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希望特拉斯只是說說而已。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9月5日,持續數月的英國首相大位之爭終於落下了帷幕,特拉斯以較大的優勢在黨內投票中擊敗了前財相蘇納克,將取代醜聞纏身的鮑里斯,成為英國的下一任首相。

作為英國第三位女首相,人們會不可避免的和撒切爾夫人來比較。無獨有偶,特拉斯的政治偶像正是撒切爾。在牛津讀書的時候,特拉斯在戲劇中還扮演過她。後來從政之路也是以強硬著稱,保守黨人選民都視其為二代「鐵娘子」。

三位女首相

撒切爾(左)、特蕾莎·梅(中)與特拉斯(右)

按照傳統,特拉斯應該去白金漢宮覲見女王,女王會委託她組閣建立新一屆的政府。但是今年女王正在愛丁堡的巴爾莫拉爾城堡度假,而女王年事已高,不方便回到倫敦。所以特拉斯將在9月6日啟程去蘇格蘭見女王,之後才能正式的成為首相。

特拉斯從鮑里斯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內交外困的爛攤子。

英國的經濟形勢

首先擺在特拉斯面前的,就是俄烏戰爭給歐洲的安全和能源都帶來的巨大挑戰。表面上看,英國有北海油田,在石油和天然氣方面可以不依賴於俄羅斯的供給。

但是自從俄烏戰爭以來,英國的通貨膨脹率是高於歐陸的法國和俄國的。這有三個原因。

首先,石油和天然氣是大宗商品,而大宗商品是全球定價的。英國本土有油氣,充其量只能保證英國本土「有的用」,但是不能保證便宜,所以英國的汽油,柴油和天然氣的價格,在俄烏戰爭之後也是在一路飆升的,從而拉高了通貨膨脹率。

英國6年來首次從澳大利亞購買液化天然氣

其次,英國是島國,很多工農業的產品都依賴與進口,而英國出口的主要是服務業。這就意味着,英國還遭受着「輸入型通脹」。也就是說進口的商品在其所在國生產的時候,就已經受到了當地通貨膨脹的影響而漲價了,英國再把這些商品進口到本土來零售,那麼出口國的通脹自然也加到了英國民眾的頭上。

第三,英鎊數年間已經貶值了20%多。在2012年左右,英鎊尚且能維持到和人民幣10:1的匯率,現在已經降低到了8:1,並且還有繼續往下降的趨勢。這意味着同樣的一件中國製造的衣服,以前20英鎊可以買的,現在就要花25英鎊。而如果英國的進口商需要多花20%的英鎊才能進口到同樣的商品,那麼這部分因為貶值而帶來的價格增加,也會體現到最終的零售價格上。

三管齊下,英國的通貨膨脹率40年來首次突破兩位數,在八月份達到了10.1%。並且經濟學家們預計在2023年,通貨膨脹率還會進一步的攀升。而英國民眾的收入平均每個月也就是2000磅左右,很多人一個月工作下來也存不下來什麼錢,都花在了衣食住行上。所以對通貨膨脹率是相當敏感的。

就短短這幾個月,鐵路工人和教師工會等等都紛紛組織罷工,表示如果再不漲工資,日子就過不下去了。前段時間環衛工人罷工,英國的大城市像倫敦、曼徹斯特和愛丁堡已經是隨處可見滿溢的垃圾箱無人收拾,加重了當地民眾的不滿。

垃圾堆積如山的街頭

後來,這些打工者的需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比如教師工資普遍上調了3%-5%。然而這就又產生了另外一個通脹的因素,在供應鏈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工資的普遍上漲會進一步的抬高商品的價格,從而抵消掉一部分乃至於全部的工資漲幅。

除了俄烏戰爭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之外,鮑里斯最大的「政績」脫歐,對於當下英國的經濟困境也是雪上加霜的。

之前我們說過,英國的脫歐並不徹底,相當於通過一系列的合同,延續了一部分的歐盟成員的權利和責任。鮑里斯引以為自豪的,是「拿回了英國的海關」。而拿回海關的代價,就是人口流動受阻了,在英國工作的東歐人,尤其是從事英國緊缺的醫護、園丁和建築行業的員工,不少都紛紛返鄉,或者去了歐洲大陸。

