗里·摩爾探索出的規律,任何一項新興技術,都會遭遇生命周期中的「峽谷」——一項技術能不能走向大眾,創業者到底是做先鋒還是先烈,就看能不能穿越這個峽谷。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drbanana.ml/img/68747470733a2f2f6d6d62697a2e717069632e636e2f6d6d62697a5f706e672f706d426f49746963304279676f624730536c70306c6769633469625943316a61764c744b573447686247644230713079325172776234476a565830665a776963744f6f383538547761637a4c686b497862673253385749434f672f3634303f77785f666d743d706e67.webp)
技術的鴻溝
圖源:簡書
科技觀察家王煜全認為早期使用者對穿越峽谷有重要的作用。原因在於早期使用者積累了這項技術最多的痛點和問題,如果有創業者能針對早期使用者的痛點下功夫,就有可能帶來模式創新,推動技術跨越峽谷。
物聯網的第四個十年,這兩個痛點的解決,是穿越峽谷的關鍵。
穿越峽谷
創業者們近期「提交」的方案,是實現智能設備的「去中心化」。
這個解決方案不再以單一品牌的設備為落腳點,而是將中心放在人及其需求上。
舉個比較簡單的例子,打網約車。
一般司機接單以後,我們最頻繁的操作就是看車輛距離、車牌號等等信息。
如果這天恰好下雨了,這時候我們一隻手拿着傘,另一隻手好巧不巧還拎個東西,那看手機這件事就會變得異常侷促。
這個時候,物聯網系統需要做出「任務分配」,比如讓智能手錶來替代手機負責顯示信息,以合適的用戶界面顯示出車輛和人的距離、車牌號、顏色等,只需要抬一下手腕就能掌握一切。
在這個場景下,手錶是當下的C位。
再比如,手機和筆記本電腦。
一般而言,同一款軟件,在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上,是兩種存在——手機里是App,電腦上會有個對應的電腦版。
而在一個無縫連接的物聯網環境下,可以沒有兩種版本的界限。當需要電腦來承擔聊天功能或其他功能時,兩者一碰或一推,直接在電腦上操作即可。
手機與汽車的跨端互聯
圖源:OPPO
這和投屏不太一樣,投屏是單向聯繫,而這種連接,完全是雙向的。
同理,車上、電視裡,都可以這麼玩。而且就好比同一首歌,由不同的歌手來演繹、翻唱,聽歌的人會感受到完全不同的體驗。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操作,會更符合直覺。
任何一個技術時代,都有過類似的過渡期:電腦上的軟件曾經各行其是,直到微軟把它們統一起來;手機上網曾經是電腦界面的「微縮版」,直到蘋果用iOS系統把它們都統一了起來。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drbanana.ml/img/68747470733a2f2f6d6d62697a2e717069632e636e2f6d6d62697a5f706e672f706d426f49746963304279676f624730536c70306c6769633469625943316a61764c7476716278633841764b7874794d6469615874716e55584e6b48796963585a7a466648576b7a53343741336c7a57465636466b4e444e5344512f3634303f77785f666d743d706e67.webp)
上個時代的手機上網
圖源:搜狐
智能設備的互聯也一樣,要實現剛才那種跨端的甚至不同品牌設備的絲滑流轉,必須在操作系統上動手術。
剛放下手術刀的是OPPO。
2022 OPPO開發者大會(ODC2022)上,OPPO正式對外推出了自研的、面向萬物互融、以人為中心的智慧跨端系統——潘塔納爾系統。
它強調,過去物聯網生態講求「萬物互聯」,但OPPO會把重點放在「萬物互融」上,一字之差,前者更重設備連接,後者更重連接後迸發出的創新服務。
對於上面提到的一些案例,OPPO把它們比喻為,把服務像樂高積木一樣「組裝」起來:
組裝是解決服務、設備數量激增和用戶訴求多樣的核心。其中最大的難點在於,場景是千變萬化的,導致組裝關係隨場景隨時變化。組裝引擎就像服務的樂高工廠,動態地將小服務轉化為一個個樂高標準件,組合出千變萬化的大服務,而這過程中,標準件是自動打磨出來的,不需要小服務生產者過多介入。
商業互惠
此外,當物聯網跨入第四個十年,既要跨越技術普及的峽谷,同時也在組建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文明。
經濟學人寫文章的時候,把生意模式分為了兩種:賣設備賺錢或者先虧本賣設備,然後收取服務費。
未來跨端系統的運作,會給軟件開發者、設備製造商以及一些應用軟件的增長帶來新的機會。
OPPO在大會上給開發者們的「招商」方案里就提到:與美團合作實驗了兩個月:
通過內容種草、服務直達、強提醒等合作方案,達到單日182萬點擊量,新增日活105萬。
為了吸引開發者們,OPPO還強調,會承諾給開發者更自如的開發空間,會保持開放性,不搞封閉作業;本分生意,只鋪路搭橋、不搶飯碗等。
這在OPPO Carlink車機互融解決方案中能夠得到佐證。OPPO提出的方案強調手機廠商與車企的雙向奔赴,既彌補智能座艙生態中互聯網服務資源稀缺的短板,同時車企無須捨棄「靈魂」,對車機依舊保持自主可控。
讓更多的人,以更低的價格、更方便的方式買到更豐富的商品或服務。
這四個「更」字,隨便突破其中一點,那就是偉大的創新。
包括OPPO在內,已經入局的企業們,尤其是手機廠商,或多或少都曾在這四個「更」上有過出色的表現。
不過,連接,作為一件你情我願才能有結果的事,在新商業模式和商業文明組建過程中,每個企業都要回答,如何才能贏得彼此的信任。
到了第四個十年,大家的起跑線雖然略不一樣,但從大的尺度上來看,尚未拉開一個致命的身位。
好消息是,大家都有機會。
壞消息是,大家都有機會。
本篇作者|和風月半|當值編輯| 沈徐瑋
責任編輯|何夢飛|主編|鄭媛眉|圖源|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