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為山西銀行合併開設首年,如今已交第一份答卷,雖較黯淡,但也在預期之中。在分析過程中,我們剖析了合併契機,回顧了五家銀行過往,解讀了21年年報,並對未來進行展望。區域層面,山西省城農商行數量較多且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不良歷史包袱重;此外「塌方式」腐敗,也說明山西銀行業存在的問題之嚴重;主體層面,五家被合併的城商行存在內部治理混亂、股東資質較差、資產質量嚴重承壓(合併前合計不良資產規模高達674億元,占比總資產超22%,如果按8%的資本充足率視角,技術上已經XX)等問題。1)股東背景:國資控制力度強化,控股達72.25%;但仍有少量股份為合併的問題股東持有;2)貸款質量:剝離不良492億元,並通過現金清收、核銷等多渠道處置,截至21年末存量不良55.98億元,不良率3.29%,關注類占比9.11%,但不良認定不夠嚴格;貸款投向符合本地產業結構,票據貼現規模大,行業集中度、客戶集中度高,貸款質量仍面臨下遷壓力。3)金融投資:非標資產占比近20%,合計不良及關注規模高達74.1億元,對應資產減值準備僅17.34億元,面臨較大計提壓力。4)資本補充:實收資本增至239.96億元,居城商行第3;第一年消化歷史遺留問題,虧損47億元;結合資產質量,我們認為未來資本補充壓力大。總體來看,整合偏向於區域「塌方」後的被動結果,但做大做強的思路和目前較弱的基本面之間的矛盾,疊加區域經濟偏弱、產業結構單一、發展預期不足的現狀,未來發展尚不明朗。但是至少是積極處置問題態勢,考慮銀行體系風險的放大效應,穩中求變的思路下,短期仍是防風險的思路下去求處置。3.2.1貸款及墊款:票據貼現占比高,不良或有低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