而商品和服務總是需要人來創造的,如果沒有俄烏戰爭這些不穩定因素,英國或許能夠慢慢的通過自動化等方式來抵消一部分脫歐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是現在疊加在了一起,勞動力的短缺毫無疑問也是通貨膨脹的一大推手。

一旦通脹無法得到有效遏制,居高不下,那意味着利潤率較低的行業投資價值急劇下降——因為利潤率連通脹都跑不過,資本是不會願意來投資的。這樣英國就面臨着長期衰退的可能。

特拉斯的應對

面對嚴峻的局面,在首相候選人辯論的時候,特拉斯也表明過自己的經濟政策和觀點,概括來說的話有三點:減稅、增加公共開支和增加勞動力以及能源供給。

減稅是為了減少企業的負擔,以更好的激勵企業投資,增加公共開支是為了拯救自從疫情以來就一直在高負荷運轉的NHS全民醫療體系;而通過加速勘采北海石油,特拉斯希望可以緩解本土的油氣供應問題——至少她已經承諾這個冬天不會實行能源配給制度。

特拉斯受到支持者歡迎

聽上去很好,但是是否真的對當下的英國有效呢?

答案是不樂觀的。特拉斯承諾減掉的380億英鎊的稅費確實可以激勵企業發展和擴張,但是對於英國當下所需要的基礎建設投資並沒有太多的刺激作用,而減稅減掉的可是實實在在的政府收入,政府收入減少了,拿什麼去補貼NHS,去補貼公共交通,去安撫不滿的工會呢?

既不想多收錢,又要多花錢,自古以來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借」,也就是發行國債。而發行國債也面臨着英格蘭銀行的制約。因為減稅和增加公共開支,都屬於擴張的財政政策,這可能會進一步推高通貨膨脹,從而英格蘭銀行必然會通過更加強硬的加息來應對。這意味着英國可能在未來的數年,都不得不遠離低利率「cheap money」的幸福日子,而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還債。

而特拉斯前幾天更是語出驚人,說要「重新考慮英格蘭銀行的權責」,尤其是對利率的控制。言下之意,就是政府要干預基準利率的設定。換句話說,就是讓央行更配合政府的財政政策。這一句話可謂是震驚了很多經濟學家和金融從業者。因為英國的良好投資環境,和英格蘭銀行的獨立性是分不開的。讓央行「配合」政府的理論確實有一個,那就是飽受爭議的「現代金融理論」簡稱MMT。

英格蘭銀行的行長聽到特斯拉的話都做出了回應,表示這樣做對英鎊的穩定和長期競爭力是有害的。不過行長也承認,從法律上來說,英國政府確實有能力重新劃定英格蘭銀行的職權範圍,把設定利率的權力拿走或者削弱。

希望特拉斯只是說說而已。

中英關係的未來發展

那麼,特拉斯的上台對中國意味着什麼呢?

雖然特拉斯之前對中國問題上經常發表強硬的言論,但是外長和首相的立場是不一樣的,外長的言論往往更意識形態化,而首相則更加的通盤考慮。

中國是英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在2021年,英國對華出口261億英鎊,進口685億英鎊,意味着英國對中國有424億英鎊的逆差,意味着對中國的商品存在較大的依賴性和連續性。

而英國對歐洲的貿易額在脫歐之前就一直在下降——因為企業預知了脫歐之後都會開始早早的籌備其他的產品銷路,所以可以預計中英雙邊的貿易還是會保持高水平的活躍度。

脫歐之後的英國,在外交關係上必然會經歷一定的試探和調整期,但是總體來說,英國的對華政策還是會更靈活,和歐盟保持總體一致的前提下,利用脫歐之後獲得的靈活度謀求英國自身的更大利益。

本篇作者|司馬懿|當值編輯|武新月
責任編輯|何夢飛|主編|鄭媛眉|圖源|VCG

2022年中產業經濟論壇線上課
8.29-9.9 限時活動
超級會員免費看▼新用戶129元解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